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1&A=11&rec=110&run=13

【概况】2008年,全区民政工作围绕“保障民生,维护民权,落实民利”的
主线, 突出抓好社会救助、 优抚安置、老龄工作三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创建
“全国一流社区”、农村社区建设、村居民自治、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四项工程,
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任务目标。

【社区建设】2008年,区委、区政府将打造“全国一流社区”列为全区十五
项重点工程之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推进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
立办公室, 抽调11名工作人员实行集中办公。6月11日,全区和谐社区建设暨创
建“全国一流社区”工作会议召开,在全区掀起新一轮社区建设热潮。适应城市
发展的需要,将城市社区由43个调整规划为42个,社区规模、布局更趋合理,全
区社区工作实现无缝隙管理。健全完善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和
社区物业公司“四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体制,进一步增强社区工作活力。制定
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努力创建“全国一流社区”的意见》《东营
区2008年创建“全国一流社区”活动实施方案》《东营区社区工作人员管理暂行
办法》《东营区和谐社区考核标准》等文件。积极改善社区办公用房条件,通过
购买、转换、改造等形式解决9个社区的办公用房问题;积极推行社区“一站式”
服务, 全区累计投资60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17处。建
立社区工作经费财政保障机制。将社区人员经费、教育培训经费、办公服务经费、
设施建设及维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有效地保障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将社区工
作人员工资由每人每月800元提高到平均每人每月1000元, 全面落实社区工作人
员任职期间的“五大保险”,建立健全日常考核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至年底,
全区有15个社区达到“全国一流”社区建设标准。扎实推进农村社区试点工作,
在全区选取12个基础条件好的农业村作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积极探索农村社
区建设新模式,创新建立起“一村一社区”和“多村一综合服务中心、一村一服
务区” 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模式。投资50万元,高标准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6
处;投资60万元,改造12个试点社区的办公场所,建设藏书不少于5000册的图书
阅览室和文体活动室等服务设施; 投资300多万元,对试点社区实施街道硬化、
亮化、绿化工程,硬化道路19公里,建成沼气池350个,安装太阳能500多台,新
建农村文化广场8处,建成村级连锁超市36家。11月5日,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现场观摩会在东营区召开。12月10日,东营区到诸城参加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经验
交流会,并在会上做典型发言。

【五保供养及老年幸福工程】 年内,全区投入资金260余万元,对牛庄、史
口、龙居、六户四个镇敬老院实施改扩建工程,新建房屋25间,翻修房屋160间,
硬化路面377米, 铺设院内地面2100平米,新修下水道1300米,更新、更换敬老
院房间设施一大批,使全区五保老人居住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充分利用部
分城市老年公寓的闲置资源,积极采取异地供养的方式对全区养老资源进行整合
利用,全区有26名五保老人入住到胜利老年公寓和文汇街道老年公寓,全区五保
集中供养率99.3%。 深入开展敬老院等级评定活动,敬老院管理全面推行“十统
一和六定六不准”制度,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11月,全区有四个镇(街)
敬老院通过全省“一级敬老院”检查验收。

【社会救助及救灾救济】年内,区委、区政府加快推进建立以城乡低保为基
础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以开展“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年”活动为契
机, 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低保申请、 审批、档案管理等有关制度,健全区、镇
(街)、村(居)三级低保档案,城乡低保实现规范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在全市
率先对农村低保资金实行财政涉农补贴“一卡通”发放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农
保资金救助效益。同时,建立健全物价变动和困难群众生活救助联动机制,及时
调整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生活补助标准,1~6月,对城市低保对象每人每月增发
15元生活补贴,对农村低保对象每人每月增发10元生活补贴;7月1日后,城市低
保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发放30元,农村低保生活补助标准提高每人每月
20元。 11月,全区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3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
人每年1420元,全年发放城保金1076.4万元,发放农保金608.78万元,保障城乡
低保对象10878人, 全区城乡低保覆盖率均达到100%,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
督查考核任务。认真落实城镇困难居民的取暖救助、大病医疗救助等政策,全区
发放取暖救助金453.6万元, 大病医疗救助金72.53万元。投资450万元,新建农
村特困群众安居房屋150户,375间。建立健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配备灾害信息
员262人, 区、镇(街道)、村(居)三级灾害应急反应能力明显提高。全年发
放救灾资金40万元, 救助受灾群众12000人次。大力实施慈善助学、助医和临时
救助等慈善救助工程,投入慈善资金50多万元,救助贫困学生43人,特困大病患
者35人,困难群众390户。2月,南方部分省区发生严重雪灾,全区广泛开展“情
系南方灾区, 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赠活动,募集支援抗击雪灾资金52.12万
元。汶川地震发生后,东营区迅速行动,广泛开展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社
会捐助活动,募集社会各界抗震救灾捐款1927.42万元(其中社会捐赠1687.42万
元, 党员捐赠特殊党费240万元),捐物折款78.87万元,认购赈灾彩票资金6.7
万元, 购买赈灾彩票239套,列全市人均捐赠第一位。先后分五批向四川地震灾
区调拨款物合计577.5万元(其中调拨资金435万元, 物资142.5万元),筹备物
资折款113.8万元, 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任
务, 夺取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8月,东营区被市委、市政府表
彰为“全市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双拥与优抚安置】“八一”期间,走访慰问驻训、驻军和驻警部队14个,
重点优抚对象及赴四川抗震救灾官兵家人2100余人, 发放慰问金、 慰问品折款
41.2万元。投资30多万元,为95名残疾军人配置手动三轮车55辆、手动四轮轮椅
44辆、 拐杖100余副。投入资金121万元,对147户重点优抚对象实施旧危房修缮
工程。制定出台《东营区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细则(试行)》,建立
起医疗保险、合作医疗、医疗救助、政府补助与社会优惠减免相结合优抚医疗保
障新机制。按照方便就医的原则,在区人民医院、东营鸿港医院和牛庄医院安装
住院医疗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系统,实现优抚医疗报销制度与城乡医疗保
险、合作医疗费用结算的有效对接,最大限度地为优抚对象的医疗减轻负担、提
供方便。认真落实“双考”安置办法,积极拓宽安置岗位,圆满完成年度城镇退
役士兵安置任务。

【老龄事业】认真落实农村特困老年人救助政策,为全区5397名70~74周岁
老年人、 6734名75~89周岁农村老年人、326名90周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发放生活
救助金403.2万元, 并为100名因病致贫的老年人发放救助资金3万元。广泛开展
“老骥立功”活动,建立健全老年科技人才信息库。在全市率先启动社区居家养
老服务试点工作, 在3个社区建立起以社区为依托,集日间照料、上门服务、社
会关爱、义工援助、邻里互助等多种服务形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创新探
索出以“三暖色”为主题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大力发展老年人体育事业,组
织开展老年人门球赛、健身秧歌、太极拳比赛、“庆国庆,迎重阳,全区社区老
年人文体活动展演”等老年文体活动,推动全区老年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认真做好村(居)干部的培训,组织举办村(居)干
部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520余人。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活动,新制定出台《东
营区村务公开实施意见》,对村务公开内容、形式和程序进行重新规范,把新农
村建设中村民要求公开的事项,及时纳入村务公开的内容。在22个试点村(居)
推行村民质询制、民主监督制等新型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村(居)民自治
章程、 村规民约、 村(居)民议事制度,依法保障村(居)民的合法权利,村
(居)民对村(居)务公开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10月,在部分城市社区和12
个农村社区示范点建立民政工作办公室和“满意在民政”活动室,健全村级民政
办事机构,为村居民自治工作搭建起快速发展的平台。

【社会行政事务管理】深入开展创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窗口单位”活动,
婚姻登记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全年办理结婚登记4322对、 离婚登记
1129对,补发证件672对,登记合格率100%。12月,区婚姻登记处获得“2007~
2008年度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称号,成为全国率先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的
855个婚姻登记机关之一。 加大殡葬执法力度,集中开展殡葬市场整治活动,殡
葬市场乱收费和土葬回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火化率保持95%以上。大力倡导丧
事简办的文明风气,积极开展丧事移风易俗活动,丧事大操大办现象得到明显好
转。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救助弃婴5名、办理收养登记59
起,登记合格率100%。

【地名管理与民间组织】坚持监督管理与培育发展并重原则,大力培育发展
农村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新发展农村经济协会3个,行业协会1个;培育发
展社区民间组织32家, 从业人员3000多人。7月,全市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现
场会在东营区召开。依法开展社会组织与福利企业年检工作,与财政局联合下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团体监察管理工作的通知》,重点对社团收费、财务票据
管理提出明确要求,保障民间组织和福利企业的健康发展。积极实施“数字地名
公共服务” 工程, 对城区37条道路的道路标志牌进行规范设置,新设置标志牌
167块,全区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张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