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节日风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1&A=1&rec=601&run=13

传统节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旧时天未亮即起,着新衣,放鞭炮,
祭天地,吃水饺。饭后晚辈结队给同族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或香烟、
糖和瓜子。邻里互拜。未婚女子不拜。路遇他人,拱手言“过年好”、“恭喜发财”。
初二,开始走亲访友,已婚者此日携妻带子看望岳父母。走亲访友至正月十五方止。
建国后,焚纸烧香敬神和磕头之俗日减,拜年之俗仍存。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各级领
导拥军优属,走访群众,慰问坚守生产岗位的人员。
五马日农历正月初五。早晨放鞭炮、焚纸香敬神,吃水饺。建国后,此俗渐淡化。
十磨日农历正月初十。吃水饺,给碾磨烧香纸,供祭品,是日不动碾磨。此俗今
废。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早上吃水饺,放爆竹, 祭天。旧时民间艺人自愿结伴串
乡公演,近年城区乡镇组织民间文艺会演、跑旱船、耍龙灯。晚吃元宵,家家挂灯。
填仓日农历正月二十五日。起床后,家家在院内用草木灰撒成圆圈,名之打囤底。
有的地方宅子周围插香。是日改善生活,吃水饺、煮糕。此俗已少见。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旧时,农家于是日早以草木灰在院内撒成圆圈,内放五谷
杂粮,并用砖压住,称“封门”,意为五谷丰登。屋内方囤里面放钱,谓“钱柜”。
多数农家炒黄豆(先用盐水浸过) 或用黍面擀成“棋子”,谓“蝎豆”或“蝎子”(意
为炒死蝎子之类的毒虫),作儿童零食,也相互赠送。家有属龙者不炒“蝎豆”。妇女
于日出前用擀面杖敲打炕沿,口中念道:“二月二,砸炕沿,蝎子蚰蜒永不见”。今
打囤者为数不多,炒“蝎豆”之习俗仍存。
清明节俗称“寒食节” 。清明前两天为“一百五”,即冬至后105天,有“一百
五,添坟土”之谚语。清早, 人们给祖坟添土。前一天为寒食,是日下午上坟祭祖,
也有的清明节下午上坟。清明早晨吃小米干饭,分食熟鸡蛋。期间人们踏青、打秋千、
放风筝。建国后,学校、机关团体于清明节这天有组织地给烈士扫墓、献花圈。
夏至这天家家吃凉面(凉面条),有的地方于初伏日吃凉面。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家家门旁插艾, 户户吃粽子。家有儿童者,将五色线系
为环形(俗称“五丝”)戴于儿童手腕和脚腕,等下第一场雨时剪下,放入阳沟内冲走,
意为“化龙而去”。也有的等七月十五上坟时烧掉。今存吃粽子之俗。
六月六打下新麦子,蒸馍馍祭地,并上坟祭祖,称“上夏麦坟”或“上新麦子坟”,
有的地方吃炒面。
七月十五亦称“鬼节”,是祭祖上坟的日子。除个别地方过十五外,多数过十四,
下午上坟祭祖。
仲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亦称“团圆节”。人们携月饼等礼品看望长辈,朋友间互
赠。80年代,已订婚的男女青年于节前带月饼、酒、水果等看望对方老人。节日这天
晚饭合家饮酒聚宴,分食月饼, 意为“合家团圆”。旧时,有的地方设案摆上月饼、
葡萄、西瓜等祭月。
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家家上坟祭祖,出嫁闺女也要带祭品回娘家上坟,但不能
亲自到坟地,由娘家兄弟代劳。今仍存吃水饺、上坟之俗。
腊八日农历腊月初八。农家多于是日喝腊八粥。
辞灶日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傍晚,置酒菜、焚香纸给灶王辞行,并
供以糖瓜(麦芽糖),意为粘住灶王的嘴,以防其上天后说坏话。今只存吃水饺之俗。
除夕农历一年中最后一天。是日清扫卫生, 刷洗炊具、餐具,贴对联、贴年画、
放拦门棍。请影、请轴子,屋内设供案摆供品祭祖。院内设香案供天地神灵。晚上门
旁焚香,院内挂灯笼,全家吃水饺,饭后即准备春节早饭吃的饺子。建国后, 迷信活
动逐步废除。
法定节日法定的节日有新年(又称元旦,1月1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国际劳
动妇女节(3月8日) 、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青年节(5月4日)、国
际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
10日) 、老人节(自1989年起,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人节)、国
庆节(10月1日)。届时,都组织相应的活动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