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农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8&A=3&rec=1&run=13

沂源境内居民以农为本,东安、姑子坪、北曹家庄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刀、石铲、石斧、石磨等农用器具,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和“人种天收”观念的影响,农业技术代代沿袭旧法。加频繁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1949年全县粮食亩产50.5公斤,总产3854.5万公斤。
新中国建立后,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生产力获得解放,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加快了农业发展的步伐。1956年,粮食亩产94公斤,总产6672万公斤,社员人均口粮168.5公斤。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搞“大跃进”,由于管理过于集中,生产组织规模过大,又加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元气大伤, 造成1959-1961年生活极端困难的局面。 1960年全县粮食亩产96公斤, 总产7012.5万公斤,社员人均口粮119公斤。
从1961年起,贯彻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落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大力治山治水,整地改土,改良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粮食亩产达到130公斤,总产8917.5万公斤,社员人均口粮153公斤,农业总产值2747万元,社员人均分配现金6.1元。
1966年起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各级领导机构一度陷于瘫痪。在“以粮为纲”的方针下,粮食产量虽有所上升,但却导致农业内部结构失调严重。1975年,粮食亩产190.5公斤, 总产12815万公斤, 社员人均口粮187.5公斤, 农业总产值5832万元,社员人均分配现金16.2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1985年,粮食亩产247.5公斤,总产15793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6922万元,农民人均所得225.3元。
1986年后,进一步深化农业体制改革,科技兴农深入普及,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内部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农业发展速度加快。1990年粮食亩产387公斤,总产1.48亿公斤,农业总产值达165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