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辑 食品加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8&A=3&rec=80&run=13

沂源县的食品加工业主要有食品酿造、 肉类加工、糕点糖果、果品加工4个行业。 1990年全县有食品加工企业14家,职工1513人,固定资产原值2993.06万元,产值3743.57万元,实现利税635.26万元。
食品酿造食品酿造业历史悠久,1949年前多为手工作坊,采用传统的固体发酵工艺,经营方式前店后场。兴旺时,全县达100多家。主要生产白酒、黄酒、酱油、醋等。1944年6月,中共鲁中行署曾派王雨亭等5人,在悦庄筹建酒厂,雇工40人,年产白酒150吨。翌年,合作推进社在东里店筹建酒厂1处。1954年,东里酒厂合并至悦庄酒厂, 职工65人, 是年产白酒430吨。 1958年,沂源县南麻露酒厂建成。1961年,悦庄酒厂因发生火灾与南麻露酒厂合并,1961年更名为沂源酒厂。1966年首次对工艺设备进行改造,采用液体发酵新工艺, 并实现生产半机械化,年生产能力达到千吨。 1987年, 新建年产万吨啤酒车间1个, 白酒设备亦进行扩建改造。1990年产饮料酒10737吨,白酒6 643吨,啤酒4094吨,产值1312万元,利税68万元。
1949年前,本县的酱菜加工均为私营手工作坊。1953年,县供销合作社在悦庄成立酱园加工厂,主要生产酱油、食醋等。1972年,与县商业局糖业烟酒公司所属的糕点加工厂合并为沂源县副食品加工厂。该厂除加工各种糕点外,还生产酱油、食醋和30多个品种的酱菜。 1990年,酱油产量1126吨,食醋217吨,酱菜65吨,产值132万元。
糕点糖果加工1953年,县供销合作社招收私营糕点加工人员12名,成立糕点加工厂,开始有组织地从事糕点生产。1972年,与酱园加工厂合并后更名为沂源县副食品加工厂。建厂初,加工方式多系手工操作,产品主要有水果糖、夹心糖、饼干、桃酥等。1978年进行技术改造,机械化程度达75%,糕点品种增加到十几个,是年糕点产量达到44.3吨。1990年产糕点288吨。
1985年,县供销社投资兴建沂美食品厂。该厂研制的“沂蒙酥糖”年产300吨。1988年获得“部优”称号,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银奖。该厂还生产“蜜桔原汁” 、“野枣可乐”、“美味酸枣汁”等多种饮料。1990年产酥糖233吨,罐头92吨,饮料472吨。工业产值183万元,利税14万元。成为本县副食品加工业的骨干企业。
80年代,各乡镇和县直部门相继办起一批食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大的有粮食局所属的面包厂和悦庄镇的民悦食品厂等。同时,农村也出现一大批食品加工“个体户”,主要烤制面包、饼干、桃酥等传统糕点和加工面食。
肉类加工新中国建立初,本县肉类加工均为个体经营。1955年,县食品公司成立,各公社相继成立食品站,主营生猪的屠宰和加工。经营初,生猪的宰杀、烫刮、剥皮均为手工操作。1980年,县食品厂在肉联加工厂建容量为500吨的冷库1座,并续建脱毛,剥皮等流水线,新增储藏能力350吨,总冷藏能力达850吨。
80年代后期,沂源县供销食品公司、大张庄乡供销社,沂源县外贸福利冷藏厂先后建起3座容量为500吨的冷库,从事猪肉兔肉和家禽的加工储藏和运销。1990年,全县肉类加工企业共加工白条猪肉3650吨,出口肉食兔800吨,完成产值1600万元。
果品加工本县山果资源丰富,自古有柿饼、山楂片、杏干等传统加工产品。建国后,柿饼等果制品主要靠个体手工加工,年产量4400吨,主要供外贸出口。
罐头制造是本县的新兴工业。1985年,县商业局投资兴建沂源食品厂,主产水果罐头, 年产450吨。是年,县供销社筹建沂美食品厂。该厂研制开发的山楂“炒红果”罐头,年产15万瓶,该产品1988年获“省优”。80年代后期,乡镇先后建起几处罐头厂。主要生产苹果、桃、梨、山楂罐头。同时,还加工各种果脯,主要有苹果脯、梨脯、山楂脯、杏脯等。
1990年,全县有罐头厂6家,生产各种水果罐头70万瓶,各种果脯500吨,创产值67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