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2&A=12&rec=204&run=13

按照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要求,发挥区位、资源优势,推进生态农业提质效、优势产业升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规模、现代服务业上水平、蓝色经济显雏形,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布局优化,形成以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突破、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蓝色海洋经济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一、突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资源能源集约节约利用为前提,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大项目为支撑,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断壮大工业整体实力。 到201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
(一)做大做强生态化工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化工产业,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推进化工产业向低排放、可循环、集约化转变,实现生产技术高新化、装备水平国际化、发展模式生态化,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化工基地。 到2015年,全区生态化工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
石油化工业。按照“一体化、园区化、大型化、生态化”发展原则,以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富海工业园为依托,以石化骨干企业为龙头,深化与中海油的合作,以500万吨炼油及配套项目、 120万吨/年DCC联合、20万吨/年环氧氯丙烷等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深化招商引资,强化扶持推进,围绕产业链招引布局大项目,实施以上游带动中下游、以中下游促进上游的双向推进战略,初步形成五大石化产业链。
石化产业五大产业链
1、炼油-烯烃-聚烯烃-塑料制品加工、化学建材、包装材料、农膜产业链。从上游炼油和乙烯、丙烯,中游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延伸至下游的化学建材、包装材料、农膜等塑料制品加工。
2、乙烯-乙烯衍生物-化纤原料-有机化工原料产业链。以乙烯为原料生产乙二醇、醋酸乙烯、苯乙烯等化纤及有机化工原料。
3、丙烯-丙烯衍生物-丁辛醇-增塑剂产业链。以丙烯为原料生产丁辛醇,进一步生产二丁酯、 二辛酯产品,为聚氯乙烯加工企业提供增塑剂。
4、双酚A-聚碳酸酯及其制品加工产业链。以苯酚和丙酮为原料生产双酚A,进一步加工成聚碳酸酯, 或用双酚 A作环氧树脂的原料,带动环氧树脂等下游产品发展。
5、 正丁烷-顺酐-1,4-丁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产业链。利用炼油及乙烯裂解副产的混合碳四作原料,生产正丁烷、顺酐、1,4-丁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带动电子电气、办公设备、汽车配件等下游加工业和高档纤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利用苯酐、顺酐、苯乙烯生产不饱和树脂,带动卫生洁具、工业及日用高档容器、玻璃钢、滑水板等下游产品发展。
盐及盐化工业。依托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实行渔盐一体、一水多用、连续开发、多业并举的模式发展原盐生产及盐化工业,积极探索油盐一体发展新模式,促进油盐产业向高端发展。重点发展离子膜烧碱、环氧丙烷、苯胺、聚氨酯、钾盐、镁盐、功能性食用盐、溴及溴系列产品、海水淡化、海洋精细化工,重点打造以海水梯级利用为龙头的氯碱化工循环经济、海洋化工循环经济、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三大产业链。
盐化产业三大产业链
1、氯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原盐→离子膜烧碱→产生氯气、氢气、盐酸和烧碱→氯气与丙烯生产环氧丙烷,氯气与甲醇生产甲烷氯化物,盐酸与甲醇反应生产一氯甲烷后,一氯甲烷和硅粉反应生产有机硅,氢气与石油苯生产苯胺,苯胺与光气生产聚氨酯。 2、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海水→海水制盐、苦卤化工,提取钾、镁、溴等
资源→钾、 镁、溴系列产品开发,发展海洋精细化工。
3、以海水淡化为龙头的海洋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海水淡化工程→实现水电联产→经淡化处理浓度提高的海水提溴→盐化工(主要是离子膜烧碱装置)→氯气、氢气、液碱与电石生产聚氯乙烯→产生废渣生产水泥。
精细化工业。依托石化、盐化产业基础,推行盐碱联合,石化与盐化联动发展,以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产品为原料,重点发展石油化学品、医药中间体、化工新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海洋生物化工、电子化学品等产品,加大有机硅单体、甲烷氯化物等项目招商力度。对河口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逐步实施搬迁改造,加快向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和富海工业园聚集。
(二)突破发展装备制造业。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着力提高加工制造、系统集成和关键技术研发整体水平,重点培育壮大石油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船舶及海洋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打造黄河三角洲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15年,全区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石油装备制造。依托黄河口能源装备制造园,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立足国内油田市场,大力开拓国外市场,提高成套设备研发能力,重点发展石油钻井成套设备、精密成型加工设备、石油钻具、防腐油管、智能机械设备等;提升发展以石油套管为主,油管、钻杆等高附加值产品为辅的石油精品钢管深加工。适应海上油气开发装备大型化、环保化趋势,积极发展智能化抽油机、大型钻机、海洋仪器等产品。整合油地资源,推进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提升产品研发制造水平。鼓励石油装备骨干企业向上游石油开采业和下游工程服务业延伸,推动石油装备产业系统化、集群化,形成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石油装备高端产业链。
新能源装备制造。以河口经济开发区、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华锐风电等风机制造企业为龙头,规划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业,培育一批风电零部件制造企业,形成风力发电机、塔架、风叶、主轴、机械传动、运行控制、风机变频、输变电机组零部件配套生产能力;鼓励发展光伏系统制造、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再生型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产业,培育发展产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船舶及海洋机械制造。依托东营港、黄河口中心渔港和海洋经济产业园,以技术含量高的船用零部件制造为突破口,发展船舶修造业,开发远洋渔船生产;以船舶修造为重点,发展港口装卸机械、海洋工程机械、海洋渔业机械以及配套产业,形成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船舶及海洋机械制造产业聚集区。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实施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其技术和装备水平,进一步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
纺织服装业。对接东营纺织工业发展规划,延伸纺织服装业产业链条,在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印染产业园,重点发展染整行业。同时,改造提升现有纺织服装企业,着力发展以绿色环保、特种高档为特色的印染工业和以特种职业装、工装为特色的服装工业两大重点产业, 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印染工业基地和特种职业装和工装生产基地。到2015年,全区纺织服装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
农副产品加工业。结合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开发海洋食品资源,建立包括农产品生产、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销售等一条龙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加快推进黄河口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建设,突出发展有机食品、绿色果蔬、特色珍禽、名优水产品等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着力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到2015年,全区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
(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加强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幅在20%以上。
新能源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支持开发生物质能,实施地热能示范工程、农村沼气推广工程,搞好废弃余热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国华、华能等企业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引进增上一批太阳能、生物质能产业项目,壮大新能源产业实力,着力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力争创建为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区。
电子信息业。围绕信息专用材料、集成电路、软件、电子元器件四大领域,积极引进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发展机电一体制造业,引进发展平板显示、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通信及光缆等产业,做大做强黄河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园,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
新材料产业。重点加强化工新材料、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等领域技术创新,积极引进新材料龙头企业入驻,推进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快速膨胀产业规模。
新医药及生物产业。加强生物药物系列产品研发,重点加大生物技术的应用及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加强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及蔬菜花卉等生物育种产品开发,推动生物农业发展。加快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努力在生物加工优化技术、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传统发酵产品优化升级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积极推进生物技术成果转化。
二、大力发展蓝色海洋经济
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遵循海陆联动、共同开发和海陆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大力推进科技兴海,发展壮大海洋主导产业,重点培植“五大海洋经济板块”和一条海洋经济产业隆起带,努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创新区。
(一)海洋化工产业经济板块。充分发挥盐卤资源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盐及盐化工、海上油气、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围绕海上油气资源开发,积极发展海上油气运输、燃料及生活用品补给、餐饮及娱乐业等配套关联产业,加快海洋生化制品、海洋生物酶等领域深度开发,努力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品牌、品种和企业,建设黄河三角洲重要的海洋化工产业聚集区。
(二)临港产业经济板块。充分发挥港口辐射带动作用,以海洋经济产业园为依托,积极拓展腹地经济,大力发展先进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引进造船及关联项目,积极发展船舶制造业,联动发展现代海洋运输、船舶维修等配套产业,壮大临港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以原盐、原油、散货、化工产品为重点的物流交易市场,打造现代化综合性物流配送中心。充分发挥仙河镇和孤岛镇紧临港口、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优势,大力发展临港物流配送、仓储、餐饮、维修、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信息咨询、观光旅游等配套服务业,建设一批高档次的商贸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实施港区联动、错位发展,构筑临港产业配套及生活服务基地。
(三)现代海洋渔业经济板块。以黄河口中心渔港为龙头,以东部沿海重点养殖区为基础,积极推进海洋渔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提升滩涂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海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中心渔港及产业园、海参养殖基地、浅海贝类生态海洋特别保护区、沙蚕标准化养殖基地、渔业资源修复等项目建设,推动传统海洋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转变。
(四)绿色能源产业经济板块。以建设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区和全省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为目标,以北部沿海区域为重点,突出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产业。积极开展海洋能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探索发展潮汐能、海水热能等产业,加快推进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项目实施,开展潮汐能发电的前期项目储备。鼓励和引导沿海工业大量使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发展海水直接利用。
(五)滨海生态旅游经济板块。发挥丰富的沿海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依托东营港、海洋经济产业园、黄河入海口、湿地保护区、孤东油田、海上长堤、风力发电场、中心渔港、红色飞雁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打造融港口景观、海滨景观、海鲜品尝、海洋文化为一体的独具河口特色的休闲度假型滨海旅游胜地。
三、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壮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均衡发展公共服务业,构筑领域广泛、业态丰富、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掘黄河口、大油田、原生态、金海岸特色,突出“休闲、度假”两个主题,按照“以休闲观光旅游为基础,以海滨度假旅游为导向,以特色专题旅游为补充”的整体开发思路,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设施,拓宽开发领域,丰富景点内涵,强化宣传推介,在生态旅游业上实施突破。东部围绕神仙沟、黄河故道和滨海长廊的优势生态资源,重点打造神仙沟、滨海长廊两条河海风情精品旅游线路。做好湿地修复与保护的文章,规划建设好孤北水库—中心渔港—黄河故道入海口“金三角”旅游区、孤岛果园—西河口水库田园度假区、仙河石油小镇旅游区、孤岛温泉小镇旅游区,重点推进烟台蓬达温泉游艇度假村、神仙沟“世外桃源”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中部对湖滨新区进行整体高水平策划,建设全国一流的具有湿地特色和文化品位的生态景区,重点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休闲旅游区建设,打造水绿共生、昼夜绚丽的城市休闲区。西部着力推动以冬枣、珍禽养殖、渔家风情等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建设,鼓励支持各镇、街道发挥资源优势,开发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打造西部老黄河故道旅游线路,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提高农业附加值。通过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循序开发,逐步在全区构建“东部大景区、中部出精品、西部有特色、多处见亮点”的生态旅游协调发展新格局,建成环渤海地区生态休闲与海滨度假旅游胜地。力争到2015年, 旅游业总收入达到6亿元。
(二)现代物流业。按照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物流直达配送节点三层结点模式布局, 以东港高速(疏港铁路)、环渤海高等级公路、312省道、荣乌高速连接线为轴线, 构建2-3-4-2物客流大格局。重点布局建设黄河口仓储物流园、黄河口渔业集散基地2个综合物流园区, 河口城区物流园、新户盐业集散地及义和农资建材和农副产品集散地3个专业物流中心,4个城镇直达配送中转站和河口城区、仙河2个客流中心。鼓励物流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物流企业集群化发展,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社会化的物流体系。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引导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强化供应链管理,拓展金融物流、绿色物流、第四方物流等新业务,把河口建成黄河三角洲及环渤海经济圈现代物流发展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和中转站。
(三)金融保险业。以金融服务高级化、融资形势多样化、信用手段现代化为重点,加快金融服务创新,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风险投资等业务,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公司、村镇合作银行等,满足不同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加快战略投资者引进步伐,积极争取在河口区设立黄河三角洲发展银行分支机构。支持邮政储蓄银行加快发展,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丰富保险服务品种,拓展大众保险市场,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落实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股份制银行、外资金融机构来河口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后台业务、产品研发、客户服务、数据备份中心,加快形成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业体系。
(四)商贸流通业。以建设现代化区域性商贸中心为目标,以河口中心城区、仙河镇、孤岛镇、义和镇为发展重点,改造提升中心商业区和各类专业市场,优化商业功能布局,建设布局合理、功能较为完善的商业集聚区。鼓励发展连锁超市、便民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支持发展大型服务集团,繁荣城市商贸服务业。加快推进农村现代消费品流通网络、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物流配送,鼓励发展以生鲜食品、冷冻食品为主的冷链物流体系。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布局,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稳步推进电子商务,积极发展旧货业,规范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等特种行业。加快推进内外贸流通企业的重组与合作,扶持出口导向型企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培育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和网上交易市场,形成业态组合先进、服务优质高效、消费方便快捷的商贸流通网络体系。
(五)房地产业。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调整商品房住房结构,适度发展高档住宅,积极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供应,统筹规划房地产业发展,构建以河口城区为中心,以仙河镇、孤岛镇为主要节点,以义和镇、新户镇为外围节点,分布有序,层次清晰,梯次发展的房地产业发展格局。加大对房地产开发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引导房地产企业规范化集约化发展,积极推行住宅产业化。扶持发展物业服务企业,建立健全物业服务市场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六)商务服务业。按照职业分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打破地域限制和行业垄断,以发展中介服务为重点,着力发展会计、审计、证券、保险等财务类服务业,律师、公证、仲裁等法律类服务业,加快培植信息、咨询、评估等咨询类服务业,积极培育代理、经纪、拍卖、担保等市场交易类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规模较大、信息化水平较高、服务规范的综合性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机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全区统一的就业服务网络平台,重点培植一批运作规范、诚实守信的商务服务知名品牌和企业,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完善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
(七)科技信息服务业。以科技孵化业、技术贸易服务业、科技风险投资业等为发展重点,实现科技服务业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和服务产业化。重点加强黄河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园建设,搭建产业研发与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增强孵化能力,提升创新水平。注重加强与国内外大院大所的合作,重点引进、孵化一批高、精、新技术项目。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等建设,打造区域性科技信息服务中心。
四、集约发展绿色高效农业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搞好农业规划布局。按照“科学布局、集中发展”的原则,全力抓好“一带两园四基地”建设,推动农业由分散布局向规模化、基地化、园区化转变,努力形成产业集聚效益。“一带”就是要依托黄河故道,整合两侧土地资源,搞好策划、规划、设计和包装,实施整体招商,吸引大企业、大集团集中开发,打造高水平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观光带。“两园”就是依托国家级中心渔港和农产品优势,全力打造海洋经济产业园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四基地”就是做大做强黄河口无公害冬枣、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优质海参“三大特优农产品基地”,加快推进澳亚集团万头奶牛牧场等畜牧养殖项目,配套发展乳制品深加工项目,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重要的高效生态畜牧业基地。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实施新一轮农业内部结构调
整,突出发展林果、渔业、畜牧、棉花、休闲观光农业等优势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绿色种植业。突出抓好冬枣、棉花、食用菌、葡萄、苹果等生产基地向绿色、有机、设施农业发展,重点建设以特色果蔬生产加工为主的果蔬生态循环示范园区,打造黄河口优质果蔬基地,积极发展耐碱旱、节水、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种植业。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推进连片规模开发、集约高效发展。完善良种引进—种植—加工—保鲜—销售产业链,提高种植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建设优质粮棉、特色果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健全完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到2015年, 建成优质棉生产基地25万亩,标准化蔬菜面积达到1万亩,食用菌5000亩,无公害优质果品基地7万亩,初步形成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优质棉基地和特色优质果蔬基地。
生态畜牧业。发挥牧草资源优势,规模化发展奶牛、肉牛、肉羊、肉禽等畜牧业。引进畜禽繁育良种,加快畜禽产品升级换代;实施健康养殖,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要求,坚持相对集中和分散饲养相结合的原则,依托优质牧草生产工程、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工程、畜禽生态养殖工程和畜牧生产发展保障工程四大工程,建设奶肉牛科技示范园、生猪科技示范园、 禽类科技示范园三大畜牧科技示范园区。 到2015年,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场)800处, 各类养殖大户2000个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35%以上。
生态渔业。重点发展特色养殖、渔业增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设施渔业、休闲渔业,努力建成现代渔业基地。突出发展海参、黄河口大闸蟹、文蛤等名优特品种,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工程,搞好增殖放流、筏式养殖和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重点搞好现有渔港的改造升级,完善渔港功能及设施配套,打造以中心渔港为中心的现代渔港经济区。 到2015年,全区渔业总产值达到28.8亿元,建设3个具有区域特色的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园区,打造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水产品物流贸易中心。
(三)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推进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市场营销型、科技带动型、供销服务型特别是生产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工程,大力发展产加销和农村专业服务型合作组织,使农民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获得更多收益。鼓励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探索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到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90家,全区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0家, 7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坚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上, 按照“小要做精, 大要做强”的原则,实施“百千万”特优农产品示范工程,重点建设黄河口无公害冬枣标准化生产基地、黄河口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和黄河口海参生态养殖基地三大特优基地, 到2015年,分别达到5万亩、10万亩、10万亩。大力开展“三品”认证和品牌建设,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步伐,努力打造“黄河口”特色优势品牌。
(四)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专项计划、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行动和农业技术推广工程,培育农机推广服务组织,加快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节水增效、有机农产品、疾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快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集中规划建设一批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抓好城区和重点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鼓励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区农村的农资供应、日用品供应和农产品购销三大流通网络。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 加强区和镇(街)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制定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第四章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发展壮大中心城区,提升镇街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配套完善重大基础设施,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新局面。
一、调优城乡发展布局
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着力构建“一个中心、两翼推进、组团发展”的城镇发展格局。
——中心城区。按照区域中心城市标准,扩大城市规模,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拓展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市管理,力争到2015年,河口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以上,形成人口产业集聚、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兴湿地生态城。
——东翼城镇发展区。依托东营港和仙河、孤岛两镇,发挥交通枢纽、自然保护区和湿地、滩涂优势,重点发展临港配套服务业、设施渔业、生态旅游、仓储、现代物流业,繁荣发展商贸流通、休闲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逐步发展为承接东营港及临港经济区发展的生活服务基地。
——西翼城镇发展区。主要包括义和镇和新户镇,充分利用黄河故道、荒碱地、滩涂等优势,进一步壮大冬枣、水产、畜牧、棉花等农业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业、渔盐及新能源产业,着力提升西部城镇功能,打造北部滨海新兴镇级城市,形成发展潜力较大的西部经济区。
二、突出中心城区建设
提升拓展中心城区。按照“南融、北控、东改、西扩”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拓展河口城区发展空间,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南融”就是高标准规划建设连接开发区和城区的缓冲带,重点抓好中心行政区、高档商务区建设,实现城区与开发区的无缝对接。“北控”就是严格控制包括沾化苇场在内的北部区块的开发建设。“东改”就是高标准改造提升老城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重点抓好城中村改造,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所有城中村改造任务;积极争取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改造提升油田职工老住房;加快“退二进三”步伐,鼓励有条件的油田大院子逐步向城区外围搬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西扩”,就是着眼于拓展城市新空间,依托鸣翠湖人工湿地建设、李坨村改造和西外环路建设,以鸣翠湖周边区块开发为重点,全力搞好湖滨新区的整体策划与规划, 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全面建成湖滨新区,着力打造环湖居住生活休闲区。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继续实施环城水系建设工程,构建水系、湖泊、湿地三水相连的城市主干水系,配套完善水系、主干道两侧及重要节点的景观绿化,彰显“天蓝、水清、地绿、气爽”的湿地城市特色。加强城区道路建设,优化城区内部主干道路网,改造提升海康路、海昌路、海宁路南首、开发区内部道路等,加快建设西外环路、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内部道路等,打通城区断头路,改造优化城区出入口和道路交叉口,完善主、次、支道路网体系,形成外成环、内成网的交通框架,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加强市政设施建设,配套完善供排水、电力、通讯、供热、供气等公用设施,重点搞好城区排水系统的雨污分排、管网线路地下改造和集中供暖工程,不断提高公用设施供给保障能力。适时开通河口城区及至各镇的公交线路,缓解交通压力。建立健全消防、抗震和人防等综合防灾体系,提高紧急事件处置能力,确保城市安全。
加强城市经营管理。以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为目标,不断提升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街道、社区相互衔接、合理分工的城市管理体制。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积极推行公示听证制度,提高城市管理决策水平。切实搞好城市经营,盘活城市资产,搞好策划包装与市场分析,实施分期开发,建立持续的城建资产与资源注入机制。整合城区及周边低效利用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城市建设项目化。健全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加大环境整治执法力度,以城区道路、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城郊结合部为重点,解决脏乱差问题,净化、优化、美化城市。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
科学制定各镇街发展规划,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不断提升城镇承载能力。
培育发展特色城镇。大力推进孤岛镇、仙河镇建设发展,围绕服务临港经济,加快道路框架改造建设,配套完善商贸流通、住宿餐饮、房地产、金融保险等服务设施,打造成为东营港产业配套和生活服务基地。加快推进义和镇、新户镇建设发展,发挥交通要道、优势产业、重要商品集散地等各自优势,建设成为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和鲜明特色的小城镇。义和镇,围绕服务“三农”,改造提升镇域路网,配套完善农资建材、农副产品流通、便民超市等商贸服务设施,提升城镇服务功能,打造西部商贸服务中心。新户镇,围绕服务临海产业,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物流配送、商贸餐饮、金融保险等服务设施,打造北部滨海新兴镇级城市。
壮大镇域经济实力。进一步优化镇域经济发展布局,引导各镇街抢抓机遇,发挥镇域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壮大支柱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经济板块。依托各镇街经济园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壮大民营经济,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农村服务等产业。实施扩权强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赋予重点镇区级经济管理权限,进一步增强镇域自主发展能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增强镇域经济发展活力。
四、发展新型农村社区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以改善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综合文明程度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合理布局农村社区。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群众自愿、方便服务管理”的原则,合理布局农村社区,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庄迁建合并,逐步实现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十二五”期间,主要采取城中(城郊)村迁建、多村联建、集中迁建和改造提升四种模式,按三级分类标准规划建设农村社区39处。到2015年,全区行政村全部纳入社区化服务网络,实现农民居住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自助互助服务体系和市场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农田基本水利设施、村内道路、供排水沟渠和农民住房改造。加快沼气、秸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广泛开展文明村镇、诚信集市、十星家庭、环保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的社会风尚。加强农村社区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民主管理等相关制度,依法保障农民自治权利。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严格落实增收减负各项政策,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持续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开展农业实用科技和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支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林农收益。
五、构筑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按照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一)交通设施建设
港口。重点抓好黄河口中心渔港建设工程,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力争将港口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最大的集商港、旅游港、渔港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和渔业集散地。到2012年基本完成渔港建设,“十二五”末完成海洋经济产业园的整体开发。
公路。加大对省道及县乡道的升级改造力度,建成以省干线路为主框架,县乡公路与油田生产路为脉络的公路网络。干线公路建设,加大向上协调争取力度,全面启动环渤海高等级公路河口段和疏港公路建设;在现有“四横七纵”路网基础上,继续加大延伸改造力度,新建道路32.4公里,改建道路35.6公里,总里程68公里,到“十二五”末形成“五横八纵一环”的公路交通骨干框架。农村公路建设,重点实施县乡道改造升级工程,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区县道全部升级改造为二级以上公路,三级以上农村公路达到公路总里程的四分之一,农村公路通达率100%。客运站建设,重点改造提升河口、仙河、孤岛三处客运站,规划新建两处客运站,其中新户镇新建一处二级客运站,义和镇新建一处四级客运站,全面缓解客运压力。
(二)水利设施建设
防潮堤。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在维护好现有防潮堤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西起潮河、东至挑河的北部沿海防潮堤建设, 一般岸段按50年一遇、关键岸段按100年一遇防潮标准规划建设防潮体系。到2015年,新建防潮堤68公里,改造加固36公里;到2020年,基本形成沿海高标准防潮体系。
引供水设施建设。实施王庄灌区、东水源灌区改造工程,重点推进新户镇、义和镇、六合街道、河口街道等农业镇街农田引供水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改造新户镇东风片、义和镇薄家片等末级渠系17片,增强农田灌排设施抗御自然灾害和排碱供水能力。 切实抓好蓄水工程建设,新建河口、仙河水库,扩建中合堂、李坨水库,对6座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继续巩固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和自来水工程,加强对黄河水、地表水、淡化海水、回用中水的整合利用,统一规划、统一配置,保障水资源供应。到2015年,总供水能力达到3.6亿立方米以上,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
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稳定刁口河备用流路,对境内骨干河道进行综合治理,重点对潮河、马新河、生态河、沾利河、挑河等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提高防洪除涝排碱能力。到2015年,完成境内骨干河道的综合治理,河道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三)能源设施建设
加快城乡电网升级改造, 启动实施北旺站、中海站、河中站、六吕站、星北站110KV输变电工程和富海变、崔马线、西崔线、西崔站扩建、西新线35KV输变电工程,形成可靠性高、结构清晰、供电能力强的输配电网。加快油气管网和石油储备设施建设,鼓励富海集团、中海集团等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开展商业储备,为建设较大规模油品罐区打下良好基础。
(四)信息网络建设
加快推进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初步实现“三网融合” 。大力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下一代网路(NGN)等信息传输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无线局域网(WLAN)和无线城域网络,形成全覆盖、大容量、高效率的信息网络体系,打造“宽带无线城市”。积极推进地下弱电管网集约化建设,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推广完善便民服务、市民信箱、政务网站群等系统,以及连接全区各级党政机关、各镇(街道)的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各级政府文档数字化、 办公自动化以及行政管理信息化, 发展网上办公。进一步推进“金农工程”、“12316” 三农服务热线等建设,完善农村信息设施。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数字认证中心等信息安全支撑机构,加快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监控体系等信息安全设施建设,提高技术防范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

第五章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搞好环境综合治理,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着力构建湿地生态环境和生态化社会“两大生态体系”,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力建设绿色河口
以提高防护能力为重点,实施 “绿色河口” 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黄河绿洲,达到国家生态区标准。 到2015年,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0%。
(一)继续实施“三网”绿化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共建”的原则,按照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的要求,坚持以水网建设为突破口,编制完善总体规划,扎实推进“三网”绿化工程。突出抓好路域绿化断档贯通、示范区扩建提升、示范水系绿化,努力实现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水系风景化、村庄环翠化。重点推进两条森林防护带建设,即: 以环渤海高等级公路为依托,搞好36公里生态河绿化带,打造北部生态绿色屏障;以城区西外环路为依托,搞好城区西部20公里绿化森林带,打造城区西部绿色走廊。
(二)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结合防潮堤建设,搞好泥质海岸防护林封育试点,重点实施海岸基干林带和柽柳林示范区建设,在现有护岸林的基础上,加速老林带更新和低效林改造,构筑沿海岸线绿色生态屏障。
(三)加强城乡绿化。科学规划中心城区和镇街绿地系统。中心城区,全面实施重点区块、居民居住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着力搞好道路绿化配套、街头绿地、道路节点绿化建设和对外通道、区内干道的绿化提升,打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生态景观。到2015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各镇街,依托城镇公园、广场、社区、道路、湖泊、湿地,实施绿化净化美化工程,加强城镇绿地建设,加强农村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绿化,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强化湿地保护与修复。全面实施湿地保护工程,重点抓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建立完善湿地保护体系,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增强湿地生态功能,实现湿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对河流源头、沿岸水源涵养区和水库库区的强制性保护,重点加大大中型水库、黄河故道生态系统、万亩刺槐林的保护,加快修复老黄河入海口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全面落实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对境内河流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
二、加强污染防治
坚持防治并举、综合治理,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水、大气、 土壤等污染防治, 有效提高环境承载力。到2015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率达到95%以上。
(一)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强化总量指标控制,对污染排放不达标或对当地环境影响严重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突出抓好石化等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建立并实施水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工业企业退出机制。加快园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和雨污分流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各镇、街道布局零散小炼油、小化工企业关停搬迁,有效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改善城乡大气环境质量。加快重点污染企业排污在线实时监测体系和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高污染、高危险物品和放射源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建设,加快危险废弃物处置设施建设。
(二)加强城乡生活污染防治。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推进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孤岛(仙河)、义和等镇街污水处理厂,积极推进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现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步伐,配套完善管网收集系统,出水全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 加快建设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和收集系统,推广“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处置模式,实行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提高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水平。
(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土壤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为重点,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减少农药施用量,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加强农膜、地膜回收利用,推广使用可降解材料。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场改造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推广畜禽排泄物收集与再利用模式,加强污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及村庄内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加强生物检验检疫,防止外来物种侵害。
三、创新资源利用模式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探索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
(一)狠抓节能减排。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实施严格的目标责任制,突出抓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严格节能评估审核,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减排,对重点用能企业建立每月网上直报制度。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实施重大节能技术、重大节能装备、重大节能工程等示范项目。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各种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可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系统。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合理规划园区企业结构,将原料和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生产企业有机组合、相对集聚,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实施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重点实施海水综合利用等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形成石油化工、石油装备制造、盐及盐化工、精细化工、纺织及服装加工、农(水)产品种养殖及加工六大循环经济链条。
(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积极探索资源节约集约和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资源开发保护长效机制,推进土地、水、能源和海域资源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按照功能分区,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规模化经营,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优化水资源配置,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搞好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镇节水示范工程,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普及沼气、天然气等洁净燃料,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生态能源、节能住宅、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太阳能路灯。依据海洋功能区划,统筹协调各行业用海,适度围海造地,集中集约用好海域资源。

(三)构建低碳化社会。积极争创“低碳生态示范城市”,构建生态化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加强干部群众的生态环保教育,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的自律机制。积极培育生态文化,推进形成崇尚自然、善待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价值理念。倡导绿色出行,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构建低碳排放的交通体系。完善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买环境标志产品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范围内的产品。大力推广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保产品、有机产品,完善绿色产品标识制度,改善绿色消费环境,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引导全社会转变传统消费模式,形成绿色消费理念。

第六章 加快推进和谐河口建设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创新和谐发展机制,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提高人民安全感、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一、扩大社会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油地军港就业联动服务中心的作用,加快构建城乡、油地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力在区域、城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完善产业引导就业机制,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拓展商贸、餐饮、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就业空间,开发公共事业和各类社区服务的就业岗位,扩大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信息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的就业容量。加强就业再就业培训,重点对城镇失业人员、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妥善做好退伍军人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十二五”期间,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左右。
二、完善社会保障
以人人享有生活保障为目标,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确保应保尽保。完善城乡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工伤、失业、新农保、生育等保险制度,力争“十二五”末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落实优抚政策,建立健全优抚对象抚恤金定额补贴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拓宽社保资金筹集渠道,完善社保基金管理体系,加强基金监管。进一步完善“阳光190” 社会救助机制,健全以城乡低保、五保、灾民救助制度为主,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以爱心捐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三、积极发展先进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全面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规范化服务站点,达到扩展型和规范化站点标准。到2015年,农村文化大院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农家书屋和农民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100%。搞好油地军港“闹元宵”大联欢活动、广场文化艺术节、油地军港运动会等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庆“七一”、迎国庆等重大节庆系列活动。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启动“健康河口”活动,发展体育健身休闲服务。搞好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文体设施建设。加快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创作一批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歌曲、戏剧、文学作品、影视等精品力作,打造黄河口品牌,扩大黄河口文化的影响力。继续办好文学期刊《新淤地》,逐步办成文学季刊。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申报纳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稳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制定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多形式进入文化产业。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统筹考虑油地军港各方发展,本着“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研究制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全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布局,推动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切实加强学前教育,逐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以社区为主的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 到2015年,全区50%以上农村幼儿园达到市二类幼儿园标准。着力提高中小学教育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力争实验学校、河安小学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办学标准。实施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镇街倾斜,建立健全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建设,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差距。切实保障进城务工者子女接受同等义务教育。完善教育拨款政策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健全以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推行义务教育“一费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建立集约化、规模化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健全适应区域发展的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十二五”期间,力争建成2~3个与主导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专业实训基地。
医疗卫生事业。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到2015年全区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以区医院为龙头、镇街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农村药品监督、供应和医疗服务监管网。实行困难群体就医定额减免制度,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基金,有效提高救助能力,逐步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水平。加强应急处置、疾病预防控制、食品安全协调、卫生监督执法,构建食品药品等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预防控制疾病的能力。
其它社会事业。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十二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43‰以内。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坚持男女平等,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健全孤儿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实施科普基础设施拓展工程,加大对科技类博物馆、基层科普设施等科普基础设施的投入,满足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需求,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加强国防教育,更加扎实地搞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团结。全面做好物价、审计、档案史志、质量兴区、土地管理等工作。
五、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进一步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新体制。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各级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完善基层政权、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努力实现广大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进一步强化廉政建设,健全完善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依法惩处腐败行为。全面落实以法治国基本方略,积极稳妥地推进“法治河口”建设。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法律素质。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建设信用河口、文明河口,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六、推进“平安河口”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油地军港联防联治,不断完善以“工作联议、治安联防、纠纷联调、乱点联治、设施联建”为主要内容的“五联”维稳机制,深入持久地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加强全社会普法教育和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突出基层、基础和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平安镇街、平安单位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抗震减灾工作管理,落实抗震减灾措施,提高公共综合抗震减灾能力。建立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城市防灾减灾与公共危机预防、应急体系和保障机制,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指挥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政府危机管理和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疏导控制体系。建立定期排查制度,及时疏导、超前防范,努力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公开接访、领导包案、带案下访、区级领导干部定期到基层接访等制度,妥善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切实抓好安全生产。重点抓好高危生产企业、交通运输生产以及有害有毒物品生产、销售、运输、储存、使用各个环节管理,抓好职工安全知识培训,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起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第七章 切实搞好改革开放创新

按照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求,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从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主动先行先试,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各项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继续优化政府结构,理顺职能关系,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探索集中行政审批新机制,实行大项目集中代理审批和两审终审制度,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推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分开,规范行政行为。重点推动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事业事企分开、建管分开、管养分开,稳步推进公交客运和出租车管理体制改革。
(二)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机制。一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规范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非税收入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引导企业用足用好转型政策。二是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国有未利用地改革试点争取工作,将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创新土地储备和利用机制,加大园区和城区闲置土地清理力度,为新上项目腾出用地空间;依托村庄迁建合并工程,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争取更多建设用地指标。统筹海陆资源,探索海域资源和陆地产业布局及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三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吸引股份制银行到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创新融资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融资的有效途径,为城市建设和园区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创新信用担保机制,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互助基金和信用互助会的作用,扶持发展和润、亿鑫等小额贷款公司,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对具备上市条件的骨干企业实行重点扶持。探索建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四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创新政府建设资金使用机制,加快推进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健全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和后评价制度。加强招标投标管理,依法规范招投标活动。
(三)建立资源节约利用与环境保护机制。一是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市场机制。重点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行居民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建立城市燃气销售价格上下游涨跌联动机制。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市场,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二是建立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有关方面支持,推动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多种类型的生态补偿机制。三是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新建项目准入机制,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建设环境监控信息共享平台,实行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
二、扩大对外开放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国际交流和区域合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一)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狠抓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和高端招商,注重引进项目、资金与引进智力、先进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突出招大引强,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发达地区的产业协作,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引进高端产业、终端产品和名牌产品,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产业集群招商,依据主导产业规划,精心策划包装项目,实行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争取产业集群式转移,促进产业配套和产业集聚。拓宽招商领域,按照产业布局和园区发展方向,重点引进生态化工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项目。创新招商方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中介组织和专业队伍招商为重点的招商模式,精心策划组织各类大型经贸洽谈、招商推介活动,提高招商成效。
(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大出口结构调整力度,在着力扶持黄河口家具、黄海塑料、东营海鑫石油装备有限公司等重点出口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加快培育石油装备、盐及盐化工、精细化工等特色优势产品出口基地,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产品出口,推动出口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充分挖掘现有企业加工潜力,扩大加工贸易规模,积极承接国外制造业转移,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延伸。加大紧缺资源、关键技术和设备进口,提升工业装备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到2015年, 力争全区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330 0万美元以上, 年均增长15%。

(三)加强区域合作。加强与黄河三角洲地区各县(市)的合作,重点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人才使用等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推进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群的融合,充分发挥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求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能源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共同发展。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对接,重点加强在产业协作、产学研对接、经贸交流、区域旅游一体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不断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内陆腹地城市之间的联系协作, 重点推进产业对接,实现共赢发展。加强与国内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的洽谈对接,重点突破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四)营造对外开放良好环境。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努力创造适于企业创业和发展的良好软环境,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法律规范和政府行为等方面与国际惯例接轨,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大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推进各项工作提质提速提效,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制定统一、规范、透明的招商引资政策,完善利用外资重大项目协调机制,在政策、资金和建设条件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进一步健全外商投诉求助处理和督办机制,创造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创建高品位的人居环境,努力改善外来投资者的生活和居住条件。
三、强化自主创新
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
(一)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计划,以黄河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园为依托, 加大对全区各行业、 部门以及企业研发资源的整合力度,组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高标准打造区域性科技研发与检测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金属材料和轻烃产品两个省级技术研发与检测服务中心作用,切实加强院士科研工作站建设,积极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争取到2015年,全区建成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8家以上。
(二)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创新。面向优势产业,整合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研发资源,实施联合攻关,集中突破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等领域,重点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科技专项。石油装备,重点提升成套装备集成水平,研发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和原油开采设备。石油化工,重点突破高质量成品油、聚烯烃塑料等技术。盐化工,重点突破海水提取溴、镁、钾等系列产品及精深加工、有机硅单体、环氧丙烷深加工、高端离子膜制造等技术。生态农业,重点开展良种培育及推广示范、农林疫病防治、生态养殖与质量安全保障、盐碱地改造等技术研究。生态环境,重点开展湿地修复与保护、高效生态林种植、节能降耗等技术研究。
(三)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强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围绕本区域产业特色和需求,积极引导和组织本地区的骨干企业、核心企业与国内优势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积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综合示范企业”行动计划,每年选择1~2家产学研结合基础好、创新氛围浓的科技型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综合示范企业,运用多种手段对示范企业产学研结合活动给予支持,帮助示范企业大幅提升研发能力,创建自有品牌,形成示范效应。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第一资源”观念,认真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扶持计划,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探索各类人才引进机制,健全人才权益保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坚持以“提升境界、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提高效率”为目标,着力打造一支懂经济、会管理,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党政干部队伍。建立健全企业家培训、激励等机制,充分调动他们大胆创业、放手发展的积极性,培养造就一支业务能力强、熟悉市场规则,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人才队伍。适应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锻炼培养和开发引进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实施国家战略、实现率先崛起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智力支撑。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选拔、流动和激励保障机制,用活用好各类人才。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第八章 健全完善规划保障措施
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任务目标,必须强化要素支撑,配套完善政策措施,着力增强重大项目支撑、城乡消费拉动、油地军港团结协作和规划实施执行四大能力,切实增强规划实施的刚性和有效性。
一、增强重大项目的支撑能力
投资仍是“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初步匡算,“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000亿元左右。项目是扩大投资的主要载体,必须站在实施国家战略的高度,高瞻远瞩、统筹考虑,着力推进建设一批事关全局、带动作用强、影响深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每年精心谋划论证一批重大项目,充实完善项目库。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继续实行“四个一”推进机制、“两审终审制”和手续代办制等制度,每年集中推进30~40个重大项目建设。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强化政府投资导向,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改造、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自主创新、环境保护、改善民生和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以投资结构优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增强城乡消费的拉动能力
把增强消费能力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扩大就业结合起来,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挖掘居民消费潜力,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夯实消费基础。不断提高养老金和低保补助标准,继续加大对就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化城乡消费环境,改善居民消费预期。积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建立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平均工资水平,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规范企业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落实好提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政策,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改善消费结构。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全面落实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发展家政、旅游、文化、体育和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完善刷卡消费服务,扩大信用消费规模,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完善商贸流通体系设施,加快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标准化改造,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推进农产品进城和农业生产资料下乡。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7亿元,为经济良性循环和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增强油地军港的团结协作能力
始终高举油地军港“团结共建、共兴共荣”的旗帜,同心谋划、同向发展、同力推进,共同致力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区域融合、实现全面发展。坚持油地军港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事关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按照城市建设“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的原则,建立城市建设管理议事制度,共同分担建设管理任务,共同致力于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满足油地军各方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认真落实支持油田存续企业改制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油田存续企业改制,促其增强活力、加快发展。深入挖掘区域科技、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潜力,采取多种方式合资合作,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探索社会事业融合的有效机制,逐步实现统一规划,统筹管理,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统筹规划教育、卫生布局,积极探索教育、卫生资源共享的路子,共同提高教育教学和医疗卫生质量。继续开展好油地军港文艺联欢和文体比赛活动,丰富干部群众的文体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积极探索油地军港联合维护区域稳定长效机制,深化社区警务改革,努力形成共保一方平安的强大合力。
四、增强规划实施的执行能力
充分发挥年度计划、专项规划的作用。科学制定年度计划,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搞好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规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形成规划实施的合力,保证重点规划目标的实现。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区发展规划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加强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定期向区政府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负责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跟踪分析。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效益审计机制。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体规划由区政府组织评估,重点规划、区域规划由规划编制部门组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应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加强对规划纲要的宣传。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各级各部门、单位要提高规划意识,树立长远发展观念,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确保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如期顺利实现。
未来五年,是我区全面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的任务繁重而光荣。全区人民要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为全面完成《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把河口区建设成为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的现代化城市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