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抓发展 不遗余力惠民生为实现河口富民强区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2&A=12&rec=4&run=13

——2012 年2 月2 日在东营市河口区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东营市河口区区长 苟增杰
(摘要)
一、十六届政府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四年,是河口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四年。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实施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奋发有为,圆满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实现河口高点定位、率先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的四年,是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四年。初步统计,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68亿元,是2007年的1.95倍,年均增长18.2%。工业发展步入快车道,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双双跃上500亿元台阶,达到527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3.4倍和3.3倍;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7年的84家发展到106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由12家发展到55家,过十亿元企业达到10家,富海集团跻身全国制造业500强,黄河口家具跃居全国家具制造业“效益十佳”企业前三强,旭业化工等25家企业列入山东省中小企业成长计划。 投资、消费不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8亿元,四年累计完成554.5亿元, 年均增长20.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亿元,年均增长14.9%。 财税金融运行稳健,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实现四年翻番,成功突破十亿元大关;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 50亿元、贷款余额6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22.8%,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过去的四年, 是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的四年。三次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10.1:62.9:27 调整为6:54.8:39.2。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去年全区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 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五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42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原盐产能分别突破750万吨和200万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起步,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35万千瓦;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建成汇海医药院士工作站等各类研发平台16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 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区”。现代农业快速膨胀,棉花、小麦等传统农业连年丰收, 冬枣、水产、畜牧等优势产业变大趋强,建成冬枣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黄河口海参、大闸蟹养殖面积分别达到8.5万亩和3万亩,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35个。服务业日趋繁荣,商贸餐饮、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快速成长, 全区物流企业发展到42家,四年累计接待游客106万人次,被授予“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区”称号。
过去的四年,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显著改观的四年。坚持高起点规划的原则,高标准完成了城乡空间体系规划和湖滨新区、道路交通等16项专项规划,城区详规覆盖率达到82.6%。 提速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四年油地携手投资29亿元,实施了集中供暖、城区绿化、道路改造等工程64项,新建改造城区道路11条24公里,新增水面55万平方米、绿地89万平方米;银河公园、银座商城、黄河口文体艺术中心等一批便民工程竣工投用,河安小区、河阳新区等23个住宅小区建成入住,中心城区面积扩大到21.6平方公里。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年改造中低产田4.5万亩,治理骨干河道580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78公里,新建农村社区17处、农房8934户,改造危房195 0户,全部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通柏油路、通乡村客车、通有线电视。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北外环、河仙路、国家级中心渔港等一批重大工程竣工投用,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注重加强生态建设,累计实施节能减排项目34个,取缔土小污染企业56家,建成河口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环保设施11座;在全市率先实施“三网”绿化工程,累计植树821万株,绿化面积5.56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过去的四年,是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活力持续迸发的四年。财税金融创新成效明显,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实施,中小企业信用互助会、和润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挂牌营业,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油田改制企业达到14家,安诺其、汇海医药实现与母公司捆绑上市。土地管理改革顺利展开,在全省率先启动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建设。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通过省级验收, 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更加深入,建成土地流转服务中心6个,流转总面积达到3.6万亩。 区乡机构改革、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圆满完成,粮食、价格、公用事业等各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深入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四年招引过5000万元项目143个, 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72.5亿元;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四年实现进出口总值2.33亿美元,累计利用外资6035万美元,外贸企业发展到40家,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
过去的四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四年。民生投入大幅增加,四年累计投资21.5亿元,实施便民实事55项,就医、入学、养老等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人民生活向着全面小康阔步迈进。就业形势持续稳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以内。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564元和9544元,年均增长10.4%、13.8%。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先后4 次上调城市低保标准、农村低保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待遇, 3次上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农村老年人生活救助金发放范围扩大到70周岁以上,各项保障标准均居全市最高,走在了全省前列。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652套,发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货币化补贴310余万元。研究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油田新建职工住房5570套。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城乡全部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投资1.35亿元实施校舍安全改造、教学仪器更新、河安小学建设等工程15项,河口区创建为山东省教育示范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建改造农村卫生室50处、 镇街卫生院4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4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连续5年保持在99%以上, 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98‰以内,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新建文化大院65处、 农家书屋104个,创建市级小康文明村55个,成功举办油地军港运动会、山东河口??湿地风情全国摄影大展等活动,荣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区”等称号。平安河口建设扎实开展,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更加完善,生产安全、校园安全、油区安全、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先后获得“全省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区”、“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外事侨务、双拥共建、民族宗教、对台事务、防震减灾、档案、统计、史志、援疆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过去的四年,是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的四年。围绕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扎实开展机关效能提升行动,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力推进政府提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精简审批事项80项,取消行政收费55项,营造了一流的发展环境。集中推进责任落实,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机关效能110快速调处系统, 严厉查处松懈散漫、拖沓应付等行为,树立了“重抓执行、狠抓落实”的干部作风。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整合各项民生资源,设立了3612345民生热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倾力解决群众难题,日均受理来电150余件,打造了为民服务新品牌。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495 件,办复率达100%。规范政府工作程序,认真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着力推进依法治区,先后获得“全国法治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各位代表, 刚刚过去的2011 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我们着力保运行、保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全部减免了农民农业生产性水费,实施了潮河疏浚治理、田间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工程,累计发放各项支农惠农资金1175万元,有效地减轻了农民负担。面对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政府出资1000万元, 设立了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风险补偿金,撬动银行扶持企业资金2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召开政银企洽谈会,协调50家区内重点企业签约贷款61.7亿元,资金规模量、到位率均居历年之首,河口区被授予“中国金融生态区”称号。这一年,我们着力扩投入、调结构,重大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围绕企业扩规、链条延伸和产业升级,集中攻坚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助推大发展,成功举办春、夏、秋三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落地项目30个,总投资268.4亿元,其中,全球最大的塑钢型材制造商——海螺集团、全球第二大风电科技企业——华锐集团、国际知名现代牧业企业——澳亚集团等国内外行业巨头纷纷投资落户,河口已经成为全市最具潜力、最具优势、最为活跃的经济板块,荣获“2011山东最佳投资城市”称号。这一年,我们着力打基础、谋长远,黄蓝经济区建设打开新局面。把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和湖滨新区作为对接黄蓝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立足当前快速突破,绘就了宏伟蓝图,奏响了发展强音。蓝色经济开发区150天高标准建成海防路、滨园路、明园路、兴园路4条道路,招引落户过亿元项目15个,昔日盐碱荒滩变成了如今创业乐园,创造了“蓝区速度”,催生了“蓝区现象”,成为支撑河口工业崛起的新兴增长极。湖滨新区全面掀起开发热潮,新建黄河路西延等道路5条,塑造健康养生岛等人工岛屿5座,全面完成李坨旧村拆迁, 顺利启动区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拉开了开发框架,形成了景观雏形,“拥湖开发、跨湖发展”的湖滨新区已经成为生态景观的新亮点、城市发展的新引擎。这一年,我们着力惠民生、增民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将城市低保年补助标准提高240元, 达到4920元;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2620元和4200元,全年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1500 余万元。 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累计为全区2462名老年人发放养老金416万元。认真落实生均公用经费,将辖区内外来人员子女教育纳入常规管理,彻底解决了外来经商、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努力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312元,常规报销最高标准提高到10万元;出资120万元设立了区级大病救助基金,对高额医药费用实行二次补偿;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药物零差率销售, 药品平均降价35%以上。针对城区供热用气不足问题,我们按照“政府买单、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原则,启动实施了供暖供气改造工程, 新建改造换热站6座,更换供热管网2000余米,供热效果明显改善;引进芯能燃气公司,实施燃气入户改造3000余户,实现了城区所有居民区24小时供气,彻底解决了困扰市民多年的生活难题,得到了群众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在全市群众满意度调查中再次名列第一。
各位代表,四年辉煌成就,实属来之不易。四年来,我们面对超乎预期的困难,付出非比寻常的努力,在恪守职责中抢抓机遇,在砥砺奋进中迎接挑战,用心血和汗水、勤劳与智慧,书写了河口发展史上蓄势腾飞的豪情篇章。河口能有今天的发展、今天的成就,凝聚着几代人、历届班子的艰苦付出,得益于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区上下、油地军港、社会各界的锐意进取和顽强拼搏。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和社会各界,向所有为河口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四年艰辛探索,经验弥足珍贵。回顾四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最深刻的体会是:要想把河口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不为风险所惧,不被干扰所惑,不因压力所困,把上级指示精神与河口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以观念突围开辟发展空间,以改革创新扫除发展障碍,走出一条富有河口特色的发展之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发挥自身优势,突破薄弱环节,举全区之力推进重大项目攻坚、和谐城乡建设和机关效能提升“三大行动”,抢占区域发展战略先机,以更高的目标、更实的举措鼓舞士气、引领发展、勇攀高峰;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惠民利民不动摇,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从长远考虑,从实际落脚,每年都用心用力解决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团结共建不动摇,把“促进区域融合、实现全面发展”作为油地军港共同的责任和心愿,全力支持各方改善职工生活、加快经济发展、维护区域稳定,携手并肩、齐心协力,共同创造河口辉煌灿烂的美好明天。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较弱,缺乏龙头企业和大项目带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还比较繁重;城市功能尚不完备,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民持续增收渠道相对单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保障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干部作风与实施国家战略的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河口加快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速经济转型、实现跨越崛起的攻坚时期。这一时期,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明显加快,河口凭借广袤的土地空间、丰富的油气资源、优越的临港区位和优良的投资环境,必将成为资本汇聚的新兴洼地、项目集聚的重要平台。这一时期,省委、省政府优先推进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市委、市政府把“港区城一体发展”列入“十二五”规划纲要,致力于打造全市北部经济增长极,河口作为两大国家战略的融合交汇区和东营港的腹地支撑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支持政策叠加聚焦,必将成为开发开放、经济崛起的先行之区。这一时期,尽管国内外发展环境更趋复杂,区域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没有改变,特别是经过建区28年来的历练成长,全区上下思想统一,油地军港团结一心,干部群众精神振奋,所有扎根这方热土、关注这方沃土的人们想发展、盼发展的意愿更加强烈,必将成为河口抵御风险、应对挑战的坚强后盾和力量源泉。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铸就伟业,再创辉煌,谱写新的宏伟篇章!
按照区“十二五”规划和区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挥港口优势,科学规划‘一港三区一带三线一城’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五大基地,努力实现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高点定位、率先崛起”的总体发展思路,牢牢把握“港区联动、工业优先、富民强区”的工作基调,全力实施国家战略,深度推进港区融合,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乡统筹,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新兴港口城市、实现富民强区新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实施国家战略,开创陆海统筹发展新局面。坚持以黄蓝经济区建设统领全局,聚力攻坚,勇挑重担,提速推进开发建设,努力打造多点支撑、多极并进、多园发展的新格局。力争到2016年,河口区和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地方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50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8亿元,打造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北部经济增长极。坚持把港口建设作为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核心引擎。深入实施“以港兴区”战略,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港口和国际物流大港,积极推进东营港八大业主码头建设,加快实施内港池综合整治,恢复启用南港池,全面打通东营至天津、大连和日本、韩国的海上通道,吸引带动资金、信息、物流等各类要素加速向临港区域流动,构建“大港口、大航运、大物流”格局。力争到2016年,港口吞吐能力突破6000万吨,液体化工品一次性仓储能力达到1000万立方。坚持把园区开发作为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按照“三区统筹、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山东河口经济开发区和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建设,全面提升开发区要素集聚、功能配套、产业支撑和辐射带动能力。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借鉴上海金山石化区发展模式,发挥国家级石油化工产业区平台优势,着力培育壮大生态化工、现代物流、海洋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华泰、万达等“五大生态化工园”和万通、宝港等“四大仓储物流园”建设,率先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化工基地、能源供给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支撑带动全市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山东河口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优化产业结构,集中布局机械制造、科技研发、商贸物流等清洁产业,打造宜居宜业、创新创业、高端高效的综合性经济园区;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生物、新型装备、高端橡塑加工和绿色精细化工六大产业,狠抓项目建设,加速产业集聚,努力打造全省重要的蓝色经济循环产业园区。力争经过五年努力,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建成为千亿元产值开发区,山东河口经济开发区产值突破300亿元,在联手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上实现重大突破,成为领跑东营北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每年筛选论证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集中优势力量,科学谋划推进,靠项目的攻坚,实现产业的转型、城镇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大力实施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的战略合作,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爆发力。准确把握上级投资重点和政策变化,搞好项目策划和储备,努力在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争取政策上实现更大突破。坚持把生态高效作为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最大特色。树立生态优先理念,鼓励推行清洁生产,提升产业生态门槛,积极创建低碳生态示范城市;注重加强污水、废气等污染治理,全面取缔土小污染企业,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让河口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深入实施“绿色河口”行动,强化湿地保护修复,加快城市森林、生态林场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启动实施刺槐林恢复工程,利用五年时间,沿刁口河、神仙沟流路再造林带10万亩,总面积达到15万亩,打造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生态摄影基地、富氧休闲走廊和森林防护屏障。
(二)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筑现代产业新高地。围绕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方向,发挥后发优势,实施增量带动,推动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一是培育壮大现代工业。按照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集群化的要求,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搞好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市场培育和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一批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和十亿项目,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到201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翻两番、突破2000亿”,原油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200万吨,产值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0家以上,初步建成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高效生态化工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风电产业示范基地。二是集约发展现代农业。围绕构建“一带两园四基地”农业产业新格局,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型、休闲观光型和城郊体验型农业,培育壮大棉花、冬枣、水产、畜牧等优势农产品基地,鼓励发展设施农业、林下经济、休闲观光等特色产业,到2016年,建成高产优质抗虫棉基地30万亩,黄河口冬枣、海参、大闸蟹面积分别达到5万亩、 15万亩和5万亩,奶牛存栏突破3万头,建成全国奶业百强县、环渤海高效生态渔业基地和黄河三角洲特色优质果蔬基地。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质量“双提升”工程,带动农业多环节增值、农民多渠道增收。加快品牌农业建设,健全完善技术推广、标志认证、质量检测和疫病防控等体系,打响黄河口品牌。三是繁荣发展第三产业。把发展服务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膨胀提升商贸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优化集散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布局,落地一批星级酒店、连锁百货等高端项目,让人民群众生活的更便利、更舒适、更美好;集中突破生态旅游业,精心打造神仙沟、黄河故道、滨海长廊三条精品游线,搞好景点包装和运营策划,努力打造区域一流、国内知名的休闲旅游胜地。
(三)深度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建设秀美宜居新河口。坚持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和功能完善,提升城镇辐射带动和综合承载能力。到2016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79%以上。 坚持以现代理念引领城市发展。树立区域统筹理念,加快编制港区一体经济发展规划,修订完善城乡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配套完善交通、燃气、水系等专项规划,推进城市建设与产业、文化、生态全面融合,加快构建“一个中心、两翼推进、组团发展”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坚持以中心城区带动城乡统筹。加快中心城区“南融、 北控、东改、西扩”步伐,力争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城区道路雨污分排、路灯改造和路面修复任务;利用4年时间,全部完成7个城中村改造任务,引导城区工矿企业实施院落改造,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利用5年时间,基本建成湖滨新区,湿地公园、海洋公园等核心景观集中凸显,功能区、商务区开发初具规模,一批高端城市综合体和标志性建筑建成投用,商业、办公、居住、展览等城市要素集聚融合,打造成为环湖生活居住区、城市核心商贸区和生态景观展示区。加快小城镇建设,鼓励各镇街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特色鲜明、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优势互补的组团发展格局。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稳妥实施迁村并点和合村并居工程, 积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力争到2016年,所有行政村全部纳入社区化服务网络,一半以上农村达到生态文明乡村标准,形成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家庭幸福和美的农村新风貌。坚持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着力构筑大交通,全面推进省县乡道和油田生产路升级改造,突出抓好疏港公路、疏港铁路和环渤海高等级公路河口段建设,形成安全通畅、便捷高效、纵横交错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着力兴修大水利,加快实施一批灌渠改造、河堤治理、饮水安全、 水库扩容工程,利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辖区7条河道改造治理、6座水库除险加固和4座水闸加固维修, 推动水利事业跨越发展;着力构建大屏障,加快推进北部沿海防潮堤建设,全面建成集防潮减灾、公路交通和生态景观于一体的闭合防潮体系,为地方发展和油田生产提供安全保障;着力配置大能源,实施城乡电网升级改造,积极开发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支撑区域开发建设需要。
(四)更加关注民计民生,努力建设和谐幸福新家园。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更多财政投入、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向民生倾斜,努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区人民。一是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努力营造脚踏实地、勤劳致富的社会氛围。健全完善保障体系,逐年提高城乡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五保供养、工伤失业等保障标准,率先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使各项保障水平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所有中小学率先达到省级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强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关心支持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龄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外事侨务、双拥共建、民族宗教、人民防空、打私、统计、史志、援疆等方面的工作。二是加强和推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突出完善城乡文体设施,集中推进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和会展中心等“三馆一院一中心”建设,率先实现农村文化大院和农民健身工程全覆盖;着力培育壮大文化产业,设立文化建设发展基金,鼓励发展芦苇工艺、粗布家纺等民间文化,加快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提升文化产业层次。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扎实开展文明河口、信用河口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的社会风尚。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牢固树立包容发展的理念,健全区镇村三级群众工作平台,拓展民生热线服务范围,完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推进平安河口建设,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四是加强和深化团结共建,努力实现融合发展。高举油地军港“团结共建、共兴共荣”的大旗,凝聚发展共识,真心互帮互助,充分整合资金、土地、人才等各方资源,共同研究产业对接、政策扶持、项目安排等重大事项,携手推进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就业、教育、住房、治安等民生问题,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力保民生共促和谐,四强聚首共创伟业,努力建设和谐幸福的美丽家园、谱写团结奋进的壮丽诗篇。
三、2012年政府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增长16%,进出口总值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12%;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任务。工作中,重点抓好五个方面:
(一)坚定不移地实施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农村发展繁荣。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为目标,研究出台具体政策,启动实施总投资23.82亿元的13项农业农村重点工程, 努力让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农业更强。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思路,集中推进东部畜禽养殖、北部海洋渔业、西部特色果蔬、城郊休闲观光四大板块建设,新建冬枣精品示范园6000亩, 开发海参养殖面积5万亩、海参育苗基地12万立方水体,推动全区冬枣品质升级和海参养殖规模扩张,建成全市最大的海参苗种供应基地;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快推进澳亚现代牧场、和康源生猪养殖等项目,新建提升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20个, 年内新增奶牛1.3万头、生猪10万头,创建全省奶业优势产区重点县;深入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扶持发展林下经济、富硒苹果等特色示范园建设,引导壮大葡萄、地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晨阳、海星等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推进益生康健海参加工、黄河方舟食品加工等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马新河疏浚治理和仙河镇镇东片节水改造,加快义和镇王集水库南片和河口街道三合片等小流域综合治理, 新建改造农村桥闸泵21座,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新户镇1.7万亩未利用地开发,探索连片规模化开发、园区产业化经营模式,引领带动全区40万亩未利用地有序开发;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新建新户镇镜湖社区、 义和镇三合社区等农村社区服务中心4处,突出抓好30个村级基础公益设施建设,实施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和自来水供水改造工程,新建农村住房1400户、改造危房600户,新建改造乡村公路36公里,建设垃圾转运站6个,年内基本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三是加大“三农”支持力度。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严格涉农价费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农超对接等工程,新建改造农家店、配送中心12处,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规划建设1处市级农药检测中心和36处质量安全检测室,保障市民“菜篮子”安全。健全农村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全面推广棉花深松深耕、大闸蟹成蟹育肥等10项农业新技术;完善农民创业政策,引导能人返乡创业和农民劳务输出,年内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以上。
(二)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攻坚,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牢固树立工业优先理念,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的引领作用,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攻坚行动, 加快推进总投资289.6亿元的47个重大产业项目,带动园区集群发展、企业规模扩张和产业提质升级。一是全力突破园区建设。山东河口经济开发区,进一步修订园区总体规划,实施阳河路、南一路等道路配套工程,规划新建海螺项目区南侧道路,完善照明、绿化、污排等设施,带动园区向西扩张;启动开发区金融商务中心建设,实施自来水厂扩建工程,完善供热、供气管网配套,增强园区基础承载能力。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实施明园路西延和义三路、海防路、滨园路等道路设施配套,加快污水处理厂、热电联产中心和供水管网建设,年内起步区全部达到“七通一平”;高标准启动核心区建设,扎实推进创业大厦、蓝湖开发等工程,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统筹推进富海工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及镇街工业园基础配套和项目建设,努力实现产业互补、错位发展。二是全力扶持企业发展。全面落实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成长型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搞好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供求衔接,研究探索银企合作新模式,健全完善融资、信息、人才、政策四大支撑平台,确保企业良性经营。坚持扶优扶强,重点实施富海12万吨/年芳烃抽提技术改造、天信10万锭/年绿色纺纱等9个总投资35.2亿元的技改项目,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积极鼓励全民创业,强化政策扶持,催生一批专业配套企业, 年内新增规模工业企业8家以上。三是全力优化产业结构。石化行业,积极支持富海、中海扩大原油供给,延伸产业链条,实现饱和生产;加快推进果阿碳素30万吨/年煅烧石油焦、利特尔32万吨/年环氧丙烷等洽谈在建项目,实现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联动发展。装备制造业,鼓励支持海鑫、海润、金开等企业突破成套设备、终端产品和关键部件,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海螺12万吨/年新型节能型材、格瑞特500MWp/年光伏电池片、新天远景10万千瓦风力发电等项目,迅速壮大新兴产业规模。认真落实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富海综合物流、泰富仓储物流等项目建设,启动神仙沟养生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提升旅游产业档次和规模。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油品交易中心和新能源服务业基地建设,培育服务业新兴业态。精心举办中国 东营河口湿地槐花节、中国著名书画家河口行等活动,凝聚人气,提升层次,搭建旅游交流合作新平台。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谐城乡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着眼“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挖掘内涵、提升层次”,深入实施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一是全面拉开城区框架。集中突破湖滨新区,实施鸣翠湖拓宽连通改造,搞好驳岸筑造、节点景观和游艇码头建设,提升鸣翠湖东侧广场,建设主题音乐喷泉,引水入湖,塑造景观,年内形成滨湖湿地特色;加快新区路网建设,新建康宁路、鸣翠湖北路,拓宽西湖路、滨西路,实施黄河路西延、花园路等道路绿化工程,带动新区开发建设。坚持“一村一策”,启动河口街道二吕村和六合街道协胜村等城中村改造,加快李坨村回迁安置楼建设,带动城区向外围扩张、农民向城市集聚。二是完善提升城市功能。重点实施“四大工程”:“畅通工程”,就是实施海康路管涵清淤、雨污分排、改墙透景等工程,优化提升海昌路,拆除黄河路转盘及以西建筑物,打通城区断头路,改善重点路段交通拥挤状况和汛期积水状况,提升城区通行能力;“温暖工程”,就是规划建设城区集中供热中心,对所有居民小区实施供暖供气提升改造,彻底解决城区采暖不佳、供气不足问题;“亮化工程”,就是加快推进黄河路、渤海路、海康路LED 路灯改造,高标准实施黄河广场、银河公园、河安水系等亮化景观改造,消除城区“有路无灯”盲点,扮靓城市夜景,提升城市形象;“洁净工程”,就是依托数字化城管系统,创新城市管护机制,推行常态化、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增上一批吸尘、洒水机械设备,提高城市管护水平。三是突破重大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全线贯通西外环路,启动仙河镇至东营港疏港公路建设,实施孤滨路河口至沾化界改建工程,积极争取境内环渤海高等级公路尽早动工,打通河口东西、东北、西北和北部沿海四条环形通道;扎实推进潮河至挑河段防潮堤建设前期工作,为构筑北部沿海防护屏障打牢基础;实施兴北、中合110千伏和顺泰、 马场35千伏输变电工程,增强城乡供电能力。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深化提升“三网”绿化工程,规划建设耐盐碱苗木繁育中心,集中推进疏港高速路域绿化和刺槐林恢复工程, 新建绿化示范区2处、沿海防护林带8.17公里,加快构建“森林环抱”格局;加强湿地生态保护,重点推进挑河、草桥沟、神仙沟人工湿地建设,疏浚贯通环城水系,连通城区周边水库、湖泊、湿地等水系资源,打造水绿共生、城水相依的独特风貌;继续加强节能减排,启用河口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和孤岛仙河污水处理厂,实施河口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严厉打击偷排偷放、超标排放行为,确保环境持续优良。
(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激发科学发展强大动力。坚持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推进开发建设的不竭动力,强化创新驱动、改革促动和开放带动作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一是坚持以深化改革激活内力。着力推进金融创新,支持完成河口农村合作银行改制,做大做强河口惠农担保有限公司,积极争取成都农商银行、芜湖扬子农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增强金融支撑发展能力。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稳妥推行公务卡制度,健全完善综合治税体系,多渠道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创新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运作方式,扩大市场化运作领域和规模。加快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清理整顿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建立林权交易服务平台,探索林权抵押贷款模式,争创全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区。二是坚持以扩大开放吸引外力。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用足用好黄蓝国家战略金字招牌,围绕产业链条延伸和新兴产业培育,瞄准世界知名、国内百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加快引进一批财税贡献大、就业拉动强的大项目。力争全年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以上。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全力支持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申报国家保税港区,加快山东河口经济开发区海关监管直通场站建设,鼓励支持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三是坚持以自主创新增添活力。加快筹建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盐及盐化工检测中心,引导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年内新增企业研发平台6家以上。 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大产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引进培育力度,突出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交流培训,促进企业抱团发展。
(五)坚定不移地改善民生增进民利,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心系百姓疾苦冷暖,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一是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年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坚持拓展受保范围与提升保障标准同步,增加城乡居民大额医药费财政补助, 将新农合参合标准由每人每年31 2元提高到361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60元提高到130元,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普遍上调30元;设立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将高龄津贴发放范围扩大到80周岁以上,老年人生活救助金范围拓展到70周岁以上城镇非离退休人员;启用区综合社会福利中心,新建区中心敬老幸福园,对全区所有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实现孤、老、残、弱等群体的综合救助服务,提高城乡群众保障水平。加强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实廉租房货币化补贴340户、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50户,新建公共租赁房120套,满足困难群众住房需求。二是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新建实验学校文化艺术体育馆,加快20所城乡幼儿园和15所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完善教学仪器、电教设备、幼教玩具等教学装备,确保秋季开学前全部完工投用;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保障企业用工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中医院改扩建和人民医院规范化重症监护室建设,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启动幸福家庭创建工程,全面落实小康家庭致富、空巢家庭关爱、爱心帮扶救助等惠民政策,提高计生管理服务水平。扎实开展双拥共建,规划建设烈士陵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开放黄河口文体艺术中心,启用广电中心大楼,继续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和农民健身工程,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精心举办东营市第九届运动会,全力打造“绿色九运、人文九运”。三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加强3612345民生热线运行管理,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着力化解信访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平安河口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在城区、镇街、村庄主干路段和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和测速拍照警示装置,构筑覆盖城乡的安全防护体系,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积极争创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区。
各位代表,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之计大于天。今年,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确定了总投资6.41亿元的11件便民实事。对这些工程,我们将严格落实责任,明确标准时限,加强督查考核,确保说到做到、全部兑现、取信于民。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注定是河口大发展、大变化、大提升的五年,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寄予更大期望。新一届政府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高标准做好各项工作,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为民、务实、清廉的神圣职责。
(一)坚持与时俱进,增强政府创新力。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始终站在实施国家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形势变化,自觉加强学习实践,努力做到以宽广的视野审视全局、以超凡的境界谋划发展、以非凡的气魄推进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永不言败的旺盛斗志,勇谋突破之策,力行创新之举,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和市场的手段,奋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努力在黄蓝经济区开发建设中探索新路子、实现新突破、建树新作为。
(二)规范行政行为,增强政府公信力。认真落实《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积极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健全重大事项公众参与、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风险评估等制度,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扎实开展“六五”普法教育,深入推进“法治河口”建设,实施法律援助惠民工程,提高法律服务水平。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巩固深化“两评一树”活动成果,全面推行政务公开,确保行政权力依法行使、透明运行。
(三)加强效能建设,增强政府执行力。大力倡导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引导政府工作人员把心思放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真正做到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全面推行项目化目标管理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加强督查考核,以责任明确的硬任务、真督实查的硬办法、奖罚分明的硬机制强力推进工作落实。继续深化行政审批服务改革,建成启用便民服务中心,全面推行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下决心精简会议、文件和事务性活动,推动政府提速提效。
(四)保持清正廉洁,增强政府向心力。坚持把廉洁作为立身之本、为政之德、行为之范,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自觉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服好务;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大纠风治乱力度,积极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依纪查办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注重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时刻把群众福祉放在心头,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反映群众愿望,争创经得起人民、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