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渔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2&A=5&rec=73&run=13

[概述] 河口区海洋与水产局1996年5月22日成立,正科级事业单位,前身是1993年成
立的河口区水产技术服务中心。全局现有干部职工34人,其中在编干部31人,人事代理
3人,内退干部5人。局机构内设办公室、财务股、渔业技术推广站、船检渔港监督管理
站、海洋滩涂开发资源管理站、海洋股、中国海监河口区大队、水产研究所、海洋环境
监测站8个股室。 2002年,河口区机构改革,经区编委会研究决定,对行政职能事业单
位名称和内设机构进行调整,河口区海洋与水产局更名为河口区海洋与渔业局,内设办
公室、渔港渔船监督管理股、海洋股、渔技站。
2005年, 全区滩涂贝类增养殖面积25万亩,海水多品种养殖面积8.6万亩,卤虫养
殖面积19.6万亩, 淡水养殖面积4.8万亩,全区共完成水产品总量10.5万吨,实现渔业
总产值10.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67%和18.12%;其中,海水养殖产量7.34万吨,
淡水产品产量1.22万吨,其中, 淡水捕捞产量0.32万吨,海洋捕捞1.94万吨,全区渔业
人均纯收入2186.05元,比2004年增长12.6%。

[获奖]2005年,河口区海洋与渔业局被国家海洋局授予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单位;被省
安委会授予“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被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授予“海域管理先进集
体”、“渔业综合管理先进集体”、“科技兴渔先进集体”、“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办
公室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渔业安全管理与抢险救生先进集体”;被市海洋与渔业局
授予“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先进单位”、“渔业龙头企业建设先进单位”、“渔港建设
先进单位”、“渔业标准化生产先进单位”、“渔业出口创汇先进单位”、“海域使用
管理先进单位”、“渔民科技培训先进单位”、“渔业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称号。

[海水增养殖]河口区沿海海洋生物丰富,浅海滩涂面积广阔,2005年,全区海水养殖
面积37.3亩,其中浅海护养总面积25.6万亩,河口区位于黄河入海口,黄河入海带来大
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盐,海区初级生产力高,是海洋生物天然的索饵和洄游、育肥场,而
且河口区是全国著名的文蛤繁育场和商品蛤基地,其中,文蛤、毛蛤、四角蛤、青蛤等
贮量很大。建成全省最大的文蛤等优质贝类生产基地,通过对护养区内撒苗和护养,使
护养区内贝类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繁殖,资源量巨增。海水池塘养殖得到快速发展,鱼、
虾、蟹海水养殖池塘8.83万亩。2005年,全区海水养殖产品总产量7.34万吨。

[淡水渔业]2005年,全区淡水养殖总面积4.8万亩,其中,淡水池塘养殖面积2.8万亩,
水库养殖面积2万亩, 共产出鱼虾7500吨,获产值7200万元。引进推广漠斑牙鲆、丰产
鲫、淡水兰鲨等养殖新品种获得成功,提高了池塘的利用率和效益。

[海洋管理] 河口区地处黄河三角洲中心地带,海岸线长254.37公里,-10米等深线以
内海域面积350万亩。
自1996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加大资源管理力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
浅海增养殖,使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实现由传统渔业向现代化渔业,由单纯的海洋
捕捞和护养向播苗增养殖的重大转变。全区的浅海增养殖业成为河口区渔业的主导产业。
目前,河口区共发展浅海养殖面积25万亩,均从事浅海贝类增养殖业。养殖品种有文蛤、
青蛤、毛蚶、四角蛤等。2005年河口区被国家海洋局确定为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单位。

[海域拍卖]近年来,河口区海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海域利用率不高、用海行业之
间及行业内部之间矛盾纠纷较多、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口区海
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过调查研究,采取拍卖方式改革海域使用权出让制度。2004
年12月对河口区二宗共计2万亩海域的使用权进行公开拍卖, 开创了山东省国有海域使
用权拍卖的先河。2005年11月,对河口区10宗共计8.9万亩的海域使用权进行成功拍卖,
最后以每年每亩最高60元,最低20元,平均每年每亩36元的价格成交。

[海洋捕捞]海洋捕捞业是河口区的传统基础产业。2005年底,全区共有涉捕乡镇 (街
道) 4个, 捕捞渔村22个,拥有各类机动捕捞渔船423艘,总吨位为3.2万吨,总功率为
5.6千瓦, 从事海洋捕捞的专业劳力2300余人。捕捞作业方式有机拖虾、底拖网、帆张
网、张网、机流、单拖、蟹笼等10余种。基本实现了捕捞网具疏目化,通讯设施现代化,
形成了一个以开发利用鱼、虾类资源为主的近海、沿岸两个层次的生产格局。海洋捕捞
主要品种有鹰爪虾、毛虾、对虾、虾蛄、梭子蟹、梭鱼、梭子蟹、海蜇、毛虾、四角蛤
等20余个品种。2005年捕捞总产量1.94万吨,占渔业总产量的19.6%。
为认真贯彻国家关于海洋捕捞“零”增长政策,合理开发利用近海渔业资源,我区
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实施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渔民转产转业,2005年,全
区共报废渔船9艘, 30名转产渔民得到妥善安置。弃捕渔民主要转向养殖、海运和二三
产业。在调减捕捞能力的同时,水产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休闲渔业得到进一步拓展,
为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海洋捕捞渔船]2006年,河口区共有海上作业渔船(三证合一) 207艘,总功率4968马
力。 从事养殖业渔船284艘,总功率5680马力。另外还有沾化、河北、辽宁、江苏等地
渔业船舶2000艘左右。

[海参养殖] 2004年在区海洋与渔业部门的帮助下海星公司投资220万元,首次在东营
地区建设筑礁海参养殖池塘100亩,从4月份开始放苗,共放养海参苗种20万只,其中大
规格海参苗种(20-80头/500g) 9万只,小规格海参苗种(400头/500g)11万只。海星公司
的100亩海参养殖池喜获丰收,2005年,产成品海参5000公斤,实现产值100万元,亩效
益在10000元左右。 投资330万元,新建的150亩海参池塘已完成放苗,长势良好,3000
亩新建海参池塘正在规划设计中。2006年计划建设海参养殖池塘4000亩。

[渔村建设]海星村位于河口区仙河镇,1997年零散渔民成立海星公司,1998年企业职
工组成渔村,实行村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村民多以海洋捕捞为生。“靠海吃海,靠海养
海”,依靠科技,利用浅海滩涂进行文蛤、白蛤等大规模的人工护养。2000年该村承担
市级万亩浅海贝类精细护养样板园建设项目。2001年,该村生产的“黄河入海口”文蛤
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同年,公司取得产品自营出口权,当年该公司出口
文蛤100多吨。
河口区的渔民主要分布在新户乡的丁家、大王、郭局、东六合、中和堂、双河、东
村、西村、四顷二、太平村、四扣乡的新建村;义和镇的河王村;六合乡的毕家咀、老
庙等村。专业渔民约2500人。半农半渔5000余人。

[水产品加工与流通]河口自建区以来,随着水产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加工业逐步兴起,
已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5家: 海星长盈水产品加工厂、东营振宇水产资源开发有限公
司、 通和水产有限公司、华泰水产有限公司、永鲜水产品加工厂,从业人员800余人,
资产总额1.8亿元, 年生产能力8000吨,实现产值6500万元,加工种类几乎涉及整个水
产品,包括:鱼、蟹、虾、贝类、卤虫卵等。其中,有四家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海星
长盈水产品加工取得了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志成公司取得ISO9000认证,均达到国
际标准化生产标准,2005年出口各类水产品500余吨,销往日本、韩国等地,创外汇500
万美元。

[引进淡水兰鲨获得成功]2005年,河口区把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为工作的突破口,
拿出资金重点扶持新品种引进工作, 对新品种引进所需的苗种费给予50%以上的补贴,
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生产工艺为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提供技术保障,此项
政策既降低了渔民引进新品种的风险,又对渔民的投资方向起到了引导作用,充分调动
渔民引进新品种的热情和积极性。淡水兰鲨、漠斑芽鲆等新品种相继落户河口,打破淡
水池塘养殖品种的单一模式,丰富了淡水养殖家族,提高淡水养殖的抗风险能力。小夹
河村车锡安引进新品种淡水兰鲨3000尾, 并获得成功,仅新品种一项可增加纯收入5万
元。

[东营中心渔港开工建设]东营中心渔港建设是2005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的十大工程
之一,也是实现建设“海上东营”宏伟目标的一个战略步骤。工程由市发改委立项,市
政府、油田和河口区政府三方投资,河口区政府承担建设。根据市政府要求,聘请青岛
海工研究院港口设计专家为技术顾问,并委托青岛地质勘查开发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
洋研究所、青岛港湾设计院等部门完成地形水深测量、泥沙等资料分析和工可研,6月4
日,在青岛聘请港口设计专家对东营中心渔港工可研进行评审,完成东营中心渔港工可
研报告和东营中心渔港总体规划与设计。 该工程位于五号桩原神仙沟入海口, 总面积
3000亩,投资2.85亿元。本着“一期规划,分期施工”的原则,2005年,投资5000万元,
其中市政府扶持2000万元,争取油田支持1000万元,河口区政府投资2000万元,重点进
行一期工程建设(包括工可研、施工图、码头、港池与航道清淤等),从2006年开始进行
二期工程建设(包括港池衬砌,航道挡沙堤、防浪底和港区配套等) 。争取利用2-3年的
时间,建成国家级中心渔港。
2005年7月18日, 东营中心渔港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可一次性容纳
避风渔船1000艘,是渤海湾最大的渔业港口,也将成为渤海湾渔业集散地。

[渔业科技] 2005年,全区现有渔业从业人员1.1万人,其中渔业科技人员38人,高级
工程师2人, 工程师6人。全区现有渔业技术推广站3个,其中区级站1个,乡镇站2个;
水产研究所1个,渔业技术服务中心2个 (新户华春渔业技术服务中心、六合渔业技术服
务中心) ;渔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水质化验室1个(能进行常规的技术实验);海淡水及
标准化渔业生产基地3个(新户海水养殖基地、六合淡水养殖基地、仙河标准化生产基地)。
有渔业协会2个(河口区渔业协会、新户渔业协会),协会会员达400余人;渔业科技企业
2个(山东海星长盈集团、华春公司);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山东海星长盈集团);市级
科技园区1个(千亩贝类科技示范园) 。共承担国家、省、市区渔业科研项目20个,其中
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个、 国家“863”项目1个。经过广大渔业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引
进新品种10多个 (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海蜇、短沟对虾、锯缘青蟹、草虾、海参、
牙鲆、大菱鲆等),推广新模式10余种(上农下渔、精养高产、工厂化养殖、多品种混养
套养等) 。截至目前,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个,无公害产地认证5处。“黄河入海
口” 文蛤2001年被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评为名牌产品,海星公司取得HACCP管理体系认
证; 志成公司取得了ISO9001认证,渔业科技呈现出新的面貌。2005年,在海星公司与
中科院海洋所合作实施国家“863” 计划--“文蛤大规模人工育苗技术”的带动下,全
区共承担科研项目2个:“文蛤规模化育苗与养殖技术开发”(省科技兴海) 、“半咸水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高效综合利用--网箱漠斑牙鲆养殖技术试验”(市攻关)等。项目成
果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一项成果已通过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5年,
聘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来河口区进行现场指导,并
举办各种养殖培训班58期, 培训人员4500人次;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8次;组织区渔
业科技人员现场指导15余次; 发放技术资料20000余份,为养殖户提供优质服务,提供
优质饵料、苗种、药品,同时,搞好水质监测和病害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