新户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2&A=6&rec=156&run=13

[概况] 新户乡位于河口区西北部,距区政府驻地35公里,面积493.5平方公里。2006
年底, 辖56个自然村,35个村民委员会;有4200户,13551人,其中女6792人,非农业
人口141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3‰。
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3.1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7.9%,其中一、二、三
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6820万元、 11100万元和3524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0%、40%和
15.8%。 工业总产值3.0126亿元,实现利税3296万元。财政收入316.37万元。农民人均
纯收入5100元,比上年增加630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283万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
积960公顷, 总产0.54万吨;瓜菜18公顷,总产0.0785万吨;棉花1350公顷,总产3037
吨; 种植业产值6042万元。 林果总产11000吨, 林业产值6500万元。年末大牲畜存栏
10632头,猪存栏1.32万头,羊存栏3100只,家禽存栏6万只;畜牧业总产值23649万元。
水产品总量33000吨,渔业总产值16000万元。有水库35座,总蓄水能力1200万立方米。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7421千瓦。 农村用电量70万千瓦时。乡镇企业总产值3.7535亿元,
利税4056万元。其中个体私营企业产值3.7535亿元、利税4056万元。有中学1处,小学2
处, 在校学生共1430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有医院1处。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
26.36部。有7个村达到市级小康文明村水平。2006年,被授予“2005年度全省科技兴渔
先进集体”、“2005年度全省海洋管理先进集体”、“2005年度新闻报道先进集体”、
“全省计划生育协会先进集体”、“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单位”、“全省‘四五’普
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全省绿化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2006年,全乡完成地方生产总值3.1亿元。其中第一、二
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682亿元、 1.11亿元,分别增长10%和40%;地方财政收入316.37
万元,同比增长130.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00元,同比增长14.1%。
盐及盐化工业迅速发展,工业经济规模快速膨胀。围绕“渔枣富民、盐业强乡,构
建工业主导型经济”的目标,以“工业发展年”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滩涂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盐及盐化工产业,构筑起以原盐生产为基础,“一水多用”、洁净生产、连续
开发、循环发展的盐及盐化工产业格局。2006年原盐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溴素生产能
力达到4000吨,生产原盐20万吨、溴素2000吨。
农业主导产业稳健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突出冬枣、渔业、畜牧在农业中的主
导地位,努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冬枣业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健
全冬枣技术服务网络, 重点做好低产园整修提高工作,1.2万亩低产园全部结果;完善
十支渠与丰产河区片冬枣示范园区建设,在老鸦村建立80亩冬枣品质示范园,建设冬枣
大棚11个, 取得明显成效;新建冬枣保鲜库88个,全乡冬枣保鲜库总数达到150个,保
鲜能力达到1200吨。冬枣结果面积达到2.6万亩,产量1万吨,新户冬枣依靠优良的品质
进入胜大超市。 调整优化海水养殖结构, 积极发展高效生态渔业,引进大连客商投资
100万元建设海参养殖示范园72亩,投放参苗20多万只;建设新品种试验推广基地300亩,
引进紫菜、 草虾等新品种试养,高卤度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获得成功;投资300万元新
建东营延海水产加工有限公司;扩大浅海护养面积,抓好无公害多品种养殖基地建设,
浅海护养面积达到16万亩,多品种养殖面积达到13万亩;扩大水产苗种繁育规模,成为
全市重要的苗种繁育基地。全乡实现水产品总量3.3万吨,产值1.6亿元。充分发挥政策
引导作用, 积极建设标准化畜牧小区,新建和改造标准化畜牧小区9处;不断加强畜产
品安全体系和重大动物疫情防控体系建设,防控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立足资源优势,优化招商环境,创新招商方式,招商引资
取得显著成效。 2006年,以盐及盐化工和海产品加工、冬枣加工为重点,共引进项目6
个,并建成投产,到位固定资产投资2.29亿元。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按照“主题是发展,主攻是工业,主体是民营”的经济发展思
路,立足当地实际,建立完善相关运作机制,培育、扶持和壮大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
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2006年,新增民营企业10家,全
乡民营企业达到18家,个体工商户达到41家,个体私营企业实现纳税额206万元。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完善。 投资220万元,完成丁王片2000亩渔农项目开发,动用土
方近百万方,配套建筑物9座,开挖引水沟5条。协助区政府做好北部沿海防潮堤和一期
工程的迁占工作, 修筑路基5.5公里;配合区政府实施截渗排碱河工程的规划、测量、
迁占工作, 一、 二期开挖17.1公里;配合区政府完成马新河清淤新户段治理,总长度
11.81公里, 动用土方77.26万方。投资9.4万元,清淤治理新户干、沾郭干、九支排、
丁王引水沟等引水渠道8000米,实施小坨村西排水沟开挖工程;投资15万元,完成丰产
河生产桥、“上农下渔”项目区生产桥的配套建设;投资11万元,完成新立水库改建工
程。积极推广新型能源,完成129个沼气池建设。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以村庄适度集中并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切入点, 按照
“规划先导、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分类推进”的原则,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
分类补助,试点示范,组织小坨、牟桥、海丰村村民到新规划区建房。2006年,共建设
新村住房51户,3个村46户实施搬迁,其中海丰村实现整体搬迁。投资200余万元,永合、
东村、东六合、双合村新修公路8.5公里;投资153万元,对东村、永合新村规划区进行
统一填土整平, 对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配套;筹资350余万元,全乡实现
城乡集中供水“村村通”;投资26万元,改造乡直驻地集中供水管网。
社会稳定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对村综治办主任实行“七职六化”管理改革,完善村
级综治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在全区率先成立农村合同监管中心,健全和完善农村合同
监督管理网络体系,减少因农村合同管理不善造成的不稳定因素,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
的社会环境。2006年,清查清理农村合同1700余份,完善口头协议、违规合同协议71份,
按规范程序签订农村合同11份,将这些合同协议统一收存到乡农村合同监管中心,消除
农村项目发承包暗箱操作、合同乱扔乱放、损毁隐匿等现象,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矛盾纠
纷的发生。
安全生产常抓不懈。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活动,加强农村安全用电、用气和交
通法规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加大对各工业企
业、建筑安装工地、校园的安全监管力度,积极开展重点部位安全检查活动,查找事故
隐患,落实整改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全乡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以村容村貌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
全方位推进小康文明村创建工作,东村、西村、老鸦、东六合等4个村累计投资480多万
元,新建文化大院2个,改造文化大院2个,新修公路2公里,改造公路3公里,整建排水
设施4500多米,衬砌房台2000多米,拆除闲置危房130多间,植树10000多株,粉刷沿街
外墙10000平方米,4个小康文明村顺利通过市级验收。着眼于提高思想、道德、文化、
科技、法律“五大素质”,切实加强全民科普知识、法律知识教育,群众的科技意识、
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广泛开展文明信用村、
文明信用户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以及文明进农家活动,在全乡形成人人争先进、户
户创文明的良好风气。2006年新增文明信用村3个、文明信用户384户。
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投资200万元建成计划生育综合服务楼,认真开展计划生
育清理清查,积极组织开展育龄妇女健康查体,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开展敬老院规范
化管理活动,五保集中供养条件明显改善,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完善“五保五救助”
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共发放低保金37.52万元,发放各类救济救灾款40万元。
严格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共发放抚恤金5.97万元。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共转移农村、
城镇剩余劳动力304人, 为25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再就业优惠证。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
疗制度, 全乡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12484人,参保率99.8%,实施大病补偿396人,报
销住院费用38万元。加大教育投入,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投资60万元采购实验仪器和维
修配套中小学实验室; 投资52万元,建设教师住房8套;投资25万元扩建中心小学,顺
利完成四顷二和兴合小学的撤点工作;投资5万元,对中学校内道路进行整修;投资210
余万元建设中心幼儿园及配套相关设施。全面落实“三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严格按规定核实小麦面积,兑现粮食直补金5.51万元和农药化肥直补金4.85万元;为群
众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25万元。
政府效能实现新提高。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切实践行执政为民理念,政府
自身建设得到不断加强,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充分发挥人大参政议政作用,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主动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支持工、
青、妇等群团组织,推动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狠抓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建
设,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认真贯彻《行政
许可法》,机关干部行政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认真实施政务、财务公开,
制定出台《新户乡机关工作规范》,促进政府工作规范化。

[行政村概况] 麻郭村党支部书记郭立平,村委会主任路来国。该村位于新户乡西南8
公里,与太平乡西华村相邻,由郭家坝、小围子、麻湾井三个自然村组成。2006年,全
村有222户、 593口人,耕地面积1112亩,冬枣园5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830元。该村
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近几年,棉花、冬枣面积增加很快。
东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世福。2006年全村有130户、362口人,耕地面积
1207亩,冬枣园4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棉花种植为主导产业。
友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合。2006年全村有70户、215口人,耕地面积541
亩,林果184亩,以种植业为主,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80元。
永合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王子龙。2006年,全村有92户、273口人,耕地面
积836亩,苇场202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该村为农业村,以棉花种植为主,集体
收入主要依靠苇场承包费。
四顷二村党支部书记杨玉伟,村委会主任王甲峰。2006年全村有146户、430口人,
耕地面积423亩,冬枣面积25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有
少数人从事建筑劳务和渔业,且占该村收入比例较大。
新华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张培祥。2006年全村有83户、295口人,耕地面积
751亩,苇场424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840元。该村以棉花种植为主导产业。
北台子村党支部书记张新国,村委会主任郭希泉。2006年,全村有69户、223口人,
耕地面积615亩, 冬枣园260亩,苇场529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该村以种植业为
主,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
太平村党支部书记郑秀君, 村委会主任吴平安。2006年,全村有75户、211口人,
耕地面积5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该村属典型种植村,主要是传统农作物。
南王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郑焕新。2006年全村有90户、248口人,耕地面积
526亩,冬枣园300亩,苇场15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950元。该村以种植业为主,棉花
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的比重较大,近几年,冬枣业也得到很快发展。
小坨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徐振东。2006年,全村有32户、103口人,耕地面
积700亩, 农民人均纯收入4600元。该村以种植业为主,棉花种植面积大,其集体和村
民收入主要来自棉花种植。
牟桥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霍希友。2006年,全村有53户、163口人,耕地面
积310亩,台田14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该村主导产业是芦苇业。
丁家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季锋昌。2006年,全村有62户、182口人,农民人
均纯收入5130元。该村属典型渔业村,无耕地,以水产养殖和捕捞为主,同时,该村靠
近油区,油田打井占地赔偿和临时占地赔偿较多。
大王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张义柱。2006年,全村有98户、304口人,农民人
均纯收入4950元。该村是典型渔业村,无耕地,以水产养殖和捕捞为主。
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金岭。2006年,全村有215户、590口人,耕地面积
1012亩, 冬枣园3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230元。该村充分发挥靠近乡驻地的优势,鼓
励群众大力发展个体工商业及劳务运输业,极大的增加村集体和群众收入。
三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明华。2006年,全村有107户、329口人,耕地面
积720亩,冬枣园2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110元,主导产业为棉花种植。
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广文。2006年,全村有122户、325口人,耕地面积
697亩, 农民人均纯收入5040元,主导产业为粮棉生产,部分村民从事海水养殖和水产
品运销。
双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树元。2006年,全村有108户、339口人,耕地面
积770亩。 该村以种植业和冬枣为主导产业,靠近乡驻地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2006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
盐山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刘建军。2006年,全村有64户、197口人,耕地面
积475亩。该村以林果业为主导产业。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20元。
西鲍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鲁宝东。2006年,全村有32户、96口人,耕地面
积390亩, 冬枣园39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350元。该村主要种植传统农作物。近几年,
外出经商农户逐渐增多,有力带动农民增收。
东鲍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少林。2006年,全村有114户、318口人,耕地
面积610亩。该村是全区乃至全市的一个冬枣生产典型村,610亩耕地全部种植冬枣树,
人均2亩,2006年全村产优质冬枣700吨。该村西冬枣园产量高、枣质好,被市林业局授
予“东营市冬枣科技示范园”,河口区党员干部科技知识培训基地 (新户乡冬枣示范基
地)即紧邻该村。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100元。
杏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顺喜。2006年,全村有100户、290口人,耕地面
积739亩, 其中冬枣园550亩。该村率先在全乡建设500亩冬枣园,现已成为新户乡冬枣
典型村之一。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160元。
南六合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苏金光。2006年,全村有93户、257口人,耕地
面积939亩, 农民人均纯收4600元。该村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主要农作
物有棉花、小麦、芦苇,油井占地增加一部分村集体收入。
老鸦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林元桂。2006年,全村有412户、1256口人,耕地
面积50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950元。多年来,该村一直以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导产业,
苹果价格下滑后,该村立刻改变种植思路,由发展苹果转而栽植冬枣树,近几年得到较
快发展。 2006年,全村有冬枣园3000亩,全年冬枣产量占全乡冬枣产量的1/4,尤其是
该村的庭院冬枣,一直是全市的典型。该村是河口区冬枣生产重点村。
九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蔚庆忠。2006年,全村有173户、493口人,耕地面
积764亩,冬枣园8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该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作物有冬枣、
棉花。
北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范乃福。2006年,全村有179户、544口人,耕地面
积1810亩, 其中冬枣园82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350元。该村主导产业为种植业,近几
年,冬枣种植也得到较快发展。
兴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曹务金。2006年,全村有307户、985口人,耕地面
积2119亩、台田10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360元。该村以种植业和芦苇业为主导产业,
尤其是芦苇业,使一部分人率先富起来。
东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薛垂歧。2006年,全村有213户、590口人,耕地面
积2108亩, 冬枣园6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010元。该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主要作物
有小麦、大豆、玉米。另外,少部分人从事海产品运销。
新立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张建军。2006年,全村有54户、190口人,耕地面
积122亩,台田5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910元。该村耕地盐碱化程度较高,虽以种植业
为主,但收入差,其村民、集体收入主要来自渔业和芦苇业。
公司村党支部副书记常学忠,村委会主任李新忠。2006年,全村有75户、227口人,
耕地面积860亩, 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该村以种植、畜牧和海水捕捞为收入的主要
来源,但效益差,集体和人均收入都不高。
八顷村村委会主任宋玉德。2006年,全村有51户、132口人,耕地面积301亩,农民
人均纯收入3950元,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芦苇业。
中合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学文,村委会主任张新峰。2006年,全村有253户、697口人,
耕地面积705亩, 芦苇60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该村以渔业、芦苇业和种植业
为主导产业,尤其是芦苇业,占集体收入的80%以上。
奇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春英。2006年,全村有34户、94口人,耕地面积
260亩。该村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苇场1400亩,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
郭局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广昌,村委会主任李宝祥。2006年,全村有239户、752口人,
耕地278亩,但因受海水侵袭,已不能耕种;有台田530亩,滩涂5.19万亩,该村主要以
海水养殖和捕捞为主。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
东六合村党支部书记张子清,村委会主任王云龙。2006年,全村有103户、317口人,
耕地面积1200亩, 滩涂3.43万亩。 该村以渔业为主导产业,是新户乡典型的渔业村,
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
海丰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高胜元。2006年,全村有36户、100口人,耕地面
积59亩,滩涂1100亩,苇场和荒碱地50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92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