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2&A=2&rec=102&run=13

[概况]河口区广播电视局为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河口区人民政府,担负着全区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舆论导向和监督职责,实行局台合一体制,内设办公室、电台、电视台、专题部、广告文艺部、播出部、有线电视台共7个部(室)、台,现有正式在编干部职工34人。

[新闻宣传]
2001年,河口区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突出喉舌作用,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区内宣传成果显著,电视台相继开设了“党在我心中”、“外商在河口”、“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科技兴区”、“实践三个代表”等专题栏目,深入宣传河口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全面报道河口区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对重大活动和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全面及时,把握准确。电视台全年播发新闻243组,播发稿件2185条。区电台播发新闻320组,播发稿件2592条。区外宣传上新台阶,在保证区内每日新闻正常播出的同时,基本保证市电台、电视台每天都有河口的新闻,共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用稿96条,在东营人民广播电台用稿460条,在山东电视台用稿15条,在东营电视台用稿345条,在国家及省、市级报刊用稿48篇。精品工程和节目评选取得好名次,全局共有8件广播、电视作品在全市优秀节目评比中获奖,其中获一等奖三件,二等奖三件,三等奖二件,有一件作品被评为全市精品工程作品,受到市委宣传部表彰,另有一件作品获全省好新闻三等奖。新闻部被评为新闻宣传先进集体,分别受到山东省广播电台和东营市广播电台、电视台表彰。
2002年,区广播电视局不断强化宣传工作的中心地位,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宣传基调,新闻宣传工作有了新的提高。区内宣传形式灵活,成效显著。电视台先后开设了“巾帼风采”、“劳模在我心中”、“外商在河口”、“他山之石”、“金秋十月走河口”、“喜迎十六大”、“贯彻十六大精神”等专题栏目,全面、及时、深入地报道全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涌现出的先模人物和先进事迹,全方位展示河口区各条战线取得的辉煌业绩,为加快河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伐,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一年来,电视台共播发稿件269组,2340条,专题48个;电台播发稿件331组,2689条,所有播发稿件的质量较同期都有了新的提高。区外宣传实现新突破。2002年1月22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发了《河口区实践“三个代表”从具体事做起》的新闻,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实现了建区以来在中央台上稿“零”的突破。区电视台立足于上大台、上头条、上提要,不断加大在省、市台上稿数量,提高上稿质量,共在省新闻联播用稿18条,其中头条2条,提要3条。实现了河口区在省新闻联播上头条新闻“零”的突破,受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赞扬。在2002年度全市优秀节目评选中,河口区电视台有12件作品获奖,其中电视作品9件,分获3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广播作品3件,分获1个一等奖,2个三等奖。有一件作品入选全市精品工程评选。

[有线电视建设]2001年,全区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800户。
2002年,河口区有线电视发展迅猛,全区有线电视用户达到5000户。元月份,顺利开通“1550”工程,河口有线电视网上用户看到了与市和胜利油田机关同样多的52套节目。5月29日,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投资50万元顺利开通了河口城区油地广播电视节目联网工程,实现了与河口采油厂、河口社区、渤海钻井总公司的电视节目联网,解决了多年来油地干部群众盼望已久的不能收看对方电视节目的难题。2002年8月始,投资80万元实施了西部乡镇通有线电视工程,12月底,河口街道、义和镇、太平乡、新户乡4个乡镇(街道)的机关学校和驻地周围村庄全部看上了以光纤方式传输的有线电视节目,为2003年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河口区2001年十大新闻]
1经济试验园区二期工程强力启动,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2“民情恳谈”活动架起干群“连心桥”。
3经营城市迈出新步伐。
4小冬枣成为大产业。
5河口地区油地军共建区域文化形成新机制。
6教育事业再上新水平。
7全区社会稳定,城乡群众安居乐业。
8市委下派工作队进驻我区。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扎实有效。
10全区财政收入突破15亿元大关。

[河口区2002年十大新闻]
1河口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
2创业园建成高科技“孵化器”。
3油地共建促城市发展。
4产业结构调整人均一亩冬枣园。
5“两通”工程暖人心。
6王庄二干节水工程建设施工。
7企业改组改制实现大突破。
8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9油地有线电视实现联网。
10油地共建区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