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旧时货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8&A=2&rec=52&run=13

方孔钱铜质。自秦以后历代铸方孔钱均在境内流通,至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废止使用。
铜元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铸。正面有"光绪元宝"字样,背面为盘龙纹,光绪三十年(1904),沂源大量流通山东巡抚周馥开铸的十文、二十文铜元。
银币分银两和银元两种。银两分银锭、银饼、银铤等。其成色、重量名目复杂,古代多为饼形,宋元以后铸成五十两形似马蹄银,名为元宝,此外,还有锞(三两、五两、十两不等) ,碎银流通。银元流通始于明末,清光绪十四年(1888),清政府发行"光绪元宝(又称龙洋)"宣统二年(1910)规定银元为本位币,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六钱四分五厘,宣统三年(1911)开铸"大清银币"。1914年铸袁世凯头像银币,1927年铸一面为孙中山半身侧面像,一面为帆船的银洋。以上银币均在本县流通。
金铸币有方形、圆形、马蹄形、铤状等。清末,作大额流通较广的有小宝、金条、金砖等。
纸币清咸丰五年 (1855) 发行的"大清宝钞"在沂源境内流通。 光绪二十七年(1901),流通山东省银号发行的库平银票、济平银票、京钱票、银元票。民国初期,市场流通的纸币沿袭清币制。随后,各新式银行的纸币逐渐代替旧纸币。沂源流通的纸币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钞票为多,省库券及实业银行的钞票亦通用。1925年,流通山东银行和山东军款管理局、国库善复公债局发行的纸币、军用票和公债券。至1927年,省票泛滥,币制混乱。
法币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币制,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新发行的纸币为法定币制,代替银元流通,沂源亦流通法币。1938年后,国民党政府的货币政策导致严重通货膨胀,法币贬值。19 42年4月,中央银行将库存关金券(海关单位兑换券) 与法币以1:20的比率投放市场,与法币并行流通。1937至1948年,法币膨胀47万倍,物价上涨500万倍,至此,法币已无法使用,市场交易多以粮食和金银为媒介。
土杂钞民国时期,山东省银行发行的民生票流入沂源,1940年后,沈鸿烈的民生银行券和敌伪的民生银行纸币合并流通,此时市面辅币奇缺,各银号、商会、商店乘机出钱贴子代替货币流通,后被国民党政府取缔。
日伪银行货币1938年4月, 日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沂源日伪占领区强行流通联银券,并禁止法币流通。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予以收兑,至1946年基本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