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 水产养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8&A=3&rec=59&run=13

水面资源全县共有水面7.39万亩,可供养殖(植)的水面3.38万亩,占总水面的46%;宜鱼水面2.17万亩,已利用的1.98万亩(包括人工开挖鱼池1500亩),占宜鱼水面的91%。全县17个乡(镇)均有水面养殖,养鱼池塘较集中的有鲁村、悦庄和韩旺等乡镇。
鱼类资源共有6目10科30种, 其中人工放养的有: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鲂鱼等。1985年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1987年引进虹鳟鱼。自然繁殖的有鲤鱼、鲶鱼、马口鱼、餐条、麦穗鱼、甲鱼、虾、蟹、泥鳅、鳝鱼等。
水生植物主要有芦苇和藕, 全县共有795亩,其中芦苇645亩,藕150亩。芦苇主要分布在鲁村、西沙沟、小黄庄、儒林集和大张庄乡的一些沟渠地带。藉主要分布在鲁村、南麻、大张庄、东里等乡(镇)的宜植水域。
养鱼1959年县鱼种场建立,1960年挖修鱼种池100亩,放养种鱼。1962年7月,一场暴雨, 鱼种池全部冲毁,鱼种场随即撤消。1961-1962年,每年从长江购进鱼苗40多万尾,因品种不纯,远道运输,成活率低,此后主要从临沂、郯城、沂水等鱼种场购进鱼苗,先在鱼种池培育,秋季鱼种达到10厘米以上后投放水库。全县大、中、小水库均建有鱼种池,共450亩,每年可生产大规格鱼种350万尾。1965年全县放养鱼苗155万尾, 1970年放养236万尾,19 75年放养210万尾,1980年放养219万尾,1985年放养750万尾,1989年放养700万尾。
水库塘坝养鱼自50年代末始。水库塘坝建成之初,野鱼少水质肥,成鱼起捕规格大、产量高。水库养鱼以花白鲢为主,一般一冬龄鱼可长到0.5-0.75公斤,两冬龄鱼可长到1.5-2.5公斤,三冬龄鱼可长到3-5公斤。随着库龄的增加,野鱼渐多,又加管理不善, 致产量不稳。1958年产0.5万公斤,1960年0.7万公斤。1965年3万公斤, 1970年13万公斤,1975年6.5万公斤,1980年15.4万公斤,1985年37.5万公斤,1989年110万公斤。
1986年5月,引进尼罗罗非鱼种7.5公斤(450尾),在燕崖乡黑虎泉试养,水面2亩,水恒温16℃左右,当年9月中旬起网,养殖时间4个月,共产成鱼500公斤。
1987年,三岔乡璞邱村承担山东省水产局下达的虹鳟鱼试验项目,在村南山坡上建成28.5平方米的鱼池, 利用自流泉水养殖,水温18℃左右,7月,从博山泉河虹鳟鱼场引进1100尾鱼种,至11月,共产成鱼326.5公斤,平均尾重0.8公斤,每平方米产鱼11.45公斤,折算每亩产7630公斤,商品率达100%。
经营管理全县大、中、小水库为联营和专业队承包水库,均有5-7人的渔业队,经营方式是:大、中水库为国村联营和专业队承包。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全县共有渔业承包组(户)370个,农村从事水产养殖专业的375人,兼业的6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