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主要活动年代在公元前5世纪,即相当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在他去世后的150年间,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并综合各家之长,使墨家学说更加光辉灿烂,成为先秦诸子学说中最具备科学价值的学说。与其他学说的发展规律一样,墨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分化和完善,有所谓“三墨分道”之说。韩非认为:“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他们“取舍相反不同”,②而皆自称真墨。《庄子.天下》篇也说:“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解释)不同,相谓别墨(称对方是非正统墨学)。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奇偶不仵之辞相应(互相辩论)。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希望墨家代代相传,至今没有断绝)。”《吕氏春秋》提出“东方之墨者谢子”、“秦之墨者唐姑果”,③又说“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④“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⑤可见在墨子死后,墨学确实有很大发展,墨门弟子遍布祖国东西南北。
墨者又被称作墨侠,也非偶然,是时代的要求和墨家集团的特点决定的。著名学者顾颉刚指出:“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⑥这里所讲“侠”,即指“墨侠”。墨家集团有着浓厚的军事性质,既有严密的组织,又有严格的纪律,并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懂得守城、作战的各种知识。他们为了实现墨子的学说和“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事业,随时都要准备打仗,为保卫城池、抵抗大国侵略而英勇献身。由于墨家具备“士为知己者死”的侠士精神,所以他们就成为诸侯、王公大人特别需要的人才,墨家也出现了一大批勇士。《淮南子.泰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像墨子派遣禽滑厘率300墨家弟子为宋守城;巨子孟胜率弟子184人为楚之阳城君守城,而不惜英勇战死,都是墨家侠义精神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