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农民团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8&A=7&rec=33&run=13

农民协会1929年春,中共东里店小学党支部领导成立沂水三区(今沂源县东里、韩旺、金星、梭背岭、中庄一带)农民协会,发展会员数千人。农民协会的口号是:“打倒列强!打倒土豪劣绅!铲除贪官污吏!实行耕者有其田!”。他们破除迷信、掀神扒庙、宣传自由、剪辫放足、查禁日货、游斗土豪。5月3日,中共东里店小学党支部组织八区(今沂源县石桥、悦庄、南麻、燕崖一带)和三区的农会会员、学生、店员3000余人在东里店举行集会,纪念“五三”济南惨案。三区农会领导人刘铁英、刘希泉在大会上讲话,号召广大贫苦农民,各界爱国人士团结起来,抵制日货,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暴行,打倒土膏劣绅。会后进行声势浩大的游行,此举震动了沂水西北乡。5月12日,因东里店小学党组织遭破坏后农民协会亦被迫解散。
农救会1944年5月, 中共沂源县委为动员广大农民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决定成立沂源县农民抗日救国会。县农救会建立后各区村相继建立组织,发展会员,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4年6月,沂源县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青龙区农救会组织20多个村庄的会员和群众反奸诉苦,斗争伪乡长秦贞言,会后组织1000余人游行,扩大政治影响。从此,以反奸诉苦为中心的“双减”运动在全县普遍展开。各地农救会组织贫苦农民开展“谁养活谁”的教育,与地主当面说理,既打击了地主的嚣张气焰,又团结教育了广大贫农和中农。麦收时,村中佃户请农救会负责人到麦场主持分粮,由过去的二、八分成改为四、六分成,贫雇农遂积极拥护这一“双减” 政策。1946年7月,沂源县执行中央“五四”指示,全面开展土地改革,农救会积极配合各群众团体,没收地主富农土地和财产。至10月,全县收回地富土地10103亩、房子1992间、粮食11.83万公斤、钱币115.3万元(北海币)。将其分配给59户荣誉军人,656户军属,1217户赤贫户,45户复员军人,300户工属,3237户贫农及1980户中农。经过土改,全县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1947年后,农救会各级组织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除完成土改复查、生产救灾等项任务外,还发动农民积极参军支前。 至1949年,全县先后派出支前民工、民兵56500余人,其中鲁南战役3400人,莱芜战役12000人,孟良崮战役20400人,南麻战役8000人,淮海战役6500人, 渡江战役560人。1949年10月,县农救会改称沂源县农民协会。1950年1月,农民协会组织撤消。
贫下中农协会1965年1月,沂源县首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在南麻(下同) 召开,出席代表646人,选举产生由27名委员、9名常委组成的沂源县贫、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年底,各区、公社、大队、生产队相继建立贫协组织。1 966年1月15日至16日, 沂源县第二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137人。大会总结了1965年的贫协工作,布置了1966年的工作任务,选举产生出席山东省贫、下中农代表大会的9名代表。 1965至1966年,各级贫协组织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在发展生产、贯彻党的各项政策、移风易俗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处理一些打击贫下中农的案件,帮助贫下中农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文化大革命”初期,各级贫协组织处于瘫痪状态。 后根据上级指示,逐步恢复建立。1973年3月2日至5日,沂源县第三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召开。与会人员850名,其中贫下中农代表796名,中农列席代表36名,专职贫协干部18名,会议选举产生了由29名委员组成的沂源县第三届贫下中农委员会。代表大会后,各公社、大队、生产队的贫协组织相继恢复建立。至1977年底,全县贫协会员发展到127086名。1980年12月,根据省、地委指示,沂源县各级贫协组织撤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