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城乡统筹建设新型农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2&A=5&rec=165&run=13

曲同德

近年来,河门区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把解决好“三农”问
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富民与强区同步推动,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与稳定
和谐共进,立足实际,创新思维,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健康发展。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70元,增幅居全市
乃至全省前列,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04年度农民增收先进县区。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河口区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农村经济的质
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增收。做大做强冬枣、水产等优势
特色产业。特别是冬枣产业,已发展为我区的龙头产业,目前发展到11.8万亩,预计今
年创收入过亿元。紧紧围绕“绿色”和“生态”两块金字招牌,实行标准化生产,大力
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建成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7万亩,标准化养殖厂、养殖小区
48个。二是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促增收。坚持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努力培育农村市场,
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输业,加快培植农业骨干龙头企业,拉长农业
产业链条,扩大农民增收领域。2005年,全区50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85家,出口创汇
200万美元。 海星集团已发展成为集养加销、科工贸于一体的渔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
了12万亩浅海护养基地, 2004年,海星村人均年收入达2.6万元。三是发展民营经济促
增收。认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加快民营经济融资担保、信用评价、人才培
训等服务体系建设,为民营企业的创办和发展提供平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
境, 推动民营经济扩规模、增实力、上水平。全区私营企业已发展到731家,个体工商
户发展到4597万户,注册资金5.84亿元。四是减轻农民负担促增收。发放粮食直补资金
46.13万元。 通过电网改造、节水改扩建工程等,全区农民每年人均减少生产经营成本
136元; 清理涉农收费项目,每年减轻人均负担29元;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
人均减负99.26元,仅此三项农民人均减负就达264.26元。
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目的。重点实施了五大民心工程。
一是“引水”工程。针对黄河调水调沙,黄河水位下降,引黄灌溉难度增加,我区引用
黄河水更加困难的实际,投资5000万元,分期实施东部水源工程,建成了我区横贯东西
的独立供水体系,从根本上缓解了困扰河口区多年的水源问题;针对农村群众饮用水水
质差,尤其是西部偏远乡村群众饮水难的实际,实施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整个工程
改造供水管线55公里,总投资2357,26万元,全部建成后,农村群众将彻底告别喝苦咸
水的日子。二是“畅通”工程。着力实施乡村通路工程,为进一步改善西部乡村公路交
通条件,2004年,规划实施了义新路建设工程,工程全长14.1公里,总投资1200万元。
今年又投资5300万元, 新建、改造乡村公路206公里。同时,建设改造了36个行政村的
村内公路,极大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认真开展城乡通车工程,
先后开通13条公交车线路。同时,在全区农村开通学生班车48辆,解决了农村学生上学
难;扎实开展农村通信工程,目前,全区农村闭路电视、电话通信、互联网通信都已联
网入户。三是“治碱”工程。立足资源优势,搞好荒碱地开发,五年来,共新开发“上
农下渔” 13.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9.6万亩,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达到了农村发
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四是“清洁”工程。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和小康文明村
工作,扎实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目前,拥有省
级文明住宅小区3处,仙河镇已成为国家级示范住宅小区、国家级卫生镇、全国小城镇建
设示范镇, 孤岛镇创建为全国卫生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区已有8个村被命名为市
级小康文明村。五是“安居”工程。针对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难的实际,实施了农村特困
群众安居工程。目前,已安排困难群众安居工程建设任务220户,计划总投资635万元,
预计8月底可全部完工并达到入住条件; 针对城市贫困居民、企业下岗职工等困难群众
住房难的实际,实施了城市贫困群众安康工程。整个工程分两期实施,规划用地面积10
万平方米。 目前,一期280户的建设工程已全面开工,预计今年年底完成主体工程,明
年8月底达到入住条件。
三、统筹城乡社会力量,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是根本。按照“强化农村班子、提高
农民素质、落实财力支持、开展共建帮扶”的思路,加大对“三农”工作的人力、财力、
物力支持,拓宽了治本途径。一是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深化和拓展“三级联创”活
动,加强村“两委”建设,圆满完成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全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
任一人兼比例达96.63%,“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达95.39%。一批“双强”型人才
走上了村级领导岗位。二是扎实开展农民科技文化培训。开通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
教育专用频道,建立了12处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积极推进千村万户农民科技培训工
程,五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70余期,培训农民4万余人次;完善“科技下乡”服务
体系, 在全区发展科技示范户1014户,2万农民直接受益。三是坚持财力向下转移。区
委、区政府始终对基层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改善工作生活条件。
在乡镇干部经济待遇上, 区直干部能享受的, 乡镇干部全部享受,同时给予每人每月
100元的乡镇干部补贴, 全部由区财政负担;实行村级干部“工资统筹制”。村两委干
部的工资由区、 乡两级财政共同负担,区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负责全区村党支部书
记和村委会主任工资的50%,另外的50%由各乡镇、街道财政拨付,调动了村干部的积
极性。四是扎实开展共建帮扶工作。坚持把干部下派帮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先后
选派12批1100名机关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 共为所帮扶村新上帮扶项目210个,投入
帮扶资金780余万元。 积极协调油田帮助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来,共实施油田
帮扶乡镇项目52个,投资6000余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农业经
济发展。
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基础。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维护和实现
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一项重大责任,从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难、鳏寡孤独老人养老难
等问题入手,加快推进城乡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扎实做好
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工作。 实现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其中城市低保标准为每月260元,
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700元、 500斤粮食, 保障标准位居全省前列;两个确保达到
100%,城镇失业率控制在1.8%以内,五保老人全部实现集中供养。二是推行新型合作
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的就医难问题。在农村,针对农民群众就医负担重,因病
返贫、因病致贫的实际,大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实施了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主要内
容的构建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工程。目前,全区农民每人每年合作医疗基金为52元,参保
人员65241人, 基本实现了农村常住人口的全覆盖。在城区,探索实施了城镇居民医疗
保险制度,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并入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具体由城镇参保居民每人每年
缴纳20元的保险金,其余32元由区财政承担。目前,全区共有9000多名城镇居民参保,
区财政今年已补偿医疗费用182.3万元。三是大力开展“阳光190”社会救助,扎实构建
覆盖全社会的救助体系。 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阳光190”社会救助中心,组建了“阳光
190” 爱心救助超市,把原来由妇联、共青团、教育局、民政、劳动、工会、卫生、残
联等部门管理的救助对象也全部划归“阳光190” 社会救助中心,整合全社会的救助资
源和力量,实行“一门受理、统一救助”。坚持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80万元,采取
社会筹一点, 油田帮一点,财政出一点的办法,设立了“阳光190”救助基金,建立了
“三位一体”的社会救助机制,集中开展了城乡低保救助、五保户救助、医疗救助、贫
困生救助、农村特困户、住房救助、临时救助、司法救助等八方面的救助工作,确保了
全区无一户因贫困而断炊少衣,无一名儿童因贫困而失学。

(作者为中共河口区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