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学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活动;二是研究经典(其中包括儒家经典)。直接从生产活动中取得知识,这是墨子不同于先秦诸子的一个显著特点。
墨子出生于一个木工世家,他的家乡所在的三邾地区,后人称为“邾娄百工之乡”①,是当时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地区,农业、手工业都相当发达。墨子自幼聪慧,勤奋,为人热情,善于交往,并喜好与人交谈、辩论,再加上家庭出身的影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使他在青年时代就熟悉和掌握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手工业工艺,并以极大兴趣进行专门研究,成为当时著名的工匠。他的木工技术,甚至与当时一代名匠公输般(鲁般)不相上下。“墨子为木鸢(鹰),三年而成,非(飞)一日……”。②名家代表人物惠施说:“墨子大巧,巧为”。③是大车上的一种关键部件,说明墨子精于制造大车的技术。
墨子本人从不否认自己出身贫贱。“止楚攻宋”时,他在楚惠王面前说:“臣北方之鄙人也”。④后来献书惠王时,墨子在楚国大臣穆贺面前承认自己是“贱人”,自己的学说是“贱人之所为”。⑤正是墨子的贱人(劳动者)出身和参加生产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学说和知识体系的特点。墨子如果不出身于劳动者家庭,不从事生产劳动,就不可能深切地了解“农与工(手工作坊)肆(商铺)之人”的思想感情以及所受的深重苦难,也不可能总结和发现光学、力学、几何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事实上,亲身参加生产活动成为墨子主要的知识来源之一。
墨子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小邾国的宗主国鲁国是当时中国文化和儒学的中心。前540年,晋国韩宣子访鲁,惊叹:“周礼尽在鲁矣!”⑥ 可知鲁国文化十分发达,加之从小邾国到鲁国都城曲阜又不过百里之遥,这为墨子学习儒家文化提供了方便条件。据《吕氏春秋》记载,周桓王曾派礼官史角去鲁国传授周礼,(鲁)“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⑦墨子师从史角之后,主要学习了儒家六艺:礼、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法文字)、数(数学计算);深入钻研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等。此外,他还广泛阅读了当时能看到的其他圣贤的经典和各国的史书。他自述曾遍读百国春秋,能在著述和平时的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
随着阅历和学识的增多,青年墨子萌生了积极救世的思想。他这时把学习求知与修身、救世联系起来。他认为:“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认识事物不广博)、辨是非不察者(分辨是非不能明察),不足与游”。⑧他曾劝一青年人随他学习:“今子为义,我亦为义,岂独我义也哉?子不学则人将笑子,故劝子于学”,⑨明确认为学习就是“为义”。“义”就是有利于上天、鬼神和老百姓的言论和行动。“为义”要终生,学习也要终生。墨子南游卫国时,已成为一代宗师,弟子甚多,仍在车中载很多书,不辍于学。他给弟子弦唐子解释说:“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七)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美德)至于今。翟上无君长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⑩
墨子不仅刻苦好学,而且学风优良。他主张对古人和经典要加以分析,不要做只会搬弄古人教条的书呆子。有一次,儒家信徒公孟子对墨子说:“君子不作,术(述)而已”。 B11 墨子反驳他说:“不然,对古人好的方面不转述,对今天好的方面不创作,同样也不能算君子”。“吾以为古之善者则术(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B12 就是在这种既继承、又创新的原则下,墨子既称引孔子学说中的真理成份,又不盲从孔子的学说,提出了自己一整套学说,创立了墨家学派。考之仅存的53篇《墨子》全书,墨子称得上是我国古代学识渊博的学问家,这不仅因为他终生好学,而且更由于他善于学习,有着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