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1&A=6&rec=114&run=13

【概况】2004年,全区科技战线坚持以科技与经济一体化推进为主线,突出高新
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园区扩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不断推动科技工作全面发
展。2月,东营区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4月,通过山东省科普示范区复
查验收,全省专利管理工作现场会在东营区召开,石油大学科技园被省知识产权局认
定为省级首家专利园区。区科技局先后获得“全省科技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技术市
场科技金桥奖先进集体”和“全省专利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科技计划】年内,新列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3项,市
级13项,区级7项。全年区财政列支科技三项经费和科学事业费880万元,占同级财政
预算支出的1.96%,比上年增长39.5%。争取市级以上科研无偿资金280万元。

【科技成果】全年组织鉴定科技成果5项,其中工业类2项,农业类2项,医疗卫生1项。
有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组织申报
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1项获得省级奖励,2项获得市级奖励。

【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69%,比上
年增加2.14个百分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0家。山东石大科技有限公司被
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零的突破。研制
开发出异丙醇、 视频显示用高性能TFT液晶材料、三分量数字化光纤微震仪、地下管
道检测修复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天东生化公司获得国家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扶持,
凯达科技公司申报国家级重大课题补助项目1项,广元生物、德仕化工各申报1项省级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扶持资金项目。 申报立项项目共获得科研资金240万元。石大胜
华、海科化工等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并通过市级验收,获得补助经费30万元。

【产学研结合】 东营区与12所高校院所新建立合作关系,组建研发中心3个,引进人
才26名,组织实施产学研结合项目22项,总投资1.5亿元,取得高新技术成果5项,开
发高新技术产品7个。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先后帮助德仕化工、广元生物等9家企
业与西安石油大学、 武汉化工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技术合同5
份。发挥石油大学科技园的载体作用,已有50家科技型企业入驻,10家企业毕业。清
华大学、石油大学等18家高等院校的教学实验、项目转化基地落户园区。创业人员,
中高级职称以上的14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25人、副教授29人、高级工程
师41人,科技人员占企业员工的60%以上。年内入驻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500万元、
利税875万元, 其中滚筒抽油机、原油含水测试仪等一批高科技产品开发成功。建设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已建立3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武汉化工大学、石
油大学联建新材料、生物工程、石油工程研发中心正在运作中;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
度。以引进和聘用高级专家为主体,吸引曲撑囤、程健、刘中民等专家学者来东营区
为企业进行项目开发。海科公司引进全国生物医药界知名教授姬胜利,参与企业的项
目开发、 申报、GMP认证等工作,并建立生物药物实验室;实施产学研结合项目。国
丰化工与石油大学、天津大学联合开发的阳离子醚化剂等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水
平。 天翼生物公司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莱阳农学院共同承担的国家“863”计划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转基因动物项目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年内产兔184只,
其中转基因兔89只,转基因成功率高达48.4%,基因成功率和转基因动物数量在国内
实现重大突破。

【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推广取得新成效。积极推行种草养畜, 重点推广胚胎移植、纯
种繁育、杂交改良、提纯扶壮等高新技术;在海水增养殖、贝类护养、淡水养殖上下
功夫,开展海蜇人工养殖、半咸水牙鲆养殖及南美蓝对虾养殖技术研究,促进“海上
东营”建设;引进饲料桑、乔桑、果桑等桑树新品种,拓宽桑蚕产业结构,变一元式
结构为多元式结构;推广高效速生杨新品种、冬枣无公害生产技术等。同时突出抓优
质抗虫棉、中长绒棉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引进省棉花研究中心研制的棉花新品种,
并大力扩繁,形成新的一批良种繁育推广基地和新的产业化生产模式。科技示范基地
建设取得新突破。 发展桑树、肉羊、牧草、南美白对虾等科技示范基地8个。通过实
施科技培训和良种示范,项目区的群众科技意识及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能力显著
提高,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注重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加速产业化进程。通过扶
持、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阳光丝业、
环球工贸、龙柏蔬菜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引领农民致富的同时,不断膨胀规
模,形成一条龙头企业与农民互动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链,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科技下乡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组织全区各级农业专家、乡土人才,组建为基层服务的
专家指导系统, 成立桑蚕、肉羊、冬枣等8个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为农民提供产前、
产中、产后服务。有两个协会得到市里的重点扶持,安装可视化远程专家咨询系统。
科技示范户认定、百姓科技信箱等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全市“科技下乡”服务体系建
设调度会于5月9日在东营区小麻湾村召开,并举行百姓科技信箱启用仪式。已在63个
小康文明村(居) 中,认定科技示范户3040户,安装科技信箱480个。龙居镇、史口
镇被认定为全市科技示范镇,龙居镇小麻湾村等50个村被认定为全市科技示范村。

【技术市场】 年内,新审批技术贸易机构40家,全区技术贸易机构达到260家。认定
登记技术合同270余份, 登记额达8000万元,同比增长467.4%。注重技术市场队伍建
设,组织企业及工作人员参加各种业务培训6次,参加者130余人次,不断提高技术市
场队伍的管理水平和科技素质;贯彻实施《山东省技术市场条例》,规范技术市场管
理,为技贸活动提供政策、法规服务。对技术市场各项审批手续进行集中和限时办理,
为从事技贸活动的科技人员提供便捷服务。先后组织30人次参加全省技术经纪人培训,
初步建立起技术经纪人队伍,促进技术市场中介机构的发展。

【开发知识产权】年内,辖区专利申请量达971项,同比增长22.1%,连续两年在全省
县(市、区)中排名第二,且发明专利比重有所提高。东营区组建知识产权局,为正
科级单位, 编制5人。制定知识产权工作制度和专利技术实施优惠政策,吸纳有发展
前景的专利企业入驻大学科技园。山东省专利管理工作现场会在东营区召开,石油大
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全省首家省级专利园区。入园企业成功开发“震洋Ⅰ型”光纤检波
器、单体液晶材料、燃气泄露报警器等一批高科技产品,星迪震洋、诚信安防等一批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成为园区的专利明星企业。科技园现有专利企业30家,占入
园企业总数的64%,拥有45项专利技术,已转化实施36项,转化实施率达到80%。专利
明星、试点企业发展迅速。山东胜邦柯林瑞尔公司拥有17项专利,开发的“非开挖等
径均匀压缩内穿插工艺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有效解决管线修复中开挖公路带来
的一系列问题, 产品供不应求。山东奥罗公司年内申请专利2项,生产五星级酒店使
用的全套厨房设备,为国家同行业中最大规模的企业之一。加强专利执法工作。通过
电视传播、发放宣传资料和现场讲解等方式,广泛宣传专利知识,增强公民的知识产
权保护意识,专利侵权案例明显减少,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及合作开发取得专利成果的
数量不断增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已初步形成。

【创建文明科技】 以“抓一流班子、 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为工作目标,加大
“文明科技”和“信用科技”建设力度。突出干部队伍建设。制定《东营区科技局领
导班子建设工作意见》,开展“科技工作调研月活动”,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
在清理局机关行政许可事项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服务承诺制度,重新修订《东营区
科技局工作规范》《科技三项经费管理使用办法》《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制定出台
《东营区科技局绩效考核办法》 ,印制《东营区科技工作ABC》,严格实行岗位目标
管理责任制。突出服务创新。推行“全程式”服务,由一名局领导负责工作落实。重
点从高新技术申报、成果鉴定和专利申请的前期介入、审核把关、资料准备到邀请专
家开鉴定会、评审会、申报国家专利等关键环节,实行全程“一条龙”服务。引入市
场竞争机制、强化科研课题主动设计、完善科技项目招投标程序等,进一步优化全区
科技资源配置。 加大科技帮扶力度。由农、林、牧、渔等各业近200名科技人员组建
科普志愿者队伍,经常开展以棉花、冬枣、桑蚕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下乡、科技培训活
动, 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现场咨询和技术培训。参训人员达27000人次,每人
基本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根据千村万户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要求,由科技局负责组
织实施的棉花科技知识培训,成立东营区棉花协会,聘请省农科院棉花研究中心郭庆
正研究员等专家开展培训18期,培训人员2044人,发放资料8000余份,取得较好的效
果。

【地震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区内建设
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对鸿冠广场及鸿港医院两项工程项目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2004年东营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表(略)
2004年东营区科技成果表(略)
(郭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