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口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2&A=12&rec=202&run=13

东河政发〔2011〕6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单位:
《河口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五月六日

河口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全区上下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线, 紧紧围绕“科学规划‘一区五园一带两线’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五大基地,努力实现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率先崛起” 的总体战略, 深入实施“重大项目攻坚”、“和谐城乡建设”和“机关效能提升”三大行动,全区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41.3亿元,增长17.2%,完成计划的111.5%,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1亿元、 79.6亿元和52.6亿元,增长6.1%、20%和14.6%,分别完成计划的123.5%、 113.3%和107.4%;实现一般预算财政收入7.65亿元,增长30.3%,完成计划的117%。
(一)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3.2亿元,同比增长27.2%;主营业务收入390.5亿元、利税43.9亿元,分别增长43.9%和57.9%。深入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06家,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4家,过10亿元的达到11家,旭业化工等23家企业被列入市级以上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强化企业信贷扶持,组建成立中小企业信用互助会和亿鑫、和润小额贷款公司,深化银企合作,签订信贷资金合同54.8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启动节能预警调控方案,加强重点企业污染监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等环境约束指标持续下降,各项节能减排控制指标全面完成。完善黄河口产业研发与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加快金属材料实验室和省级石油助剂及轻烃产品监督检验中心建设,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冬枣、水产、畜牧、棉花等优势产业持续壮大,全区良种棉基地达到20万亩,果品、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万吨、4万吨和12.2万吨。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累计发放各类补贴资金1538.8万元,农民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实施“百千万”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冬枣、海参、大闸蟹三大标准化基地建设,建成特优农产品基地23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91个, 带动60%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达到30个。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黄河口中心渔港和海洋经济产业园基础配套顺利推进,王庄二干二分干节水改造、东水源干渠清淤、义丰干清淤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全部完工, 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4.5万亩。“三网”绿化工程扎实推进,累计完成路域绿化31.7公里、水系绿化9.6公里,新建示范区6个,控制面积7.9万亩;扎实做好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工作,恢复湿地面积7.2万亩,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 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规模和质量得到较大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2%,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四大载体”培育初见成效,黄河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园被列入省重点服务业科技园区,神舟物流被列入第一批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持续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起步,态势良好。中海商贸城、富海物流基地等一批综合商贸物流设施项目顺利实施,仓储物流企业发展到40家。精心编制神仙沟和滨海长廊休闲旅游详细规划,神仙沟、孤岛植物园、军马场农博园等景区建设加快推进,生态旅游发展框架初步形成。全年累计接待游客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5亿元。金融保险业运行平稳, 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4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3.5%和29.8%。
(四)投资、消费、出口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始终把扩大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全力以赴上项目、促发展,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增速提升、 结构改善的良好态势。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1.5亿元,同比增长28.3%。 严格落实“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亿元, 同比增长18.7%。对外贸易持续走强,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6621万美元, 增长7 0.9%,其中出口4132万美元,增长41%;实际利用外资1592万美元,增长26.9%。
(五)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201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464元和8157元, 同比增长13.3%和14.3%。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266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562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力度,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1743.5万元;加强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体系建设,区人民医院迁建工程顺利完工, 新建改造村卫生室33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02元提高到130元,在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镇街卫生院及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加强基础教育建设,在全市率先完成农村中小学取暖工程,河安小学建成投用,农村校舍抗震安全改造工程顺利完工,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配套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文体艺术中心建设,加快完善镇街综合文化站,扎实推进农村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文化大院等文化惠民工程,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深入开展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和全省新一轮双拥模范区争创工作,扎实做好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妇女儿童、安全生产、档案史志、油地共建等工作,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为实现率先崛起创造了良好条件。
(六)“三大行动”成效明显。坚持把“三大行动”作为全年工作的总抓手,举全区之力,实施重点突破。一是重大项目攻坚行动扎实推进。按照“洽谈签约一批、开工建设一批、 竣工投产一批、加快推进一批”的要求,筛选了总投资137.3亿元的41个重点项目,进行重点调度、集中推进。2010年,已开工建设项目28个,计划投资89.4亿元;竣工投产项目12个, 其中过亿元项目8个,完成投资21.1亿元。扎实开展项目集中开工月活动,先后举行两次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集中开工了华锐风电设备制造、阳谷华泰10万吨/年橡胶助剂、 兴和管业高耐腐换热管材生产等一批投资过亿元项目。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 成立14个专业招商组集中对外招商, 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2010年, 共引进投产、在建项目170个,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其中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达到33个。二是和谐城乡建设行动稳步实施。按照“准确定位、拉开框架、挖掘内涵、提升层次”的原则,高起点编制城乡总体发展规划、湖滨新区整体规划和黄河路景观改造等详细规划,投资3.84亿元实施海宁路改造、西外环路建设、湖滨新区开发、城区安全警示系统建设等18项重点工程。 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 新建农村住房1930户,改造危房606户,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9处。三是机关效能提升行动成效显著。坚持把效能建设作为“生命线工程”来对待,建立完善一系列刚性制度,全力提速提效,努力营造优良的发展软环境。实施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大力推行并联审批和会审机制, 探索建立“三集中、 三到位” 制度,实行“一审一核”、“一岗一台” 、“三联”定向追究制度,有效提升了审批效率。加大纠风治乱力度,严格推行“企业宁静日”制度,深入开展“百家企业走访”、“政企面对面恳谈”、“百家企业评部门”和“法律文明助企腾飞”活动,组建了1500人的民主评议员信息库,跟踪督办企业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解决了企业群众诉求。
总的看,我区经济运行比较平稳,取得的成绩比预想的要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仍然非常复杂,经济运行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从外部来看,主要是能源及原材料价格持续高涨,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盈利空间受到挤压;国家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央行多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凸显;受市场、手续审批和国家政策导向等因素制约,投资项目上马门槛不断提高,手续办理难度不断加大。从内部来看,主要是经济实力比较薄弱,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工业产业链条短、效益起伏大;城乡差别仍然较大,城市功能尚不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还比较落后;税源结构不尽合理,增收压力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任务仍很艰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发展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科学规划‘一区五园一带两线’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五大基地,努力实现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率先崛起”总体战略,深入推进“重大项目攻坚”、“和谐城乡建设”、“机关效能提升”三大行动,突出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产业素质,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发展目标。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7%以上,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6%、17%和19%以上,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低于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进出口总值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分别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以内,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各项任务目标。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进一步整合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绿色高效产业,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上,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快生态化工、石油装备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富海、华锐等骨干企业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围绕培育主导产品上项目、搞改造、扩规模,不断拉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富海石化2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沃驰化工6.5万吨/年环氧丙烷、华锐风电设备制造等项目建设,促其早日投产见效。继续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坚持区级领导联系企业、区直部门帮扶企业和企业特派员等制度,全力扶持企业发展,重点在企业上市、市场开拓、技术改造、减轻负担等方面做好工作、搞好服务。力争年内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达到60家,过10亿元的达到14家。农业上,调优农业发展布局,全力抓好黄河故道高效生态农业产业观光带、海洋经济产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和黄河口冬枣、 海参、 大闸蟹三大特优农产品基地、生态畜牧业基地“一带两园区四基地” 建设,力争年内建成黄河口无公害冬枣基地3万亩、黄河口大闸蟹基地5万亩、黄河口优质海参基地5万亩,推动农业产业由分散布局向规模化、基地化、园区化转变,努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突出优势农产品品牌培育,年内认证无公害产品3个、绿色食品2个,全区“三品”认证食品达到40个以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农村沼气综合利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土地综合整治、重点河道疏浚治理等项目,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服务业上,认真落实支持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培育服务业重点城镇、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四大载体”;运用现代服务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改造提升以商贸、餐饮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豪德物流园、东营攀登国际汽车博览中心、富海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增创服务业发展新优势;突出发展生态旅游业,精心规划建设神仙沟、滨海长廊两条河海风情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推进温泉游艇度假村、湖滨新区体育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改造升级军马场农博园、孤岛植物园、新户百枣园等特色景点,着力打造湿地生态景区,提升旅游产业档次和规模。
(二)深入实施“三大行动”,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围绕高点定位、率先崛起的战略目标,继续深入实施“重大项目攻坚”、“和谐城乡建设”和“机关效能提升”三大行动,在提升大项目支撑带动力、基础设施承载力和机关效能上寻求更大突破,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保证。一是全力突破重大项目。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筛选确定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实行集中调度,重点抓好今年计划开工项目特别是已开工项目、各类投资说明会上签约项目以及去年接转续建项目建设,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狠抓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和高端招商,围绕我区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组织专业招商组集中开展外出招商活动,跟踪推进黄洽会等招商活动签订的意向项目,督促相关责任部门专人靠上推进,争取年内引进一批块头大、带动面广的大项目落地。切实抓好园区建设,加快修订完善“一区五园”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产业规划,严格按照功能定位和入园门槛布局项目,创新投入机制和经营方式,多渠道搞好园区配套,统筹解决各园区排污、用电、供水和供热等问题,努力提高项目承载能力。 重点抓好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建设,力争年内园区40%的地块达到项目入驻条件,全力打造循环经济发展新亮点。二是扎实推进和谐城乡建设。推进实施10项重点工程和10件便民实事,确保尽快建成投入使用,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区域发展承载能力。按照“南融、北控、东改、西扩”的思路,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各项重点工程。坚持把湖滨新区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搞好整体规划设计,集中精力抓好鸣翠湖生态湿地景观区建设、李坨村改造和西外环路建设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和油田棚户区、大院子改造,进一步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切实搞好城市道路配套改造, 高标准实施河聚路两侧美化亮化工程,加快黄河路、渤海路LED灯改造,重点推进滨湖路南延及河祥路西延,提升城市形象。积极推进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调整完善村庄建设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稳妥推进城镇周边村向驻地集中、 小村向大村集中、偏远村集中迁建合并,规划建设5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1处农村文明示范区, 新建农村住房1600户,改造农村危房60 0户。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环渤海高等级公路河口段、河口至东营港疏港公路建设;完善沿海防潮体系,重点推进潮河—挑河段新堤建设。三是全面提升机关效能。坚持把提高干部执行力作为今年“机关效能提升”行动的主题,以治庸、治懒、治散为重点,集中组织开展“干部能力提升工程”、“百日治顽治庸行动”等主题活动,培树一批先进典型,狠抓一批反面典型,努力打造一流干部队伍,为率先崛起提供坚强保障。加快推进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确保6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
(三)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切实增强发展活力。按照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的要求,全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做好国有未利用地改革试点争取工作,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改革完善“一区五园”管理体制,建立科学规范、统一高效的建管一体运行机制。着力推进金融创新,启动实施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试点工作,支持常青树化工、金舜钢管等有条件的骨干企业上市,拓宽融资渠道,打破融资瓶颈。扎实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搞好农村产权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行政管理、财税、环保等各个领域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二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把促进出口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加强出口品牌建设,巩固扩大家具、纺织、塑料制品等传统产品出口规模,促进出口产品种类多样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文章,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扩大发展空间。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依托黄河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园,高标准打造区域性科技研发与检测服务平台,进一步搞好省级石油助剂及轻烃产品监督检验中心和金属材料理化分析实验室建设,切实加强院士科研工作站建设,积极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争取国家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突出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
(四)切实抓好生态建设,努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加强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严把能评、环评准入关口,杜绝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深入实施全面治理水气污染全民开展环保行动,加强重点污染企业监管,实施综合治污、水系循环、重点脱硫等水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坚决控制新生污染。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河口生活垃圾处理场扩建和孤岛仙河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工程,不断提高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实施“森林环抱”工程,按照“三网合一”要求,以水网建设为突破口,编制完善总体规划,扎实推进“三网”绿化建设,新建绿化示范区4处,完善示范区2处,建设沿海防护林9.53公里,全面构筑生态景观绿色屏障。搞好湿地修复与保护,积极推进草桥沟、神仙沟等人工湿地建设。
(五)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力促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油地军港就业联动服务中心的作用,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确保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继续抓好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扩面工作,扎实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构建更加方便、安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切实抓好城乡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职教中心设施配套、实验学校基础设施配套和河口一中实验楼扩建工程。广泛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延伸,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继续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困难群众住房需求。 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 妇女儿童、双拥、民兵预备役、老龄等工作。扎实推进“平安河口”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社会治安和油区治安综合治理,及时排查调处社会矛盾纠纷,确保社会安全稳定。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民道德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