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荆石
杨荆石(1902-1943),名玉珍,字荆石,沂源县黄庄镇青冶行村人。1916-1921年就读于黄庄高小,1923年毕业于曲阜师范,1924年考入上海新华美术专科学校。时上海进步学生到处宣传民主,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对杨荆石启发很大,他认识到中国要富强必须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他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互济会,并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1928年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国民革命军,任少校团副。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杨荆石非常气愤,在军中揭露反动派镇压革命的罪行,受到国民党特务的注意。 同年4月,当北伐军进军德州时,国民党要抓捕他,他便连夜化装逃离,先后在天津、塘沽一带谋职。1931年在青州师范任教,结识了民众教育馆馆长杨希文,两人志同道合,结为至交。杨经常作画协助民众教育馆宣传抗日救国。1936年春,杨在济南第一乡村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员,这里是中共山东省地下党活动的重点阵地之一,赵健民、姚仲明、高启云等都在这里读过书。期间,杨先是同情和支持进步师生的活动,后来公开站在进步力量一边,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春,学校地下党组织选派2名学生去延安学习,因路费困难,校地下党支部书记高启云找杨求援,杨当即拿出20块银元资助。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回到家乡,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与中共和进步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 1938年3月,杨与边裕鲲、刘子升、房连三等人领导组建八路军四支队十二中队,成为沂蒙山区早期抗日武装力量之一。1938年初,杨在八路军四支队宣传科工作时,以鲁南抗敌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先后到国民党六十九军司令部和驻东里店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做统战工作。 4月,山东鲁迅艺术学校在沂水县夏蔚成立(后迁到麦坡),杨任校教务主任,此时被中共山东分局民运部长霍士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特别党员”。
1940年7月11日, 蒙阴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梭庄成立,选举杨为县长。他工作认真、作风民主、平易近人,不论是工作人员还是老百姓都愿意接近他,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庄户县长”。1943年调任鲁中行署文教处社会教育科科长。他还先后担任鲁南抗敌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抗敌总动委会侯补委员,鲁南美术协会执行委员,中国国民党抗敌同志协会山东省会执行委员,沂蒙地区参议员,沂蒙专员公署行政委员等职。 在他的影响下,6名亲属子女和本家族22人,先后参加革命工作,被誉为新时代的“杨家将”。杨荆石擅长丹青,抗战前曾在济南举办过杨荆石画展,出版过山水画册。参加革命工作后,经常以画笔作武器,作画宣传,鼓舞群众奋起抗战。郭洪涛、张经武、黎玉、田佩之、朱穆之、匡亚明等领导同志曾为杨荆石题词。1943年11月,杨在沂南县依汶修械所误受枪伤,在安乐庄山东纵队野战医院殉职,时年41岁。中共蒙阴县委、县政府,中共博莱县委、县政府联合在左家旁峪为其举行追悼会, 遗体安葬在青冶行村。1988年12月1日,在烈士殉职45周年之际,中共沂源县委、县政府举行仪式,将烈士骨骸迁葬于南麻烈士陵园。
附:黎玉、张经武的题词:
用最精巧的点、线、音暴露出日寇汉奸的横暴,暴露出抗战中的逆流,描写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忠贞事迹,提高各民族各部队的抗战情绪,直到我们的最后胜利。
荆石同志留念
弟黎玉
一九三八年三月三十一日
集中我们艺术天才家的力量,运用到民族解放战争中去。不要为艺术而艺术,要使艺术随时代向前发展。
敬赠荆石同志
张经武
三.三十一于军次
何万祥
何万祥(1915-1944),甘肃省宁县人。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给地主放牛。16岁参加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姓朱,家中人常到部队找他,他说:“老子革命了,哪里有这么罗嗦的事! ”遂让党代表为他改名换姓叫何万祥。他个头不高,站队时总在排尾,打起仗来却总是冲在前头。1936年红军东渡黄河时,他英勇冲杀,功绩突出,被评为渡河英雄。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部队进入山东,先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特务二连连长、 滨海军区一营二连连长。1943年1月19日,何万祥所在二旅对盘据在鲁南重镇郯城的日、 伪军发起进攻,战斗进行到21日时,驻扎在马头镇的400余名日军赶来增援,何万祥带领全连53名战士在城北门阻击,在指导员牺牲,弹药用完的情况下, 同敌人展开白刃战,顽强地打退敌人的4次疯狂进攻,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战士们撤退时,他却带着通讯员伏在阵地上掩护战士安全撤退,有几个战士跑来换他,他严峻地说:“走你的!老子不再打几个不过瘾!”
1944年1月21日(春节前夕) ,在拔除石沟崖(日照县)伪军据点时,何万祥领导的二连担任突击任务,他象往常接受突击任务时一样的兴奋,一蹦多高,把驳克枪向天上一扬,尖着嗓子高喊:“看我们的吧!冲不开这个鬼围寨,别回来!”他身先士卒带领全连战士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 冲破铁丝网,越过壕沟,连克3座地堡,伪军头子朱信斋称为铜墙铁壁的堡垒全被摧毁,朱被活捉。
1944年3月,鲁中军区发起第三次讨吴(化文) 战役,滨海军区派出何万祥所在营前往参战。出发前,他对部队首长说:“这次出征,一定完成任务,否则我也不回来了。 ”3月25日夜,大泉老虎山战斗打响,何万祥率领全连英勇拼杀,当他们从被炸塌的围墙爬进围内时,最后一个炮楼内的敌人仍以重机枪猛烈射击,三连二排长高英东在消灭敌重机枪时中弹牺牲,何万祥见高排长倒下去了,怒呼:“炸碎敌重机枪,为高排长报仇! ”率战士勇猛地向炮楼冲去,进入炮楼时,敌人已退至炮楼顶层,何万祥提着手榴弹顺着阶梯往上冲,刚上到第二层时,不幸被敌击中头部而牺牲。战士们怀着为连长报仇的满腔怒火,冲进炮楼,全歼了负隅顽抗的残敌。
对敌人无比仇恨,对同志无比热爱。何万祥一年四季总是穿着补丁摞补丁的旧军衣,而把节省的新衣鞋帽送给战士们穿。象亲人一样照顾生病、负伤的战友。他每逢离开一个连队,战士们总是恋恋不舍地苦苦挽留他,而他总是说:“少罗嗦我吧! 革命嘛,革命就不能老在一起。”一次,他刚对一个战士发了脾气,一转脸,战士立刻正经地向他提出意见:“你这个连长光熊人还行?以后不兴这样的方式。”他笑了:“我熊的不对,你胡闹的也不对,以后都得改! ”每次战斗他总是承担最危险的任务。何万祥一生参加战斗400余次,5次负伤,获山东军区战斗英雄称号。牺牲后,滨海军区发出通令,命名二连为“何万祥连”。鲁中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发布命令,授予二连“战斗突击队”称号。沂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呈报上级批准,将老虎山改名为“万祥山”,并在英雄牺牲的地方树碑纪念。歌曲《我们的连长何万祥》唱遍了山东大地。
侯成安
侯成安(1926-1948) ,沂源县燕崖乡东郑王庄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一家10口人靠租种地主的25亩地生活。1942年被抓壮丁,编入国民党五十一军新兵连。训练时被班长打得两腿皮开肉绽,还经常吃不饱饭。1944年逃回已经解放的家乡,担任村民兵队长。是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随军开往东北,编入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七师二十四团三营九连,任班长。
1947年初,侯成安所在部队参加了东北保卫临江战役。在“一保临江”的桦皮顶子战斗中, 他英勇机智,带领全班战士俘敌4名,并救回了数名负伤的战友,受到部队表彰。 在“三保临江”的大北岔南山战斗中,侯成安单身追敌,缴获山炮1门,部队给他记普通功1次、大功1次,并提升为九连二排排长。7月1日夏季攻势开始。在砬子沟北山战斗中,侯成安率领全排战士强攻敌占山头,跃入敌工事夺得机枪1挺。在夺取第3个山头时,全排还剩8名战士,他的机枪也只剩下6粒子弹,而敌人火力仍然很猛。他急中生智,命令战士小李爬到敌侧面埋伏并大声喊叫,把敌人火力吸引了过去, 他抓起机枪带领战士从正面冲上去,夺下第3个山头。此役,二排荣立集体功,他本人荣立特等功,获“七月英雄”称号。
1947年12月中旬,东北野战军开始大反攻。翌年1月6日,在公主岭南的闻家台,东北野战军包围了国民党新六军军部、一九五师和四十师师部、3个步兵营和1个炮兵营,共5000余人。傍晚,侯成安所在的第三营发起进攻,九连勇猛地杀进闻家台,在敌军部附近展开激战。连长和指导员负伤,营长命令侯成安为代理副连长,指挥全连战斗。他带领突击排夺下1个地堡后,又组织爆破炸塌了1个中型地堡。这时,一颗子弹飞来击穿他的脖颈,侯成安两手抱着机枪倒了下去,嘴里还在喊着:“不要管我,守住阵地!”。
侯成安牺牲后, 部队追赠他“毛泽东奖章”1枚,命名他所在的二排为“侯成安排”。195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温野著的《七月英雄侯成安》一书。
高海青
高海青(1894-1955),名岱东,字海青,又字海峰。书法家。三岔乡北鲍庄人。8岁就读,9岁能写春联。始摹帖,练《九成宫》,颇有造诣。14岁为人写寿幛、碑碣,蜚声乡里。19岁考入临朐师范学校,毕业后到济南《进德报社》任编辑,曾参与编修《临朐县志》,1955年病逝。其书法功力颇深,楷、行、草、隶皆有独到之处。字体秀美有力,潇洒遒劲。为当时全省书法名流交口赞誉。30、40年代在济南、掖县、临朐及桑梓故里,墨迹颇多,因战争及“文化大革命”浩劫,所存甚少。
段秀斋
段秀斋(1880-1967),沂源县石桥乡后大泉村人。出身农民家庭,读过4年私塾,10岁便跟随父兄下地劳作,农闲时节联络本村青年拜临朐县武师习武。历经10年,基本掌握了枪刀剑镖拳等多种武艺。他为人正直,急公好义,深孚众望。民国初年,土匪横行,为御匪保村,19岁时被选为围长(村民自卫组织首领),率领村民筑山寨、修围墙、打制器械,教练青壮年习武,与周围村庄组织联防。任围长17年间,与攻打村寨的土匪进行过数十次战斗,均获胜利。不仅保卫了本村,邻村也得安宁。
1926年,经亲朋引荐,他结识了中共地下党淄博办事处的于传一、张云轩等人,对共产党有了初步认识。抗日战争初期,他积极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救国主张,揭露国民党祸国殃民的罪行。1939年底,中共地下党组织借国民党建立地方政权之机,经多方活动,使其担任国民党石桥乡乡长。他利用乡长的合法身份为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并协助缴获了1个班的乡丁的武器装备。1944年3月第三次讨吴战役胜利后, 任抗日民主政府大泉区副区长。19 45年被选为县副参议长,并调任县合作社理事会主任。在任期内,对发展合作事业,解决财政困难,做出积极贡献。
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沂蒙山区,他随县直机关老弱人员向黄河北转移时, 组织上配给他1匹骡子代步。过黄河时,遭国民党飞机轰炸,骡子在船上受惊狂跳,为全船人的安全,段秀斋奋力将骡子拽住,结果左臂被严重拉伤,转移回来后, 辞职回家养伤。1949年冬被选为沂源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翌年1月被选为常务委员。自第二届至第六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均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建立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后,一至六届均被选为人大代表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4年冬列席省政协会议。1956年补选为省一届人大代表。1958年6月和1963年5月被选为省二届和三届人大代表。期间,对山区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改进工作方法等问题,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多次受到省、县有关方面的赞扬。50年代末,他对山区农村卫生事业的调查材料,被《大众日报》刊载。
1965年春,75岁的段秀斋经组织批准退休。“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错误批判, 遭到隔离审查和抄家,遭受严重摧残,于1967年4月25日含冤去世,终年77岁。1980年1月,中共沂源县委、县革委在后大泉村召开追悼大会,为其平反昭雪,号召大家学习他“一心跟着共产党,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革命精神。
刘子升
刘子升(1885-1968) ,名兴让,字子升,沂源县黄庄镇小上峪村人,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3岁中秀才,以教私塾为业,生性豪爽,主持正义,扶危救难,在四乡深孚众望。1934年土匪刘桂棠部队在当地横行,危害百姓,刘子升见义勇为,率领乡亲在青杨崮修筑围墙抗御土匪,因结怨于匪,被迫逃离他乡,后返回。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占据泰安,战祸即将殃及乡里,他与本村刘鸿轩等人为保村保乡,提出“守望相助”,成立联庄会,开始筹建抗日武装。时中共山东省委派刘其仁、边裕鲲来与其联系共商抗日事宜。 1938年3月,刘子升等人在黄庄南学校集合了50余人,宣布武装起义,提出“打倒汉奸卖国贼、抗战必胜”的口号,成立武装起义委员会,被编为八路军四支队十二中队,刘任副主任委员。不久在莱芜与参加徂徕山起义部队汇合,被编为八路军四支队二团二营七连。上级根据刘子升在家乡声望高、情况熟悉等有利条件,派他回去组建蒙阴七区抗日运动委员会,并任主任,继续发展抗日武装力量。他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再艰巨的任务也敢于承担,总说:“不难,不难,再难也得办!”而且总能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因而被称为“刘不难”。至1939年5月他又组织了30多人的常备队,但枪支很少。6月,日本侵略军“五一”大扫荡后,汉奸秦启荣的特务团长刘福航带领部分散兵溃逃到七区一带,常备队趁黑夜奔袭, 出其不意地将刘福航等人活捉,缴获匣枪8支,手枪1支,步枪3支,常备队发展到近百人,随即被编为山东纵队一支队一大队七中队,刘子升任中队长。1939年7月, 刘子升受八路军蒙阴办事处派遣,筹建七区民主政权时,被国民党特务抓去送到秦启荣处。敌人对他封官许愿,金钱引诱,劝其投降,刘子升坚定地说:“忠臣不保二主!”在敌人东逃时,寻机逃出来,回到革命阵营继续抗日。1941年2月在蒙阴县经建科工作。1944年1月当选为蒙阴县参议长,1949年1月为沂水专署卫生科长。
新中国成立后,刘子升当选为山东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和省政治协商会议首届委员。1950年8月,担任山东省立鲁山林场场长。1952年4月调任泰安专区泰山示范林场场长。期间,他身先士卒带领全体职工积极封山造林,受到上级数次表扬。同时对家乡的植树造林事业给予大力支持,并亲自在家乡栽植一片苹果园。1957年退休回到故里,每到植树季节,都要到山上植树。1968年因病去世,终年83岁。
郎希汶
郎希汶(1886-1971) ,字鲁泉,悦庄镇南营村人。少时就读于本村塾学,后到临沂、济南读书。中学毕业后受聘于河阳(今沂南县)教书。1917年应北踅庄乡绅杜春封之邀,在悦庄创办高等小学堂,沂水县教育科任命其为该校校长。郎平日严于律己,注意身教,教员行为不规或执教不严者,轻则批评,重则辞退,所教学生每每赴沂水城考试,均名列前茅。时沂水县有两处很有名气的高等小学堂,一处是瑞浦小学,一处就是悦庄小学。在沂河上游久负盛名,被誉为沂水西北乡的教育家。郎具有很高的民族气节,抗战时期,积极抵制日货,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抗日热情。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无比愤慨,言行多有表露,为此引起上司不满,特派督学前来视察,以郎学历不合格为借口,革去校长职务。郎一怒之下,弃教回家为民。于1971年病逝,终年85岁。
耿光波
耿光波(1903-1978) ,原名耿成竹,沂源县燕崖乡南安乐村人。1926年毕业于山东省立青州师范学校。1932年秋考入国立北平大学商学院政治系。求学期间,积极参加“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毕业后,与同学庞荩青、李健等参加北平抗日民族先锋队和北平华北各界救国会。 1937年7月,在山东第三路军做政训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抗日,脱离国民党。1938年春至1940年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了鲁南抗敌工作团和鲁南抗敌动员委员会,任动委会常务委员、组织部长。1946年经黎玉、薛暮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行政委员、经济处长、山东省行政委员会委员、工商管理处副处长、实业厅副厅长兼山东农学院院长等职。 1950年7月,调到农业部工作,任农业部计划司副司长、农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农业部机械局副局长等职。他不唯上、不唯书,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耿光波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造诣很深,他和农科院的其他同志一起编辑出版了《马恩列斯论农业和农业经济》、《我国农业战线两条道路的斗争》两书。农科院的许多同志都找他帮助修改文章,有不少文章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
1959年7月, 在“左”的路线影响下,耿光波受到错误处理,被定为阶级异己分子,开除党籍,调到农业科学院工作,爱人也随之离婚。他内心虽然极度痛苦,但仍然坚信党,坚信社会主义,坚信他的冤案一定会昭雪。他多次对前来看望他的老同志讲:“不给我职务,不给我名誉可以,但我不能离开党,不能接受开除我党籍的决定。 ”他多次上书申诉。“文化大革命”中,他再次受到迫害,全家5口人被下放到河南、 四川、内蒙、陕西、辽宁5个地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仍然坚持学习,坚持读马列原著。他说:“现在不在党内了,看不到党的文件了,但还可以看《人民日报》 。”周恩来总理生前对耿光波的冤案了解后非常重视,曾2次批示“重新处理”。1978年9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78)国政字第41号文件批复,撤销1959年7月对耿光波的错误结论, 恢复他的党籍。耿光波没能等到这一天就在北京不幸逝世。农业部、农科院为耿光波补开了追悼会。
耿涛
耿涛(1921-1979) ,原名耿成尊,沂源县燕崖乡南安乐村人,贫农出身。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辗转活动于沂水、蒙阴县一带,先后担任乡党支部书记,区民运部长、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为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44年在沂水县扈山区工作时,被日军抓去,群众闻讯赶来救护,房东赵大娘说:“这是我的亲儿子,不是耿涛! ”在几十名群众作证下保了下来。1949年调到黑龙江省工作,先后担任拜泉县县长,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党委书记,齐齐哈尔市工业部部长和市委副书记,哈尔滨市革委副主任,中共黑龙江省林业总局核心组副组长,黑龙江省生产指挥部副主任,一二二厂党委书记。1968年,他在哈尔滨工作时,态度鲜明地反对派性斗争,明确地反对造反派“砸烂”市委,使一大批干部免遭更大的迫害。1974-1978年在一二二厂工作期间, 带领全厂干部职工积极揭批“四人帮”,抓生产治“内伤”,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了生产落后局面,使工厂首批跨进全国先进企业行列。1978年调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任一二二厂党委书记。他常说:“干好工作靠两条:一条是党中央的精神,二是群众的意见。”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工作上扎扎实实。1978年,在身患重病期间,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1979年病逝,终年58岁。
张化一
张化一(1894-1980) ,字龙初,号讷翁,韩旺乡韩旺四村人,出身中医世家,自幼天资聪慧, 承受家教, 潜心医学。张化一喜读书,自《内经》、《难经》、《本草经》,至《伤寒》、《金匮》以及历代医学大家名著,无不博览披阅。18岁设馆课童,兼习医业,对脉学钻研尤深。常于晨间为塾童一一诊脉,体会脉诊精要。认为:“人之禀赋有厚薄,体质有强弱,资质有敏钝,虽是平脉,亦等等不一,平脉如此,况病脉乎?可见脉理精深,非苦心钻研,不能得其三昧。”每遇疑难大症,首重脉诊,预测病情凶吉,有独到之处。24岁即挂牌行医,先后在韩旺、马庄、沂水县张庄、蒙阴县岱崮等地开业,堂号博济堂、民生堂。30岁后医术大进,名噪乡里, 求诊者终日盈门。 张化一研究《伤寒杂病论》颇深,体会独到,深得要领。1994年受聘于沂中县十区医药合作社时,区长丁文祥患伤寒,表散太过,前医用猛药攻下,致使其神智恍惚,胸闷烦热,赤身裸体,坐卧凉地之上,其状若狂。张用栀子豉汤加瓜蒌实,两剂而愈。沂水县黄崖村张怀西之子患伤寒症,前医错下药,致寒热互作。张化一诊治,得六脉弦急。说:“虽下错药,然年壮体盛,表邪未尽入里,在于表里之间,可望战汗而解。”用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扶正祛邪。病人果然战栗不禁,继而汗出,遂愈。张化一长于内科、妇科,善用经方,治疗多奇效。一江姓妇女患吐血症,心慌气促,用中西药多剂无效。张诊得舌赤少苔,脉沉细而数,断为少阴热化症,遂用黄连阿胶汤加三七、丹参,滋阴降火,活血止血,药到病除。沂水城大户刘南宅之女患病,前医多用参、地、术、芪等药,愈补愈重。张诊视后,认为富贵人家,锦衣美食,待字闺中,所愿不遂,五志化热,体弱神伤,饮食难进,舌质苍老,脉象濡数,已成湿热之势。遂用三仁汤加黄连宣通气分,清化湿热,六剂而愈。对妇科诸病,善调肝脾,常以四逆散、逍遥散为主药,根据病情加减化裁。气虚加党参、黄芪;血虚加阿胶、熟地;挟痰加陈皮、半夏;血瘀加桃仁、 红花。治妇女习惯性流产,自研一方:寄生30克、杜仲9克、山药30克、兔丝子15克。补肾固元,孕后每月三剂,每获良效。
张从医60余年,医德高尚,誉满乡里,对贫苦危病者常舍药救治,贫富贵贱一样对待。他一生俭朴,孜孜敬业。1956年他调入东里医院工作,先后被选为沂源县第四、五、六届人大代表。1980年11月病世,终年86岁。
叶本第
叶本第(1901-1984) ,字道生,原籍土门镇朱阿村,行医后定居悦庄镇东僚军埠村。 自幼聪颖,因家境贫寒,只读书4年。16岁时跟外祖父杨氏学医,苦研医书经典,悉心临床实践。20岁时随全家逃荒到山西临汾行医,时当地患大骨节病、痈疡皮肤病者众,经他施治顿收奇效,慕名求医者盈门不绝。24岁时受聘于临汾一大药店坐堂应诊。1930年回乡在悦庄开业行医,堂号“盛春堂”,后改为“同德堂”。叶本第思想进步,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热情参加刘惠民 (建国初期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 组织的“医学同盟会”。与共产党人交往甚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八路军、新四军治疗过不少伤病员。
叶对《伤寒论》、《医宗金鉴》等经典背诵如流。对名医良方自编成诀,运用自如,著有《便易良方》、《世传经验良方》及数本笔录,现手书本尚存家中。对内、外、妇、儿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有独到之处。善用验方,但师古而不泥古。认为《伤寒论》与儒学渗透,组方用药贯穿阴阳五行,伤寒、温病之分的要点为:寒伤阳、热伤津、万变不离其宗。1947年境内烧汗病大流行时,他以清瘟败毒之剂治疗,大收奇效。叶本第对儿科“麻、痉、惊、疳、吐、泻、初生”等病症也深有研究,以滋阴健脾治小儿消化不良,预防高热惊厥;以自拟加味摄风散预防新生儿破伤风;以清金一贯饮治疗麻疹、肺炎,皆收捷效。悦庄镇东小水村一麻疹患儿,病情危重, 投药1次即神清疹和。其邻家二男孩亦患此症,即讨服余药,用后亦见速效。叶擅治妇女月经不调、不孕等症。所研制的加味佛手散,对骨盆狭小至难产者疗效极佳。在治疗内科病方面,他以治疗癫狂、半身不遂见长。
叶医德高尚,对求诊者不论贫富贵贱亲疏,总是有求必应。诊病时,从不对前医评头论足,贬低别人。常说,吸取前医之长,避其所短,才能完善自己的处方。对向病家求财索物的行为,深恶痛绝。常对贫困患者舍药施医,从不要回报。曾当选为沂源县第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病逝,终年83岁。
朱道泉
朱道泉(1962-1985),中庄乡西韩庄村人。1981年1月应征入伍,历任班长、排长。入伍后他严格要求自己,逐步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在师部黄继光纪念馆里的参观留言簿上,他写下了“为了祖国,为了和平,我愿碧血写青史”、“发扬继光精神,做祖国忠诚卫士”的誓言。在部队几年中,出色地完成了跳伞、通信训练等任务, 连年被评为优秀义务兵,7次受到嘉奖。1982年考入信阳陆军学校通信大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毕业,1985年初,朱道泉所在部队接受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任务,他向上级递交10次请战书,领导终于批准了他的请战要求。在1426高地防御战中,18次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抢修通信线路,保证了线路畅通。9月5日, 朱道泉和1名战友为勘察组担任警戒、掩护和接应任务时,发现一小股潜入我境抢劫民财的越军正在往回撤,如这股越军再往前走,必然与勘察组遭遇。面对这意外的敌情,他果断决定把敌人引向自己,先敌开火,毙敌2名,击伤1名。在追歼敌人时身中数弹,他一边用手枪还击,一边用左手支起受伤的躯体,艰难地向前爬行,身后鲜血染红了一条10米长的道路,最后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时年23岁。11月26日,二等功臣朱道泉烈士追悼会在沂源县影剧院隆重举行。会上,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的领导同志和朱道泉烈士生前所在部队首长慰问了烈士亲属。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开展向朱道泉烈士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