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2&A=2&rec=55&run=1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01年为了优化产业结构,着重抓了以下四个环节,一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调节粮经比,
优化农业的种植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经济作物面积,种植棉花43万亩,
蔬菜2万亩,花生1万亩,粮经比调整到50∶50;二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根据市场需求变
化,下大气力压缩不适销品种,加快引进、选育和优化优良品种,逐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
。新建中药材基地0065万亩,新建良种繁育基地035万亩;三是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
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型、出口创汇型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
产业。推广技术,重点搞好芦苇的开发与改良,目前总面积已达38万亩,年产芦苇15万吨,
加工企业发展到52家,60条生产线,年产值7500万元,华泰、晨鸣建原料加工厂2处,实现
了产销一体化。四是通过传递供求信息、提供良种服务、提供技术咨询等措施引导农民搞好
产业结构调整。
2002 年种植棉花479万亩,蔬菜22万亩,油料作物17万亩,粮经比调整到40∶60;
良种繁育基地达05万亩; 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型
、出口创汇型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依托新世元芦苇发展有限公司开
发的别具特色的15万亩芦苇生态旅游区初具规模。

[扶贫开发]
2002年下大气力搞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业自然生产条件,使土地增值增效;大力发展民营
经济,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财政收入,搞活商品流通,加快城镇化步伐,收到一
举多得的效果;抓好科技教育扶贫,向科技要效益。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与
常规性工作结合起来,并形成制度,坚持下去;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好产业、产品
结构,向调整要效益,转变观念,因地制宜,改变单一的种植习惯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
业和特色产品,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把扶贫与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结合起来;加强扶贫项目
管理,杜绝返贫现象,对2000—2001年已扶持的贫困村重点抓好项目管理,努力提高项目效
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农业综合开发]
2001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两个,一是太平乡马家水库改造与配套项目,二是义和镇1万亩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这两个项目截止到11月15日已全面竣工。马家水库改造与配套项目共计
完成土方1727万方,修复进水闸1座,出水闸1座,预制板衬砌5000米,完成投资60127
万元,完成计划的10834%。义和镇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共开挖疏浚各级沟渠85公里,
总计动土方105万方,新建各类建筑物56座,衬砌渠道1000米,栽植柳树35万株,冬枣12
万株,完成投资28755万元,完成计划的10851%。
2002年农业综合开发进度快、质量高,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开发范围,提升
开发的整体水准。一是实施春季农业开发会战,完成去年项目尾工,顺利通过市级、省级验
收。共计出动劳力200人,上阵机械20台,动用土方10余万方,补植树苗1万余株。同时在科
学组织施工,标准质量,结构调整,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方面都有了新突破。二是立足高
起点,做好2002年开发项目的施工工作。开发项目重点是新户乡2万亩和义和镇8000亩优质
冬枣高效开发示范园。该项目已超越了中低产田改造的标准,以优质冬枣为主导产业,实施
高效开发,建成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并依托金瀚林果公司,在育苗、加工、销售、科研等方
面实行系列化开发,按产业化组织生产,带动全区冬枣产业的大发展。三是制定并全面实施
了《五万亩绿色冬枣高效生态示范区总体规划》,《规划》于5月28日通过省级专家验收,
现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农业产业化]
2002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新突破。全区资产在3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81家
。其中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4家,总资产达到113亿元;其中金瀚
、海星、华野、新世元、千乘、银星、同合等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发展
带动起农产品生产基地11万亩,网络农户2万户,吸收农村劳动力23万人。目前,河口区
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冬枣、芦苇、畜牧、水产)都已渐具农业产业化雏形,正在步入健康发
展的轨道。

[科技兴农]
2001年加大对科学技术的宣传教育及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余期,累计培
训人员15000人次,下到乡镇村作宣传演讲30余次,印发有关农民负担材料2000余份、农业
技术材料9000余份、农村财务材料300余份。聘请省内知名专家教授来指导农业生产5次,建
立试验、示范点12处,培植农业种植示范户50户。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承担了《冬暖式大
棚建设》、《中药材推广》、《河口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模式研究》、《滨海盐碱地芦苇高产
技术开发》及《滨海盐碱地芦苇资源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属省攻关项目)五个项目
,建设冬暖式大棚100个;中药材推广650亩;按时完成了《河口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模式研究
》和《滨海盐碱地芦苇高产技术开发》两个科研项目,探讨和确立了适合河口区种植业最佳
模式和配套技术以及配方施肥方案,通过科技开发,全区芦苇面积由99年的8万亩增加到200
1年的38万亩,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滨海盐碱地芦苇高产技术开发的新路子。鼓励农民群众秸
杆还田、积造农家肥,全区平衡施肥推广面积达到9万亩,其中专用肥面积1万亩,指导推荐
面积6万亩。
2002年加大对科学技术的宣传教育及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0期,累计培训
农业技术人员3000人次,到乡镇村作宣传演讲30场次,印发有关减轻农民负担宣传材料2000
余份、农业技术明白纸1万余份、农村财务材料600余份。聘请省内知名专家教授来指导农业
生产6次,建立试验、示范点24处,培植农业种植示范户100户。“绿色证书”培训成效显著
,充分利用农业广播学校的培训、教育职能,使1200名群众取得绿色证书,500名群众获得
农民技术员称号,其中有30人获得助理农技师资格证书。2002年4月立项的省级项目“河口
区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于11月12日通过了省农业厅、财政厅、团省委组织的验收。自
项目实施以来,共培训青年农民3000多人,使每人经过170学时的系统培训教育,初步掌握
了1—2门实用技术。
大力推广抗旱播种技术。下发了《棉花抗旱播种技术意见》,以及玉米套播技术要点、小麦
抗旱播种技术等技术资料, 及时向广大农民印发农作物播种、田间管理等技术要点,搞好
跟踪服务,积极推广抗旱播种技术,推广起干种湿、借墒播种、水种包包等技术。全区棉花
播种面积达479万亩,完成计划1597%。以项目为载体,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承担了 《
抗逆性芦竹良种引进与高产栽培技术开发》、《滨海盐碱地冬枣间作花生高产技术开发》等
市区科研攻关项目。

[“减负”工作]
2001年对各乡镇2001年农民负担预算进行了审批,并进行了多次减轻农民负担自查,针对出
现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了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监督管理,坚定不移的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
政策,强化贯彻落实。全区共审批“三提五统”予决总额525万元,人均8172元,占当年
人均纯收入的486%,农民直接负担金额476万元,减免金额464万元。
2002 年在立足充分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农民负担水平,经过反复测算和
论证确定了基准减负比例,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民负担监督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税费
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坚决杜绝巧立名目乱收费;加强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监督管理,严
格实行审批制度和上限控制,一年内村民负担的“一事一议”资金人均没有超过15元,并通
过农民负担监督卡和专用收据,用工凭据等形式,对农民负担情况实施监督管理;加强过渡
期内“两工”的监督管理,实行上限控制, 2002年最高不超过25个,坚决禁止强行以资代
劳;加强了农民负担的监督检查和动态检测,形成了经常性检查和业务指导制度,建立农民
负担信访、举报制度,拓宽农民反映问题的渠道,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继续执行减轻农
民负担工作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制度;进一步落实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度,严
肃案件上报和查处纪律;继续落实农业税减免政策,按照“轻灾少减,重灾多减,特重全免
,分级负担”的灾欠减免政策和有关减免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维护农民权益,促进社会稳定

[农村集体财务管理]
2002年,对农村现行财务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和完善。在1998年“双代管”的基础上,
推行了“村财乡管、联村会计、核算中心”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财务管理体制, 从规范农
村集体资金与帐目的管理,规范村会计的作用,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机制入手,由乡镇街道“
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对村集体资金与帐目实行代管。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财务混乱现象。
为了保证实施规范化管理后新任会计人员能尽快胜任自己的业务工作,区农经站会同财政部
门对确定的联村会计和村记帐员进行了业务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发给从业证书,持证上岗。
这次规范化管理工作历时三个月时间,全区三乡三镇一个街道全部推行了“村财乡管、联村
会计、核算中心”三位一体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全部实现了农村财务电算化和农村会计网
络化,达到了规范管理的目的。

[农业执法]
2001年在全区集中开展以种子、农药、化肥为重点的农资市场清理整顿打假活动,加强农需
物资的管理,共出动车辆60余台次,出动人员300人次,共没收处理伪劣种子2500多公斤,
查处非法生产经营业户18个,清理不合格经营单位23家,没收销毁伪劣农药3吨多,化肥20
吨,净化了农资市场,防止了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积极认真地做好植物检疫工作,今年
完成种苗产地检疫5500亩,发放产地检疫合格证1500亩,检疫对象抽查5000余亩;办理农药
经营许可证20余份,新办植物检疫登记证10份,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有序。
2002年,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和市农业局《关于深入开展春季农资打假护农行动的通知》精
神,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打假护农活动,对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市场进行了集中整治。
共出动执法人员240人次,出动车辆42台次,检查各类农资经营户100多家,查处各类违法案
件50起,案值50万元。成立了由农业、工商等部门10多人组成打假护农专项检查队,配备执
法车辆,负责专项检查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农资经营资格,规范了经营秩序。加强日常监管
,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农资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摸底调查,建立监管台帐,防止假劣化肥、农
药、种子流入市场,坑农害农。

[农作物良种工程]
2001年重点抓了棉花、水稻、小麦、大豆四个主要作物良种基地建设。品种主要有DP99B抗
虫棉500亩,豫梗6号水稻1000亩,935031、德抗961小麦1000亩,北京750、特早熟1号大豆1
000亩。
2002年粮棉油生产的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改善粮食品质,在努力提高单产的同时
,努力推进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建设,围绕“绿色”和“生态”两块金字招牌,依托优势,
突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区建设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9万亩。河口
区5万亩绿色冬枣高效生态示范区总体规划通过了省级专家验收,国家级优质小麦济南—17和
济麦—19种植面积达36万亩,优质花生示范基地和枣园间作花生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全区
棉花种植面积达479万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597%,其中优质棉面积达到3万亩;油料作
物种植面积达17万亩,完成计划的113%,其中仅优质花生种植面积达151万亩;全区蔬
菜种植面积达22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10%。

[病虫害防治]
2001年的夏蝗查治工作:由于去年残蝗面积达80万亩,比历年多4万亩,且密度偏高,(每
亩高于60头的有14万亩),气候条件也特别适宜蝗虫生长,构成了今年夏蝗大发生的虫源和
条件。全区夏蝗查卵发育进度和越冬死亡率普查工作于4月份开始,蝗卵孵化普查于5月15日
全面展开,6月10日开始地面防治和飞机防治交替运作,6月19日—26日为飞机防治时间,共
飞行防治26架次。
秋蝗拉网普查面积1158万亩,发生面积832万亩,防治面积182万亩。面对严峻的蝗情
,本着早计划、早部署、早行动的查治策略,于7月26日集合20人进行秋蝗查治工作,于9月
22日秋蝗查治和查残扫残工作基本结束。
2002年针对河口区夏蝗大面积发生的现状,突出三项措施,加大夏蝗查治力度。一是进行蝗
区普查,初步查明全区有蝗区27个,总面积2002万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其中,重点蝗
区面积1531万亩,一般蝗区面积273万亩,监视蝗区面积198万亩。在普查的基础上,
认定全区夏蝗发生面积91万亩,比2001年多65万亩。二是落实防治物资和人员。及早做好
防治物资和人员的准备工作,雇用车辆19台,培训应急查治队员170名,检修泰山-18弥雾喷
粉机130台,从而确保了应急查治队伍拉得出,冲得上,战得胜。三是开展集中查治。从5月
8日开始进行人工地面查治,从6月6日—25日集中开展飞机防治,历经40余天的集中查治,用
药160吨,防治面积918万亩,全面完成夏蝗查治任务,其中飞机防治50万亩,共出动飞机
25架次,地面防治418万亩(包括32万亩的微孢子虫和023万亩绿僵菌生物防治),全
区实现了夏蝗“不起飞,不危害”的防治目标,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
秋蝗拉网普查面积130万亩,发生面积423万亩,防治面积423万亩。本着早计划、早部
署、早行动的查治策略,于7月28日集合120人进行秋蝗集中查治工作,至8月28日秋蝗查治
和查残扫残工作基本结束。

[农机工作]
2002年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截止2002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新增17万千瓦,
总动力达到142万千瓦,其中,拖拉机3413台,大型联合收割机41台,新增农用汽车、农
用四轮车68辆,现已达到222辆,全区机具配套比达到1∶21,小麦耕整地机械化程度达到
100%,玉米、棉花、大豆作物耕整、播种、收获机械化程度也分别达到了100%、523%、6%
;100%、28%;100%、94%、18%。植物保护机械化程度达到47%。进一步强化农机管理,确保
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深入开展以清理无牌无证和“黑车”、“非驾”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
治活动,成立了两支田检路查队伍,一年来共查纠各类违章车辆1700台次,纠正违章驾驶员
1800人次,新挂发拖拉机号牌685副,新办驾驶证126本,确保了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农业
机械的年度检审工作全面完成,共检验车辆3001台,审验驾驶员2473人,检审率分别达到87
8%、90%。

2001~2002年全区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品名2001年2002年
粮食41590吨36000吨
其中小麦21367吨14674吨

稻谷2457吨1980吨
玉米10407吨9918吨
谷子364吨
高粱88吨215吨
大豆6364吨4963吨
棉花3629吨3578吨
油料作物653吨3635吨
注:不含济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