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认识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46&A=2&rec=18&run=13

墨子的“摹略万物”之学——经验与理性并重的认识论
“摹略万物之然”论认识的目的
墨子把认识的兴趣拓宽到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认识和思维的各个领域他规定“辩”即辨别分析的认识论的总任务是“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B36即认识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讨论搜求各家言论的是非得失
“摹略万物之然”中的“摹”即摹写反映可见墨子的认识论是很明显的反映论“略”即约要要略相当于抽象概括即在认识过程中有所弃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指事物的面貌状态现象也包括“所以然”原因本质规律要真正做到“摹略万物之然”即概括反映宇宙万物“然”和“所以然”就要“求故”和“明法”
“故”在本体论意义上相当于原因在逻辑学意义上相当于理由和根据在墨子讲演和平时谈话中把“故”和“原因”当作同义的范畴墨子谈话时经常问到“是何故也”墨子进一步对“故”的概念作出规定他给出“故”的定义为“所得而后成”并细分“小故”和“大故”“大故”是“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相当于充分必要条件“小故”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相当于必要条件B37他又说“故也必待所为之成也”B38断定有因必有果从而揭示了因果联系的必然性而真正认识了因果联系的必然性也就进而把握了事物的法则规律
由于规定了“辩”的目的是了解宇宙万物之然和所以然把握事物存在的原因和规律就使墨家的认识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过物”之知与“论物”之知——论认识的能力和过程
墨经意义连贯地论述了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指出了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对象他关于认识过程的见解实际上已内含着我们现在所知的认识的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 “知材也”B39 “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若明”B40即是说人具有认识的机能能力“知”这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生理条件人是认识的主体但仅有这种能力还不能必然取得知识如同人光有健全的眼睛还不一定看见东西一样这样就否认了“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虑求也”B41 “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B42这是说人可以运用认识能力来探寻求索但仅有求知的状态与活动虽冥思苦索也不能必然获得知识犹如人用眼睛斜眼一瞥不一定看清事物的面貌一样这里肯定了求知不等于有真知这就同一切主观武断划清了界限
“知接也”B43 “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若见”B44此处“知”指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印象它的主要特点是“接”和“过”即用人的认识能力同事物认识对象相接触相过从犹如用人的眼睛看见东西一样“过物而能貌之”是很精确的概括由于墨子认为“物”先存在然后人们才“以其知认识能力过物”所以也同唯心主义的感觉论划清了界线
“知心明也”B45 “知心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B46”“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B47 “知”下加“心”为“知心”为墨家所造字墨者认为理性认识的特点是用人的认识能力心思来分析辨别事物整理感性材料而把握事物的条理规律和内部联系这种“知心”是理性之“知”具有深切著明的特点即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犹如用眼睛看东西看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可见墨子对理性认识特点的把握也是精当的
——论认识的来源和内容
墨子按知识的来源不同把知识分作“亲知”“闻知”“和”“说知”按知识的内容不同把其分作“名知”“实知”“合知”和“为知”“亲知”是认识主体通过亲身观察得来的知识即运用感觉器官五路感知外界事物从客观世界获取各种知识信息亲知属于直接得来的经验其优点也正在于其直接性和现实性“闻知”是认识主体通过听觉接受别人传授的知识信息比如有两人一在室内一在室外室外之人看到树木花草天气的颜色是“亲知”然后把室外的颜色告诉室内人室内人了解的颜色就是闻知对于认识主体而言“闻知”属于间接知识“闻知”较之“亲知“增加了传播媒介的环节因而增加了犯错误的可能但亲知和闻知都得自经验不过前者是直接经验后者是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还是从其他人那里听来的“直接经验”“说知”超越时空限制“由推论而得之智识”B48即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思维而获得的理性认识也属于间接知识但“说知”的科学性远大于“闻知”墨者认为人们可由已知作为前提推度未知不能由未知怀疑所已知可见墨经已把可知论贯彻到整个认识领域旗帜鲜明地反对不可知论
“实知”则是关于实物即认识对象的知识“名知”是关于认识对象的语词概念的知识“合知”是把“实知”和“名知”配合起来即知其实又知其名的知识“为知”是有计划有目的自觉行动的知识犹如今天所说的“实践之知”例如墨者集团新吸收一名门徒他看到了连驽车实物这就是关于连驽车的“实知”如果他读到关于连驽车的介绍知道了连驽车的概念这是“名知”如果他既知连驽车之“实”又知其“名”那么这就是“合知”如果他能综合运用所学到的连驽车知识与别人制造连驽车用来保卫城池那么这就是“为知”“为知”是认识的一个高级阶段这种思想是非常杰出合理的
“三表”论认识和真理的检验标准
判定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不要一个标准如果要这个标准又是什么庄子说“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B49他认为“真人”之知就是不需加以检验的真理孟子则说“心之官则思”“此天之所与我者”“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B50“天……以行与事示之”B51他是以己之“思”和“天”之“示”作为真理标准
墨子第一个明确提出人的认识或言论正确与否需要有一个客观标准来判断“辩争彼也辩胜当也”B52 “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B53 “辨”“就是“争彼”就是关于以同一事物或同一命题为主词的两个矛盾命题的是非之争这是牛这是非牛争论的结果必有一方不正确一方正确辩论的胜利者因其认识“当”即符合事实从而掌握了真理
那么又怎样判定认识是否符合事实呢客观事实本身是不能直接作出回答的因而还必须要有另外一个标准来加以检验于是墨子提出“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B54墨子的“第一表”是“闻”就是去读“先王之书”向上了解古时圣王的事迹“第二表”就是“亲”向下考察百姓的日常事实第三表是“说”就是把认识当作刑法政令从中看看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三表”所言分别是“古时的经验”“民众的经验”和“过去的事功”“今天的政治实践”而“古时的经验”原来也就是过去的“耳目之情”和“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可见“三表”的实质是以经验第一三表为间接经验第二表为直接经验作为立言的标准以实践作为认识真伪的标准墨子还说“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B55他指出天下君子选择的是“仁”还是“不仁”决不是只看他满嘴讲的都是“仁”而是看他的行动是否符合“仁”这里已隐含着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行动实践而不是“言说”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这一科学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