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战争观和军事防御思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46&A=2&rec=26&run=13

墨子不仅是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而且也是别具特色的军事思想家和军工技术专家。《墨子》53篇中,《非攻》、《七患》、《天志》、《鲁问》、《公输》、《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穴》、《备突》、《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和《杂守》16篇,集中反映了墨子的战争观和军事防御思想。
一、墨子的战争观
墨子的战争观,以“非攻”为核心,而“非攻”思想又是建立在“兼爱”学说基础之上的。“兼爱”的基本要求是,人不分老幼贵贱,天下之人皆相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以求达到建立一个“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B85的理想社会。著名思想史家蔡尚思教授认为:“兼爱是正面,相攻是反面。兼爱就必须非攻。”B86而在当时,由于“攻无罪”是天下最大的乱源,所以墨子提出了“非攻”主张,但墨子的“非攻”是针对“攻无罪”的战争而言,他不提反对一切战争,相反,他严格区分“攻无罪”和“诛无道”这两类性质不同的战争,明确表示要拥护和支持“诛无道”的正义战争。这是一种充满辩证思想的进步的战争观,而这种进步的战争观,正是他的军事防御思想展开的逻辑基础。
(一) 声讨和反对“攻无罪”的不义战争
墨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并逐步完成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物质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即土地由国家占有的分封制进入到封建领主掠夺兼并的私有制,相伴权力和利益再分配的是连绵不断、非常尖锐的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军事斗争。特别是各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成为长达数百年的重要社会现象。“春秋时代王纲解纽,篡弑频仍,兼并盛行。”B87“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B88《春秋》所载242年间,弑君36,亡国52,诸侯奔走不能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到战国时代,兼并战争更加频繁,以至到战国中期,诸侯国已由春秋时期的147国锐减到万乘之国7个,千乘之国5个。在列国兼并、群雄争霸的过程中,夹在诸侯列强之间的宋、郑、鲁、卫、蔡等小国、弱国,成为大国弱肉强食的对象,饱受蚕食鲸吞之苦。兵燹过后,城摧垣破,土地荒芜,死者枕籍,民不聊生。夹在晋、楚大国之间的宋国甚至到了“易子而食,析骨以荵”B89的悲惨境地。因此弱小国家的广大民众特别希望弭兵息战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以发展生产。墨子作为“农与工肆之人”思想的代表,以其宽厚仁慈的博大胸怀,深深同情、关心着那些蒙受战争灾难的劳苦民众,以无畏的胆识提出了系统的“非攻”主张,严厉地抨击大国对小国的“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B90认为这种攻伐与盗窃一样,都是“不与其劳获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义行为,故要坚决反对和制止。墨子着重指出不义战争的罪恶,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战争残害无辜,导致劳动力大量减少。大国君主命令军队进攻小国,“攘杀其牲,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B91对稍有反抗的百姓,即刻杀害;对无反抗之意者,就用绳索牵回为奴,男服苦役,女做奴婢。从而造成小国劳动力日益减少,生产难以为继。其次,攻伐殆误农时,斩断了百姓衣食之源。农业是“以时生财”之业,而大国之君兴兵动武专挑春秋季节进行,这就必然殆误农时,破坏生产,“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B92只要耽误一个农时,百姓冻饿而死者,就不可胜数。其三,战争对于大国来说,也是沉重的负担。大国一次出征,动辄“兴师十万,出师千里。”由于各种原因,在路途上死去的就很多。战争的结果,丧师多不可胜计。即使攻下一个三五里的小城,“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而且大国疆域辽阔,地广人稀,有许多不毛之地尚未开垦,最缺乏劳动力,“今尽王民之死,…以争虚城,则是弃所

不足,而重所有余也,”B93实在是罪恶而愚蠢的行为。
(二) 歌颂和支持“诛无道“的正义战争
墨子“非攻”,反对的是不义战争;但作为清醒、进步的思想家,墨子深知反对不义战争绝不可能靠空谈,而只能靠正义战争。首先,他对战争的工具——兵器持肯定态度。墨子曰:“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B94在他看来,“甲盾五兵”是圣人所作,不仅不可废弃,还要不断追求,使其“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这样才能有效地抵御“寇乱盗贼”。“寇”为何?敌国之军队也,“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B95 他认为“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B96先进的兵器是克敌制胜的必要手段,故而他下功夫研制兵器,并有惊人的成就。
其次,墨子把国家防御看作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祸福的战略问题。军事问题在墨子的治国大政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说:“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B97在他列举的立国的三个条件中,“兵”与“城”都与军事问题有直接联系,可见军事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他把“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四邻谋之不知戒”,B98列为导致亡国的“七患”之一。
其三,墨子还直接歌颂和拥护“诛无道”的正义战争。当时有些喜好攻伐的国君非难墨子说:你以为攻战为不义,其实不是很有利的吗?从前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这几位后来都立为圣王,这是什么缘故呢?墨子反驳他们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B99他明确指出,“好攻伐者”混淆了正义战争(诛)和不义战争(攻)两个概念。如“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之类的正义战争,不仅不应反对,而且要蓄意追求。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政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入守固”,“出诛胜”,B100即在防御国家城池坚不可破的同时,也要夺取“诛无道”战争的胜利。墨子认为残暴的不义之徒不在“兼爱”的范围内,因而他反对儒家倡导的“君子胜不逐奔(君子战胜后不再追赶那些败逃的人),掩函不射(敌人卸下甲衣就不再射他),施则(弛败)助之胥车(敌车陷住了就帮助他们推)”;认为儒家所为,使“暴乱之人也得活,天下害不除,是为群残父母而深贱(贼)世也,不义莫大焉!”B101
二、墨子积极防御的军事思想
积极防御是墨子军事思想的核心。
在大国进攻小国、强国欺凌弱国的形势下,墨子取守“小国、弱国”的战略立场,主张对于大国、强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必须进行积极的防御,打败敌人的进攻,保卫小国的独立与安全。墨子“善守御”,B102“止楚攻宋”即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故历史上有“墨翟之守”的美誉,这说明墨子提出的积极防御的军事思想,在当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他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 “有备无患”是积极防御的基本前提
墨子指出,国家的七种大患具体表现为:内外城池壕沟都不能守,而去修治宫室;敌兵临境,四方邻国不来救;耗费民力去做无用的事,赏赐无才能的人,民力财力因而耗尽;官吏只顾俸禄,士子只顾结交朋友,国君修订法律诛杀大臣,人臣都畏惧不敢违逆;国君自以为聪明神圣,不过问国家大事,自以为国家巩固强盛,不作防守准备,邻国正在图谋攻打,尚不知戒备;所信任的人并不忠实,而尽忠的人反不被信任;家畜、米粮都不够吃,大臣对于国事不胜任使等。他进而断定:“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B103在墨子看来,一个国家的安全和防御绝不是一时一地的局部 的短期的事情,而是涉及到长远、全局性的基本国策问题。那么凡治理国家者,特别是小国之君,都要树立“有备无患”的战略思想,在和平时期就要在粮食、武器装备、城防工程、防御计划、内政外交等方面做好抗敌自卫的准备,而不是在战争爆发后再想到备战。这与孙武提出的“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攻也”B104的军事思想是相通的。
(二) 全方位的防御思想
战国时代小国所守城池经常是“率万家而城方三里,”B105而要抵御的敌人往往有十万之众,而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墨子清醒、理智地分析了守城战斗的有利形势和坚守城池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全方位立体防御的战略思想。
墨子在《备城门》等篇中提出了“城可守”的十四个必要条件,即(1)城墙修得又厚又高(城厚以高);(2)护城河挖得又深又宽(壕池深以广);(3)城门楼修得坚固(楼斯修);(4)防守器械经过修缮,坚锐可用,(守备缮利);(5)柴草粮食可以维持三个月以上(薪食足以支三月以上);(6)守城人员经过训练选拔(人众以选);(7)官吏和百姓关系融洽(吏民和);(8)君臣一致,大臣肯效忠(大臣有功劳于上者多);(9)国君对百姓讲信用,受到百姓拥护(立信以义,万民乐之无穷);(10)有父母的坟墓在此,百姓会誓死保卫(父母坟墓在焉);(11)有山林草泽的丰富特产可资利用(山林草泽之饶足利);(12)有难攻易守的地形以利用(地形之难攻易守也);(13)有敌人播下的深仇大恨和立下赫赫战功的勇士(有深怨于敌而大功于上);(14)赏赐功劳明确,足以使人信赖;处罚罪过严厉,足以使行为不端的人畏惧(赏明可信而罚严重可畏)。墨子认为,只要具备了上述十四个条件,人民就不会怀疑国君,再加上有四方邻国的支持那么城池就可以守住了。“十四者无一,则虽善者不能守矣”B106从上述所列的十四个必要条件看,墨子并没有把守城的必要条件局限在军事方面,而是十分强调从内政、外交、经济和财力各方面做好准备工作。这种全方位立体防御的思想,不仅在古代战争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就是在现代战争条件下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为战争的胜负是由综合国力(包括军事力量、后勤供应、人心向背、外交形势等)所决定的,这是古今战争的一般规律。
(三) 建立赏罚严明、高效畅通的防御指挥系统
墨子认为,在作了充分的守城准备后,还要建立高效畅通的防御指挥系统,才能保证守城战斗的胜利。墨子在城守各篇,详细地规定了从士卒、伍长、什长、佰长、到尉、将帅,再到郡守的严密而有序的军事组织系统。伍长、什长和佰长是下级军官,尉是中级军官,将帅是高级军官,而郡守则是一郡的行政和军事首长,也是守城保卫战的最高指挥官。他们都有明确的隶属关系、识别旗徽和号令范围,各自承担不同的守城任务。
为保证指挥系统的畅通和夺取守城战斗的胜利,墨家制定了严格的赏罚标准,并发布实施。《号令》篇说,论功行赏和论罪处罚都必须出于公心,不徇私情,不泄私愤。赏赐功劳的命令足以对人有利,能调动起士兵和百姓杀敌立功的积极性;惩罚罪过的命令要足以使人畏惧而不敢犯罪。指挥官的命令下达后必须执行,要派人随时去检查执行的情况,还要顺便观察命令有无不妥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 全民皆兵的群众战争思想
作为一个“万家之邑”的小城,以每家五口人计也不过五六万人,况且还有许多人是老人和孩子,那么如何才能抵御十万大军的进攻呢?墨子认为,小城人口虽少,但只要做到全民皆兵,万众一心,拼死作战,就一定能打败强敌。
《备城门》说:如果十万敌军列队进攻,但总共不会超过四队;队宽者不过五百步,中等宽的三百步,短的则为五十步。如果队宽不到五十步,那么对守城的一方是十分有利的。若要防御宽五百步的敌军,需男子一千人,成年女子二千人,老人儿童一千人,总共四千人,这样就足以抵挡敌军的进攻了。
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于战争,就要最大限度地团结城内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是由战争的残酷性决定的。作为守城最高指挥官的太守,要有周密的守城计划和部署,要做好战前总动员,及时宣布各项命令,使所有具备一定战斗力的人都来参加守城,即全民皆兵。组织妇女参战是墨家积极防御战的一个重要特色。墨子认为,妇女人数众多,又有坚韧细心的长处,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号令》篇说,要组织几千名青壮年妇女,到守城的各岗位报到,按照男左女右的规则分道而行,并且与男子一样手持戈矛,时刻准备投入战斗。凡女兵作战勇敢、立下战功者,可同男兵一样受到嘉奖,如赐钱、免征租税、徭役优待等。
墨家还主张要把老人儿童也动员起来。《旗帜》篇规定,老人和儿童都有各自的旗帜,上面分别画有老人和儿童的图像。凡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做后勤供应工作,承担巡逻、联防的任务。巡逻主要是盘查往来的行人,以防奸细混入城中捣乱破坏。十五岁以下的儿童,不能参加守城部队,但可以把他们组织在官府和长官处服杂役。墨家主张把各行各业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动员起来,用其所长,全部纳入战时体制。《迎敌祠》说,要让屠夫、卖酒商人为军队置办伙食;各种手工工匠要利用他们的专长,参与军事工程的构筑。《备穴》说,“令陶者为月明 (瓦窦),”令“明习橐事者”“疾鼓橐薰之”,B107即让制陶工匠做成粗而长的瓦管,然后埋在地下,再命熟悉冶炼鼓风的工匠鼓风薰烟,以打退从地道里进攻的敌人。墨家还特别强调,在守城战斗的非常时刻,太守要采取开明宽松的用人方针,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不必拘泥于平时的用人标准,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在一个拥有数万人口的城市中,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无所不有,有平时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善于出谋划策的;有能工巧匠,有勇猛无畏的侠客义士,当然要很好地使用他们,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即使平时爱说别人坏话、品行不端、爱打架的人,只要能参加守城战斗,也应欢迎。从外地过来不久的新住户,应与本地居民一样对待,不能歧视。要之,凡参加守城战斗的人,不论其出身、身份、职业、才能、品质,“守必察其所以然者,应名乃内(纳)之”,B108分配给相应的工作,发挥他们的长处,结成最广泛的抗敌守城战线,以保证防御战的最后胜利。
三、墨子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
著名学者岑仲勉认为:“墨子这几篇书(指城守各篇——作者注),我以为在军事学中,应该与《孙子兵法》同当作重要资料,两者不可偏废。”B109这对墨子军事思想作了高度评价。那么墨子军事与《孙子兵法》又是什么关系呢?任继愈先生认为,“墨子约生于公元前480年,约死于公元前420年。”B110他大约比孙武子略后二三十年出生,基本上可以肯定两人是同一时期的人,但两人是否相见过史无记载。作为中国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与墨子军事著作,既然撰述年代相近、相同,并且都是传播甚广的兵书,按常理推断,就有可能互相借鉴和影响。从内容上看,两者既有许多相通、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两者相通、相似的地方甚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在对待战争和和平的关系上,孙子与墨子都表现出“自古知兵非好战”的态度,都热切地追求和平,不希望进行战争,但又都主张不放弃武力,认为止戈为武,不战而胜,才是最高明的。
二是在军事目标上,孙子主张“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B111这与墨子主张的“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B112更是完全一致的。
三是在取胜方式上,孙子把“伐谋”、“伐交”、“伐兵”、“攻城”依次作了比较,认为攻城时“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攻城之法,为不得已,”B113攻城为下策。这与墨子所讲“蛾傅者,将之忿者也,”B114大致相同。
四是在选才用将上,孙子与墨子都把将领受到国君的信任作为作战取胜的主要条件之一。孙子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B115墨子也说:“且守者虽善,而君不用之,则若不可以守也,”“然则守者必善而君尊用之,然后可以守也。”B116
五是在作战时日上,孙子和墨子都主张速胜,反对久战。墨子说:“凡守城者以亟伤敌为上,其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明于守者也,不能此。”B117孙子也说:“其用战也胜,久则顿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故兵贵胜,不贵久。”B118
六是在治军方面,孙子与墨子都主张要赏罚严明,令行禁止。墨子说:“命必足畏,赏必足利,”“令必行”。B119孙子也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地,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B120
当然,墨子军事与《孙子兵法》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最大的不一致表现为,墨子立足于小国、弱国,强调防守,以防御战见长,而孙子则立足于大国、强国,强调进攻,以进攻战见长。
其次,墨子着眼于军事技术和武器设备的改进,孙子则着眼于谋略、战术的运用。
其三,墨子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战争,明确表示要以正义战争去反对不义战争,并且在组织积极的防御战中,重视发挥广大劳动群众的重要作用;而今存《孙子兵法》13篇,对于战争的性质没有论及,对于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也缺乏明确的表述。因此,孙子在这两个问题上的认识,是明显逊色于墨子的。
注释:
①②《墨子.兼爱下》
③《公羊传.隐公二年》
④《左传.昭公十三年》
⑤《左传.襄公廿十九年》
⑥B49 《墨子.亲士》
⑦ ⑧B13B14B15B16B17B20B23B26B31B32B33
《墨子.尚贤上》
⑨ ⑩B12B18B19B21B24B25B27B28B29B30《墨子.尚贤中》
B11B56《墨子.非命上》
B22《墨子.尚贤下》
B34B35B43B47B51《墨子.尚同下》
B36B40B45B46B50B55B59B100《墨子.尚同中》
B37B38B39B41B42B44《墨子.尚同上》
B48B90B91B99 《墨子.非攻下》
B52B58B70B75B77《墨子.非乐上》
B53《墨子.经上21》
B54《墨子.经上22》
B57B67B96B97B98B103《墨子.七患》
B60B69 《墨子.节用中》
B61《墨子.耕柱》
B62B73《墨子.公孟》
B63B68B74B94《墨子.节用上》
B64《墨子.鲁问》
B65B112《墨子.辞过》
B66B71B72《墨子.节葬下》
B76《韩非子.内储说上》
B78《墨子.贵义》
B79《墨子.经下30》
B80B81《墨子.经说下30》
B82《墨子.经下29》
B83B84《墨子.经说下29》
B85《墨子.兼爱中》
B86蔡尚思:《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170—171页。
B87童书业:《春秋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78年第1版,239页。
B88B102司马迁:《史记》,1442页、2350页。
B89B95左丘明:《左传》,岳麓书社,137页、102页。
B92B93《墨子.非攻中》
B101《墨子.非儒下》
B104B111B113B115B118B120孙武:《孙子兵法》,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95页、35页、35页、21页、28页、30页。
B105B108《墨子.杂守》
B106B116《墨子.备城门》
B107《墨子.备穴》
B109 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中华书局,1958年第1版,2页。
B110任继愈:《墨子》,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版,13页。
B114《墨子.备蛾傅》
B117B119《墨子.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