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46&A=2&rec=28&run=13

墨子是一位以救世为己任的思想家。他认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②因此,他的一切作为的总目标就是拯救衰败混乱之世,即改造社会。要改造社会,墨子可能要考虑以下问题: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什么?社会是否发展变化?社会是否可以改造?推动社会发展依靠什么力量?
《墨子》一书,虽然没有明确概括地表述社会历史观,但确实渗透和间接反映了墨子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在墨子看来,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生产劳动;社会是变化的,虽可以在不同时期有倒退,但总的来说是进化的,因而社会是可以改造的;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圣君贤相、王公大人实行“先王之道”。③
一、社会的存在以生产劳动为基础
墨子指出:“今之禽兽、麋鹿、飞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爪,以为库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虽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纟任,衣食之财,固已足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④在这里,墨子发现了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人能生产,而禽兽等动物则不能。禽兽等动物是依靠自己身体的结构和本能,并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现成条件(如水草花果等)来维持生存;而人则要靠种庄稼、栽果树、种蔬菜、纺纱织布等生产劳动来维持生存。勤奋劳动就生存,否则就不能生存的观点,间接地表达了墨子这样一种思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生产劳动;没有生产劳动就不会有人的生存,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更谈不上社会的发展;既然生产活动是第一位的,那么它是决定其他活动能否进行的基本因素。
二、今胜于古的历史进化观念
墨子与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一样,也有崇古的思想。他认为:“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诸侯力争,是以存夫为人君臣上下者之不惠忠也,父子弟兄之不慈孝弟长贞良也,正长之不强于听治,贱人之不强于从事也,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以兵刃毒药水火,退(追)无罪人乎道路率径,夺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并作,由此始,是以天下乱。”⑤就是说,今不如古,从“三代圣王”到墨子当时这段时间来看,历史是退化的,从治世退到乱世。他着意美化“三代圣王"或先王,认为“先王之道”是“天下所以生者”,⑥甚至谈到要“祖述尧舜禹汤之道”。⑦他作为真理标准的“三表”、“三法”,第一项即为“上本者古之圣王之事,”⑧“考先圣大王之事”,⑨可见其对“古者圣王之事”的重视。
但是,墨子尊古,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能入说”⑩的考虑,即托古改制的需要。在实际上,墨子并不认为“先王”治世是古已有之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进化、长期发展的过程;在“先王”治世以前,天下曾是混乱不堪的“乱世”:“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B11“是以人 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天下之乱,至若禽兽然”。B12当人们明白了“天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时,就“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三公……诸侯…正长”, B13所以才逐步出现了“先王”的盛世之治。很明显,从人与禽兽无别的乱世进到先王盛世,这是社会的进步。 在社会的物质文明方面,墨子也认为大致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古已有之的。墨子明确指出,在上古之世,人们曾经备受“猛禽狡兽”的暴害,“因陵丘堀(掘)穴而处”,B14“衣皮带茭”,“重任不移,远道不至”,B15生活十分艰难。后来只是由于圣人的教诲和作为,才出现了“甲盾五兵”、“舟楫”、“舟车”、“宫室”等,人们“治丝麻,木困 (捆)布绢”而“为衣服”,“耕稼树艺以为民食”。B16在墨子看来,在圣人产生之前,人类经历了一个几乎没有物质文明的时代。
墨子在后来对尧舜禹汤和“圣王之道”有了更为全面、进步的看法。他说,尧以仁义治天下,有名有实。名者,谓尧在今日有“义治”的称誉;实者,谓尧在往古有“义治”的事实。由于往古和现在的社会条件不一样,时移事异,对“仁义”理解和规定已有很大区别,说“尧有义治”是指他所在的古代,而不是指现在,现在的“义治”则指另一回事(“尧之义也,生(声)于今而处于古,而异时,说在所异二”。B17)从这个角度出发,墨子认为:“尧善治”,自今察诸古也。自古察之今,则尧不能治也”。B18即如果说“尧善治,”是指尧所处的那个时代,这个命题是对的;如果说的是现在,那么这个命题就要用反命题“尧不能治”来取代。依此类推,墨子认为,舜、禹、汤、文、武等古代圣王,都是“善治古而不能治今”的。墨子在此已清楚地认识到,古今异时异事,社会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化,征易也”。B19变化就是特征、性质的变化。古今对比,性质大不同,今天的情况又远比古代复杂,不能盲目崇古,学古,还需要提出新的改革思想,才能达到积极救世的目的。
三、 述而且作的社会改革理想
基于历史进化的观念,墨子在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上,不是唯古是从,而是采取分析和批判的态度,主张“述”“作”并举、继承和创建并重。
(一) 对盲目推崇古代先人的“言”、“服”,持否定态度
儒家弟子公孟子提出“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B20墨子驳斥道,此种见解不对:“昔者商王纣卿士费仲,为天下之暴人;箕子、微子,为天下之圣人。”他们说的是同一种形式的语言,却有“仁”与“不仁”之分;“周公旦为天下之圣人,关叔为天下之暴人,此同服或仁或不仁,”B21 “仁”与“不仁”哪里又在穿的衣服相同呢?并且,所谓古代的“言”和“服”,对于更古的时代来说,都曾经是新的,“而古人言之服之,则非君子也?然则必服非君子之服,言非君子之言,而后仁乎”?B22
(二) 提倡“述而且作”
对于公孟子提出的“先人有,则(之)而已矣”的观点,B23墨子反对说:“孰曰先人(有),则(之)而已矣?子未智(知)人之先而有后(在焉)。”意谓谁说先人有的东西,仿效就行了?你不知道无论如何久远的“先人”,对于更古的先人来说,他们必定也是后生。所谓“则”先人,其实是“则”后生,这就从逻辑上驳倒了公孟子。
针对儒家提出的“君子循而不作”,墨子回应说:“古者羿作弓,亻予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B24按照“君子循而不作”的标准,那么现在的“鲍函车匠”,都是君子,而羿、亻予、奚仲、巧垂等创造者都成了小人,岂有此理.因此,他鲜明地指出:“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B25主张对于古代好的东西必须要继承,对于现在只要是好的东西,就要大胆地创作。这种要使未来超过往昔和今天的变革愿望,鲜明地表达了墨子所具有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