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地方武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8&A=8&rec=29&run=13

第一节 农民武装
张家旁峪黄旗会1930年10月成立,会长张化进,会员30多人。1931年9月8日与土匪刘桂棠部在张家旁峪激战中损失惨重,只剩4人。后自行解散。
鲁村农民武装为保家抗匪,鲁村农民自编武装组织,常年备有30人的义勇队,夜间巡逻站岗。战时,16岁以上男子全部参战。村围墙坚固,建有炮楼。武器装备有“生铁牛” 、“二人台”、“过山鸟”等大土炮120门,大枪2 20支,大刀、长矛若干,富户和铺号都有匣子枪。1931年11月3日晚,土匪刘桂棠率部900余人,由田庄、店门方向扑向鲁村。鲁村村民得到消息后,作好战斗准备。晚10时,土匪向村内发起进攻。村民英勇抗击,在3小时内打退土匪4次进攻。战斗至4日凌晨3时结束,打死打伤土匪70多人。

第二节 地主、土匪武装
石桥还乡团1947年,石桥乡北庄村地主杨朝俊、杨朝杰、杨本全纠集附近几个村的地主富农200余人建立还乡团,是年9月被歼灭。
土匪陈三坎1939年,新泰翟镇土匪陈三坎(名锡胤,字子良)部在大张庄、丈八丘一带构筑工事, 企图长期踞守。后投靠伪吴化文部。1944年5月第三次讨吴战役结束后被歼灭。

第三节 人民武装
十二中队1938年3月12日, 黄庄区的百余抗日青年,在黄庄南小学宣布起义,名为山东抗日游击队四支队十二中队。 为沂蒙山区较早的一支抗日武装。3月25日开赴莱芜,与徂徕山起义部队汇合,被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二团二营七连。
沂蒙回民支队1938年7月在柳枝峪成立, 后改名回民连,初在尹家峪担任后方医院警卫任务。 1939年2月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直属警卫连,驻牛郎官庄,警卫织女洞兵工厂。1939年6月8日,兵工厂向沂山转移时,与日军在绳庄桥头遭遇,损失惨重。1939年8月,重新组建,驻防偏良山一带,继续担任织女洞兵工厂警卫任务。1940年随兵工厂迁至博山池上村。
历山大队1939年11月成立。后编为鲁中军区警卫连(驻蒙阴坡里)。1940年初,编入蒙阴县大队,在金水河一带,坚持武装斗争。
沂源县大队1944年6月,县委从大泉、青龙、太平、文坦、历山5个区中队抽调140余人组成县大队。大队长岳洪春,政委边一峰。7月,调往临朐县五井,整编为泰山军分区独立营。
沂源县独立营1945年2月成立。1949年8月根据山东军区指示,改称县大队,并规定佩戴县大队标志。
沂源县子弟兵团1946年6月成立,团长耿玉衡,政委张炎,政治部主任刘建。7月,县委在西台村召开庆功会,选出参战模范90人,授予子弟兵团七连“模范连”称号,奖给步枪69支,镰刀、镢头27件,红旗1面。鼓励他们努力生产,加紧训练,随时准备重返前线。
沂源县担架团1948年11月成立, 有担架360副3800人。团长张玉水,政委徐风吉。1949年跟随解放大军南下,在南京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