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疫病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8&A=11&rec=18&run=13

新中国建立前后,沂源县发生过的传染病有霍乱、副霍乱、天花、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斑疹伤寒、黑热病、狂犬病,共17种。1949年前,由于防治措施不力,不断造成传染病流行。之后,人民政府健全疫情汇报网,发动群众除害灭病。通过讲究卫生、预防接种,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霍乱副霍乱1925年,境内霍乱大流行,鲁村、王村、舍庄、草埠、南官庄一带死人无数。1949年开展预防接种。1978年8月28日唐山公社柳花峪大队暴发副霍乱6例,随即封锁疫点,救治病人,消毒杀虫,病人无死亡,疫情未蔓延。之后,全县无此病发生。
白喉1936年,境内白喉大流行,死亡人数甚多。1953至1955年发病36例,死亡9人, 病死率25%。1960年又暴发流行,全县发病752例,发病率234.26/10万,死亡19人,病死率2.52%。鲁村、张庄、黄庄公社发病最多,鲁村公社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47.3%。经两个月的防治,疫情得到控制。1975年后未发生此病。
天花1949年前,天花流行不断,病亡人数甚多。1938年,天花流行,南麻二村时有70户人家, 有一天抬出7具尸体,同年冬天该村刘家胡同1日内病死2人。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种痘暂行办法》,沂源县普种"牛痘",自1953年发生天花2例后,此病在沂源绝迹。
疟疾为当地常见流行性传染病。 1971年暴发流行,发病率2562.5/10万。为控制、消灭疟疾流行, 县政府组织医务人员下乡普查普治,免费供应药品,对病人"送药到手, 看服到口"。并加强卫生管理,灭蚊除害。自1988年起,未发现疟疾病人,1989年,县卫生防疫站、县防疫站地方病科,东里医院受到省政府表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该病的发病率、 病死率很高。 1951到1959年的病死率为24.45%。1967年发病率为173.35/10万,通过对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口服磺胺噻唑预防和接种流脑疫苗,此病得到控制。
麻诊1937年,境内麻诊大流行,张家坡、河东、林前、东西王庄一带死亡婴幼儿无数。 1954年,全县麻诊发病8202例,发病率3071.9/10万,死亡79人,病死率0.96%。以后每隔1-2年流行1次。1970年起开展麻诊疫苗预防接种,发病率逐年下降。
黑热病1947年,此病在沂蒙山区流行,山东省人民政府组织医疗队来沂源救治,仅在安平、 大泉两个区,即救治127人,主要治疗药物为吐酒石。同年某村有94名黑热病患者,翌年死亡47人,病死率50%。1953年开始使用斯锑黑克、葡萄糖酸锑钠治疗黑热病,并用"六六六"喷洒灭蛉,使黑热病得到控制。
狂犬病1953年发现狂犬病5例,1955年发病6例,均死亡。1956到1978年无狂犬病疫情报告。1979到1981年共发病23例,全部死亡。1986至1989年共有被狂犬咬伤者6834人,发病并死亡4人。1990年被狂犬或疑似狂犬咬伤者410 6人,接种狂犬疫苗, 未发病。消灭狂犬病的有效方法是落实管、免、灭 (家犬管理、 家犬免疫、捕杀禁养犬和狂犬) 的综合措施。1979年捕杀犬1000只,1982年免疫家犬1230只,捕杀600只。1986年规定,县城区为禁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