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市政工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8&A=3&rec=92&run=13

县城南麻在商代即有村落,唐朝已具规模。1924年,村民为防匪患,在村四周筑起土围子,围墙高3米余,设东、西、南大门。只有1条大街(即今南麻老街)几条胡同, 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拆除围墙,进行城镇建设。1966年,辟建北岭新村。至1990年,城区面积扩大到13.13平方公里。市政工程主要有:
街道南麻老街:东起环城路,西至历山路,长1158米。新中国成立前,西起西门(今历山路丁字口)东至东门(今邮电局南)长度400米,宽6-8米,沙土路面。50年代,向东延伸至医药公司,60年代向东延伸至环城路。1985年拓宽至14米,铺筑水泥路面。
振兴路:东接万祥路,西连沿河路,长1618.8米,宽18米。1966年动工修建,1968年10月修成沿河路至县政府招待所段, 1970年向东延伸至土产公司营业楼。1978年整修,铺筑沥青路面,两边加修宽3米的人行道(为水泥预制板块路面)。
东风路:东起南麻大桥,西至制丝厂,长1193.7米,宽20米。1958年修筑宽12米沙土路面,1983年整修加宽,1986年铺沥青路面。为泰薛公路过境段。
历山路:南起南麻大桥,北至中医医院,长1390.7米,宽18米。1958年,修建从南麻老街西首(西门) 至胜利路段,沙土路面,宽7米。1969年,向南延伸至南麻大桥, 并将整条路拓宽至18-26米。1978年,大桥至振兴路段取直,铺沥青路面,翌年,向北延伸到解放军27医院(现中医医院),宽25米。1981年,振兴路至沂源一中段铺筑沥青,翌年,北段铺沥青。
胜利路: 西起历山路,东至胜利山。长902.6米,宽18米。50年代末,开辟自西向东至农业局门前段,60年代延伸至沂源酒厂门前段。1980年向东延伸至人民医院,翌年又向东延伸至胜利山,铺沥青路面。
健康路:南起造纸厂门前,北至南麻新村,长1448米。1959年辟建南麻老街东首(东门外) 至县人民医院段,宽6米,沙土路面。1980年拓宽至19米,并往南延伸至造纸厂门前,翌年铺筑沥青路面。1989年往北延伸至南麻新村,铺沥青路面。
太平路:北起东风路,南至建材厂 (现塑料二厂) ,长500米,宽9.5米。1958年修筑,1963年整修,1988年铺沥青路面。
育林路:北起东风路,南至苗圃,长586.2米,宽6米,沙土路面。1958年修筑,宽8米,翌年重修。
环城路: 西起南麻大桥, 向南,折向东、北呈环形,至土产公司营业楼。长1830米,宽10.5米。1967年建成,沙土路面,一直是泰薛公路过境路,80年代中期,新泰薛公路过境路修好后,缩短体育运动委员会至造纸厂门前50 0米路面(工厂用)。1989年,土产公司营业楼至泰薛公路段铺设沥青路面。至1990年,泰薛公路至造纸厂门前段成为便道。
埠下路: 北起泰薛公路 (1985年新修的过境段) , 南至沂蒙新华药厂, 长1071.7米, 宽8米,北段水泥路面,南段沥青路面。1965年修,原北起点为南麻大桥,1985年泰薛过境公路建成后改道。
万祥路: 西起土产公司营业楼,东至县化肥厂,长1800米。1972年开辟,宽6米,,沙土路面。1989年,自西向东477米路段取直拓宽至18米,铺沥青路面。
沿河路: 南起南麻大桥,北至食品公司,长1580.6米,宽8.5米。1971年修,1973年铺筑沥青路面。
泰薛路:(暂名,正式名称尚末公布)西起南麻大桥,东至塑料厂,长1750米,宽24米,沥青路面。1985年筑成,1989年拓宽。为泰薛公路过境段。
桥涵城区范围内有桥涵10余座,除南麻大桥和涝坡河桥外,其余几座桥大多沿旱河崖架设,无名称。
南麻大桥: 位于东风路东首,跨螳螂河。南北两桥合为一体。1968年9月,在原简易漫水桥基础上建成北桥(名反修桥),为钢筋混凝土拱板桥。南桥1984年建成,为灌注桩板桥。长180.4米,两桥各宽8.9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2米。桥高3米,20孔,跨径9米。荷载汽-20吨,拖-100吨。桥两边浇注钢筋混凝土栏杆,两桥之间安装铁电灯杆5根,装白色桥灯5组。
涝坡河桥:位于涝坡河村西,1983年建成。长16米,宽12米,高3.29米。拱型,钢筋混凝土浇制,2孔,跨径8米,荷载汽-13吨,拖-100吨。
城东旱桥:位于县塑料制品厂(原汽车运输公司址),跨泰薛公路。1984年汽车运输公司为连接南北两岸而建。长24米、宽12米、高5米。拱型,钢筋混凝土浇注,单孔,跨径24米。
河道治理治理螳螂河:螳螂河治理前,水急坝低(自然土堤),汛期河水常越堤浸入县城。 1962年水灾,河水浸入县城深1米多。1970年冬开始筹备修筑河堤,拓宽、取直河道,加修石头河堤,翌年两岸河堤全部完工,并将博沂公路过境段改建在河东坝上(即沿河路)。治理后,新修河堤总长4737.5米(其中东岸2950米),由北往南高1至5米,彻底解除了水患。
治理旱河崖:旱河崖为季节性小河,发源北山和窗户沟水库,穿过城区至沂蒙新华药厂西入沂河。60年代,北麻村至沂源一中段河床宽30至50米,往南至振兴路段宽15米左右。治理前,夏季经常山水泛滥,浸入城区。60年代中后期,疏浚河道,商业局至水利局段两岸砌石墙。1979年,将南麻完小至解放军27医院段改造取直,两岸砌石墙。治理后,河道宽8-15米,成为排水工程。
照明设施1956年以前,县城居民、单位用煤油、植物油、蜡烛点燃照明,公共场所多用汽灯。 1957年,县广播站先后安装10千瓦和20千瓦发电机各1台,供广播和部分县直机关照明用电。1960年12月,淄博供电局黑(山)沂(源)输电线路架通后,县城遂大部分用上了电。翌年南麻老街安装路灯数盏,随着各街道的建设,公共场所和街道路灯逐步齐全。 60年代前为白炽灯, 70年代后增加汞灯等各种灯具。至1990年,共安装各式路灯200余盏。
城区供水1968年前, 城内饮用水和工业用水以井水为主。1969年5月,筹建自来水小组,1976年改称自来水厂,1980年5月改称自来水公司。在北埠子顶(今县委招待所址) 建水塔一座, 塔高6米,容积50立方米。用原县铁厂废弃的机井和泵房(今二轻工业公司院内)作水源,向部分单位、居民供生活用水。由于供水量小,不能满足需要,1978年,在城西北刘庄北岭顶建600立方米高位水池1座,在县制丝厂建第一供水站,在汽车五队院内建第二供水站。在北刘庄村南建一级水源地 (大口井) 。1987年在泰薛路建二级加压站,并铺设直径300毫米输水管道1750米,400毫米水泥管道1870米, 安装400、300、200毫米供水管道3890米。至1990年,主要供水设备有:80m3/时深水泵4台、270m3/时离心泵2台、140m3/时加压泵3台和80m3/时加压泵1台。 日供水能力1.2万吨,年供水量430万吨。
工业用水大多仍用自备水井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