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海岸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2&A=1&rec=34&run=13

河口区海岸线全长254.37公里。由于黄河流路在境内不断改道、延伸、摆动,巨
量泥沙填海造陆,使行河的区域岸线不断向海域推进,不走河的区域,岸线明显蚀退
。多年的淤进与冲刷,形成境内岸线由西向东再向南的凹凸弯曲状,并镶有7个海湾
,10个岛屿(冲积岛)。
岸线推进
黄河年均有近10亿吨的泥沙进入河口地区,使海岸不断向前推进。1855~1985年
,历时130年,尾闾河段实际行水96年,河口境内海岸线向海域推进28.5公里,推进
速率为0.3公里/年。其中1855~1947年,历时83年,实际行水57年,以宁海为顶点的
大三角洲(岸线长105公里)海岸线向前推进13.3公里,推进速率0.23公里/年。其间最
快的是现神仙沟区域(原为海湾),该区1938年海岸线超过1855年-10米等深线。其次
是挑河,1938年海岸线推进至1855年-7~-8米等深线。已勘探开采的义东、渤南、
孤岛、孤南等油田都是在这一时期相继淤成的陆地。
1947~1985年,历时39年,实际行水39年,以渔洼为顶点,挑河至宋春荣沟之间
小三角洲(岸线长80公里)海岸线向前推进15.2公里,推进速率0.39公里/年。其中最
快的是刁口河海域,1984年海岸线接近1855年-15米等深线,在干出线区域普遍淤厚
11~14米,-5米等深线以内海域淤厚8~12米,-1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淤厚4~8米,
-15米等深线以内淤厚2~5米。此期内神仙沟海域受1973~1974年刁口河流路入海口
门摆动到神仙沟口的影响,1984年-5~-15米等深线相应超过1959年各等深线。埕
东、桩西、五号桩、长堤等油田系此阶段淤积成的陆地。
岸线蚀退
境内海岸线因由黄河泥沙淤积而成,当河口改道入海时,原河口海岸线由于海洋
动力作用,又逐渐蚀退。在蚀退过程中,由于土质、风力风向、潮汐等诸因素的影响
,海岸凸凹不齐。据航测资料计算统计,1855~1982年,历时127年,黄河造陆2810
平方公里,在同期蚀退300平方公里,占同期淤积的10.7%。在蚀退面积中,河口区
范围岸线蚀退面积232平方公里,年均蚀退1.8平方公里。由于各岸段行河时间长短不
一,因而淤进蚀退各不相同。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水科所、济南水文总站
等单位资料,1954~1975年,黄河河口在80公里岸线范围内造陆786平方公里,同期
蚀退208平方公里,占造陆面积的26.5%。挑河至现河口(清水沟流路)之间半个世纪
以来都在行河,岸线有进有退,以进为主。1960年8月神仙沟由老河口改走新岔河后
,至1963年新河口附近造陆124平方公里,而老神仙沟汊河口处岸线蚀退56平方公里
,占造陆面积的45%。黄河于1964年初由神仙沟汊河改道刁口河,至1975年新河口造
陆500平方公里,而神仙沟的岔河口附近蚀退166平方公里,占造陆面积的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