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姓墨名翟,约生于公元前47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82年左右,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所属小邾国滥邑(今山东省滕州市)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墨子为契的后裔,家世血缘传承关系是:契——商汤——微子——目夷——墨子。墨子的直系祖先目夷确为宋国贵族,并被宋襄公任命为辅政的“左师”;但到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目夷的后代鱼石,因宋国发生内乱,遂率家族投奔楚国,先被安顿到楚地彭城,后又逃到小邾国定居下来,经几代繁衍,沦落为平民。墨子降生时,他家族的文化渊源当是深厚的,但早已不是贵族,他从小就参加生产劳动,在手工业技艺方面受过十分严格的训练,故能在青年时期就成为享有盛名的“大巧”工匠。
墨子能独创墨家学派,与他特殊的出身、经历、追求以及当时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墨子的家乡“三邾地区”,是当时农业、手工业都高度发达的“邾娄百工之乡”;与小邾国毗邻、并作为小邾国宗主国的鲁国,是当时中国文化和儒学的中心。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墨子有可能精研中国古代学术经典和儒家文化,并从生产实践活动中总结归纳出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学知识。加之墨子勤于观察思考,深切地感受和了解了“农与工肆之人”的深切感受和思想感情,立志效法圣贤,救世救民。他在全面批判儒家思想并继承了儒家某些主张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十大救世主张,创立了迥然不同于儒家的墨家学派,从此揭开了战国几百年百家争鸣的序幕。
墨家学派是一个有共同信仰和宗旨、有一个具备绝对权威的领袖、有着严格的管理和控制系统、具有鲜明的军事集团性质的民间社团。墨子通过大力兴办教育,广收门徒,严格训练,培养了一大批墨门勇士,并把他们分派到各国做官从政,直接实践墨家主张。墨子本人更是一个勤于实践、身体力行、甘于布衣蔬食、律己极严的社会活动家。为了壮大墨家学派和实现他的救世主张,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先后游历过鲁、齐、宋、卫、楚等国,上说王公大臣,下教普通百姓,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得到了许多国君大臣的尊重,壮年时即获得 “北方贤圣人”的赞誉。发生在公元前444年的著名的“止楚攻宋”事件,是墨子推行他的 “兼爱非攻”主张的成功范例。据专家考证,墨子生于鲁,长于鲁,成名于鲁,老而至楚, 在他晚年离开人世时,墨家已可与儒家分庭抗礼,成为“天下显学”。
墨子的基本思想和墨家学说的主要部分,现存于流传至今的《墨子》五十三篇中。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墨子》原有七十一篇,到北宋以后就只剩下五十三篇,亡佚了其中不知确切篇名的十八篇。
对于墨子各篇的作者及撰写年代,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尚贤》、《尚同》等“十论”二十四篇,是墨子本人讲学时使用的讲义,因门下弟子记录不同而出现了语言表达和文字繁简的差异,但重复各篇的基本思想在实质上没有很大区别。《亲士》、《修身》等七篇,由墨子自著,可看作是墨学概说,主要是对“十论”的补充和发挥。《备城门》等“城守”十一篇,是墨子弟子记录墨子的谈兵记录,主要反映了墨子的军事思想,其中几篇可能经过墨家后学的补充和改写。《耕柱》、《鲁问》等“墨语”五篇,是墨子弟子记录墨子的言论和活动的,不属于墨子本人的著作,但对于理解墨家学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广义《墨经》六篇,学术界分歧较大,一般意见认为,《经》上、下两篇,主要由墨子本人撰写,不排除墨家后学对某些条目增删的可能。《经说》上、下以及《大取》、《小取》四篇,系由墨子弟子和墨家后学依据祖师墨子宗旨扩充发挥而撰成,前后撰写时间可能经历了近百年。
墨家学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以政治学说为核心的人文思想,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哲学、历史、宗教诸种思想,主要反映在“十论”二十四篇、“城守”十一篇、“墨语”五篇和“概说”七篇中。二是逻辑学,主要包含在广义《墨经》六篇中,《墨子》的其他篇章特别是“十论”都自觉地运用了逻辑学知识。三是数学、力学、光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主要包含在广义《墨经》六篇和“城守”十一篇中。墨家学说的根本宗旨是“为义”,“义”是“十论”的中心和根据,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相爱,交相利”。又因为“为义”是“天志”(上天的意愿),天志即是墨学的总纲。为贯彻上天之志,就必须要“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这是“用义为政于国”在政治、军事、人事、道德方面的要求,而“节用”、“节葬”、“非乐”则是在物质、经济和生活方面的主张,“非命”、“天志”、“明鬼”是推行“义事”之必需,是墨家在 宗教信仰方面提出的理论。自然科学知识是墨子对墨门弟子提出的为实现“为义”的主张必须具备的知识素养。墨家逻辑学是墨家全部学说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理论依据,也是墨家学派区别于先秦诸子的最鲜明的特点所在。
墨家学说自产生至今,两千四百年间,兴衰沉浮,大起大落,其历史命运的坎坷多变,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种学说与之相比拟。自战国初年到秦王朝建立之前,墨家学说由于准确表达了由奴隶上升为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的普通劳动者的愿望,也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处于上升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某些政治要求,因而受到了广泛而持久的欢迎。墨家弟子及后学弥众,遍布各诸侯国。墨家学说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以至孟子惊呼:“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战国中后期,墨学作为“天下显学”大有压倒儒学的势头。及至秦汉封建大一统的王朝建立,墨学由于从根本上背离封建宗法社会的政治需要,开始衰落下去。后来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学说完全退出了官方学术讲坛。在其后近两千年中,墨学遭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最大的鄙视和冷落,沦落为民间私学,渐不为人知,几成绝学。
中国在鸦片战争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救亡图存、不断寻找救世良方的过程中,一些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和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和革命家,陆续把目光投向沉埋千年之久的《墨子》,开始发现和挖掘墨学自身存在的价值。二十世纪头三十年,在梁启超、胡适等人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墨学研究蔚然成风,对《墨子》的朴学工作和《墨辩》研究,都作出了卓著的成绩,是谓墨学复兴。
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墨学研究进入了全新时期。一方面,以墨子里籍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契机,成立了山东省墨子学会、山东省墨子基金会和中国墨子学会,建立了大型国际墨学研究中心和墨子纪念馆,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墨子讨论会和五次国际墨学研讨会,从而使墨学研究破天荒地第一次得到了官方大力支持,进入了有组织、有领导、有基金、有研究基地、海内外墨学专家合作共进的新阶段;另一方面,墨学研究在指导思想、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上都与以往有着根本不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迈越前贤。这时期不仅对墨学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而且发表了一大批高水平论文,出版了几十种学术专著和数种墨学大型丛书。墨学正在走向世界。墨学在二十世纪的再度复兴,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源在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在于中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强烈呼唤民主与科学,而中国学术界正是从古老的墨学中再次发现了它所包含的现代精神和现代价值。这充分说明,墨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民主与科学精神是具有永恒价值的。不管几千年来历代剥削阶级如何鄙视、贬抑甚至企图消灭墨学,墨学总有一天会重见天日,大放异彩。可以预见,墨学经过系统、科学的挖掘和研究,不仅能够直接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且也必能为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墨学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
第一编 家世、故里和生平活动
墨子,姓墨,名翟,与孔子、老子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三杰,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与政治活动家。他早年学于儒家,学习、继承了我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后创立墨家学派,提出完整系统的学说,与儒家分庭抗礼,从此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战国初期,墨家异军突起,大有席卷天下之势,以致天下之言,不归杨朱则归墨。只是自孟子、荀子大批杨墨之后,其势才稍稍见衰。到战国末期,墨学仍然与儒并称“天下显学”。到秦汉时,它才逐步衰落下去,几成绝学。从此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墨学一直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遭到敌视和排斥。时至近代,墨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其合理成分渐渐被志士仁人重新认识,墨学进入复兴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墨学本身具有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进一步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公认,显示出强烈的现代价值。
墨子既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巨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