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戏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8&A=10&rec=45&run=13

县内剧种较多,主要有歌剧、京剧、莱芜梆子、山东梆子、豫剧、评剧、吕剧等。各剧种间杂分布,大致以南麻为界,西部多莱芜梆子、山东梆子、豫剧、东部多吕剧、 京剧、歌剧、1965年,全县有农村业余剧团255个,较有名的梆子剧团有芝芳、龙泉、许村、草埠、张家石沟、左家旁峪、贾庄等村,较有名的京剧团有东高庄、王村、仙人桥、沂河头、李家庄、小水、金星、柳枝峪等村。悦庄的歌剧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最为活跃。
农村业余剧团主要在春节期间自演自娱,建国前多演传统剧目,建国后演现代剧和自编自演节目。“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剧目被禁演,传统戏剧服装道具以“四旧”罪名被毁。80年代初,传统剧目恢复演出。
沂源县评剧团前身为青岛市新生评剧团, 1958年5月,经省文化局批准,下放为沂源县评剧团。当家剧目,传统戏主要有《秦香莲》、《御河桥》、《唐知县》等,现代戏主要有《江姐》、《刘巧儿》等。1958至1966年,每年演出300场左右。农忙时外出到临沂、青岛、济南等城市演出,农闲时在本县下乡演出。多次参加临沂地区戏剧会演,成绩良好。自编节目《骨肉情深》获省汇演创作奖。表演艺术造诣较深的中年演员有原文广、张笑君、花秀芹。青年演员有张秋敏、王玉凤、李长治。“文化大革命”初,主要演员被打成“黑帮”,剧团瘫痪。1969年12月,剧团解散,只留下7人作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骨干。1978年9月,召回被遣散的演职员,恢复沂源县评剧团。1981年,改为沂源县吕剧团。1988年吕剧团撤消,剧团人员安排到文化单位。
悦庄业余剧团1944年,以村儿童团为基础,建立起40多人的业余剧团,主要演出歌剧、话剧、快板、秧歌、腰鼓等。在鲁中军区政治部、鲁中抗联文工团、鲁中宣传大队帮助和辅导下,成为全县最活跃的业余剧团之一。为配合减租减息、拥军支前,生产救灾等,不但能演出大型歌剧、话剧,还自编自演了许多小节目。1945年冬,草埠煤矿举行开矿典礼,县政府调悦庄剧团和芦芽店剧团前去演出。悦庄剧团演出的《攻克柏林》,受到煤矿职工的赞扬。1946年冬,为配合大动参和鲁中宣传大队同台演戏,鲁中宣传大队演《白毛女》,悦庄剧团演《三世仇》,使观众受到阶级教育,悦庄1次就有37名青壮年参军,其中有6名是剧团的演员,剧团培养了一大批宣传人才,有的演员参军后,很快成为部队的宣传队长,有的演员被选送到山东省话剧团。县里每次文艺会演,悦庄剧团的节目总是压轴戏,并多次获奖。
剧场1957年以前,全县没有剧场,农村业余剧团或外地职业剧团前来演出,不是露天演出就是临时搭台唱戏。 1957年春, 省文化局拨专款4000元,县人委拨款2000元,在南麻老街西段路南,建起1座土墙、草顶的大棚,为全县第1座剧场,内设木板条凳和水泥条凳904个座位, 售门票演戏、放映电影。1977年,县投资58万元,在县城北埠山西侧,建成影剧院一座,建筑面积1880平方米,楼上楼下两层看台,1600个座位,主要供县召开大型会议,外地文艺团体和本县举行大型文艺演出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