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民间文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1&A=1&rec=535&run=13

狮子舞这是一种模拟雄狮动作创编的民间舞蹈。 通常是由2人合作扮演一头大狮
子(狮子头1人,身尾1人),1人扮演一头小狮子,1人扮演武士,手持彩球,与狮子戏
逗。表演时以锣鼓伴奏,表演中有狮子滚绣球、搔痒、打滚、跳跃、抖毛等各种动作,
场面壮观,形象逼真,具有威武、粗犷而又优美的艺术风格。
高跷俗称“踩高跷”。清代光绪年间由河北省传入,流传至今。高跷队由十几人
或数十人组成,演员仿照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行当扮演成各种角色,手拿
道具,足踩木跷(木跷高度40~80厘米)。演出时以锣鼓伴奏,表演形式有“跑大场”
和“跑小场”,2~3人可单独表演跑小场,也可在大场中穿插进行,表演的内容多是
一些戏剧性的小节目,如“打棒”、“捕鱼”、“扑蝴蝶”、“打劈叉”、“跳桌子”
等。
旱船俗称“跑旱船”。旱船用竹木、秫秸和布等材料制成,船身长2米、宽1米,
上搭顶棚,下罩布帷。表演队所需船只,三、五只或十几只均可。每只船用2名演员,
1名扮女妆(多是男扮女)居船中掌握船体,1名扮艄公。彩船跑动时,或上下起伏,或
左右滑动,状若浮于水面,艄公手持船桨,随船而行,做出各种划船动作。旱船队伍,
有时鱼贯而行,有时往来穿插,队形变化多样,令人目不暇接。
龙灯清代光绪年间传入广北一带,流行至今。龙头以木、竹、彩纸作原料制成,
龙身是布制,用油彩涂画龙鳞。每条龙由13节或15节组成。参加表演者,少时30人,
多时60人。另有1人手持彩珠,戏龙领舞。跑动时,用锣鼓伴奏,众人协作表演滚龙、
游龙等动作。 精彩套路有“二龙戏珠” 、“大菊花”、“小菊花”、“龙盘柱”、
“鲤鱼打挺”等。
秧歌舞秧歌舞有多种,较流行的是胶州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鼓子秧
歌。秧歌队一般由数十人组成,多是男女演员各半数。每个演员手拿彩扇、手帕,腰
系彩绸。鼓子秧歌则是挎着腰鼓,手拿鼓槌儿。表演形式有跑大场和跑小场两种。跑
大场主要是变换队形, 如跑圆场、跑8字、大插花等;跑小场是由几个演员出队,表
演简单情节的舞蹈,有时穿插在大场中间进行。
打老虎打老虎是龙居乡盐坨村独有的传统杂耍,创始于清末,流传至今。初期,
仿照梁山英雄108将的形象,由108人组成一支打虎队,借用狮子舞的道具,将狮子改
制成老虎,由4人扮演两只老虎(每只虎由2人组成,1人戴虎头,1人披虎衣带虎尾),
表演时,打虎队员挥舞刀枪棍棒跑圆场,有两名武术水平较高的队员充当打虎英雄,
与虎戏斗。两只老虎跑跳翻滚,摇头摆尾,千姿百态;两名打虎英雄或挥舞刀、棒,
或赤手空拳,引逗老虎,在锣鼓声中,做出各种武打情节,场面蔚为壮观。后来,演
变为以表演打虎为主,打虎队人数减至20~30人。
建国后,打虎表演队经常在重大庆祝活动时演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每逢
元宵节均组织活动,曾先后到寿光、潍坊、临朐、广饶、博兴等地进行表演。1990年
获东营市春节汇演特等奖。
扛裹扛裹是油郭乡民间传统表演艺术。 其组织形式,3人为1组,10组为1队,所
有演员皆古装打扮。 表演时,每组由壮士2名、儿童1名组成,其中:1名壮士胸间围
丝绊, 与护肩相连,护肩上插立一根直径约5厘米、高1.5米左右的钢芯子;另1名壮
士,手擎铁叉,跟随在肩插钢芯的壮士身旁,任务是护“芯子”。儿童演员双脚或单
足站在“芯子”顶端,脚下玩活儿,有时踩盘子、踩茶壶、踩花瓶、踩镜子,类似杂
技表演。 扛裹队的表演,有走8字形、兜圈子、大插花等形式,加之娃娃演员在“芯
子”顶上的动作不断变换,整个场面既惊险又壮观。
剪纸剪纸艺术,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剪窗花贴窗花,增加节日
喜庆气氛。结婚人家也习惯在新房里贴剪纸表示喜庆。除窗花外,多做室内棚壁边饰
和灯笼装饰。有“双喜”字、“喜鹊登枝”、“狮子滚绣球”等多种图案,还有“花
边”、“角饰”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形成独特的民间艺
术。 剪纸能手万素芹 (女) ,能剪300多种精美的图案,主要作品有《昭君出塞》、
《蝶恋花》、《宝芹寻梅》、《嫦娥奔月》、《凤凰戏牡丹》、《庆香港回归》等,
其作品多次参加大型活动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