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山区人畜用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8&A=3&rec=58&run=13

沂源为山区县,境内山高坡陡,基岩裸露,地表切割深,径流速度大,地下水不易渗入和储存, 又加十年九旱,使本来缺水的山村更加缺水。全县17个乡 (镇)1039个自然村中有633个自然村缺水, 共有168600人和3000多头大牲畜用水困难。枯水季节,要到数里甚至10里之外取水。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山村吃水困难,采取“小型为主,挖蓄并举”的方针,因地制宜,修建吃水工程。建县初期,以建塘坝、挖水窖、修蓄水池、引泉等办法蓄积雨水为主,70年代始,以打机井、钻深井、建扬水站,提取地下水为主。1970-1985年, 每遇春旱,临沂行署和县各级政府及当地驻军,均派出车辆为缺水最严重的村庄运水救急。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吃水工程逐年增多, 解决了吃水困难的人数也逐年增多:1949-1972年,11792人,1973-1980年, 24472人。1981-1985年33516人。1986-1990年45220人。截止1990年,用于吃水工程的投资共1410.30万元, 其中国家投资531.85万元,地方自筹437.42万元,西德粮援项目441.03万元。共建扬水站5处,钻深水井170眼,打大口井130眼,修方塘186个,挖水窖1334个,引泉10处,总共为434个自然村11.5万人、0.28万头大牲畜解除了用水困难。
南麻镇侯家官庄村是历史上有名的缺水村, 全村400多户,2000多口人,数百只牛羊的用水,全靠10多米深的一眼井。70年代始,井水逐渐干涸,村民不得不到10里远的沂河取水。临沂行署曾派1辆汽车专为该村运水1年多。该村群众,视水如油,一水二用,一水多用(先洗脸、后洗衣、再作他用)。1983年,县水利局邀请全省找水专家到该村“会诊” , 经1年多的时间,连钻4个井孔,终于钻出一眼井深300米、日出水量500立方米的丰水井,结束了该村严重缺水的历史。1987年,全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1990年,全县仍有199个自然村,53600口人的吃水困难尚未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