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类 抗旱防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8&A=3&rec=60&run=13

境内春旱多风,冬寒少雪,夏季雨水集中,降水量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年际变率也较大,因而旱涝灾害频繁。新中国建立后,共产党和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大搞水利建设,兴利除害,把旱涝灾害减轻到最低程度。
抗旱1958-1990年间共发生春旱19次,平均1.7年发生1次,较严重的春旱平均4年一遇, 夏旱发生15次, 平均2.2年一遇;秋旱发生17次,平均1.9年一遇,可谓“十年九旱”。春旱较严重的年份是:1960年、1965年、1971年和1976年。春夏连旱的年份是:1959、1965和1968年。春夏秋三季连旱的年份是:1979、1981和1983年。 1983年春季少雨,从4月中旬至6月底基本无雨,整个夏季只降雨26.8毫米。7月16日土壤测验, 15厘米以上是干土层,40厘米以上含水量8%。全县河流,除沂河外, 全部断流,水库仅田庄水库和红旗水库剩死库容,其余全部干涸,350多眼机电井无水可取。 22万亩夏玉米有14万亩出苗旱死后又翻种,5万亩高粱、谷子和春玉米因旱绝产。7万亩花生,有2万亩枯死,4万亩半枯死。10万多亩地瓜,6万多亩黄烟叶片蔫萎, 4万亩苹果、4万多亩花椒、山楂等果树落叶掉果。全县有170个村,13600人吃水困难。
在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面前, 900余名干部到抗旱第一线,抗旱救灾。全县共动用360辆机动车辆,15000多辆手推车,10多万担水桶,发扬“千里万担一亩苗”精神,为人畜送“解渴水”,为禾苗浇“救命水”。有14万亩玉米靠肩挑、人抬、小车推水, 保苗浇水3-5遍,其中有8万亩翻种2-3茬。在抗旱过程中,共建抗旱应急工程204项, 新打井150眼, 购置喷灌机220台, 抗旱水桶2万只。 当年,全县63.71万亩粮食作物,仍获得亩产195公斤,总产124 11万公斤的好收成。
防汛全境地势高,河流多,水道畅通,发生涝灾的机率较少,群众有“怕旱不怕涝”之说。但仍有少数年份出现涝灾,因而党和政府对防汛工作十分重视,对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 田庄水库从1984-1990年,每年进行除险加固工程,1990年,奋战39天,完成内坝脚抗震加固,清淤压重,抛石4万立方米,清淤3万立方米,坝坡翻压3万立方米。红旗水库自建成以来,对大坝进行3次加高加固工程。每年汛期到来之前,县抗旱防汛指挥部,组织乡(镇)防汛机构和防汛队伍对河、库、塘、坝及险要工程普遍检查,发现隐患及时补救,提前安排防汛物资和照明、通讯、交通等用具, 做到“以防为主,防重于抢”。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为汛期,全县组织防汛常备队1000人, 抢险队1 0000人,后备队30000人以应付汛情。县委、县政府和县抗旱防汛指挥部均有专人昼夜值班,以防险情发生。
1984年7月12日,4小时内全县平均降雨222.9毫米,暴雨中心徐家庄降330毫米,同时有9级大风。 全县531个村受重灾, 6525户被淹,倒塌房屋2428间,冲毁农田111000亩、小(一) 型水库3座、塘坝105座、水利设施444处。灾情发生后,全县人民奋力抗灾, 在各方面支援下, 重建家园, 恢复生产。 是年粮食作物总播面积63.32万亩,获得亩产241公斤,总产15249.5万公斤的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