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勤工俭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8&A=10&rec=29&run=13

50年代初期,提倡劳动建校,开展自我服务性的校内劳动,结合教学进行劳动教育。1958年后,勤工俭学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项重要措施,劳动作为一门学科排入课程表。1959年,全县中小学有生产基地478.5亩,有砖瓦窑、木工、编条、 采药、采集树种、养猪、养免、养蜂、植树造林等业,年总产值41490元。1960年大搞种植、采集、复收,解决生活困难。1970年贯彻毛泽东主席的“五七指示”,全县中小学掀起大办工厂、农场、林场、饲养场热潮,基本达到校校有门路,班班有项目, 月月有收入。1974年,实行开门办学。石桥中学在离校7.5公里的马栏峪建分校,师生搬运石头3000多立方米,建起校舍10间,开垦荒地20多亩。中庄中学在石胡同峪建校舍1 2间, 栽花椒树1100株。1976年,全县有校办工厂32个,农场753.9亩, 林场603.3亩,果园3个。总收入占当年教育经费的8.5%。有212个学校达到3费(办公费、茶水费、书籍费) 自给。崮山联中用勤工俭学的收入置课桌50张,办公桌5张。瓜峪小学开展勤工俭学,实行免费上学。
在勤工俭学活动中,一度出现重勤工轻教学的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1979年作了调整,把教育重点转移到教学上。
中学以办工厂为主。黄庄中学有校办厂房17间,机械设备12台,生产的30种产品畅销全县。沂源一中先后办起电焊、冰糕、综合服务部及汽车运输等行业,1982至1985年共创利润5.05万元。 1990年6月, 全县中学有校办工厂2 6个,从业人员227人, 其中有正式工作人员49人,其余为合同工和临时工。1990年上半年,工业总产值63.9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