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黄河造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2&A=1&rec=80&run=13

河口区境内全部为黄河挟带泥沙淤积而成,从其形成年代分,古代成陆面积约1
000平方公里,其余为近、现代成陆面积。
陆面特征
河口区境域位于黄河三角洲平原北部的顶部和轴部,海拔一般6~5米,近海3~
2米,向海缓倾,其坡度内侧较大,外侧较平缓,平均坡降为1∶10000~1∶15000。
陆面以黄河故道为轴,以故道高地为骨架,其间分布有河间洼地向海伸展,扇面横向
起伏显著。较为典型的故道高地有17条,其中范围较大的有:(1)1904~1926年流路
形成的故道高地,以宁海为顶点,经虎滩、顺江沟、车沟子、太平镇及其两个左右分
汊故道,故道高地长约70公里,宽10公里。(2)1926~1929年流路形成的故道高地,
即刁口河故道,从十六户经汀河至刁口入海,故道高地长65公里,宽10~12公里。(
3)神仙沟故道高地,从罗家屋子以东起,经孤岛至5号桩分汊入海故道,系1953~19
64年流路,故道高地长53公里,宽7~9公里。(4)刁口河上段以东故道高地,系1964
年1月防凌分洪改道后至1976年5月形成,故道长30公里,宽8~12公里,且向海内延
伸16公里。以上故道高地与高地两旁相对的洼地,形成河口区地面横向起伏顺直带状
的显著特征。
陆地形成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今河南濮阳)决口改道。经济南流向千
乘(为千乘郡,当时管辖现利津县),行河882年,海岸线推至今沾化下河、利津虎滩
、北岭、垦利寿合和东营区沙营一线。宋庆历八年(1048)至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
),黄河主流或分流由济南以下入海。海岸线推移到今河口区老鸦嘴、二八吕、老爷
庙、利津县罗家屋子、垦利县建林、永安一线,为古代形成的海岸线。河口区成陆面
积约1000平方公里。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复由利津县入海(史称第五次大改道),在以
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南旺河)口的扇状三角洲地区摆动,形成境
内黄河造陆的高峰期。1855~1938年,黄河以宁海为顶点在北起徒骇河,南达支脉沟
口的扇状三角洲地区摆动行河造陆,历时84年,实际行水57年,造陆1400平方公里,
年均造陆面积24.6平方公里。1947年~1982年,黄河以渔洼为顶点在北起挑河,南到
宋春荣沟的三角洲地区行河造陆,历时36年,造陆1410平方公里,年均造陆39.2平方
公里(1939~1946年为黄河入淮时期)。以上自1855~1982年历时127年,共造陆2810
平方公里。其中河口区1855~1929年,造陆408平方公里,1934~1976年造陆1450平
方公里,总计1858平方公里。
流路中以刁口河流路造陆较快,行水12年零5个月,造陆500平方公里,年均造陆
40平方公里;神仙沟流路行水10年,造陆286平方公里,年均造陆28.6平方公里。清
咸丰五年(1855年)流路造陆较慢,年均10.2平方公里,其原因,一是黄河夺大清河入
海初期,两岸尚无堤防,菏泽、东明一带经常泛滥四溢,大量泥沙沉积于泛区,进入
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的泥沙少;二是自光绪九年(1883年)沿河堤防虽相继建成,但堤
防薄弱,质量差,不能抵御黄河盛涨之水,河水到处泛滥,因而进入河口的泥沙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