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风景名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8&A=10&rec=61&run=13

沂源溶洞群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鲁山,先后发现30余个天然洞穴,称为沂源溶洞群。 属奥陶纪石灰岩溶洞,距今5亿多年,是长江以北最为集中的天然溶洞,被专家称为“北方最大的喀斯特洞群”。现已开发为旅游景点的有千人洞、养神洞、珊瑚洞、玄云洞等溶洞。洞内景物美妙奇险,配以鲁山的幽谷翠峰,蔚为大观。
荆山寺位于县城以西偏北3.8公里处的荆山前怀, 始建于隋,盛于元,明清时代重修。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千佛阁、八棱碑、十二层砖塔等。香火鼎盛时期,有僧众百余人,庙田数百亩。碑文记载:“旧时青州府各县赴泰山进香的僧、 尼、 道、俗莫不驻足于此,挂禅奉香,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明正德年间(1506年)上饶进士--沂水知县汪渊曾题诗云:
闻说荆山胜,荆山此日游。老衲和云卧,昙花日夜浮。灵泉通地脉,怪石出林头。谁能解心相,我亦学藏修。
清代晚期已败落,1950年辟为国营荆山园艺场,古建筑全部拆除,现仅存敕建碑、八棱碑和古银杏一株。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织女洞位于燕崖乡大贤山东北麓。旧沂水县志载:“县西北百三十里,沂水经其东北崖畔……临沂水,高峻险绝,莫敢俯瞰,转眺而北一瀑飞来,势若游龙。”洞高8米,宽7米,深10米。织女塑象端坐洞中,左侧有梳妆台和寝室,洞壁前有一天窗,织女凭窗凝视,含情脉脉,与牛郎(庙)隔河相望。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游览,留下不少诗文。在天然峭壁上,镌有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沂水县知县白锡元手书“钟灵毓秀” 4个大字。山顶有迎仙观,中有老子庙堂、老君阁、三清殿、东西厢房。东厢房为沂蓝书院。观南有观音堂、天孙泉、药王庙、僧王庙、关王庙。观内古树参天,清幽别致。迎仙观始建于唐,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山东纵队兵工一厂曾设于此,现为国营织女洞林场所在地。古建筑多圮废,唯有山光瑞气与仙洞景色不减。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辟为旅游景点。
神清宫位于燕崖乡西郑王庄村西,背依青牛山,面临白马河,始建于宋,历代重修,规模宏大。有一正门,双屏风,七楼、八阁、十三碹、三十六院、七十二门。形式独特, 结构别致。 现尚存历代石碑数幢和千年虎皮松一棵,树高10米,胸围3.2米,覆荫314平方米。此遗址现为织女洞林场神清宫林区驻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隋唐摩崖造像根据两次文物普查结果, 全县摩崖造像共有4处。据研究考证,可能成于隋唐时代。 第1处在石桥乡石楼村北岭落凤坡山崖上。据群众反映,共有造像19个,分布于南北长20多米,高2米的崖壁上。中间一造像高约1.5米,可能是释迦牟尼,其两边各有9个造像,高约1.2米,均为坐式,形态不一。此造像于1960年前后被当地群众开山采石全部毁坏。
第2处在南麻镇付家庄北荆山寺南崖上。造像位于崖中部,凿一长6米,高70厘米,深50厘米的佛龛,内有并排造像16个,每个高40厘米,坐式,均为高浮雕。造像面部尚能辩清。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扶膝执印,有的手执法器,神态各异,逼真传神。 据群众反映,造像前1米处原立有一石,上刻两像,早已毁坏无存。佛龛上部170厘米处, 凿有方形卯洞16个,可能是榫以木檩,筑成檐棚,避雨雪之用。佛龛东150厘米高处, 有一长90厘米,高50厘米崖刻一块,像是造像记铭,因时日久远,字迹无从辨认。根据荆山敕建碑推断,此造像可能成于隋末唐初。
第3处在燕崖乡石佛院村圣佛院东佛岭上,并列有3块巨大的灰砂岩,石像刻在中间,高70厘米,盘腿坐状,头饰呈馒头状,高肉髻,面目丰润,扬眉正视,面带微笑,左手置膝,五指并拢,右手已毁坏。两旁各有一高79厘米的立式菩萨,立于莲花台上,形态服饰完全一样,表情肃穆,左手置腰间,右手上举与头齐,着紧身纱衣,阔裤,两足跣露。左面一巨石有凿刻痕迹,未成形。1985年,当地群众建前出厦红瓦房将造像保护起来。此造像清乾隆十一年修《沂水县志》上有记载。现仍存清咸丰九年(1859)和光绪年间的重修碑碣。
第4处位于东里镇上柳沟村西北唐山南崖中部, 在高20多米,宽8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共有503身雕像。其中高浮雕497身,阴刻1身,单独一组5身。整个造像前方, 有一组单独雕像,因位置较低,毁坏严重,大体判明为立像,高100厘米,披甲执矛,叉腰怒目,足踏4个伏地鬼魅。东端石崖有一高150厘米的阴刻像,披袍、挽髻、着鞋袜、线条简洁流畅。497身高浮雕分别凿刻在8个佛龛中,每个高约40厘米,下部多已毁坏。多为盘膝而坐,有的有宝冠头饰,亦有球状发髻及袒胸者。或端坐参悟,或对坐说法,或搔首弄姿,神情姿态各不相同。此处造像在数量、规模、文物价值诸方面全县数第一,全省亦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