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墨子》篇目分类、撰者年代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46&A=2&rec=13&run=13

一、《墨子》概况
墨子的思想保存在《墨子》一书中。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著录,《墨子》原有71篇,到宋代已亡佚8篇,宋代以后又亡佚10篇,现仅存53篇。这53篇著作,大多数治墨学者都赞成可以分为以下5组:
第一组(卷一)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共7篇
第二组(卷二)尚贤上中下、(卷三)尚同上中下、(卷四)兼爱上中下、(卷五)非攻上中下、(卷六)节用上中、节葬下(卷七)天志上中下(卷八)明鬼下、非乐上(卷九)非命上中下、非儒下共24篇
第三组(卷十)经上下、经说上下、(卷十一)大取小取共6篇
第四组(卷十一) 、耕柱(卷十二)贵义、公孟(卷十三)鲁问公输5篇第五组(卷十四)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卷十五)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 共11篇
第一组7篇是墨学概要或余论,阐明墨家的一些基本观点,涉及到社会、人生、修养等
基本问题。孙诒让云:《亲士》“所论大抵《尚贤》篇之余义”,《法仪》“所论盖《天志》之余义”,《七患》、《辞过》“皆节用之余义”,《三辩》“盖《非乐》之余义”。这些篇章没有“墨子曰”字样,可认为由墨子自著。①
第二组24篇,即“十论”和《非儒》,②“十论”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这一部分对当时的社会流弊有极强的针对性,它阐明了墨子的政治主张,表达了墨家学派的政治理想,是《墨子》的核心。“十论”各篇都有“子墨子曰”字样,可知是墨家弟子根据墨子的言论整理而成的篇章。又“十论”原各有上中下三篇,合计30篇,因亡佚7篇(节用下、节葬上、节葬中、明鬼上、明鬼中、非乐中、非乐下),现存23篇。现存上中下三篇文字大同小异,“其旨固无大殊”,乃由“墨子随地演说,弟子各有记录,言有时而详略,记有时而繁简”所致。③然通过下表分析可以看出,一般上篇文字简洁,下篇文字繁细,中篇适得其中,可能各论的三篇在成文时间上有先后,上篇仅记提纲,中篇始加发挥,下篇则得以全面阐述。
表2-1 “十论”字数统计简表
┏━━━━━━━━━━┯━━━━━━━━━━┯━━━━━━━━━━┯━━━━━━━━━━┓
┃ │ 上 │ 中 │ 下 ┃
┠──────────┼──────────┼──────────┼──────────┨
┃ 尚贤 │ 820 │ 2338 │ 1519 ┃
┠──────────┼──────────┼──────────┼──────────┨
┃ 尚同 │ 824 │ 1396 │ 1885 ┃
┠──────────┼──────────┼──────────┼──────────┨
┃ 兼爱 │ 580 │ 1305 │ 1885 ┃
┠──────────┼──────────┼──────────┼──────────┨
┃ 非攻 │ 420 │ 1276 │ 2006 ┃
┠──────────┼──────────┼──────────┼──────────┨
┃ 节用 │ 603 │ 577 │ ┃
┠──────────┼──────────┼──────────┼──────────┨
┃ 节葬 │ │ │ 2651 ┃
┠──────────┼──────────┼──────────┼──────────┨
┃ 天志 │ 1381 │ 2319 │ 2302 ┃
┠──────────┼──────────┼──────────┼──────────┨
┃ 明鬼 │ │ │ 2433 ┃
┠──────────┼──────────┼──────────┼──────────┨
┃ 非乐 │ 1450 │ │ ┃
┠──────────┼──────────┼──────────┼──────────┨
┃ 非命 │ 1475 │ 980 │ 1436 ┃
┠──────────┼──────────┼──────────┼──────────┨
┃ 非儒 │ │ │ 1940 ┃
┠──────────┼──────────┼──────────┼──────────┨
┃ 总字数 │ 7562 │ 10191 │ 16850 ┃
┠──────────┼──────────┼──────────┼──────────┨
┃ 每篇平均字数 │ 945 │ 1456 │ 2106 ┃
┠──────────┼──────────┼──────────┼──────────┨
┃ 百分比(%) │ 21 │ 32 │ 47 ┃
┗━━━━━━━━━━┷━━━━━━━━━━┷━━━━━━━━━━┷━━━━━━━━━━┛

第三组6篇,即《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庄子说墨家后学“俱诵墨经”,④他所说的《墨经》应该是《经》上下和《经说》上下。清代学者汪中提出:“《经上》至《小取》六篇,当时谓之“《墨经》”⑤这是把《大取》、《小取》两篇也视作《墨经》。广义《墨经》提法已被学术界普遍接受。
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写作体裁,它用极简炼的语言概括表达某一思想,然后在《经说》中加以解释。今存《墨经》共179条,包括〈经上〉和〈经说〉97条(经上46、52、56、57、72无经说),〈经下〉和〈经说下〉82条(经下12、15、75无经说)《经》每有一条,《说》即有相应的一条解释(只有近十条有经无说)。《经》文字简单,最少者仅三个字,最多者也不过二十个字,其含义却十分丰富。《经说》文稍多,或引申说明《经》意,或补充新意。《经上》各条大都为原理、定义、界说之类,各条前后次序非常连贯,自成体系,《经下》则采取建立论题加以论证的形式,或辩驳其他学派的论点:这是《经上》与《经下》的不同之处。从具体内容上看,《墨经》关于逻辑的有2条,关于认识论的有4条,关于数学的有16条,关于物理学的有9条,关于力学的有6条,关于光学的有8条,关于经济学的有2条,其余132条都是关于社会政治和伦理学的。⑥《经上》对从宇宙万物到人类思维认识的众多概念范畴作出定义分类;《经下》列举了各门科学的定理、原则以及论证的理由;《经说》又对《经》上、下作出了解释发挥。《小取》对逻辑学原理作出了经典性概括;《大取》则提出了逻辑学的简明纲要。《墨经》所取得的众多成就,先秦诸子百家无出其右。
关于《墨经》的作者,议论最为纷纭。⑦学术界认为,六篇中除〈经上〉、〈经说上〉可能由墨子自著外,其余4篇由墨家后学所作,但有些基本观点仍可能是属于墨子本人的,只不过墨家后学又作了重要补充、阐释甚至订正而已。
关于《墨经》的体系。《墨经》是有自己的体系的。诚如杨宽所说:“《墨经》之文,虽多界说,然义例条贯,上下相蒙,实为墨家哲学之纲领。”⑧全文可分为七章:一、认识论;二、德行论;三、心理论;四、刑政论;五、宇宙论;六、名理论;七、方法论。
第四组5篇,即《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此5篇系由墨子一生的言行辑聚而成,当由墨子的及门弟子和禽滑的弟子加工完成。⑨体裁近似于儒家之《论语》。
第五组,11篇,从《备城门》到《杂守》,后世一般都认为是禽滑所受墨子守城之法或墨者记述墨子备守之术。《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7篇,专谈守城之法,写成时间较早,可能在战国前中期,为墨子弟子、再传或三传弟子记述而成。⑩《号令》、《杂守》、《旗帜》、《迎敌祠》4篇写成较晚,当在战国末和秦时,甚至晚至西汉。B11
二、《墨子》分篇内容提要
以下概述各篇主要内容,以方便于从整体上把握:
〈尚贤〉:探讨尚贤与政治的关系。墨子提出尚贤乃“为政之本”,主张统治者要打破血统界限,从社会各个阶层中选拔有真才实学之人,给他们以地位和权力,即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爵,根据功劳定赏,有能力的就举用,没有能力的尸位素餐的贵族老爷都要统统罢免。这对当时广大平民阶级争取政治权力的斗争,无疑有着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尚同〉:尚同即“上同”。这是墨子针对当时国家混乱而提出的政治主张。在他看来,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领导,故要选拔仁人、贤者担任各级官吏,要使里长的意见统一于乡长,乡长的意见统一于行政长官,行政长官的意见统一于诸侯国君,诸侯国君的意见统一于天子,天子的意见最后统一于上天。上天至公至明,赏罚分明。尚同思想基本上相似于尚贤主张,本质上二者是一致的。
《〈兼爱〉: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混乱、互相残害、杀戮的主要原因,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
〈非攻〉:非攻是墨家针对当时诸侯间的兼并战争而提出的反战理论。墨子认为,战争是天下的“巨害”,无论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将造成巨大损害,因之既不合于“圣王之道”,也不合于“国家百姓之利”。在文章中,他对各种为攻战进行辩护的言论作出详细批驳,并进一步将大国对小国的“攻”与有道对无道的“诛”区别开来,即区分正义和非正义战争。
〈节用〉:节用是墨家治国的一个重要方略。墨子认为,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从事国政,宫室、衣服、饮食、舟车只要适用就够了。而当时的统治者却在这方面穷奢极欲,大量耗费百姓的民力、财力,使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因此,他主张凡不利于实用,不能给百姓带来利益的,就一概取消。
〈节葬〉:节葬是墨子针对当时统治者耗费大量钱财,大肆铺张丧葬活动而提出的节约主张。墨子认为,厚葬久丧不仅浪费了社会财富,而且还使人们无法从事生产劳动,并且影响人口的增长。这不仅对国家有害,而且也不符合生者、死者的利益以及古代圣王的传统。
〈天志〉:天志即天的意志。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志”是属于一种超越思想。“天”是被人格化为外在的最高神,而人应该服从“天志”,上同于“天”。这是一种外在的超越。“天志”是客观的绝对标准,人在各方面都是有限的,因此要上同于无限的而且又是大公无私的“天”。墨子想用“天”作为“法仪”来处理人间事务。在当时来说,墨子还找不到制约当权者的力量,如不用“天”来制约,有权者将会为所欲为,这是他无可奈何的一种办法。
〈明鬼〉:墨子认为鬼神不仅存在,而且能对人间的善恶予以赏罚。他列举了古代的传闻、古代圣王对祭祀的重视以及古籍的有关记述,以证明鬼神的存在和灵验。从今天看来,这种宣传迷信的思想显然是落后而不足取的。但也应看到,墨子明鬼的目的,主要是想借助超人间的权威以限制统治集团的残暴统治。
〈非乐〉:本篇的宗旨是反对王公大人过分的音乐活动。墨子认为凡事都应该利国利民,当时“饥不得食”、“寒不得衣”,百姓、国家都在为生存奔波,而制造乐器需要聚敛百姓的钱财,荒废百姓的生产,并且音乐还使人耽于荒淫享乐,使为政者不能勤于政事。所以,必须要禁止音乐活动。
〈非命〉:本篇的宗旨为反对命定思想。墨子认为,命定论使人不能努力治理国家,从事生产,反而容易失去进取心,放纵自己,走向坏的一面,所以应“尚力非命”。命定论是那些暴君、坏人为自己辩护的根据。关于检验言论正确与否地标准,墨子提出了“三表法”,即通过考察历史、社会实情,并在实践中检验言论,坚决反对误国误民的命定论。
〈非儒〉:本题上、中皆佚。此篇主要是批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那种礼仪思想和等级制度。墨家反对儒家的婚丧之礼,实则是反对“爱有差等”,又指责儒家的礼乐与政事、生产皆无益;讽刺孔子与君与民都是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在鼓励叛乱,惑乱人民。
〈大取〉:本篇各段都是简论,无明显统一的主题。“取”即“取譬”、“取喻”,即举别的事物来说明这一事物。本篇不少段落以比喻的方法,论说了墨家的基本主张,涉及到“义”、“兼爱”、“节用”、“节葬”等方面,以及“名”与“实”等逻辑问题。
〈小取〉:与〈大取〉一样,〈小取〉也是《墨子》的余论。本篇主要探讨了辩论与认识事物方面的问题。有若干段以取喻的方法,解说认识事物时的“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等几种情况。
〈亲士〉:本篇主题为用贤亲士。作者以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贤君与桀、纣等昏君对待贤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为例,说明能否亲士用贤,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并进一步指出,国君要做到亲贤用士,除了要有自任其难的爱士之心外,还须具备宽容、体谅的态度,广泛采纳各类人才,让他们面折廷争,各抒己见,这是可以王天下、保国家的兼王之道。
〈修身〉:本篇主要讨论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的问题,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篇中指出“君子之道”,应包括“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以及明察是非、讲究信用、注重实际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