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理论和教育成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46&A=2&rec=30&run=13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自成体系的,不论从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科目,还是从教育方法、教学心理来分析都是完整的,墨子无愧于我国历史上伟大教育家的称号。他在世之时,从属弟子甚众,已布满天下;在他去世后,他的学说通过他的众多弟子的传播,成为“盈天下之言,”与儒学分庭抗礼,儒、墨并列为“世之显学”。在墨子辛勤不懈的教育和感召下,墨子弟子有少数原先不好的,都培养教育成新人。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徒也”,素为乡人所痛恨,在接受墨子教诲后,竟奇迹般地成为品德才智俱佳、备受王公大人礼遇的“天下名士显人”B26,墨家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B27这不能不归功于墨子教育思想的巨大力量。
一、 关于教育的作用和教育的目的
墨子的教育事业与他的救世活动和“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政治理想的推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救世的成功,墨子极其重视教育,除了奔走各国,游说其治国思想以外,就是辛勤不懈地从事教育工作。
墨子对教育的重要作用是有深刻认识的:
一是他首先创立了“人性素丝论”。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和天赋不是一样的,有的“生而知之”,有的“学而知之”,有的“困而不学”。B28根据这种判断,每个人就不能也没有必要受到平等的教育。墨子则相反,他认为人的本性生下来如同“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B29正因为人性都是一样的,所以每个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墨子提出了这种教育理论,就有可能使教育从贵族手中进一步解放出来。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只有墨家才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
二是提出“教育救世论”。墨子一生“上说下教”,孜孜不倦,为墨家教育事业倾注了最多的心血,因为他知道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不强说人,人莫知也”。B30通过教育途径,可使天下之人都行仁义之事,就可以达到挽救衰败之世、实现天下大治的政治理想。墨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为义的兼士”。所谓“兼士”,就是各尽其能去实行“兼相爱、交相利”的义士,它是与“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不能实行“兼爱”的“别士”相对立的。“兼士”没有人我之分,“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己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是故退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B31“兼士”不仅对朋友要不分彼此,关心朋友甚于自己,更重要的是能够实行“有力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B32的主张,以此兼爱天下。可见墨子以教育“农与工肆”之人成为“兼士”,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B33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
二、 关于教育的内容
墨子的教育内容是服务于他的教育目的的,因而他从当时的社会实际,从生产发展的需要来设计,对儒家的教学内容采取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不善者则弃之的态度。从整体上看,他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与儒家有很大不同,当然也还有相同的一方面。
墨子也很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他将“兼爱”与“正义”作为最高的道德理想,并看作是“上说下教”的教育内容的根本,谆谆教导弟子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B34,实施无差别无等级的爱。为了培养高尚的品德,他十分注意对弟子进行刻苦俭朴的德教。他提出“节用”、“节葬”的主张,教育弟子“自养俭”,B35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B36。
在墨子的教学内容中,生产劳动知识及其技能的教育占有很大比重。他不仅教育弟子要努力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技能技巧,而且他本人就能直接从事生产劳动,并有高超技艺。他在生产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许多很有实用价值的生产知识,如杠杆、滑轮、斜面原理,以及建筑知识等,都是他教学的内容。
墨子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研究和传授。他把“农与工肆之人”以及自己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许多感性认识加以概括、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刻苦的研究,从中提炼出许多有科学价值的思想,并用来教育弟子。墨子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其内容之丰富,在古代教育史上可叹为观止。现存《墨子》一书中的《经》上、下,《经说》上、下以及《大取》、《小取》6篇著作,可以视为墨子和墨家进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的主要教材。墨子关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在中国古代,没有一个教育家能与之伦比。
墨子很重视军事知识的教育,他自己对此有很深刻的研究。他之所以重视军事知识教育,是为了培养一批懂军事的人才,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实现他的“非攻”学说。今存《墨子》中《备城门》以下11篇,可以称为比较全面的军事防御的学说。从助宋御楚的历史事实看,他和他的弟子也确实具备军事防御的知识和能力。
辩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逻辑学,是墨子施教中的又一门重要课程。“辩乎言谈”是墨子心目中贤良之士的必备条件。可以说,墨子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进行系统逻辑学教育的第一人。墨家逻辑学内容全面、系统、深刻,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墨子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历史上逻辑学教育的最重要的奠基人。
三、 关于教育方法
墨子与孔子在教育方法上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就相同一面看,他们都主张因材施教,即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墨子特别要求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B37,很注意发展学生的特长与个性。他们也都提倡学思并重、身体力行的学习方法。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38。墨子也很注意学思结合,认为在学习时, 不但要知其然,更要认真思考所以然。墨家还是一个力行学派,提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B39再三强调“口言之,身必行之”,B40坚决反对只说空话和不务实际。
墨子与孔子在教育方法上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孔子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启发式。他强调学生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思考精神,当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求知态度时,教师再加以启发指导。而墨子在教学中偏重于注入式教学,而且不厌其烦,要求“强行”、“强为”,反对儒家所说的君子如钟,击之则鸣,不击不鸣的方式,认为对于重要的问题,即使学生内心还没有产生学习的要求,教师也必须予以教诲,“虽不叩,必鸣者也”B41。
二是墨子的施教方式是纯理智的,让学生把“心”作为认识的主体,把自然界作为认识的对象,十分重视天人关系。由于墨学失传,墨子的这种施教方式,很久以来无人过问,致使中国的自然科学未能得到正常发展,成为中国的一大不幸。
三是墨子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启发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墨子本着重实践贵功能的精神,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弟子一切都必须依据一定的准绳——“规矩”。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论传授何种知识,都依据一定客观标准,这一教学方式,很值得后人珍视。
注释:
① 《墨子.兼爱上》
②B34《墨子.兼爱中》
③⑥B23B25B37 《墨子.耕柱》
④ 《墨子.非乐上》
⑤ 《墨子.明鬼下》
⑦ 《墨子.尚贤上》
⑧ 《墨子.非命上》
⑨ 《墨子.非命下》
⑩ 《淮南子.修务训》
B11《墨子.尚同中》
B12B13《墨子.尚同上》
B14《墨子.节用中》
B15B16B36《墨子.辞过》
B17《墨子.经下53》
B18《墨子.经说下17》
B19《墨子.经上44》
B20B21B29B40B41《墨子.公孟》
B22B24《墨子.非儒下》
B26《吕氏春秋.尊师》
B27《吕氏春秋.当染》 
B28《论语.季氏》
B30《墨子.所染》
B31B33《墨子.兼爱下》
B32《墨子.尚贤下》
B35《墨子.七患》
B38《论语.为政》
B39《墨子.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