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2&A=12&rec=24&run=13

【土地资源】(一)全区土地利用现状。
截至2011年底, 河口区土地总面积340.1万亩 (226744.03公顷) , 其中农用地146.4万亩, 占43%(其中,耕地57.1万亩,占16.8%),建设用地32.6万亩占9.6%,未利用地161.1万亩,占47.4%。
农用地包括耕地57.1万亩, 园地1.3万亩,林地4.7万亩,牧草地0.3万亩,其它农用地83万亩。
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8.5万亩, 交通用地3.4万亩,水利设施用地10.7万亩。
未利用地包括盐碱地70.7万亩,滩涂77.1万亩,其他草地6.6万亩,河流水面6.7万亩。
河口区境内目前利津、 垦利、 沾化三县管理的土地共40.1万亩(其中,未利用地16.6万亩) , 其中利津县26.8万亩,垦利县5万亩,沾化县8.3万亩;东营港土地面积16.4万亩(其中,未利用地14万亩)。
(二)全区未利用地现状。
全区未利用土地共161.1万亩,其中,国有未利用地129.9万亩,集体未利用地31.2万亩。
国有未利用地129.9万亩, 其中,外县区使用的国有未利用地16.6万亩(其中滩涂3.3万亩, 其他草地6.6万亩,盐碱地6.7万亩),济军生产基地盐碱地14.1万亩,海港盐碱地14万亩,海域68万亩(二调控制范围为黄海高程零米线,海岸线至零米线之间的范围为海域),河流水面6.7万亩,沿海滩涂3.3万亩,盐碱地7.2万亩。
集体未利用土地31.2万亩中,包括盐碱地28.7万亩,滩涂(内陆滩涂)2.5万亩。
(三)土地资源特点。
(1)土地利用程度。由于土地成土年龄较晚,开发利用历史短,土地利用率较低,耕地面积57.1万亩, 仅占全区土地面积16.8%。土地产出率较低,由于地下水位浅,矿化度高,土壤中氮、磷、有机质含量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涝、旱、雹、风暴潮等灾害比较频繁。
(2)未利用土地面积占比例大。全区未利用面积较大,占全区土地面积47.4%。
(3)旅游资源别具特色。河口区旅游景点主要有黄河入海口20万亩的自然保护区、以万亩刺槐林为主体的森林公园、桩西海堤等。

【矿产资源】 河口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地热、煤、贝壳、卤水等5类。其中石油、天然气利用程度较高。
河口区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新户、太平、义和、孤岛以及五号桩地区,埋深1300~2000米, 水温在50~90℃。全区现有利用地热资源企业5家,现利用的地热井11口,井口水温80℃左右,其中,河口城区2口、仙河镇5口、孤岛镇3口、济军生产基地1口,供暖面积达27万m2。随着技术进步,地热资源还可以用于工业、农业、旅游等方面,其替代能源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河口区煤资源主要分布于孤岛镇、义和镇。其中孤岛——五号桩含煤区位于河口区孤岛镇—仙河镇—五号桩一带,呈北东向分布,长约28km、宽9.5~12km,面积约280平方千米, 主要为烟煤,煤层埋藏深度为1800 ~2000m左右;义和含煤区位于河口区义和镇—太平乡—新户乡大王北一带,呈北西向分布,长约23km、宽6~14 km,煤层埋藏深度为1200~1800m左右。
河口区卤水属于中深层卤水,分布五号桩一带,分布面积40平方公里。矿体埋深60~200米。初步估算储量2.3 4亿立方米。
河口区发现的贝壳砂位于新户乡小坨村驻地, 矿体东北-西南走向呈条带状不规则型,开采面积29.67亩,开采深度:自1~1.5米,估算资源量8500立方米。
【水资源】河口区地处黄泛平原渤海之滨, 淡水资源匮乏。由于区域内主要河道皆为季节性河流,汇流面积小,且径流量主要集中于汛期降水,加之河流源短流急,以及因盐碱土地的盐化,地表水的含盐量较高,故地表径流难以利用。同样,地下水矿化度高,多为苦咸水,也难以利用。黄河水是唯一可供利用的(客水)淡水资源。引用黄河水主要依托辖区内的王庄灌区和东水源灌区,多年平均引水量8000万立方米。根据多年实测降雨资料分析, 河口区年平均降雨量为554.6毫米,年平均径流深57.2毫米,地表径流1.22亿立方米。

【植物资源】(一)农作物。全区农作物品种达数百种,其中主要粮食作物品种有小麦、玉米、大豆、水稻、谷子、高粱、地瓜、黍、稷、绿豆、赤豆、豇豆(有红、白、花各色)等。其中小麦播种面积最大,各乡镇都有种植。玉米适应性较强,种植分布较广,是构成一年二作的主要下茬作物。水稻近几年发展较快,除老稻区外,又开辟了一些新稻区。大豆主要分布在太平乡、义和镇,是本区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境内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花生,多数分布在土壤质地为砂壤、轻壤地区。另外,蓖麻、芝麻、向日葵等全区亦有零星种植。蔬菜品种较为丰富,主要有黄瓜、西红柿、芹菜、辣椒、茄子、葱、蒜、白菜、土豆、扁豆、芸豆、韭菜、菠菜、油菜、胡萝卜、萝卜、芦笋、食用菌等。
(二) 木本植物。全区共有木本植物136种,43个变种和类型(不含盆栽花木),分属44科79属。 其中针叶树种17种,隶属2科8属;阔叶树种162种(包括变种),隶属41科71属。 有栽培、半栽培及野生果树34种,179个品种,分属10科九属。现有木本植物中,以蔷薇科和杨柳科的种类最多,豆科和木樨科次之。
常见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其中用材树种以刺槐、毛白杨、八里庄杨、旱柳、白榆、国槐、侧柏、臭椿、泡桐居多;经济树种以苹果、梨、枣、葡萄、桃、杏居多;灌木树种主要有柽柳、紫穗槐、杞柳、枸杞等。
引进树种主要有绒毛白蜡、欧美杨类、苦楝、沙棘、火炬树、沙枣、花椒、文冠果、皂荚、铅笔柏、无花果等,以典型华北区系为主。
观赏树种主要有:雪松、龙柏、垂柳、垂槐、龙爪槐、合欢、大叶黄杨、木槿、紫叶李、小叶女贞、月季等。
(三)草本植物。境内采集到草本植被93种,分属35科84属。其中禾本科17种,菊科13种,豆科10种,藜科6种,十字花科4种,其他各科1~3种。详细见表1

【生物资源】(一)海水生物资源。
1、浮游植物
河口区沿海浮游植物总量平均为226×104个/m3, 计116种。其中硅藻占88%,其次为甲藻, 还有极少量的淡水绿藻。黄河口以北,浮游植物个体数量高峰出现于秋季(9月底,420×104个/m3),以神仙沟入海口一带的密集度较高。
2、浮游动物
河口区沿海浮游动物月平均生物量249mg/m3, 其中以4、5月间生物量较高,6月达到最高峰, 平均生物量达316 mg/m3后即下降。 7~11月稍有起伏, 以9月生物量最低(174mg/m3)。高生物量区(500mg/m3)常分布于新老黄河口之间的臭水河口一带(5、6月) ,除强壮箭虫外,还有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emurrichi)、刺尾歪水蚤(Tortanus spinicaudatu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蟹类的蚤状幼体等。8月水温上升为26℃左右, 许多无脊椎动物都进入繁殖期,其浮游幼体大量出现于神仙沟入海口一带。 9~10月上述水域的优势种虽无大变化, 但其生物量都下降到100~250mg/m3(仍较其他水域略高)。
3、底栖生物
河口区沿海底栖生物包括一些可作为鱼、虾类饵料的种类(如多毛类、小形双壳类、甲壳类等)外,另外还有许多种是可供采捕的对象(如贝、虾、蟹等),有直接的经济价值。 共有底栖生物191种, 其中以多毛类最多(77种) ,软体动物及甲壳动物次之(分别为57种和36种) ,另有腔肠动物9种,棘皮动物7种,鱼类5种和少数卤虫、纽形动物。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大致是从沿岸外海递增,高生物量区与高栖息密度区基本一致。
4、潮间带生物
河口区沿海分布有潮间带生物195种,其中动物191种(表2-14),占总数的97.95%;藻类4种,占2.05%。本区潮间带动物组成以甲壳类最多,其次为软体动物。甲壳类优势种主要有日本大眼蟹、三齿厚蟹、伍氏厚蟹和宽身大眼蟹等,习见种主要有日本关公蟹、豆形拳蟹、秉氏泥蟹和鼓虾、长臂虾、美人虾等。软体动物中双壳类优势种有四角蛤、文蛤、毛蚶、青蛤、缢蛏、近江牡蛎和光滑河蓝蛤等,习见种有日本镜蛤、樱蛤类、绿螂和渤海鸭嘴蛤等;单壳类优势种有托氏鲳螺,习见种有织纹螺、纵肋织纹螺、光滑狭口螺、脉红螺等。
河口区沿海潮间带和潮下带0~-5米海域主要经济种(含重要的饵料生物) 约有20种,其中主要是贝类,其次是甲壳类,贝类中有扁玉螺、脉红螺、托氏鲳螺、近江牡蛎、长竹蛏、长牡蛎、毛蚶、文蛤、青蛤、缢蛏(类)、镜蛤、樱蛤、光滑河蓝蛤、焦河蓝蛤等,甲壳类有日本大眼蟹、宽身大眼蟹、中华绒螯蟹、天津厚蟹和三齿厚蟹等。
5、游泳动物
游泳动物主要指鱼类和一些海洋经济无脊椎动物。河口区沿海是这些游泳动物的产卵、育幼场。
(1) 经济无脊椎动物。分布于河口区沿海的经济无脊椎动物计有59种,以甲壳动物最多,占42.4%,其中已成为捕捞对象的主要有对虾、鹰爪虾、三疣梭子蟹、日本鲟、口虾蛄等; 软体动物次之,占35.6%,主要有毛蚶、脉红螺、蛸、无针乌贼、日本枪乌贼;棘皮动物占8.5%,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及其他类群的比例极少。
月平均生物量为3.67kg/hm2, 季节变化显著。4月大地回春,开始有少数种进入本海区,但生物量不高。5月,对虾、三疣梭子蟹等在这一带索饵。7月,因有些其亲体繁殖后相继死去, 拖网调查时难以捕获其新生个体,生物量很低。9~10月生物量达全年高峰(907.55kg/hm2),并形成秋汛渔业。其后水温下降,上述经济虾、蟹类移向外海,使冬季生物量降到约1kg/hm2。
(2) 鱼类。沿海鱼类85种,区系成分的季节变化很小,全年均以暖温性种居多,如皱唇鲨、 孔鳐、青鳞、黄鲫、风鲚、鲈等,共47种,占总数的55.3%,在冬、夏季还分别出现冷温性种(大银鱼、绵鱼尉、玉筋鱼等13种,占1 5.3%)和暖水性种(赤鼻棱鱼足, 黄鲫等25种占29.4%)。年平均网渔获量为27kg/d,以夏季最高(48.5kg/d),冬季最低,尚不足4kg/d。
总生物量在50t以上的依次有黄鲫(874t) 、焦氏舌鳎(383t)、梭鱼(324t)、银鲳(248t)、小黄鱼(189 t)、鲈鱼(150t)、棘头梅童(128t)、斑鱼祭(127t)、半滑舌鳎(102t)、牙鲆(94t)、鱼是鱼(67t)、青鳞鱼(54t)、蓝点马鲛(67t)、三刺鱼屯(50t) 等14种鱼类;40~49t的有赤鼻棱鱼、黑鳃梅童;30~39t的有真鲷、叫姑鱼、白姑鱼、鳙鱼;20~29t的有黄姑鱼、矛尾刺鱼段虎、黄盖鲽;10~19t的有油鱼予、 凤鲚、钝尖尾鱼段虎鱼、长绵鱼尉,刀鲚、多鳞鱼喜;1~9t的有细条太竺鱼、石鲽、鱼免、绿鳍马面鱼屯、长蛇鱼喜;不足1t者有绿鳍鱼和高眼鲽。
(二)淡水生物资源。
1、浮游植物
河口区淡水水域浮游植物比较齐全,七个门类的藻类均能见到。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以绿藻和硅藻为主。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春秋季多为甲藻、裸藻和金黄藻,夏季则多为绿藻和蓝藻,硅藻在全年中均能见到。黄河故道浮游植物较为贫乏,总数量平均只有28.8万个/L,生物量仅为0.373mg/L。
2、浮游动物
淡水浮游动物有轮虫5个属,枝角类5个属和挠足类7属,原生动物9属。黄河浮游动物很少,总数量平均5.9个/L,平均生物量为0.041mg/L。
3、底栖生物
淡水底栖生物主要有软体动物门中的腹足纲的田螺目、瓣鳃纲的珠蚌科。节肢动物门的龙虱科,半翅目中的松藻虫科、蝎蝽科、负子蝽科和水趸,双翅目的蚊科、摇蚊科,十足目的虾科、中华绒螯蟹。环节动物门的水生寡毛类和蛭类。黄河底栖生物贫乏,总数量仅为11.5万个/L,平均生物量只有0.03mg/L,种类也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