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地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2&A=1&rec=15&run=13

境内地层由基底岩层和新生界地层两大层系构成(缺失元古界)。
基底岩层包括太古界泰山群、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总厚达14630~15
760米。
太古界泰山群
是本区最古老的基底岩层,常组成凸起的核部,如埕子口凸起。埋覆较浅,为5
80~1450米。泰山群总厚约11000米。
古生界
下古生界本区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和奥陶系的下、中奥陶统,总厚1230~1500米

寒武系:与下伏太古界泰山群呈不整合接触,包括下、中、上3个统7个组,自下
而上为:下寒武统馒头组;中寒武统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上寒武统崮山组、长
山组、凤山组,总厚600~760米。其中治理-亮甲山组与下伏凤山组呈整合接触。
奥陶系:下、中奥陶统含有4个组,自下而上为:下奥陶统冶里-亮甲山组、下马
家沟组、上马家沟组;中奥陶统八陡组,总厚630~740米。其中冶里-亮甲山组与下
伏凤山组呈整合接触。
上古生界境域包括石炭系的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总厚780~1640米。
石炭系:包括中石炭统本溪组和上石炭统太原组共2个组,总厚220~280米,其
中本溪组与下伏中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
二叠系:含山西组、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共3个组,总厚约560~1360米。其中山
西组与下伏太原组呈假整合接触。
中生界
境域包括侏罗系和白垩系,缺失三叠系。总厚约1620米。
侏罗系:含3个组,即下中侏罗统坊子组、中侏罗统三台组、上侏罗统蒙阴组。
总厚约920米。
白垩系:含2个组,即下白垩统西洼组,上白垩统“王氏组”,厚约700米。“王
氏组”在本区尚未被揭露。
新生界
新生界地层包括第三系和第四系。
第三系在境内普遍分布,发育充分,沉积巨厚,变化也大。凹陷最深部位厚度可
达6000米以上,向边缘地带变薄,凸起上最薄处仅800~900米。岩性以陆源砂、泥岩
为主,夹少量化学岩。第三系分为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
下第三系:含三个组:总厚570~4450米。自下而上为:孔店组,厚300~850米
;沙河街组,厚约220~2500米,自下而上划分为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
共4个段;东营组,总厚50~1100米,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细-粗-细-粗四个段,被称为
东四段、东三段、东二段、东一段。
上第三系:含二个组,总厚1050~1800米。自下而上为:馆陶组,厚400~490米
,划分为馆下段、馆上段共两个段;明化镇组,厚约650~900米。
第四系被命名为平原组,覆盖全境,厚约200~300米。上部为浅棕黄、浅绿灰色
粉砂质粘土,粘土夹粘土质粉砂层,近海夹海相层,富含腹足类、瓣鳃类等化石及少
量灰质结核。下部为浅灰黄、浅灰绿色粉砂质粘土或浅灰绿色粘土质粉砂层,浅灰黄
色含砾细砂层、砂砾层互层,底部普遍存在砂砾层。砾石成分为泥砾、泥灰岩砾,胶
结物含铁质较多,固结疏松,部分灰质胶结者坚硬,有孔虫类、轮藻类等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