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计划编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1&A=1&rec=141&run=13

年度计划1984年,东营区、牛庄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基本上延续原所属
垦利、广饶县的计划安排。1985年,两区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分别编制出包括社会
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收入、财政总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农民人均
纯收入、计划生育自然增长率等主要指标的年度计划。1986年是“七五”计划的第一
年,计划编制根据“保持和发展经济形势的好势头”,“严格计划管理、坚持推进改
革,深入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指导思想,按照保证重点,
适当照顾一般的原则,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把重点生产和建设搞好。
两区合并后,基本上按原年度计划执行,只做部分调整,计划安排的重点是:加
强农业,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系统坚持改革,积
极推进和完善责任制,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使全区工业生产有大的突破。1988年是
两区合并后计划编制的第一个年度,贯彻落实经济要进一步稳定,改革进一步深入的
经济工作总方针,结合全区开展商品经济大合唱的要求,全区计划安排的指导思想是
:工业生产上新路,乡镇企业上台阶,加强农业,稳定粮棉,大力发展种、养、加工
业,振兴东营区经济。1989年,认真贯彻执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紧紧围绕
压缩需求,增加供给,抑制通货膨胀,缓解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矛盾,压缩非生产
性建设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保计划内重点项目、农业基本建设和合资项目。在工业生
产上,区直工业以开发盐业、化工为重点,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1990年,计划
安排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在保持
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推进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调整经
济结构,整顿经济秩序,重点抓好粮棉菜,积极发展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农副产
品,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项目和适销对路的工业品。
1991年,是实施“八五”计划的第一年,计划工作坚持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
合的原则,结合“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把提高效益,提高质量,增加有效供
给作为安排计划的重点,总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理顺经济关系,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和本区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的现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农业,搞好以水利为
龙头的农田基本建设,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搞好技术改造,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
“七五”结转的缓建项目,集中力量保证尽快建设投入使用。1992年,在计划安排上
,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的关系,生产与市场的关系,从
东营区的实际出发,保粮促棉上企业,努力增加社会有效供给,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技术进步。1993~1994年,以中共十四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加强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新的管理体系。1993年全区工作的重点:农业方面
是抓好科技兴农,搞好集约化经营,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项目,
重点抓好国家计委投资立项的东营区蔬菜项目,“两黄”开发(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
和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1.5万亩植棉和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工业方面是抓
紧组织改组、改造和提高,大力发展“四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
、高市场占有率)产品。1994年,重点抓好“双高一优”农业及农业四大基地建设。
1995年,区政府确定的总体思路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搞好宏观调控
,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企业增量增产,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
长,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建设。1996年,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
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着力实施科教兴区、工业强区、三产强区和外向带动
战略,优化经济布局,培植主导产业,完善市场体系。在发展“双高一优”农业的同
时,搞好农田林网的配套建设。抓好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开展“双增双节”活动。
1997年,计划安排的重点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努力增产增收,继续大搞一种(种
植业)二养(养殖业)三加工(加工业),坚持四个轮子(个体、集体、国营、联营)一齐
转,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培植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推进工业经
济总量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计划安排地方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5.2亿元,增长33.3%,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的配套发展,扩大出口
创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中长期计划《东营市东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年)。其指导思想: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以改革总揽全局,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总的要求是:抓好工业,强化农业,优化服务,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围绕资
源、围绕市场、围绕油田,综合开发本区的经济资源,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发展
后劲,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原则,进行市场调节,培养市场体系。积极发
展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提高。
《东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其指
导思想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的方针,遵循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注重效益、稳定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速
度和效益的关系,按照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合理安排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比例关系
,保持财政、信贷、物资等各方面之间的基本平衡。主要任务是:在大力提高经济效
益的前提下,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第二个翻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力争经济发展
速度和效益的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农业发展
以国土开发为基础,坚持常规农业与开发农业、科技开发与资源开发并重的方针,大
力发展生态型、现代化的大农业,把东营区逐步建成功能完善、稳定高产、良性循环
的农牧渔业基地。工业方面要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加快化工工业发展的
步伐,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品、以盐化工为主的基础化工产品及深加工产品,加快全
区工业生产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发展教育事业,推动科技进步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一步健全。发展目标
:国民生产总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1995年达到34600万元,2000年达
到60980万元;国民收入,1995年达到20900万元,2000年达到33660万元;工农业总
产值,1995年达到32000万元,2000年达到57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八五”期间
,除国家建设重点项目外,投资总额控制在4.29亿元以内;社会商品零售额,1995年
达到63000万元,2000年达到100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95年达到1100元,20
00年达到1600元。“八五”末,全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面达到50%以上,至2000年
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东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6~
2000年)。其指导思想是:继续贯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方针,以提高
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
同时,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配套推
进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外资源、资金和技术,拓展经济发展
更大空间。继续强化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发挥油田市
场、资金、人才优势,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结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继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增加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建设与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提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主要任务是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实现由农业资源优势向农业产
品优势的跨越,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经营、农工商一体化、经济效益高、
综合生产能力强的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经济新格局。着力实施“科教兴区、工业强区、
三产强区和外向带动”四大战略,优化经济布局,培植主导产业,逐步形成石油化工
、盐及盐化工、轻纺、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按照“市场-加工-
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发展具有东营区特色的名优特新品种,带动全区农副产品
加工业的发展,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促进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力争到本
世纪末,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并逐步达到富足,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建成
农牧渔业、农副产品加工、石油化工和盐及盐化工基地,把东营区建设成为富裕、文
明的现代化中心区。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按1995年价格计算)2000年达到36亿元
,年均增长26.8%;工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价格计算)2000年达到30.23亿元,年均
增长24.8%;第三产业增加值,2000年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32.3%;出口创汇,2
000年达到1200万美元,年均增长44.4%;社会商品零售额,2000年达到50.5亿元,
年均增长22%,社会商品零售额物价总指数上涨幅度控制在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
年均增长12%,2000年达到1.36亿元。
2010年远景目标: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资源基本实现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实
现合理化、现代化,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调整为15.3∶29.3∶55.4,农业形成产业
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新格局;基础工业稳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石油化工、
盐化工成为第二产业的主体;建立起服务高效、功能完善的高层次第三产业体系;基
础设施配套,投资环境优良,形成开放式、立体化、快捷畅通的交通通信网络;科学
技术接近国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成为推动经济发展
的主要因素;人口素质明显提高,普遍实行优生优育;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
镇化;建立各种形式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心城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人
民生活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