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工河治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1&A=1&rec=220&run=13

广蒲河治理该河于1956年开挖。1963年进行第一次疏浚。1965年进行第二次疏浚治理,并对六户公社以西河段裁弯取直,设计沟底首端高程4.80米,比降为五千分之一、八千分之一、一万五千分之一,末端-1.55米(黄海),边坡为1∶2.5、1∶3,底宽分为5米、7.5米、14.5米、27米、32.5米、34.5米宽等6段,排水能力为28.1~77立方米每秒,排涝标准为5年一遇。1971年,按照1965年设计标准对河道进行疏浚治理,并开挖王岗至防潮闸段。1994年,针对河道淤积严重、排水不畅的实际情况,对大孙闸以下至钻井一场桥前电厂东排沟25.3公里河段进行疏浚治理,设计底宽5米、15米和20米,边坡为1∶2.5。共完成土方35.2万立方米,工日39.37万个。境内河段有建筑物40座,其中:公路桥4座、渡槽8座、生产桥25座、铁路桥、拦河闸、涵洞、排水闸各1座。河道归东营区河道管理所管理。
广利河治理该河属季节性排涝河道,原为就地势逶弯的曲线沟壕,后几经扩展延伸,渐成规模。1951年,从垦利县崔家开挖,穿王营村东、东营、西营两村之间,经沙营、王岗两村入支脉河,全长42公里,动用土方72.7万立方米,沟底宽2~11米,比降为六千分之一至八千分之一,排水能力为3~85立方米每秒。1954年对东、西营段进行疏浚。1962年从王营村向上疏浚延伸4公里。1963年底至1964年4月,从黄河南顺堤向下疏浚38.35公里。1968年,对王营村至入海处的新防潮坝东47公里段进行治理。设计河底高程首端4.5米,末端1.46米,水深2.5米,河底宽14.5~68米,边坡为1∶3,除涝标准为5年一遇。共完成土方700万立方米,工日300万个,建筑物11座,总投资240万元。1978年,对王营闸以下47公里河段进行疏浚治理。设计河底高程首端3.9米,末端0.73米,水深2.5米,河底宽为15~75米,边坡为1∶3,防涝标准为5年一遇,调集垦利、惠民、滨县、博兴4县民工9500人。共完成土方350万立方米,工日170万个,投资322.6万元。1982年,经普查,河断面淤积量达4~57立方米,平均淤积深度0.55~0.86米,总淤积土方154万立方米,断面冲刷量仅有0.8立方米,总冲刷量15万立方米,河道除涝标准降为5年一遇的52~77%。1996年,市水利局组织对广利河进行以城区衬砌为主的疏浚治理。设计除涝标准为5年一遇,50年一遇城市防洪校核,最大排水能力143立方米每秒,最大防洪能力244立方米每秒。至1997年底,共完成衬砌任务西城段5公里、东城段4.15公里,境内河段有建筑物26座,其中:公路桥7座、生产桥15座、渡槽4座。河道归东营市河道管理处管理。
东营河治理该河于1966年开挖。设计底宽为4~10米,比降万分之一和八千分之一,水深2.8米,边坡为1∶3,排涝能力为12~34.5立方米每秒。共完成土方105万立方米,工日40万个,建生产桥4座,总投资41万元,补助粮食47.9万公斤。1976年进行疏浚治理,同时兴建7条支排。设计河底高程首端2.5米,比降八千分之一,末端0.2米,河底宽为4米、6米、11米和15米,挖深一般为3米,主河道拟定地面1.0米以下行洪,排涝能力为41.1立方米每秒,排涝标准为5年一遇。共完成土方43.2万立方米,工日62.28万个,支级建筑物24座,投资78.96万元,补助粮食70.68万公斤。1996年,胜利油田临河单位在两岸修建砌石墙,至1997年底完成2.8公里。境内河段有建筑物24座,其中:公路桥5座、生产桥12座、渡槽6座、倒虹吸1座。河道归东营区河道管理所管理。
武家大沟治理该沟于1969年和1971年分两次两段施工建成,主要是削减支脉河洪水,承泄支脉河和打渔张灌区四干渠之间的积水。第一段于1969年开挖,起于四干六支,止于运料沟。第二段于1971年从运料沟挖至支脉河。设计河底高程首端2.35米,末端-2.07米,河底宽为2.5~19米,水深2.5~3米,边坡1∶2.5,排涝能力为11~55.6立方米每秒。1993年11月,针对工程年久失修,河道淤积严重,排涝能力降低(仅为原设计标准的40%)等情况,市政府组织首次疏浚治理。东营区负责境内22.5公里沟段,设计沟底宽为3米、10米、15米和23米,边坡1∶2.5,排涝能力55.6立方米每秒,除涝标准为3年一遇。完成土方47万立方米,工日51万个,建筑物3座,投资312.86万元。境内河段有建筑物21座,其中:公路桥3座、生产桥8座、渡槽9座、拦河闸1座。河道归东营市河道管理处管理。
广蒲沟治理该沟原为自然溜沟,建国后经过多次疏浚治理,渐成现有规模。主要承担五干以北,胜利油田基地以南,黄河南展堤以东的坡水。此外还承泄胜利油田基地、运输处、首站、汽修厂等单位的污水和南展15立方米每秒的泄水,总流域面积117平方公里。1951年,治理长度36公里,完成土方47.57万立方米,底宽1.5~8米,比降六千分之一,排涝能力2.97~9.16立方米每秒。1957年疏浚整修13.6公里。1963年冬,从垦利县前岳村西向下疏浚34.6公里,完成土方44.95万立方米,工日36.93万个。1967年春季进行改造,上游自垦利王家村向西延伸5公里,下游由耿井村改道,至辛镇桥西入广利河,均为平地开挖,其余沟段沿老河道疏浚,全长27公里。设计沟底高程首端7.3米,末端2.49米,边坡为1∶2.5,沟底宽为1米、6米、13.5米、14米、17米、19米和22米,水深2.5~2.7米,排涝能力为8.3~60.7立方米每秒,除涝标准为5年一遇。共完成土方168万立方米,工日62万个,建筑物6座,投资47万元,补助粮食70.15万公斤。1976年11月20日至翌年春,对该沟进行疏浚治理和工程配套,设计沟底高程首端4.3米,末端0.54米,地面以下1.5米行洪,水深2.5米,沟底宽为7米、10米、12米、18米、22米和25米,边坡为1∶2.5,排涝能力为26.1~59.6立方米每秒,排涝模数采用1964年雨型加大60%进行计算。同时完成支排入口扩建工程11条,建筑物30座。共完成土方154万立方米,工日96万个,总投资100万元,补助粮食66万公斤。1991年12月,为解决龙居乡展区内排涝问题,市政府安排对该沟进行疏浚治理。依照1976年的治理标准,境内11公里沟段,共完成土方19万立方米。境内河段有建筑物12座,其中:铁路桥1座、公路桥3座、生产桥3座、渡槽5座。河道归东营市河道管理处管理。
支脉河治理该河防洪流量493立方米每秒,排涝流量279立方米每秒。建国后,多次进行治理。1963年广饶县组织疏浚广饶、博兴边界至四干排口10.97公里河段,完成土方18.1万立方米,工日16.1万个。1977年按照1964年雨量的1.6倍标准,对支脉河进行治理,工程分春、秋两次施工,共完成土方504.6万立方米,工日297.3万个,动用民工23.77万人。1997年,市政府组织广饶县、东营区对该河下游段(群众沟至马楼拦河闸)按原设计标准进行疏浚治理,长度8.5公里,土方146万立方米,其中东营区上阵机械41台,劳力300名,完成长度1.2公里(群众沟至丁屋桥段),土方20.6万立方米。
五六干合排治理始建于1966年,设计沟底高程首端7米,比降五千分之一,末端2.49米,水深2~2.3米,沟底宽为1~2米,地面1米以下行洪,排涝能力为3.7~7.9立方米每秒,排涝水位6.3~9米,除涝标准为3年一遇。共完成土方12万立方米,工日4万个,投资3.1万元。1973年,对该河进行扩建延伸。设计底宽为3米、4米和6米,挖深3.5~4米,边坡为1∶3,排涝能力为20立方米每秒,除涝标准为5年一遇。共完成土方76.14万立方米,工日36.12万个,建筑物8座,投资65.41万元。1994年,由市水利局对该河进行城区段治理,重点是两岸砌石墚土墙,至6月30日共完成河道治理长度2814米,砌石2.35万立方米,砼550立方米,开挖回填土方13万立方米。境内河道有建筑物6座,其中:公路桥2座、生产桥2座、渡槽2座。河道归东营市河道管理处管理。
溢洪河治理1951年经中央批准,为减少黄河凌、汛洪水威胁,而开挖的一条防洪排涝河道,1953年竣工。1955年10月对河道上游进行疏浚。1967年春,治理王营至广利河段,长度47公里,完成土方300万立方米,工日130万个,投资90万元,粮食1111.46万斤。1982年春~1983年春,分二期治理:第一期于3月25~6月10日从崔家至六干排入口,疏浚长度26.8公里;第二期于12月25日~1983年春,自六干排入口至广利河段,长21.2公里,并对两岸15条支排口3.5公里进行疏浚。两期工程共计完成主要河道土方121.4万立方米,工日90.45个,支排土方3.2万立方米,工日1.7万个,生产桥4座,渡槽1座,总投资283.97万元。设计标准为5年一遇,比降为七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挖深3.5~4米,边坡1∶2.5,河底宽分别为6.5米、9.5米、14.5米、41.5米。设计除涝面积110平方公里,至1997年达77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