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支前拥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8&A=9&rec=2&run=13

沂源县为革命老根据地之一。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全县人民在参军参战、出夫支前及拥军优属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支前据不完全统计(下同),抗日战争时期,全县参军1800余人,参战1200人次,民工支前4万人次。 1946年12月,在10天内,全县就有3000余人报名参军。1945至1946年,全县出担架950副,小车(独轮木车)500辆,挑担6500副,出民夫12250人。1947年4-6月, 出担架2135副, 小车4002辆, 牲口24头, 挑担14615副,计出夫33900人。 1948年,全县出担架1641副,小车4115辆,牲口191头,挑担11913副,计出夫58268人。 沂源民兵组成的“沂蒙担架团第五营”,参加淮海战役后,又随军南下,转战南京、上海、杭州,胜利完成支前任务,华东野战军二十军奖给“支前京沪杭,功扬沂蒙山”奖旗一面。至1949年,全县共出动担架4726副,小车8617辆,挑担33028副,牲口215头,支前民夫(不含民兵)总计14.44万人。1950年6月,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沂源县成立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1951年5月1日,全县举行10.2万人参加的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游行示威活动,各界人士捐款18.3亿元(旧人民币),献粮19.15万公斤。
拥军境内人民素有拥军的光荣传统。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90年代,都有很多拥军的先进典型。1947年1月1日《鲁中大众》报载:解放军路过沂源县时,妇女们象对待亲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军队,老大娘们纷纷把蚊帐让出来给部队用;驻有部队医院的曹宅村的妇女们,分组轮流护理伤病员,洗衣端尿,烧水做饭关怀备至,伤病员们离开时,她们扭着秧歌舞欢送,战士们流着眼泪难舍难分。
新中国成立后,每逢“八·一”、元旦、春节等节日,各级党政领导均组织各种慰问团,走访慰问驻军、烈军属、残废军人和部队离退休干部,演出文艺节目,赠送慰问品。1985年7月,沂源驻军奉命开赴老山前线,参加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临行前, 县委、县府组成120人的慰问团到部队慰问,赠锦旗55面,日用品1.39万件,土特产品1225公斤,价值3万多元。部队出发时,县城2万多名干部群众夹道欢送。 期间,全县人民向前线寄慰问信1.35万封,土特产品1.28万公斤,日用品2万多件, 捐款3万多元。其中青少年捐款6251元,寄慰问品价值2132元。此外,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发动妇女、青年、少年儿童组成各种“送温暖小组”、“学雷锋小组”、“义务帮工队”,为烈军属、残废军人和军队离退休干部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