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46&A=2&rec=11&run=13

附录一:墨子年表
┏━━━┯━━━━━━━━┯━━━━━━━━━━┯━━━━━━━━┯━━━━━━━━━━┓
┃公元前│ 朝代年号 │ 历史大事 │ 思想动态 │ 墨子事迹 ┃
┃(年)│ │ │ │ ┃
┠───┼────────┼──────────┼────────┼──────────┨
┃ 481 │周敬王 │齐左相陈恒(田常)杀右│孔子所编《春秋》│ ┃
┃ │三十九年 │相监止和齐简公,从此│到此年绝笔。孔亻│ ┃
┃ │鲁哀公十四年 │田氏"专齐政"。 │及(子思)约生于此│ ┃
┃ │ │ │年。 │ ┃
┠───┼────────┼──────────┼────────┼──────────┨
┃ 479 │周敬王 │楚白公胜囚禁楚惠王。│孔子卒,是年73岁│ ┃
┃ │四十一年 │ │。 │ ┃
┃ │鲁哀公十六年 │ │ │ ┃
┠───┼────────┼──────────┼────────┼──────────┨
┃ 473 │周元王三年鲁哀│越攻破吴都,吴王夫差│ │ ┃
┃ │公 │自杀,吴灭亡。 │ │ ┃
┃ │廿二年 │ │ │ ┃
┠───┼────────┼──────────┼────────┼──────────┨
┃ 470 │周元王六年鲁哀│ │ │墨子约生于此年,出生┃
┃ │公廿五 │ │ │年代上下误差约为10余┃
┃ │年 │ │ │年。 ┃
┠───┼────────┼──────────┼────────┼──────────┨
┃ 469 │周元王 │越与鲁攻伐卫国 │子贡仕卫。 │ ┃
┃ │七年鲁哀公廿六│ │ │ ┃
┃ │年 │ │ │ ┃
┠───┼────────┼──────────┼────────┼──────────┨
┃ 465 │周贞定王四年 │越王勾践卒。 │ │《墨子》的《兼爱》、┃
┃ │ │ │ │《非攻》、《公孟》等┃
┃ │ │ │ │篇均都谈及勾践事。 ┃
┠───┼────────┼──────────┼────────┼──────────┨
┃ 458 │周定王十一年 │晋智伯、赵氏、韩氏、│ │《墨子·非攻》篇谈及┃
┃ │ │魏氏、共分范氏、中行│ │此事。 ┃
┃ │ │氏地以为邑 │ │ ┃
┠───┼────────┼──────────┼────────┼──────────┨
┃ 453 │周定王十六年 │韩、赵、魏共灭智伯,│ │《墨子》的《非攻中》┃
┃ │ │瓜分智伯的领地。 │ │篇、《鲁问》篇记载,┃
┃ │ │ │ │智伯围赵襄子于晋阳,┃
┃ │ │ │ │韩、赵、魏三家击败智┃
┃ │ │ │ │伯。 ┃
┠───┼────────┼──────────┼────────┼──────────┨
┃ 448 │周定王二十一年 │越王不寿被杀,句继立│ │《墨子·鲁问》篇记 ┃
┃ │ │ │ │载,公尚过说越,越王┃
┃ │ │ │ │使公尚过迎墨子於鲁。┃
┠───┼────────┼──────────┼────────┼──────────┨
┃ 447 │周定王二十二年 │楚灭蔡。 │ │《墨子·非攻中》篇记┃
┃ │ │ │ │载此事。 ┃
┠───┼────────┼──────────┼────────┼──────────┨
┃ 446 │周定王二十三年│魏文侯在位(前446至 │子夏约在此年前后│ ┃
┃ │ │前396年),以李悝为 │居西河,为魏文侯│ ┃
┃ │ │相,实行变法。 │师。 │ ┃
┠───┼────────┼──────────┼────────┼──────────┨
┃ 445 │周定王二十四年│楚灭杞。楚向东扩展领│公输般约在此年到│ ┃
┃ │ │土至泗水之上。 │楚。 │ ┃
┠───┼────────┼──────────┼────────┼──────────┨
┃ 444 │周定王二十五年│秦伐义渠,俘虏其国 │ │墨子其时正值壮年,约┃
┃ │ │君。公输般约在此年为│ │30----40岁。《墨子》┃
┃ │ │楚 制造云梯准备攻 │ │的《鲁问》篇、《公 ┃
┃ │ │宋。 │ │输》篇记载,墨子率弟┃
┃ │ │ │ │子自鲁往楚,与公输般┃
┃ │ │ │ │论战并说服楚王,止楚┃
┃ │ │ │ │攻宋。墨子留弟子三百┃
┃ │ │ │ │人在宋,助宋守城。 ┃
┠───┼────────┼──────────┼────────┼──────────┨
┃ 440 │周考王元年 │ │ │墨子约在此年前后著 ┃
┃ │ │ │ │《兼爱》、《非攻》、┃
┃ │ │ │ │《非命》、《尚同》等┃
┃ │ │ │ │篇,与儒学之徒"列道 ┃
┃ │ │ │ │而议,分徒而讼"。 ┃
┃ │ │ │ │《墨子的《贵义》篇 ┃
┃ │ │ │ │《公输》篇记载墨子游┃
┃ │ │ │ │楚,献书楚惠王。《渚┃
┃ │ │ │ │宫旧事》记载,楚 惠 ┃
┃ │ │ │ │王以书社封墨子,墨子┃
┃ │ │ │ │因主张不为楚王所用,┃
┃ │ │ │ │遂路经宋国返回鲁国 ┃
┠───┼────────┼──────────┼────────┼──────────┨
┃ 431 │周考王十年 │楚灭莒。 │ │《墨子·非攻中》篇记┃
┃ │ │ │ │载此事。《墨子·贵 ┃
┃ │ │ │ │义》篇记载约在此年后┃
┃ │ │ │ │墨子南游卫国。 ┃
┠───┼────────┼──────────┼────────┼──────────┨
┃ 423 │周威烈王三年 │韩伐郑,杀郑幽公 │ │《墨子·鲁问》篇记载┃
┃ │ │ │ │了此事。 ┃
┠───┼────────┼──────────┼────────┼──────────┨
┃ 422 │周威烈王四年 │ │《老子》一书约在│《史记·孟子荀卿列 ┃
┃ │ │ │此年前后编定。 │传》、《汉书·邹阳 ┃
┃ │ │ │ │传》记载约在此年,墨┃
┃ │ │ │ │子在宋被囚。 ┃
┠───┼────────┼──────────┼────────┼──────────┨
┃ 412 │周威烈王十四年│魏攻占秦的繁庞城," │ │《墨子鲁问》篇记载,┃
┃ │ │出其民"。齐攻占鲁的 │ │墨子的弟子胜绰帮助项┃
┃ │ │莒、安阳。 │ │子牛三侵鲁地。墨子派┃
┃ │ │ │ │弟子高孙子请退胜绰。┃
┠───┼────────┼──────────┼────────┼──────────┨
┃ 405 │周威烈王二十一│齐国内乱,三晋伐齐,│ │《墨子·鲁问》篇记 ┃
┃ │年 │齐田和立。 │ │载,墨子见齐国君田 ┃
┃ │ │ │ │和,阻其攻鲁。 ┃
┠───┼────────┼──────────┼────────┼──────────┨
┃ 403 │周威烈王二十三│周威烈王正式封韩、 │ │ ┃
┃ │年 │赵、魏列为诸侯。 │ │ ┃
┠───┼────────┼──────────┼────────┼──────────┨
┃ 402 │周威烈王二十四│楚声王为"盗"所杀。 │ │孔亻及(子思)约在此年┃
┃ │年 │ │ │前后卒 ┃
┠───┼────────┼──────────┼────────┼──────────┨
┃ 396 │周安王六年 │郑相子阳杀郑公。魏文│ │《墨子·鲁问》篇记载┃
┃ │ │侯卒。 │ │了此事。墨子此时大约┃
┃ │ │ │ │已在楚鲁阳。 ┃
┠───┼────────┼──────────┼────────┼──────────┨
┃ 394 │周安王八年 │齐伐鲁,攻取最地,韩│ │《墨子·鲁问》篇记 ┃
┃ │ │救鲁。 │ │载,墨子约在此时与鲁┃
┃ │ │ │ │阳文君论攻郑。 ┃
┠───┼────────┼──────────┼────────┼──────────┨
┃ 390 │周安王十二年 │秦把陕改建为县。齐伐│孟子约生于此年前│ ┃
┃ │ │取魏的阴晋。 │后。商鞅约生于此│ ┃
┃ │ │ │年前后。 │ ┃
┃ │ │ │ │ ┃
┠───┼────────┼──────────┼────────┼──────────┨
┃ 381 │周安王二十一年│吴起为楚国令尹,实行│ │《墨子·亲士》篇记载┃
┃ │ │变法。楚悼王死,吴起│ │吴起之死一事。墨子约┃
┃ │ │被射死。 │ │在此年前后卒,上下误┃
┃ │ │ │ │差约为10多年。 ┃
┗━━━┷━━━━━━━━┷━━━━━━━━━━┷━━━━━━━━┷━━━━━━━━━━┛

附录二:
墨家弟子和传授统系表

据(清)孙诒让《墨学传授考》(《墨子间诂墨子后语》,合《墨子》本书及其他古籍的记载,仅得墨子及门弟子十五人(又附存三人),再传弟子三人,三传弟子一人,其他虽治墨学而传授统系不详者十三人,杂家四人。现为列表如下:
表一:传授统系可考者
┏━━━━┯━━━━━┯━━━┯━━━━━━━━━━━━━━━━━━━━━━━━━━━━┓
┃ 及门 │ 再传 │ 三代 │ 史料 ┃
┠────┼─────┼───┼────────────────────────────┨
┃禽滑黧 │许犯 │田系 │《墨子耕柱公输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穴备蛾傅杂守》、《庄子天┃
┃ │* │ │下》、《吕氏春秋当染》、《说苑反质》、《史记儒林列传》、┃
┃ │索卢参 │ │《列子杨朱》、《太白阴经守城具》 ┃
┃ │ │ │《墨子当染》 ┃
┃ │ │ │《墨子当染》 ┃
┃ │ │ │《吕氏春秋尊师》 ┃
┃高石子高│ │ │《墨子耕柱》 ┃
┃何 │ │ │《吕氏春秋尊师》 ┃
┃县子硕 │ │ │《墨子耕柱》、《吕氏春秋尊师》 ┃
┃公尚过 │ │ │《墨子贵义鲁问》、《吕氏春秋高义》 ┃
┃耕柱子 │ │ │《墨子耕柱》 ┃
┃魏越 │ │ │《墨子鲁问》 ┃
┃随巢子 │ │ │《汉书艺文志》、《史记太史公自序》、《正义》引韦昭说、 ┃
┃胡非子 ││ │《意林》引《随巢子》、 ┃
┃ │屈将│ │《汉书艺文志》、《太平御览》四三七、四九六等引《胡非子》┃
┃ │子 │ │《太平御览》四三七、四九六等引《胡非子》 ┃
┃管黔敖 │ │ │《墨子耕柱》 ┃
┃高孙子 │ │ │《墨子鲁问》 ┃
┃治徒娱 │ │ │《墨子耕柱》 ┃
┃跌鼻 │ │ │《墨子公孟》 ┃
┃曹公子 │ │ │《墨子鲁问》 ┃
┃胜绰 │ │ │《墨子鲁问》 ┃
┃彭轻生子│ │ │《墨子鲁问》 ┃
┃孟山 │ │ │《墨子鲁问》 ┃
┃弦唐子 │ │ │《墨子贵义》 ┃
┗━━━━┷━━━━━┷━━━┷━━━━━━━━━━━━━━━━━━━━━━━━━━━━┛
*此符号表其前后人之间有师弟授受关系。

表二:传受统系无考者
┏━━━━━━━┯━━━━┯━━━━━━━━━━━━━━━━━━━━━━━━━━━━━━┓
┃ 姓名 │ 弟子 │ 史料 ┃
┠───────┼────┼──────────────────────────────┨
┃田俅(鸠)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问田》、《吕氏春秋首时》、《淮南子道应》、┃
┃相里勤 │ │《汉书艺文志》 ┃
┃ │ │《庄子天下》、《韩非子显学》(又《元和姓纂》引《韩非子》 ┃
┃ │ │④)、《陶潜集集圣贤群辅录》 ┃
┃ │五侯子 │《庄子天下》、《集圣贤群辅录》 ┃
┃相(伯)夫氏 │ │《韩非子显学》(《元和姓纂》引《韩非子》⑤) ┃
┃邓陵氏 │ │《庄子天下》、《韩非子显学》(又《元和姓纂》引《韩非 ┃
┃ │ │子》⑥)、《集圣贤群辅录》 ┃
┃苦获 │ │《庄子天下》、《集圣贤群辅录》 ┃
┃已齿② │ │《庄子天下》、《集圣贤群辅录》 ┃
┃我子 │ │《汉书艺文志》并颜注引《别录》、《元和姓纂》引《风俗通》 ┃
┃缠子 │ │《论衡福虚》、《意林》 ┃
┃孟胜 │ │《吕氏春秋上德》 ┃
┃ │徐弱 │《吕氏春秋上德》 ┃
┃田襄子 │ │《吕氏春秋上德》 ┃
┃腹黄享 │ │《吕氏春秋去私》 ┃
┃夷子 │ │《孟子滕文公上》 ┃
┃谢子 │ │《吕氏春秋去宥》、《淮南子修务训》、《说苑杂言》 ┃
┃唐姑果 │ │《吕氏春秋去宥》、《淮南子修务训》、《说苑杂言》 ┃
┃郑人翟 │ │《庄子列御寇》 ┃
┗━━━━━━━┷━━━━┷━━━━━━━━━━━━━━━━━━━━━━━━━━━━━━┛

古籍中有姓或名可考之墨家后学,尽于上列。孙诒让以后各家,更为穷搜冥索,竟不能增加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墨老弟子后学考》)本陈澧说(《东塾读书记》卷十二)补程繁、骆滑二人,为后人所不取。方授楚据〈鲁问〉、〈贵义〉,增墨子弟子二人,据《吕氏春秋应言》增传授系次不可考者一人,但均不知名,只知其为"鲁人"、"仕于卫而反"及"墨者师"(此康有为为已及)而已(《墨学源流》,上卷第139、141页)。
①蒋伯潜《诸子通考》谓:"末三人,孙氏以《墨子》中但记其问答,未能确知为弟子,故列入附录。但前十五人中,亦有但记问答者,孙氏何以不加区别,殊不可解。"(第220 页)此问颇有见。据此,对此三人可不加区别,而一归之"及门弟子"类可也。
②郭沫若认为:"柏夫殆即五侯。又《艺文志》墨家有《胡非子》,疑是一人。苦获已齿似一氏一名"(《先秦天道观之进展》,《青铜时代》第47页)。无据。
③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认为此属"寓言"(第98页);《诸子通考》亦云:"郑人翟见于《庄子》。不详其姓氏,仅举其名,而其名又与墨子同,疑为寓言,未必实有其人。"(223页)此说颇确。
④《元和姓纂》云:"韩子云:相里子,古贤也,著书七篇。"为今本《韩非子》所无。《元和姓篡》,(唐)林宝著,岑仲勉校,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1版。
⑤《元和姓纂》云:"韩子云:伯夫氏,墨家流也。"亦为今本《韩非子》所无。
⑥《元和姓纂》云:"邓陵子著书,见韩子。"亦不见今本《韩非子》记载。

附录三:
墨子生卒年问题
孙以楷
孙诒让提出墨子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8年之说后,学术界多采用孙说,其间虽有变动,但相差不大。1962年,任继愈同志在《文史哲》上发表了《墨子生卒年简考》,对孙氏之说做了较大的修正,在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中采用了这一说法,影响颇大。他认为墨子当生于公元前480年,而卒于公元前420年。任继愈同志研究墨子生卒年并作出上述结论的指导思想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现在有几种不同的说法。(1)有人认为战国应由公元前475年开始;(2)也有人认为战国应从三家分晋开始,那就是公元前403年,如果根据(2)说划分春秋战国的分界,墨子的死年,就关系到把墨子分到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的问题。又由于春秋战国时期阶级矛盾的情况不同,对墨子学说的实际作用,进步性的估计也有关系,故不可不辨。”
任继愈同志的用意无疑是好的,只有把思想家放在确定的时代中进行研究,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其学说的实质及评价其历史作用。但是任继愈同志关于墨子生卒年的考定,却是我不敢苟同的。
任继愈同志认为,“关于墨子的生卒年考订方法上,要有几个固定可靠的‘界标’,才好动手安排材料的排比。……也就是说,要通过几件有确定日期的重大事件,而且又确实和墨子有实际关系的重大事件,去作去伪存真的工夫。”接着,任继愈同志提出了止楚攻宋事件,认为“有年代,有同时的人物可考,这件事可以作为一个可信的界标。”这些我都完全同意,那末,墨子止楚攻宋究竟是在哪一年呢?任继愈同志认为“应在公元前445年到公元前440年之间,孙诒让把它系于公元前440年,大体可信”,我则以为,这个“大体可信”止楚攻宋时间并不可信,我的依据如下:
(1)《墨子.公输》篇云:“臣之弟子禽滑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这一条材料表明,止楚攻宋时禽滑不仅已经是墨子弟子,而且已经学会了兵守战术。禽滑是什么时候成为墨子弟子的呢?禽滑原是子夏的学生。《史记.儒林传》说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之属,皆受业于子夏。《孔子弟子传》说:“孔子既殁,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魏文侯于公元前446年继立,那么子夏至少在公元前446年时仍然活着。此时禽滑是不会背离子夏到鲁国去从墨子学习的。又据《礼记.檀弓》记载,子夏居西河曾因子丧哭泣过哀,致使双目失明。这件事不会发生在子夏为魏文侯师之前,即只会在公元前446年之后。假定公元前446年以后子夏又活了五年(六十八岁),子夏死后禽滑又从墨子学,这个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40年。
禽滑又是什么时候学会兵守战术的呢?据《墨子.备梯》篇:“禽滑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不敢问欲。子墨子甚哀之,乃管酒土鬼 脯,寄于大山,……子墨子曰:‘亦何欲乎?’禽子再拜曰:‘敢问守道?’子墨子曰:‘姑亡!姑亡!古有其数者,内不亲民,外不约治,以少间众,以弱轻强,身死国亡,为天下笑,子其慎之,恐为身姜。’禽子再拜顿首,愿遂问守道。”这条材料表明,禽滑在子夏那里已经学业有成,从墨子学,主要是问学兵守战术,但因为自己原为儒家弟子,现在改投墨子门下,不敢贸然问学,只是“役身给使”,表现出对墨子的无限忠诚,这样经过了三年的考验,才取得了墨子的同情。墨子对禽滑,因为他是学有所成的儒家弟子,现在改投自己门下,所以特别客气,特地在泰山上设酒招待他,但对禽滑存有戒心,经禽滑再三恳求,才向他传授兵守战术。禽滑从学兵守术开始至完成,恐怕也需要三年时间。这样算来,已到了公元前434年,如果止楚攻宋发生在公元前440年,时禽滑仍在子夏处,如何能帮助墨子守卫宋都?
(2)刘汝霖在《周秦诸子考》中指出:楚攻宋,不是仅仅因为公输般造云梯,更不会因为墨子之说而中止。我以为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他认为止楚攻宋全是“墨者夸饰之辞”,则又失之偏颇,放弃攻宋的企图,与墨子以实力为后盾的劝说是有关系的,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楚惠王于次年即死去,楚惠王死于公元前432年,止楚攻宋是公元前433年的事,这一年正是禽滑学兵守之术甫成。
墨子在止楚攻宋时究竟多大年纪呢?我基本赞成任继愈同志的意见:“似宜在墨子三十五岁到四十岁之间。”由此上推,则墨子应生于公元前 470年左右,如果象任继愈同志所提出的墨子生于公元前480年,那么到公元前433年时,墨子已是四十七岁,恐怕已无足够的体力日夜不休地从宋都赶到楚都了。
墨子又卒于什么时候呢?
任继愈同志认为“考查这个问题的支点应放在墨子后学为楚国阳城君守国这一事件上。”巨子孟胜及其弟子百八十三人,他们在公元前381年为阳城君殉难。任继愈同志认为墨家有巨子制度当在墨子死后,我觉得这个结论证据不足。顾颉刚先生在《禅让传说起源于墨家考》中指出,禅让说是墨子依据尚贤主张提出的,而巨子承替制度就是对禅让说的实践,又据《孟子.万章上》:“咸丘蒙问曰:‘……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孟子
出于“君不得而臣”的观点,斥责上述传说是“齐东野人之语”。但他却掩盖不了这个事实;当时流行的尧禅让于舜的传说中,尧是因为年老而让位的,而这种尧舜禅让说又起源于墨家,那么墨家巨子在禅让中自然会效法尧,年老力弱则自动让贤,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墨子死后才由禽滑任巨子呢?如果说有关“墨子言行的直接记录,都没有提到墨子有什么传授巨子的规定”,可以证明墨子死后才有巨子制度的话,那么,有关禽滑言行的记录,也都没有巨子一类的事,是否可以认为墨家的巨子制度是始于孟胜呢?如果是这样,那么任继愈同志所说的墨子是第一代巨子,禽滑是第二代巨子,孟胜是第三代巨子,岂不都落空了吗?继愈同志说:“以一般师生传授的年代来推定,约十五到二十年为一代,第一代禽滑,第二代或第三代为孟胜”,因此“墨子的死年和他的再传、或三传弟子至少应相差四十年左右。”对此,我也是不同意的。
墨子与禽滑之间年龄不会相差很大,禽滑先是从子夏学,我们假定此时禽滑的年龄为十八岁,这一年且定在公元前446年(实际上可能更早)。五年后,禽滑从墨子学习,已是二十三岁,到公元前433年,禽滑为三十一岁,墨子为三十七岁。《庄子.天下篇》云:“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度数,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闻其风而悦之。”在庄子眼中禽滑与墨子同为墨家创始人。他们的年龄是相近的。
任继愈同志说:“《墨子.耕柱》篇的记载,都可证明禽滑确死于墨子之后,并曾讲学教徒。”我查阅了上述几篇文章,并未发现禽滑确死于墨子之后的记载。至于他“曾讲学授徒”,则是有记载的,但是禽滑讲学授徒是否一定要在墨子死后呢?我看不一定,实际上,墨子的弟子在学成后,不少人分散到各地,有的做官,有的人就可能在授徒讲学,据各种典籍的记载,墨子是一个长寿的人,以至于后人把他传说成一位长生的仙人,至于禽滑,则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加之二人年龄相差不大,史书中又无禽滑任巨子的记载,这倒使我们相信禽滑死于墨子之前。即令禽滑死于墨子之后,也不过是两三年事,决不会相差十五年到二十年,至于孟胜于公元前381年殉难,也不一定在任巨子十五至二十年之后,也很可能在刚任巨子不久即发生阳城君事件。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因此仅仅根据一种假定的可能性,一定要禽滑死于孟殉难之前二十年,又让墨子死在禽滑卒年之前二十年,这实际上是一种削足的做法。
那么根据什么来判定墨子的卒年呢?我以为还是要根据《墨子》书所涉及的一些同时代的历史事件,但是任继愈同志为了把墨子生卒年定在公元前420年,就把《墨子》书中有关发生在公元前381年以后的历史事件的记载,统统说说成是“后来墨学假托墨子言行以发挥墨子学说的文章”。这种说法缺少小心求证。《史记》总不是墨家后学假托墨子言行以发挥墨子学说的著作吧?据《邹阳传》云:“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据王引之、梁履绳考证,子罕即皇喜。孙诒让及学术界前辈多同意王、梁之说,皇喜曾杀宋昭公(一说劫持宋昭公),墨子被囚当在此时,宋昭公末年为公元前404年,此时墨子尚被囚在宋,如果墨子卒于公元前420年,那么对这一段记载如何交待?
综上考述,我以为墨子的生年应在公元前470年左右。公元前440年左右,年二十多岁的禽滑从墨子学习,三年后学军事,又三年学成,至公元前433年,他协助墨子守宋都,至于墨子的卒年,以不及见孟胜殉难为近是,因此约卒于公元前381年以前几年内。(此文节选于孙以楷《墨子年里考辨》,见张知寒主编《墨子研究论丛》第1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附录四:
墨子里籍应在今之滕州
张知寒
墨子的里籍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为解决这个悬案,自1987年以来,我曾先后写过五篇论文①。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探讨,所得的结论是:“墨子里籍应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境内。”此说,曾通函请教张岱年、任继愈、杨向奎等前辈,对此,他们深表赞同。不过,今年来又有人重提某些被前人早已否定的说法,把学术界绝大多数人公认的“墨子为鲁国人”的说法也予否定了。我所考定的“墨子的里籍应在今之滕州”,是基于“墨子为鲁国人说”之上的。如“墨子为鲁国人说”被否定,我所得的结论,也将失去一个重要依据。为了让学术界知我所提出的结论为可信,特对“墨子里籍应在今之滕州”,再作进一步地补充说明。在此,先将关于墨子里籍的几种说法,作一简略的分析,就正于方家。
一、墨子为外国人说。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胡怀琛、卫聚贤等人,曾提出墨子不是中国人,而是印度或阿拉伯人”②。此说一出,当时的学术界群起而攻,将胡、卫等人的说法,斥之为“奇谈怪论”,列出大量证据予以彻底否定。现在很少有人相信此说了。
二、墨子为宋国人说。晚清以来的墨学专家,也多持否定态度,如梁启超所说:“宋人之说,因《史》、《汉》都说墨子尝为宋大夫,所以传误。据《公输》有‘归而过宋’一语,非宋人可证。”③方授楚说:“‘归而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均见《公输篇》。而《鲁问篇》则言,‘子墨子出曹公子于宋,三年而反,睹子墨子’。曰过;曰出而反;此均证墨子非宋人也。”④
三、墨子为楚之鲁阳说。按:此说乃毕沅、武亿误解《吕览》高诱注所致。孙诒让说:“毕沅、武亿以鲁为鲁阳,则是楚邑,考古书无言墨子为楚人者。《渚宫旧事》载鲁阳文君说楚惠王曰:‘墨子,北方贤圣人’,则非楚人明矣。毕、武说殊谬。”⑤梁启超说:“楚人之说,因墨子与鲁阳文君有关系,鲁阳,楚邑,疑他是鲁阳人。考《贵义篇》称:‘墨子南游于楚’,若自楚之鲁阳往,当云游郢,不当云游楚。又称‘墨子南游使卫’,若自鲁阳往卫,当云北游。……《吕氏春秋.慎大篇》云:‘公输般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自鲁,十日十夜至郢’。鲁阳距郢不应如是其远……”张纯一说:“《公输篇》曰:‘子墨子归而过宋’,其自楚归,明非楚人;过宋,明非宋人。”⑥再如《非攻》中篇记载墨子的话说:“南者陈蔡”,若墨子是鲁阳人,当说“东有陈蔡”,不应云南。墨子止楚攻宋,若自鲁阳往,至当时郢都所在地宜城,⑦只不过四、五天的路何需十日;而回来的途中,也绝不会向鲁阳的东北方向,绕上一千多里的大拐弯,然后‘过宋’,再回到鲁阳?显系不合情理。四、墨子为鲁国人说,孙诒让说:“以本书考之,似当以鲁人为是。《贵义篇》云:‘墨子自鲁即齐’。《鲁问篇》云:‘越王为公尚过束车五十乘,以迎墨子于鲁’。《吕氏春秋.爱类篇》云:“公输般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淮南子.修务训》云:‘自鲁趋而往,十日十夜至郢’,并墨子为鲁人之确证。”⑧张纯一说:“孙说是也。兹更举证以实之。……《非攻》中篇:‘东方有莒国者’,莒在鲁东也。……《鲁问篇》:鲁君与墨子问答者再,设非鲁人,何不云游于鲁见鲁君耶?……《淮南子.泛论训》曰:‘总邹鲁之儒墨,通先圣之遗教’。凡此,皆足为墨子是鲁国人之确证。”⑨方授楚说:“除孙、张所举之外,墨子平日交接者如公输般辈,以鲁人为多,亦足为一旁证。然则墨子为鲁人则铁案如山,不可动摇矣!”⑩五、墨子为小邾国人。这是笔者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探索,所获得的一个结论。有人或问:你前面说过,自晚清以来,所有精研墨学的学者,无不同声说墨子为鲁国人,而你却说“墨子为小邾国人”,岂不有悖于以上墨学大师们的说法吗?其实不然,我的说法,基本上是建筑在“墨子为鲁国人说”的基础之上的。为使读者知我说为可信,谨将我的根据和理由略陈如下:
第一,先从墨子的身世来看: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说:“墨以殷后,多感激,不法周而法古。”B11这说明墨子的祖先原为殷人。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左传研究》中说:“墨子实为目夷子后裔,以墨夷为氏,省为墨也。”顾颉刚先生在《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一文里说:“近人以墨姓多不见,对于墨子的姓氏祖籍等起了很多的猜测。我们认为,墨确是他的真姓氏,而且从这个姓上,可知他是公子目夷之后,原是宋国的宗族。”B12《广韵.六脂》“夷”字注谓:“宋公子目夷之后,以目夷为氏。”按:公子目夷,据顾、童两先生考证,乃宋襄公之兄的长子,B13因封于“目夷”,名目夷子。 “目夷”在什么地方?晋代著名的《左传》专家杜预,在《左传》襄公四年条下注曰:“狐骀,邾地,鲁国蕃县东南有目夷亭。”《路史.国名纪》在商氏后“目夷”条下记曰:“今滕之东南有目夷亭。”在古代,狐与目、化、货等同音;台、骀、胎、与夷同音;同音字可互为通假,所以杜预肯定地认为“狐台”就是滕东南的“目夷”。明代万历年十三年所编的《滕县志》说:“‘狐骀山’,一名‘目台山’,……讹为‘湖山’,又曰‘壶山’,皆非也。……今山南头名‘木石’者,疑亦‘目台’之讹也。”童书业先生在《目夷亭辨》一文里曾确认:“目夷亭就在今滕县境内。”王献唐先生也说:“滕东南有木台,亦即墨胎。”B14
“目夷”,原为商王朝所建的同姓小方国,如《史记.殷本记》所说:“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目夷氏。”“目夷”入周后,即并为小邾娄国(亦名*!国)的“滥邑”了。公子目夷,就封于“目夷”,死后葬于“目夷”附近的微山(解放前属滕县,今为微山县),其墓在微子墓侧,目前尚存有宋代石刻为证。目夷子的后人,均生息发展于“目夷”,而“墨子实为目夷子的后裔”,B15可知墨子也生长于“目夷”。因此说,墨子应为小邾娄国境内的“滥邑”人。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冬,黑肱以滥来奔。”自此之后,“滥”就成为鲁国的下邑;如说墨子是“鲁国人”,自然是完全可以的。因为邾国及其“滥邑”,均在今山东省滕州境内,所以说“墨子应为今之滕州人”。
但是,在我国的古书中,也有说墨子为孤竹君子伯夷后裔的。如《通志.氏族略》引《元和姓纂》说:“墨子,孤竹君之后,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战国时宋人墨子著书号《墨子》”。《史记.伯夷传》“索隐”亦引劭的话说:“(孤竹),伯夷之国也,君姓墨胎氏。”童书业先生对以上说法,曾坚决予以否定。他说:“《史记》述夷、齐事多不经,所谓伯夷让国者,盖公子目夷让国之传讹。”B16顾颉刚先生也说:“《左传》僖公八年,载太子兹父与公子目夷互相以仁让国,兹父说:‘目夷长且任’,目夷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这颇与伯夷、叔齐相互让国的传说相似。……事既甚相近,姓又相同,即名也一半相同,也许是一个传说的分化。目夷居长,所以称作伯夷,叔齐当即太子兹父。墨子是伯夷之后,实在就是公子目夷之后。”B17杨向奎先生说:“‘目夷’也作‘墨夷’,而‘翟’与‘夷’古音可以通假,因之,我颇疑‘墨翟’即‘目夷’的别写。”B18笔者认为:公子目夷实为第一代目夷子,而墨子可能就是出生于小邾国的末代目夷子。
第二,再从墨子思想学术的渊源上来看。我们认为:墨子的学说,只能是“邾娄文化”区的物。因为这个地区特产丰富,水陆交通都很方便,手工业、商业特别发达,而且文化也较其他地区先进,具备培育杰出人才的各种客观条件。
下面特将这一文化区的情况作一简略介绍:先说说什么是“邾娄文化”,以及它与墨子又有什么关系?王献唐先生说:“‘邾娄文化’,实为炎族文化;因为黄族处于东方的炎族为东夷,所以也叫东夷文化。”B19“东夷文化,为什么又叫邾娄文化呢?主要是因为东方炎族的语言音调如邾娄,所以黄族呼东方夷人为邾娄,称东夷文化为‘邾娄文化’”。对于这个问题,王献唐先生曾作过详细的考证。他说:“夷,隶脂部,古读如侧,为最初之本音。”B20又说:“夷人发音何以如侧?侧即邾也。邾若读邹,邾、侧;一音之转,炎族语言尾声若邾娄,因称其族曰邾。邾又转为夷,亦称其族曰夷。夷即邾,邾即夷,族同名同,……凡以邾娄名地者,犹以夷名地也。”B21 “邾娄原为东夷人的诨号,诨号积久,遂成正名。”B22王先生继续说道:“东夷或邾娄都居于何地?《说文》谓:‘夷,东方之人也’”,“山东各地即古夷地,邾在滕县,莒在莒州,若牟、若介、若山禺夷,俱属东境;规之中原方位,皆东夷也。”B23大而言之,南起闽越,北到朝鲜,沿海一带地区,皆古代夷人所居之地。在诸夷中,人口最集中而经济、文化又最发达的首以三邾为代表。三邾在商代原为一个国家。如《公羊传》唐徐彦疏谓:“《公羊》以邾娄为大国,仅次于齐、鲁。”周族灭商后,遂将邾娄国分而为三:即邾、小邾、和滥。“邾在今邹县中部、南部、济宁东境、滕县北境,东、西、北三面界鲁。”B24 “小邾(*!),在滕县东北至东南一带,今滕县治即为邾地,东北之氵郭水,东南之昌虑,皆邾地也。”B25 “滥,在滕之东南六十里陶山北,周十余里。”B26三邾地区,地处泗水两岸,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光照时间适度,水陆交通特别方便。所以自唐、虞、三代以来,其经济、文化就领先于其他各地。入周之后,又一直是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三邾土著人民,乃炎帝神农之后,当时所谓夷者也。”B27“其民彬彬礼让,文质相宜,……知古代东方土著民族,敦厚和平。其气度风范,黄族虽以异族嫉视,鄙之为夷,然终以良心上之驱使,不能不曰‘有君子国’、‘其俗仁也’。他方之人各有贬词,独于东夷无异言,以礼让称之,以仁人称之。”B28《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东方‘有君子国’,其俗衣冠带剑……。”《海外经》也说:“其人好让不争。”史称此地“其俗尊天、敬祖、重鬼神、尚祝由,与物无竞。”B29前面已说过“邾即夷”,而“夷、人(尸)原为一字,因又以仁为夷,仁之别体作 为夷”。B30按:“仁”即“夷”之
借字,“夷”古作“穨”与“仁”形音并近。《孟子.尽心上》说:“仁者,人也。”《春秋繁露》也说:“仁之为言,人也。”由此可见,古之“仁学”,实即“人学”或“夷学”。“夷邾一事”,所谓“仁学”、“人学”、“夷学”,也就是“邾娄之学”。王献唐先生说:“邾娄之学为儒墨两家所自出。”B31又说:“儒墨两家,俱讲礼让,称仁义,说君子,衣冠带剑,正夷仁之流风遗俗。”B32再说:“儒之一词,即原于邾娄之娄。”B33最早的鲁文化,也是由邾娄文化孳乳出来的。“鲁为娄转,因娄得名。”B34古人常说“邹鲁”而不说“鲁邹”,主要的是由于“邾娄文化”,不仅早于鲁文化,而且也比鲁文化先进。在孔子眼里尚如是观,如他称“野人”(即邾娄人)为“先进”,B35称“九夷”为“君子”B36等等皆是。
如我们将墨子的学说与“邾娄文化”相比,不难看出:“墨子的思想,无一不是在继承“邾娄文化”的基础上,并吸取了尧、舜、禹、汤、管、晏以及孔子的思想发展而成的。故史称:孔墨俱道尧舜,俱谈《诗》、《书》与《春秋》。秦汉时代的学者,认为孔墨是同源异流,而又殊途同归的。如孔墨俱崇实际,俱贵人事,俱主有为,俱以止战、息兵、安民为目的,力行为手段;他们利人济世的精神完全一致,所以唐代韩愈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B37孔墨两家都是古代东方著名的伦理思想家。如果他们不成长在重仁义、讲伦理的“邹鲁文化”地区,就很难培养出讲“仁爱”或“兼爱”为主旨,以“利他”为特色的孔墨思想。因为当时的其他文化区,尚不具备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社会条件。就拿当时比较好的“荆楚文化区”的情况来说,也很难办到。因为“荆楚文化”是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型文化。此地的人们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位,对人伦日用、政治生活常抱以轻蔑的态度。楚狂、接舆等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十分向往“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又非常崇尚自然,对自然万物歌颂备至;“其文汪洋劈阖,仪态万状”。B38在政治上,主张“宽柔以教,不报无道。”B39像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怎能会产生“摩顶放踵利天下”的思想呢?再说“燕晋文化”区,也同样办不到。主要的是由于燕晋当时正处于四战之地:东有齐,西有秦,南有荆楚,北有匈奴。为了在激烈的斗争中求生存,他们不得不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狠下功夫,因而就产生了一大批像吴起、商鞅、韩非一类的法家,苏秦、张仪一类的纵横家,赵武灵王一类的改革家,荆轲、聂政一类的刺客以及一大批军事家等等。他们“重君而轻民”,“重死而轻生”,“衽金革,死而无厌”,B40所以史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实难培养出“重民而轻君”和“崇尚正直与利他”的墨家思想。西方的“戎秦文化”更不可能。因为“戎秦文化”是“轻王而重霸”,“贵权顺,高诈力”,“重耕战,轻德义”的。如司马迁所说:“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B41此地培养出来的人才,怎能会讲“兼爱”、“非攻”和“爱人如己”呢。
综观当时各地的情况,我认为:只有在邾娄或邹鲁文化区里,才能培养出讲道德、说仁义、重伦理关系的孔、墨一类的思想家。这是历史已证明了的事实。
第三,从科技发展的渊源上来看,如墨子不生长在三邾地区,也不可能取得那么高的科学成就。杨向奎先生说:“墨子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一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B42由此可知,墨子的成就已达到了当时世界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如果他不生长于具有国际先进地位的科技之邦,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王献唐先生一再指出,春秋战国之间,科技最先进的地区首推三邾,因为这里自古就有“邾娄百工”之乡的称号。B43齐思和、王献唐等先生都曾说过,我国古代先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器物,并非黄帝和他的臣下所创造,B44考其史实,应该说很多都为邹鲁地区的先民首先发明的。何以知之?王献唐先生说:“知声音文字者,前代典章文物之秘钥也。今以此秘钥求典章文物,其出于东夷炎族者,皆可以邾娄一词得之。”B45举例以证,古代最早穿的鞋子名之曰“屦”。“屦”者,娄也,知源于邾娄。人们最早用的筷子叫“箸”,筷子的器具叫“箸篓”,均为邾娄人最先使用的器物。人住的屋,从尸(夷)从至(朱),也原于邾娄。“庐”、娄同纽,字由娄转,亦出于邾娄之族。《说文》谓:“楼,重屋也。”楼从娄声,知为邾娄人所创造。再如冶炼金属用的“炉”,农业生产用的锄、镬、耧、锸、锹以及刻物用的镂刀等等,皆是以族名而名物的。以上所说的器物名字,不以邾,就是娄;王先生认为都是邾娄族的产物。B46在这些器物中,最重要的是“舟”、“车”等交通工具;经考证,也为三邾地区的先民首先发明的。王先生说:“舟亦出于朱,古言舟,今言船。……《说文》,舳下:‘汉律名船,长方为舳舻。’舳舻即邾娄。邾娄可单名邾,故舟也可称俞、称舟,又可连名邾娄,故船亦称舳舻,此尤制出东夷炎族之铁证。”B47我国最早的“车”(音同朱),相传是奚仲和他的儿子吉光共同发明的。他们父子也是邾娄族的后裔。在古代来说,制造舟、车,是一种极其繁难的尖端工业。如《考工记》所说:“一器而百工聚焉者,车为多。”如没有相当高的数学、力学、几何学、机械学的知识是制造不出来的。此地既会造“舟”,又会造“车”,说明这里在科技工业方面是具有领先地位的。一直到今天,“奚仲造车处”和奚仲墓的遗址,尚保存在滕州境内,距墨子的故里“目夷”,不过十多里。墨子自幼就是在这样先进的文化科技之乡,接受多方面的教育成长起来的。与墨子同时代而年龄稍长的公输般,也成长于邾娄国北端的“卞山”脚下。B48他们二人
,都是由“邾娄文化”培养成为能工巧匠和杰出的科学家的。方授楚说:邹鲁地区,“其俗喜学术,好技艺,颇似希腊之雅典。明乎此种环境关系,则鲁为儒术最盛之邦,又为墨学渊源之地;以技巧言,输之攻,墨之守,乃同出于鲁人;庶可恍然知其故矣。”B49当时的楚、越、齐、晋四个大国的工业水平,尚落后于邹鲁地区。《左传》成公二年,楚国兴兵侵鲁,鲁国战败,一次就向鲁国要走三百多名技术工人,足见楚国缺乏科技人才。再说,如楚国不缺乏高科技人才,就不会不远千里到鲁国去请公输般。当时的晋国,就连日用玩好等工业产品,也靠鲁国源源供给。B50齐、越两国,也常到此地招聘工匠。这都说明,当时的几个大国,都还不具备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条件。因此说,墨子和公输般,只能产生于“邹鲁地区”。
第四,再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上来看:
《庄子.天下篇》说“墨者,以臕为服”。按臕原为屐,亦从夷(尸)而来,可知它为邾娄族所制。墨子生长于邾娄,服其乡人之服,以证从夷之谊。三邾地区,自古就有爱鸟、敬鸟的习俗。这里的居民,把“玄鸟”视如祖先。墨子之所以以“翟”为名,就是因为“翟”(亦名天翟),乃凤凰的别名,而凤凰又为“玄鸟”衍化而来。墨子用“翟”为名,以示不忘所出,也可证明他乃小邾国的遗民。
另外,在今之滕州境内,尚有不少与墨子有关的遗址遗迹。除前面说的“目夷子墓”以外,尚有位于小邾国北境 的“染山”,相传就是因墨子曾在此“叹染丝”而得名的。B51滕州东南四十多里处,乃古“目夷国”所在地,那里尚有不少迹象可寻。如木石(台)镇附近,还有东台(夷)、西台(夷)、南台(夷)、化石(台)沟等自然村。此地还有“目台山”、“目夷亭”以及“沂(夷)河等等。近几年出土的铜器有“祣台戈(即目夷戈)等器物。古人常以地名命人名,反过来,又以人名命地名。在古代,“目夷”与“墨翟”为同音词,并可互为通假。由此看来,滕州正是墨翟的故乡无疑。(本文选自张知寒等著《墨子里籍考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
注释:
①《墨子原为滕州人》,见1987年12月《枣庄日报》合订本;《墨子里籍应在今之滕州说》,见《滕州文史资料》第4期;《墨子里籍新探》,见《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关于墨子的几个问题》,见《东岳论丛》1989年第2期;《略论邾娄文化与儒墨》,见《文献》1989年第3期。
②胡怀琛:《墨子为印度人辩》,《东方杂志》卷二十五;卫聚贤《古史研究》第 2集。
③梁启超:《墨子学案》。
④⑩B49方授楚:《墨子源流》,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第1版。
⑤⑥⑧孙诒让:《墨子间诂》附《墨子传》。
⑦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6年版,第140—144页。
⑨张纯一:《墨子集解》,上海世界书局修正版。
B11俞正燮:《癸已类稿》卷十四。
B12B13B17顾颉刚:《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古史辩》第7册下编,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B14B19B20B21B22B23B27B28B29B30B31B32B33 B34B35B43B45B46B47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
B15B16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
B18杨向奎:《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339页。
B24B25B26王献唐:《春秋邾分三国考》,齐鲁书社,1982年12月第1版。
B36《论语.先进》。
B37韩愈:《韩昌黎集.读墨子》。
B38鲁迅:《汉文学史纲》,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版。
B39B40《礼记.中庸》。
B41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
B42《文史哲》,1998年第1期。
B44齐思和:《黄帝制器故事》见《古史辨》第7册中编。
B48王子襄:《泗志钩沉》(中国墨子学会藏本)。
B50《左传.襄公二十年》。
B51刘子衡:《论学大要》(山东大学图书馆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