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植树造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2&A=1&rec=188&run=13

防护林
1970年开始在黄河大堤上植树,除临河防水线以下不植树外,其余一律种树。1
986年,河口区根据团中央、林业部、水利部、黄河管理委员会的倡议,启动黄河防
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1986~1990),绿化范围为沿黄河
两侧大坝各向外延伸5公里内的乡镇,河口区完成造林4.65万亩,其中防护林5000亩
、灌木林4.15万亩。第二期工程(1991~1995),绿化范围扩大到沿黄县区。河口区完
成造林21.09万亩,其中用材林5000亩、防护林(含灌木林)16万亩、经济林4.59万亩

河口区属于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县区之一。1991年,制定1991~2000年
《东营市河口区沿海防护林体系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绘制《河口区林业资源现状图
》和《河口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图》。1991~2000年,完成造林16.12万
亩,其中防护林7.81万亩、经济林8.31万亩。
农田林网
农田林网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有较大发展。1984年后,农田林网增加
幅度较大。1990年,全区农田林网仅348亩,1991年发展到9400亩,1992年为1.35万
亩,2000年达到4.52万亩。
公路绿化
河口区公路绿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90年代,根据境内盐碱地多的特点,选
择耐盐碱树种柽柳作为当家树种,形成了以柽柳为主的具有河口特色的公路绿化。土
质好的地采用乔灌木结合,一次性绿化,盐碱路段则采用先灌木后乔木,最终达到乔
灌结合。1990年栽植柽柳18万株、绿化滨孤路45公里。1991年,栽植柽柳1.8万株,
绿化辛河路4.5公里。1992年栽植柽柳4万株,绿化海防路7公里、三合路3公里。199
3年,栽植刺槐0.5万株、旱柳1.3万株,绿化义四路5公里,河仙路8公里、合崔路5公
里。1994年,栽植旱柳0.5万株,白蜡0.35万株,绿化义太路5公里、老鸦路2公里。
1995年,栽植白蜡0.5万株,绿化义虎路5公里。1996年后,加大路域绿化建设力度,
收到明显效果。滨孤路、辛河路公路两侧各建50米的林带,义大路、义太路、义英路
、义虎路、合崔路、采油六队路均栽植乔木林带,林带宽度在10~15米之间,辛河路
乔木以白蜡为主。
四旁植树
境内农户素有在“四旁”空闲地栽植榆、槐、杨等用材树的习惯。建国后,人民
政府号召群众植树造林,“四旁”植树大量增加。60年代初,“四旁”树木损害严重
。“文化大革命”期间,“四旁”树木归公,出现乱砍滥伐现象。1968年,各大队、
生产队组织林业队,“四旁”树木增多。进入80年代,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林业责
任制未同步进行,“四旁”树木一度遭砍伐。1986~1990年,“四旁”植树以每年2
0万株递增,至2000年底,全区有“四旁”树木215万株。
境内群众早有种植枣树的习惯,但多为房前屋后零星栽植。1984年,开始在农田
种植枣树。当年发展枣粮间作2600亩,枣粮间作初具规模。此后,各乡(镇)、村均制
定一系列促进枣粮间作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枣粮间作的迅猛发展。1991年,枣粮间作
面积达到3400亩,1995年发展到24885亩,2000年末,枣粮间作面积48750亩,其中冬
枣12600亩。
造林技术
河口区土地盐碱程度较重,采用常规造林技术成活率低。1984年后,加强造林技
术研究,取得较好的成果。滨海盐碱地柽柳育苗与造林技术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黄河三角洲刺槐林研究、河口区枣粮间作技术推广等项目,均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和星火二等奖,河口区“八五”林业规划获省林业厅“林业优秀设计奖”三等奖。经
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形成了适合河口地情的造林技术。一般采用穴状整地和带状整
地两种方法。穴状整地适宜栽植乔木,一般为半米见方,挖穴时将表土、底土分别放
在树穴的左右两侧。带状整地适宜栽植灌木,挖宽、深各30厘米的带状沟,将表土、
底土分别放在沟的左右两侧。栽植苗木后立即浇水,水渗下后,用1×1米地膜覆盖或
覆一层1~2厘米的松土以利保墒,10天后再浇一遍水,可以达到较高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