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仓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8&A=2&rec=86&run=13

建县初期,无仓房设施。有外调任务时,即设点集结,随收随运,不需仓库。
1945年, 仓房多租借民房。1950年,粮食部门接收鲁村区王家石沟村的5个院落计50间瓦房和悦庄区踅庄102间瓦房,作固定仓房。时全县共有仓房444间,其中公房152间,总容量3330吨。
1954年, 在南麻建苏式矮胖型砖木结构仓房1栋,容量为1000吨。翌年又在鲁村粮所建同类石木结构仓房1栋两廒,容量为500吨。至1958年,先后建成10处简易房式单仓, 各粮所均有固定仓库。购置容1吨的油罐15个。1965年,投资16万元在九会粮站, 建石木结构房式仓4栋,容量3000吨,建油库1座,仓房5间,翌年又建拱型仓3栋, 容量2000吨。之后相继在白峪、松崮、土眉峪、毫山、两县、陈家庄等地建设仓房,在松崮、黄庄、陈家庄建油库。时全县已有油柜11个,容量315吨。1985年,全县计有粮仓41处,1246间,总容量为6.43万吨,油库3座14间,容量370吨。1990年,全县有仓库317口,总容量达5.4万吨。
40至50年代,夏秋粮食征购时,检验粮食质量,主要是眼看、牙咬、鼻闻、手攥、耳听、等感官鉴别。当时仅有米温计、长柄探粮器、干湿度计、德林克、隧道式水份测定器,只能测验粮油气温、粮食水分。因粮仓简陋,上漏下潮,粮食受潮发热、生虫、霉变现象经常发生。1958年,采取趁热入仓、密闭保藏、合理通风、降温散湿、防治结露、日光曝晒等方法降低粮食水分,并开始用化学药剂防治虫鼠害。
60年代,保管粮食方法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物理机械防治为辅。空仓消毒的喷洒药剂有敌敌畏、敌敌涕、敌百虫、可湿性666粉、高丙体666等;熏蒸杀虫药剂有氯化苦、磷化锌、磷化铝片、溴化甲烷等;防鼠雀的药剂有氯醛糖、磷化锌等毒饵。为防止食油酸败,储存采用低温、干燥、清洁和避光措施。化验项目增加到粮油水分、出糙率、含杂率、含糠粉率、油脂杂质与酸价等。
70年代"缺氧保粮"、"低温密闭"、"三低(低氧、低药、低温)"方法代替了药剂喷洒。1979年缺氧保粮2160吨,低温仓121座,储粮15620吨。先后在南麻、悦庄粮所配备输送机、扒谷机、扬场机、装包机、风动取样器。
1985年,全县已有粮食水分、温度快速测定仪、粮食容重器、多头多用粮食温度水分测定仪56台。是年全县16个仓储单位有15个实现"四无 (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达到"四无"粮仓县标准,被评为临沂地区粮食系统仓储保管先进单位(至1990年仍保持"四无"县的称号)。
1989年,在普及机械储粮的同时,10月在直属库搞微机测温试点,安装测温点185个,一次调试成功。存粮2400吨的仓库,用电子测量器测温需要1小时,用微机只用2分钟, 并自动将每个点的温度打印出来。是年全县有电子测温器40台,测温电阻500只,储粮测温实现电子化。
粮食储存,1983年储量3.24万吨,为历史最高存量。1952到1990年年均储存量1.82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