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医疗队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8&A=11&rec=4&run=13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民间医生甚少,全县西医不满10人,中医药人员50余人。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医疗队伍的发展。1958年,山东省卫生厅从济南组织一批医务人员支援沂源卫生院。同年,国家首次分配给沂源卫生院两名大学生。至1958年底,全县卫生系统职工39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27人。1960至1962年,卫生系统下放99人。1963年,为了战备需要,山东省卫生厅确定沂源县人民医院为重点建设医院,从省级医院调来内科主治医师刘震环等10名卫生技术人员。到1965年底,全县卫生系统职工464人。其中,西医师37名,主治医师2名,卫生技术人员291名。 由于"文化大革命"动乱和工作生活条件差。自1972年始医务人员外流严重,调走大专毕业生62人。其中,主治医师34人,致使医疗骨干缺乏。1978年,全县医务人员共836人,其中行政工勤人员136人,在700名技术人员中,无技术职称者358人, 占51%。之后,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增加,医疗队伍素质提高。到1990年底,全县953名卫生职工,有职称的达到812人,占85.2%。其中,主治医师级以上的172人,占职工总数的18%。
中医队伍沂源知名中医, 清代6名,民国时期39名。清同治三年 (1864)韩旺"同仁堂"药铺店主张泗堂为可查较早的知名中医。 1949年,南麻、东里、中庄、鲁村、赵庄、璞邱、大泉、黄庄、燕崖等较大村庄私人开设的中药店有坐堂医生18名,另有无堂号医生80余名。

1949年前沂源县中西医药堂店统计表

┌─────┬───┬────┬────┬────┬─────┐
│堂店号 │开办人│地址 │经营业务│从业人数│起止时间 │
├─────┼───┼────┼────┼────┼─────┤
│中和堂 │魏瑞清│南麻 │中医药 │1 │1900-1947 │
├─────┼───┼────┼────┼────┼─────┤
│德义堂 │周敬斋│南麻 │中医药 │1 │1904-1955 │
├─────┼───┼────┼────┼────┼─────┤
│同生堂 │周敬位│侯家官庄│中药 │1 │1915-1955 │
├─────┼───┼────┼────┼────┼─────┤
│好生堂 │王存孝│南麻 │中医药 │1 │1938-1954 │
├─────┼───┼────┼────┼────┼─────┤
│德兴堂 │周作林│南麻 │中医药 │1 │1939- │
├─────┼───┼────┼────┼────┼─────┤
│同益药社 │马汉三│南麻 │中西医药│1 │1947- │
├─────┼───┼────┼────┼────┼─────┤
│白现奎药店│白现奎│南麻 │中医药 │1 │ │
├─────┼───┼────┼────┼────┼─────┤
│保舒堂 │尚守春│舍庄 │中医药 │1 │1902-1915 │
├─────┼───┼────┼────┼────┼─────┤
│平民药店 │冯伯公│鲁村 │中西医药│3 │1930-1946 │
└─────┴───┴────┴────┴────┴─────┘

续表
┌─────┬───┬─────┬────┬────┬─────┐
│堂店号 │开办人│地址 │经营业务│从业人数│起止时间 │
├─────┼───┼─────┼────┼────┼─────┤
│德兴堂 │张瑞符│鲁村 │中医药 │2 │1939-1955 │
├─────┼───┼─────┼────┼────┼─────┤
│广济堂 │郑玉函│鲁村 │中医药 │1 │1939-1955 │
├─────┼───┼─────┼────┼────┼─────┤
│保安堂 │于仁安│鲁村 │中医药 │1 │1941-1947 │
├─────┼───┼─────┼────┼────┼─────┤
│益生堂 │刘新亭│鲁村 │中医药 │1 │1942-1955 │
├─────┼───┼─────┼────┼────┼─────┤
│仁述堂 │刘道三│埠西 │中医 │1 │1902-1940 │
├─────┼───┼─────┼────┼────┼─────┤
│正新堂 │唐瑞祥│涝坡 │中医药 │1 │1907-1935 │
├─────┼───┼─────┼────┼────┼─────┤
│慎述堂 │刘道星│埠西 │中医 │1 │1911-1950 │
├─────┼───┼─────┼────┼────┼─────┤
│延益菊 │唐建策│涝坡 │中医药 │1 │1938-1947 │
├─────┼───┼─────┼────┼────┼─────┤
│村联社药股│孙志森│杨庄 │中医药 │2 │1941-1947 │
├─────┼───┼─────┼────┼────┼─────┤
│村联社药铺│亓宗祥│安平 │中医药 │1 │1944-1949 │
├─────┼───┼─────┼────┼────┼─────┤
│仁寿堂 │ │黄庄区公所│中药 │3 │1945- │
├─────┼───┼─────┼────┼────┼─────┤
│同德堂 │李同德│黄庄 │中医 │1│1931-1933 │
├─────┼───┼─────┼────┼────┼─────┤
│增寿堂 │葛丰照│丈八丘 │中医 │1 │1935-1944 │
├─────┼───┼─────┼────┼────┼─────┤
│同济堂 │张文祥│上历山 │中医 │1 │1937-1945 │
├─────┼───┼─────┼────┼────┼─────┤
│德兴堂 │李义成│崮坡 │中医药 │1 │1938-1955 │
├─────┼───┼─────┼────┼────┼─────┤
│同聚堂 │张新树│燕崖 │中医药 │2 │1930-1947 │
├─────┼───┼─────┼────┼────┼─────┤
│育德堂 │孙文灼│牛郎官庄 │中医药 │2 │1926-1941 │
├─────┼───┼─────┼────┼────┼─────┤
│济生医院 │杜佃林│石板 │中西医药│1 │1936- │
├─────┼───┼─────┼────┼────┼─────┤
│保生堂 │孙文章│西白峪 │中医药 │1 │1942-1955 │
├─────┼───┼─────┼────┼────┼─────┤
│同仁堂 │王敬青│中庄 │中医药 │1 │1928-1955 │
├─────┼───┼─────┼────┼────┼─────┤
│广德堂 │李永达│李家河西 │中医药 │1 │1925-1952 │
├─────┼───┼─────┼────┼────┼─────┤
│济生堂 │张俊 │南刘庄 │中医药 │2 │1912-1947 │
├─────┼───┼─────┼────┼────┼─────┤
│杏林堂 │江伯才│南庄 │中医药 │1 │1948-1955 │
├─────┼───┼─────┼────┼────┼─────┤
│有喜堂 │苗功丰│东孝村 │中医药 │1 │1947-1955 │
├─────┼───┼─────┼────┼────┼─────┤
│大胜堂 │育凤春│苗庄 │中医药 │1 │1912-1935 │
├─────┼───┼─────┼────┼────┼─────┤
│保寿堂 │车俊远│薛家万 │中医药 │1 │1933- │
├─────┼───┼─────┼────┼────┼─────┤
│民生堂 │张化一│马庄 │中医药 │1 │1922-1944 │
├─────┼───┼─────┼────┼────┼─────┤
│博济堂 │张化一│鞠河南 │中医药 │1 │1922-1944 │
├─────┼───┼─────┼────┼────┼─────┤
│宏济堂 │江绍礼│东里 │中医药 │1 │1934-1939 │
├─────┼───┼─────┼────┼────┼─────┤
│镇东药社 │石化龙│东里 │中西医药│3 │1944-1948 │
├─────┼───┼─────┼────┼────┼─────┤
│广聚堂 │崔永谌│大泉 │中医药 │1 │1928-1954 │
├─────┼───┼─────┼────┼────┼─────┤
│益寿堂 │任清涌│赵庄 │中医药 │1 │1944-1953 │
├─────┼───┼─────┼────┼────┼─────┤
│益东堂 │任相文│赵庄 │中医药 │2 │1944-1953 │
├─────┼───┼─────┼────┼────┼─────┤
│同德堂 │叶道生│悦庄 │中医药 │1 │1930-1938 │
├─────┼───┼─────┼────┼────┼─────┤
│成春堂 │张树国│璞邱 │中医药 │1 │1930-1955 │
├─────┼───┼─────┼────┼────┼─────┤
│恒春堂 │张德明│芦芽 │中医药 │1 │1928-1937 │
└─────┴───┴─────┴────┴────┴─────┘

新中国建立后,中医队伍不断壮大。1950至1955年,政府对开业中医药人员进行调查登记, 1954年有中医142人,大部吸收到全民或集体医疗单位工作,其余的允许个体开业。 1955年,沂源县2处县级医院,13处区级医院,55处公社卫生所均设有中医门诊和中药房。全县时有中医94名,其中在医院工作的18名,在卫生所工作的61名, 个体开业的15名。1958年,全县有中医112名。1967至1980年,因部分老中医去世或退离休及外流,全县中医日趋减少,1971年仅剩42人。1981年后,逐年有所恢复。1981年,山东省卫生技术人员考试晋级,全县晋升中医师10人,中药师6人, 中医士23人,中药士21人。1990年底,全县共有中医药人员84人。其中,中医(药)师71人,中医(药)士13人。
西医队伍1924年始,西医传入境内。东里店黄崖子村人杨明山、益都县人朱益斋在东里店各开一西药房, 卖药为主,兼事诊疗。1944年,全县有5处西药店,大多兼卖中药,西医甚少。1949年后,西医队伍得到迅速发展,1950年为11人,1960年为267人,1970年为516人,1980年为857人,1990年为867人。西医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1980年底,全县西医医护人员726人。其中,医师89人,医士76人,护士89人,助产士32人,初级卫生技术人员276人,药剂、检验人员142人,其他技士22人。到1990年底,西医医护人员748人。其中,医师级以上534人 (主治医师以上164人)医士级166人,初级卫生人员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