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饮食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8&A=2&rec=13&run=13

解放前,沂源境内的饮食业,集中在南麻、鲁村、东里等集镇,多系小饭店和熟食户,肩挑叫卖,小本经营者占大半。1938年日军侵入境内,至1943年境内部分地区成为无人区,饮食生意趋于绝迹。1944年解放后,饮食业逐渐兴旺,仅南麻就有10多家,从业人员50多人。1954年全县有私营饮食业户562户,从业人员656人,其中农村饭铺25处,从业人员61人,少数兼营旅店。
1955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6月在南麻以3家小饭店为基础,成立第一家合作饭店,借用民房经营,条件十分简陋。后又组织起南麻、东里、悦庄、石桥、 三岔、燕崖等11个合作饭店,职工103人。同时合并饭摊和饭棚,组成27个饮食合作小组。1956年合作饭店及合作小组过渡到供销合作社。是年供销社系统饮食服务网点24个, 从业人员144人,营业额31万元,利润11.3万元。1956年南麻合作饭店过渡到南麻供销社,改称"大众饭店",从业人员22名,主要经营馒头、烙饼、面条,一般炒菜与合菜。1957年大众饭店划归服务局成为第一家国营饭店。
1960年粮食紧张,按定量售饭。同时成立高价菜馆。1964年粮食供应好转,经营规模扩大,大众饭店一次可容纳100人就餐。
1965年在南麻新建旅馆兼饭店1处, 称第一饭店,纳客70人。1969年增设第二饭店,可容纳130多人就餐。1973年9月第三饭店开业,可供60人就餐。1974年10月设软食店,专供水饺、油条和面条等。1976年后,配置冰箱、冷饮机、消毒箱、电烤箱等, 逐渐以机械代替人工操作。1979年在县城建回民饭店1处,以方便少数民族群众就餐。
198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乡镇、集体、个人纷纷在县城开饭店、设菜馆。全县乡镇、大集镇、交通道口、公路沿线均出现饮食业,1981年,个体私营饮食业户发展到271户,从业人员340人,营业额8.1万元。198 4年县城共有大小饭店、菜馆24处(其中国营5处) ,从业人员283名,可同时容纳300余人就餐,并设有宾室, 包办酒席,也有随意小吃便餐。1985年全县饮食业户发展到793户,1176人,营业额211万元。供销社系统共有饮食网点26处,从业人员171人,营业额98万元,获利9万元。
1986年第一饭店扩建餐厅, 其中开设5个单间小餐厅,配3级厨师1名,开始承办酒席。 1988年第二饭店与软食店开设单间小餐厅6个,内设雅座,包办酒席,一次能容客160人。 饭食除原来的馒头、卷子、大饼外,增加烤排、蒸包、水饺、馄饨、稀饭、豆汁等。菜肴由原来的大锅菜逐渐提高到炸、煎、烧、烹、溜、焖、蒸等多种烹调名菜。
1990年国营饮食业发展到6处,从业人员70人,其中白案师,一至三级厨师6名。有大小餐厅28个, 可容客640人。饭店配有压面机、馒头机、大饼机、压皮机、和面机、铰肉机、电烤箱、电热锅、电冰箱、消毒箱、啤酒罐等设备。饭食在原来的的基础上又增加肉火烧、热狗(博山名吃)、糖酥芝麻饼,花样繁多,达20种。菜肴可配做118种。1990年国营饮食业销售额81.2万元,比1985年增加35%。
1990年供销社系统饮食服务业网点18处, 从业人员125名,其中获得一至三级厨师技术职称的12人。年营业额152万元,完成利润17万元,比1985年提高89%。
1990年6月底, 全县有个体私营饮食业户810户,从业人数1681人,营业额564万元。至年底,县城有个体私营饮食业户75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