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品种改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8&A=3&rec=15&run=13

新中国成立前,农作物品种多属农家种,农民自留自用自行选换。建国后,政府对种子工作提出“四自一辅”(即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国家调剂)的方针。50年代,提倡片选、穗选、去杂去劣、单收单打,提纯复壮等技术,并开始引进小麦、玉米、地瓜等优良品种。1962年,开展小麦、棉花、地瓜等良种提纯复壮、高粱杂交优势利用、玉米不育系保纯繁育等,使种子工作纳入试验、示范、普及的程序。1974年,实行“种子生产专业化,良种布局区域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由县统一供种”的办法,使种子工作走上正规发展的道路。70年代全县农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化。
良种繁育基地1964年,在鲁村公社舍庄大队建立玉米高粱亲本和杂交繁育基地。1969年,良种繁育基地发展到120个大队,制种面积700亩。在朱家庄、中营、北营、崔家庄、马家峪、赵庄、中儒林、埠下、侯家官庄、西王庄等地,建立玉米自交繁殖基地, 每年繁殖玉米杂交种40-70万公斤。在舍庄、侯家官庄、西鱼台、西台、中营、悦庄农科站等地建立小麦良种基地。每年繁殖小麦良种15-25万公斤。1970-1972年,农业局组织两批“两杂(玉米杂交、高粱杂交)制种队,两下海南岛,繁育玉米杂交种(烟三6号) 和高梁不育系种,全县玉米杂交种普及。1973年,县良种场以繁育小麦、玉米良种为主,兼繁少量大豆和杂粮种子。累计繁育小麦良种10多万公斤, 玉米杂交种19.45万公斤。1975年,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在燕崖村建立地瓜培育基点,燕崖河西、西台、于家北坡、唐家官庄为副点,这些单位每年向全县提供5万公斤地瓜种,100万株地瓜苗。花生良种繁育基地设在悦庄公社中营、黄庄公社官庄等地。每年提供7.5-15万公斤花生良种。
农作物品种更新新中国成立以来, 对小麦品种进行4次更新。1953年前的小麦品种有: 长芒白、红秃头、白秃头、旱八斗等。50年代,先后引进徐州438、齐大195,碧玛1号、4号。60年代,先后引进蚰子麦、济南2号、北京8号、石家庄5号、济南6号、8号、12号。70年代先后引进泰山1号、5号、北京10号、昌乐5号、莒农4号、白蚰包、寨5244、济南13号。济南13号为当家品种。80年代,先后引进山农幅63、鲁麦1号、3号、5号、13号、科红1号,济早044。每次更新换代,均增产明显。
玉米品种更新4次。1954年引进金皇后、坊杂2号、大马牙、二马牙,淘汰农家品种红骨头、小粒红。60年代先后引进双跃1号、双跃13号、双跃150等杂交种。70年代先后引进烟三6号、烟三10号、新单1号、泰单75等三交种,淘汰双交类种。此期还推广中单2号、鲁宁1号、鲁单31、丹玉6号和本县中营村配制的营三1号。80年代先后引进鲁玉2号、鲁玉3号、烟单14、沈单7号、掖单2号、12号、14号等品种。
地瓜品种更新3次。 1952年引进胜利百号,淘汰当地品种大红袍。此后,引进华北167、 553、南京92等品种。60年代引进华北52-45,选14、选15等。以上品种的综合性状均不及胜利百号。70年代,引进莒薯2号、一窝红、徐薯18、济薯1号和省农科院在本县燕崖大队选育的济薯5号,淘汰有严重黑斑病,烂根病的胜利百号。80年代以徐薯18、济薯7号、73135等为主要品种。
花生品种, 更新3次。60年代引进大花生、半站秧、一窝猴、伏花生等,代替当地品种爬蔓花生。 70年代引进徐州68-4、白沙1016、花11、花37、徐系1号。80年代引进海花1号。
棉花品种更新3次。 50年代初期有大白籽,斯字棉和当地品种小棉花,1954年引进岱字15号,60年代引进小鄂光,徐州1818,高密933。80年代引进中棉1号、中棉10等。高粱、谷子、大豆等,均更新品种2至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