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文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3&rec=621&run=13

桓台县吨粮县建设实施方案
(1990年4月29日)
根据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关于“全党全民动员起来,集中力量办好农业”的指示
精神,县委县府在对全县粮食生产诸要素进行评估、测算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委
六届六次全委会和县十二届一次人代会决定:自1990年起,奋战三年实现吨粮县,并
力争三年规划两年完成。为认真组织实施《桓台县吨粮县建设规划》,调动社会各界
的力量投入吨粮县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吨粮县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自然条件优越
我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温度适宜,光照充足,热量较多。据历年统计,年光照
为2813.5小时。大于零度的气温持续265至300天,积温为4777.5度,平均气温12.5度。
昼夜温差大,气温平均日较差12度,有利于作物加快同化作用,减缓呼吸作用,积累
营养物质。 历年无霜期平均为198天,太阳辐射较强,高峰值多出现在四、五、六三
个月份,这期间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成熟期。充足的光能资源对提高结实率和籽粒
成实饱满十分有利;对夏玉米增加叶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极
为有利。
全县地势平坦,地貌形态主要有两种:孝妇河、南干渠、西分洪河以南为山前冲
积倾斜平原,南干渠以北为冲积湖沿堆积洼地,全县土壤耕性良好,土壤类型以褐土、
潮土、沙姜黑土为主,表质层多为中壤,适应性广。
(二)农业生产条件具有好的基础
1、 农田水利设施具备一定的规模,抗旱能力较强。一是引黄补源控制面积40多
万亩,覆盖十三处乡(镇) 。1987年秋后全县投资2449万元,完成了全长20.15公里的
干渠土方工程和9.8公里长的干渠衬砌工程。 1989年秋后投资1525万元,完成了引黄
补源一期延伸干渠、支渠6条;乡(镇) 配套引水渠78条,总长187.64公里。扩建了胡
家扬水站,提水能力达8个流量。做为一级扬水将黄河水送入大寨沟流向侯庄东沙河,
年可引水一亿立方米。 二是节水型农业有了大的发展。全县修建防渗渠184.2万米,
效益面积达24.7万亩, 轮灌周期由原来的15 ~20天缩短到7 ~10天左右,年可节水
3952万立方米。三是机、井、房、渠基本实现“四配套”,全县共有机井9985眼,平
均每眼负担面积51亩, 5255眼实现机、井、房、渠四配套。并且全县有123条、总长
度2222公里的抗旱防汛河道沟渠,桥、闸、涵等水利设施1077座。
2、 农机化作业水平大为提高。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7万千瓦,是1978年
的2.45倍, 平均每耕亩0.53千瓦。农用拖拉机3131台,是1978年的3.6倍。田间作业
机械达8910台, 配套比1∶2.95,农机新机具有了长足的发展。玉米套种耧达到6870
把,小麦精少量播种机达到1594台,秸秆还田机发展到430台,旋耕犁110台。农作物
浇灌、脱粒、土地耕翻、小麦播种、农田运输基本实现机械化,小麦收割、玉米套种、
秸秆还田等作业项目的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种植面积的73%、83%和63%。
3、 地力基础是好的。土地是生存之母,地力是产出基础。据1989年秋前土壤养
分的普查情况, 全县平均有机质含量1.36%、碱解氮59ppm、速效磷11.7ppm、速效钾
91ppm,分别比1987年同期增加0.16%、19ppm、1.7ppm和5ppm。按照当前的地力水平
实现小麦亩产425公斤的产量指标需每亩施氮肥(折尿素)33.5公斤,过磷酸钙60公斤,
钾肥18公斤。 实现玉米亩产575公斤,需亩施尿素32.5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钾肥
10公斤。达到这一目标是有一定基础的。(1) 畜牧业稳定增长,为农业良性循环奠定
了基础。1989年全县牛的饲养量达到2.09万头,羊饲养量2.29万只,分别比1988年增
长39.3%和90.9%。家禽的饲养量也有新增长。其中家禽存养150.2万只 (鸡125.5万
只) ,生猪13.4万头,每年可向农业提供优质有机肥料51.71万吨,亩均1.29吨。(2)
秸秆还田得到推广应用。秸秆是一大肥源,每百公斤玉米秸秆的氮、磷、钾含量分别
为1.22公斤、0.54公斤、4.56公斤,还有其它的微量元素不等。每亩秸秆的养分相当
于纯氮4.5公斤、纯五氧化二磷4.6公斤、纯氧化钾20.6公斤,若全部还田相当于亩施
碳铵27公斤, 标准过磷酸钙38公斤,硫酸钾46公斤。亩施麦穰600公斤,相当于亩施
磷铵11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硫酸钾10公斤。全县每年平均剩余麦穰0.65亿公斤。其
养分相当于碳铵1940吨,过磷酸钙880吨,硫酸钾1815吨。(3)县两处小化肥厂,每年
生产碳铵5万吨,磷肥2万吨,基本满足低档氮肥的需要量。正在筹建的磷酸一铵生产
线建成后将缓解我县农业对优质化肥的供需矛盾。
4、 产量基础较高,积累较扎实的高产开发经验。我县粮食产量连续十一年稳产
高产,近五年耕亩单产递增率平均为5.7%,近三年耕亩单产递增率平均为8.9%, 按五
年的递增率, 1992年耕亩单产可达957公斤,按三年的递增率1992年完全可以实现吨
粮县,并且按三年递增率计算,1991年耕亩单产可达961公斤,按近二年递增率计算,
1991年耕亩单产可达1060公斤以上。所以经过努力二年建成吨粮县也大有希望。粮食
连续十一年的高产稳产,天公并不做美,近几年旱、虫、风、雹等自然灾害特别是干
旱尤为严重。 在去年降雨仅有235.7毫米的百年不遇特大干旱之年,粮食单产、总产
双创历史最高纪录, 耕亩单产达到810公斤, 总产首次突破3亿公斤大关, 达到
32485.47万公斤, 分别比1988年增长14.4%和15.7%;夏粮单产达到381公斤,名列
全省榜首,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并被省委、省府授予“粮食高产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高产特点:一是大面积、大范围均衡增产,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的生
产、管理、产量水平日趋平衡。全县基本上无“坠脚田”。二是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
为吨粮县开发树立了样板。全县有40个村,13万亩粮田亩产过吨粮,唐山镇在我国江
北率先建成吨粮镇,唐山、田庄、起凤、荆家、耿桥五个乡镇玉米单产超千斤。高产
开发不但是一个产量指标,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发,改善了农业水利、农机、地力等生
产条件;建立健全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
步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奠定了农业作为全县工业、建筑业稳固发展的基础地
位,凝聚了全县人民“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精神,为吨粮县建设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
三年建成吨粮县,三年任务看头年,今年是关键,今年的关键之关键是小麦生产。
目前, 全县小麦种植基础较好,苗势壮旺均衡。据冬前调查,全县平均亩茎数69.8
万,比上年同期亩增4.1万;亩三叶大蘖达39.6万,比上年同期亩增2.1万,为增加穗
数奠定了基础。加之,去冬今春普降瑞雪,特别是二月份降水近30毫米,对小麦的安
全越冬、返青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三)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强化,双层经营机制逐步完善。
在认真总结大包干责任制的基础上,我县农村改革的重点向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
体系转移,大力强化统的功能,实行双层经营,把集体和个人两个积极性调动起来,
形成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合力。一是继续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完善各
类合同消除了农民的思想顾虑,巩固了家庭经营基础。1989年底全县共签订农业承包
合同192916份,占应签合同的99%以上。二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统的功
能,实行区域化种植,形成了家庭经营加社会化服务的双层规模经营机制,摸索出了
一条以井划片,以统一服务、分户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连片规范化种植的路子。为强化
统的功能,完善双层经营机制,实现区域化种植,重点建立健全了五大服务体系:第
一,农机服务体系。三夏三秋统一调度机械,统一作业规格,统一分配任务,统一供
应油料,统一收费标准,统一耕、耙、播、收、脱、还田等作业。第二,良种繁育供
应体系。实现了全县小麦、玉米统一供种。由县供到乡镇、乡镇供到村、村供到户,
并建立起了原种生产基地和扩大繁育生产基地。第三,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形成了以
县农技推广站为中心, 以乡镇农技站为骨干,覆盖343个村,辐射10万农户的四级农
业科技服务网络,统一培训骨干、统一技术规格、统一质量要求、统一管理措施。第
四,水利服务体系。统一为农户修建防渗渠道、统一维修机房、统一打井洗井、统一
浇水,提高了水利机械和水的利用率。第五,购销服务体系。统一为农户购进、供应
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柴油等生产资料,并建立健全了机防队,实行统一购药、统一
喷药、统一防治。目前,全县各类服务组织已发展到1437个,其中,综合性服务组织
666个,专业性服务组织771个。通过建立以上服务组织,充分发挥了统一经营的优越
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三是完善了农业积累机制。1989年全
县提取建农基金254.5万元,提取土地使用费653.5万元,提取劳动积累工697.6万个,
其中义务工商品化155.3万个,折款717.5万元。
(四)农业技术推广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近几年来,县、乡、村各级加强了对农技工作的领导,增加了人员和经费,加快
了科技推广工作的步伐。在小麦生产上,一是推广了适宜本县种植的优良品种,选用
了鲁麦8号、215953、鲁麦12号等高产大粒抗倒品种,安排了42个种子村。形成了县、
乡、 村三级良种繁育供应体系,并且实现了统一供种,区域化种植,为小麦突破350
公斤大关奠定了基础。二是推广了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实现精播面积27.8万亩,半精
播面积12.1万亩,基本苗由1988年的15.1万下降到14.4万左右。三是改革了种植方式,
由每畦种八行、九行小麦改为种六行或七行。全县每畦种六行、七行的面积达到28万
亩。为小麦生长发育创造了好的条件。在玉米生产上,狠抓了“一换二增”措施的落
实,即更换品种、增加密度、增施肥料。全县35.3万亩玉米全部选用了紧凑型的鲁玉
二号、 掖单四号等品种。玉米种植密度增加到4600株。亩施氮肥平均110公斤。这些
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为粮食生产大面积稳定增产起了决定作用。这些有效的农业科
学技术能在短期内在全县普遍推广开来,在于重视了以农民技术员为主体的农技推广
队伍的发展。近两年来,共招聘67名农民技术员充实基层。全县农业科技队伍已发展
壮大到千人以上。县乡农业部门科技人员已达到320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
61人、初级职称221人;农民技术员440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助理农艺师276人,技
术员161人。全县还发展了5500多个科技带头户。
(五)各级领导牢固树立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切实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领导。
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搞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放在首要位置上,把
不断推进粮食高产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和应尽义务。县、乡(镇)、村各级党政领导,
从发展国民经济的全局考虑农业的发展问题,摆正农业与乡(镇)工业、建筑业的关系,
切实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实行县六大班子负责同志包乡镇、乡镇领导包片、一
般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地片的办法,将任务指标层层落实到人。从县委、县政府到各
级领导班子,都将农业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在组织领导上,健全了全
县的农业生产指挥系统,县、乡(镇)两级都成立了农委,在各项工作中注意保证农业
这个重点。1989年三夏三秋期间,主要领导干部不外出,精减会议,集中精力抓好农
业生产。
总之,我县实现吨粮县的有利条件很多,主观条件和客观因素都具备了实现吨粮
县的可能性。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困难。一是水资源紧张。全县地下水位近12
年平均每年下降0.51米,地下水负值区自1983年开始逐步扩大到20平方公里。两个漏
斗区的中心分布在田庄到新城和耿桥,范围达60平方公里。由于地下水下降,近几年
造成部分机井和提水设备报废。二是地力指标距建设吨粮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粮食
亩产过吨, 地力指标应达到有机质含量1.5%以上、碱解氮80ppm以上、速效磷20ppm
以上、速效钾150ppm以上。而我县目前的土壤养份含量离这个指标还有一定差距。三
是良种供求不稳,由于我县商品粮产量高,玉米本县制种效益低,群众制种不合算,
所以几年来主要靠外地繁殖,县内没有建立健全稳固的良种繁育基地。这样受市场波
动的影响极大,这种状况也不适应三年建成吨粮县的要求。四是务农劳动技术素质不
平衡,科技推广环节中还有“瓶颈”,有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难以落实到千家万户。
五是农用柴油、电力供应紧张。优质化肥、农药供应不足,农业贷款吃紧等。
二、吨粮县建设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实施步骤
以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深化农村改
革为动力,以科技投入为先导,以物质投入为基础,以加强领导为保证,以建立综合
性的承包集团为手段,用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开
展粮食高产开发。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走开发吨粮田,普及吨粮村,建
设吨粮乡(镇),实现吨粮县之路。自今年起,奋战三年,力争二年建成吨粮县。实现
产量、效益、后劲同步提高,农、林、牧、种、养、加各业协调发展,形成一个以少
投入多产出为基本特征、以农业内部良性循环、各业互相促进为基本模式的农业新格
局。
具体目标是:粮田面积稳定在38.85万亩,力争1991年前耕亩单产突破1000公斤,
总产超过38912.5万公斤。种植方式为小麦玉米轮作,复种指数为2,其中小麦种植面
积为39.7万亩, 单产425公斤, 总产16872.5万公斤,玉米种植面积为38万亩,单产
580公斤,总产2204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实现2.7亿元,人均收入1000元。
吨粮县建设的实施步骤是:
市委、县委要求:三年规划,两年实现,关键看头年。根据这一要求,第一方案
是:
1990年在全县13万亩粮田实现吨粮的基础上,实现玉米千斤县,吨粮田面积达到
30.85万亩,占计划面积的79.41%,荆家、起凤、田庄、邢家、索镇、陈庄、马桥、
新城、耿桥九乡(镇)实现吨粮乡(镇)。
1991年吨粮田面积达到38.85万亩,占计划面积的100%,果里、周家、侯庄三乡
实现吨粮乡,至此,全县13处乡(镇)普遍建成吨粮乡(镇),全县实现吨粮县。
按三年建成吨粮县要求,第二方案是:
1990年在全县13万亩粮田实现吨粮的基础上,实现玉米千斤县,吨粮田面积达到
25万亩,占计划面积的64.35%。荆家、起凤、田庄、邢家四乡(镇)实现吨粮乡(镇)。
1991年吨粮田面积达到30.85万亩,占计划面积的79.41%。索镇、陈庄、马桥、
新城、耿桥五乡(镇)实现吨粮乡(镇)。
1992年吨粮田面积达到38.85万亩,占计划面积的100%。果里、周家、侯庄三乡
实现吨粮乡。至此,全县13处乡(镇)普遍建成吨粮乡(镇),全县实现吨粮县。
三、吨粮县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完善双层经营机制,全面推广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全过程系列化服务”,
根据我县实际和生产的需要,突出建好八类服务组织:
1、农机服务体系:以“提高县级、强化乡(镇) 级、健全村级”为指导思想,建
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重点是村级农机服务组织。县农机研究所到1992年建设成为
有独立场所,具有专业技术人员15名,并有一定的试验、检测设备,能负责全县农机
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咨询服务的农机科研推广中心。县
拖修厂本着以修为主,修造结合的方针,逐步建成能修理各种农机具的维修中心,并
能生产部分农机配件,成为开发农机新产品的试验场地。同时发展300余个维修网点,
组成农机维修网络,搞好农机具的维修与保养。乡(镇)农机站要逐步增加人员,恢复
农机服务队,村设立农机服务组,并逐步设立村农机大院,配齐“四库一间一室”,
即机械库、配件库、油库、农用生产资料库、维修间、办公室,建成经济实体。村农
机服务队的编制,300户以下的村4人,300?500户的村6人,500户以上的村10人。县、
乡(镇)、村三级在逐步强化服务基础的同时,充分利用油料和安全监理这个杠杆,把
分散的农机组织起来,实行农机“六统一”的管理办法,即统一调度、统一作业规格、
统一分配任务、统一供应油料、统一收费标准、统一耕、耙、播、收和秸秆还田等作
业。
2、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由县、乡(镇) 、村、片四级组成的网络,充实加强
县水利局农水、工程两股的技术力量,巩固发展乡(镇)水利站经济实体,增强服务职
能,提高服务水平,健全村、片水利服务组(村4~5人,片2 ~3人) ,每个村配一名
由乡(镇)水利站管理的专职水利员。各级服务组织的主要职责是:县、乡、村三级主
要负责本地域内水利建设规划、组织施工、物资供应和安装服务,井片服务组负责本
片水利设施的管理、维修和协调本片农户浇水。为加强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县建立一处节水农业试验站,13个乡(镇)各建一处农作物需水跟踪观察站,配齐必要
的仪器,指导农户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3、 良种繁育供应体系:以“种子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质量标准化,加工
机械化,实行全县统一供种”为指导思想,将县良种场建成原种场,负责优良品种的
引进、试验示范,繁殖和选择适应当地种植的接班品种,对小麦品种提纯、复壮,生
产原种,对玉米自交系进行保纯和繁殖。县良种公司会同乡(镇)种子站选择40个生产
条件比较好, 技术水平比较高, 领导力量比较强的村,落实4000亩玉米制种基地和
1.5万亩小麦良种繁殖基地,作为二级种子田,繁育大田生产用种。
逐步改善种子站的仓容条件,县种子站仓贮能力达到100万公斤,乡(镇) 种子站
综合达到100万公斤。1990年除南三乡之外的十处乡(镇) 种子站及县种子站完成仓容
扩建任务。1991年上半年,南三乡完成任务。在种子供应渠道上实行专营,按区域种
植的要求统一供种。
4、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是技术推广方面。县建立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培训条
件比较完备的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全县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和科技人员的定
期培训。乡(镇)农技站充实加强推广队伍,每乡(镇)按中级、助理、技术员三个技术
层次1∶3∶6的比例配备10 ~15名技术人员, 村设立农技服务队,按500亩地一名农
民技术员的要求配备人员,同时,在全县发展一万余户科技示范户 (每十户农民中发
展一户) ,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辐射十万农户的科技推广网络。在这一网络中
的各级农技推广组织实行技物结合,使技术的推广与农资的供应结合起来,更好地促
进科技的推广。二是土肥检测化验方面。建立县土肥中心化验室,配备现代化的土肥
化验、检测仪器,融厂家、科技、生产于一体,形成“测、配、制、施”一条龙,乡
(镇)建土肥站,配备必要的常规化验、分析仪器,开展土肥化验服务,指导农民科学
用肥。三是植物保护方面。县建立植物医院,乡镇建立分院,组成病虫测报网络,加
强对病虫害的测报与检疫,乡镇植保机防队逐步扩大装备和队伍,每个乡镇配备15~
20台大型机动喷雾器,并逐步建立村级植保机防队,开展多种形式的植保技术承包。
5、 购销服务体系:巩固完善县乡两级生资购销体系,强化服务宗旨,拓宽服务
范围,同时建好村农用物资购销服务组,统一为农民购销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和柴
油等生产资料。
6、 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为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健全畜禽品种改良网
络,县建良种牛繁育场一处,良种鸡场一处,在新城畜牧场建立良种牛繁育场一处,
在耿桥畜牧场建立良种猪繁育场一处,引进鲁西黄牛100头,小尾寒羊300只,良种母
猪100头, 存养种鸡5000只。同时,加强县家畜改良站建设,配齐人员和设施,并设
立13个配种点,推广人工授精,搞好家畜杂交改良和良种推广,力争使猪、羊、牛杂
交改良和良种推广面达到50%以上,家禽的良种普及率达70%以上。其次,建立健全
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服务网络。县建立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乡镇兽医站配备
6~10名专职技术人员, 村设立畜牧兽医员。在网络形成的基础上,全面推广畜禽程
序化免疫,广泛使用配合饲料和其他先进适用的畜牧新技术。
7、经营服务体系:县乡农村经营管理指导站充实加强队伍,县站配备15?20人,
乡(镇)站配备7?10人。对农村财会人员实行聘任制,持证上岗。继续办好农村会计函
授学校,培训经管人才。搞好农业成本核算和技术经济效果预测,帮助和指导农民优
选低投入、高产出的最佳方案。同时,通过经管体系的健全,系统全面地搞好农业统
计,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8、 林业技术服务管护体系:县林业局逐步扩大编制,增加人员,并配备必要的
仪器设备,进一步搞好林业技术指导,林木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乡镇林业站的技
术人员扩大到3人以上,并配齐2?3名林政员,村也要配备3?5名护林员,增修护林房,
以保护林网绿化成果,保证林业健康发展。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 水利建设:以开源节流为主攻方向,以效益型、恢复型、挖潜改造型工程为
主,搞好维修配套和更新改造。一是实现地下管道防渗化,搞好“机井房渠四配套”。
1990年新建防渗渠道137万米,达到每亩8米的达标要求,修建配套出水口5.86万个,
扩大效益面积21.97万亩, 新打机井1000眼,更新改造旧机井2500眼,到1992年机井
保有量达到12000眼,平均40亩地一眼井,新建标准机房4750座,实现“机、井、房、
渠四配套”。同时在缺水边缘地区搞好喷、滴灌新技术试验,并逐步推广,基本实现
节水型农业的新格局,保证在外来水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及时浇上丰产水,轮灌周期
达到五天左右。二是继续抓好引黄配套工程建设,逐步形成引水回灌网络。1990年完
成引黄沉沙池、总干渠及县内主干渠的清淤工程,共计长27.3公里,土方32万方,工
日22.3万个;此外,对县内北干渠、南干渠、人字河、桓索公路沟等四条支渠拓宽落
深, 加长延伸,共计长43.05公里,土方88.2万方,工日55万个。继续完善引黄延伸
工程的建筑物配套工程,新建、改造大小建筑物24座,其中新建二级扬水站11处,共
计土方3.05万方,工日6.79万个。
2、 农机化建设: 按照“集体、 大型、配套为主”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机。到
1992年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500台, 大、中、小拖配备比为2∶1∶4,每台拖拉机负担
耕地145亩。新增小麦收割机200台,中耕灭茬机150台,旋耕犁150台,深耕犁300台,
秸秆还田机300台, 精播机500台,配套机具累计达到14000台件。拖拉机与机具配套
比达到1∶4。 引进小麦联合收割机6台,推广化肥深施耧1000把。场间作业机械15户
配一台, 新增200台,累计达到6600台。玉米套种耧10户配一把,新增3000把,累计
达到1万余把。 粮食生产在深耕、播种、浇灌、收割、运输、脱粒等环节全部实现机
械化。联合收割机收割30%以上,玉米秸秆机械还田达70%,机械中耕灭茬占90%,
机械扶脊达到80%。同时,再研制推广一批先进的农机具。今后农机化建设的重点放
在乡村两级集体服务上,乡镇农机站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增强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能力。 到1992年全县乡镇农机站拥有链轨车78台,50马力以上的轮胎拖拉机130台,
大型联合收割机65台,并配套相应的田间作业机械。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组织,也添置
必要的农业机械,以强化“统”的功能。
3、地力建设:(1)增施有机肥。我县土壤有机质较低,不利于吨粮田开发,因此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一是大力发展畜牧业,重点
发展食草畜禽。到1992年各种畜禽饲养量发展到:牛3万头,羊8万只,兔20万只,猪
12万头,禽150万只。向农业提供有机肥87.3万吨,亩均2.2吨。搞好过腹还田设施建
设, 到1992年全县青贮永久窖达到1.5万个,青贮作物秸秆1亿公斤,氨化麦穰 (糠)
1500万公斤,一方面为畜牧业提供优质低价饲料,另一方面提高秸秆使用效果。二是
搞好秸秆直接还田,小麦玉米作物秸秆在留足牲畜饲草和少量烧柴的基础上,所余全
部还入田中。麦穰在玉米小喇叭口期进行撒施或伏天沤制。玉米秸秆全部粉碎还田。
(2) 实施深耕深翻。耕地全部使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合旋耕犁和深耕犁,打破犁
底层,逐年加深耕层。到1992年耕深力争达到26厘米以上,熟化土壤,改善作物根系
环境。
(3) 全面推广配方施肥。小麦玉米播前要进行土地养分化验,根据测土结果,制
订相应的施肥配方。实现“测、配、制、施”一条龙,根据目前的土壤养分含量,要
稳氮、增磷、增钾、增微肥。自1990年开始,所有粮田全部采用配方施肥,所需肥料
除积极争取上级计划外增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化肥厂的挖潜改造,加速磷酸
一铵生产线建设,力争1991年建成投产。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到1992年全县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达到1.5%以上, 减解氮
达到80ppm以上,速效磷达到20ppm以上,速效钾达到150ppm以上,在实现吨粮后,土
壤肥力仍保持较强的后劲。
4、 农田林网建设:我县农田林网已基本成形,今后一是要继续进行农田林网补
植和林带的整理,按照部颁标准,进一步完善林网,1990年实现平原绿化达标。二是
搞好苗圃建设, 配备2 ~3名技术人员和必要的设备,为林网建设生产优质杂交树种
促进林业的发展。三是全面推行林木双向管护合同,落实管护措施,提高林木的成活
率和保存率。
5、科技体制建设:(1)科技推广网络建设:结合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
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达到“县有推广中心,乡镇有技术综合服务站,村有
科技小组和科技示范户”,并积极支持发展以农民为主体,以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
为骨干的各种专业科技协会和技术研究会,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以县农技推广中心
为中枢,以乡镇综合服务站为骨干,以村农技服务组和科技示范户为基础,以各种专
业协会为补充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2) 科技队伍建设:争取部分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和从农村知识青年、农业广播学
校毕业生中选拔部分优秀人员,充实加强乡镇科技队伍。在原招聘的13名农技干部继
续聘用的基础上,再招聘100~150名农民技术员,逐步达到2000亩地一名技术员。
(3) 科技培训设施建设:县里除继续办好农业广播学校、三处农技中学、会计函
授学校和农机学校以外,争取建立一所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农、林、水、机等部门要
建立专业技术培训中心,对现有在职的农业科技人员,在二、三年内有计划地、分期
分批地普遍进行一次技术培训,并形成制度,帮助其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建立
和完善农民培训机构,乡镇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村建立科普学校或夜校,广泛开
展技术培训。
6、 软件建设:建设吨粮县,不仅是个产量指标的“硬件”任务,而且有积累资
料升华到理论的“软件”任务。要通过吨粮县建设,出技术、出经验、出人才、出成
果,进一步指导农业攀登新的高峰。为搞好资料积累和理论研讨,首先成立吨粮县建
设资料小组,有高、中级专业技术员和广播电视局人员组成,把田间档案、各项措施、
科技、投入及政策等全部详细资料积累起来,并搞好现场录相,增强直感,丰富宣传
教育内容。二是对累积的资料进行整理升华,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导科学的角
度,解析吨粮县建设成果,形成一整套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模式,以促进农业进一步发
展。
7、 基层班子建设:“农村要想富,建个好支部”,普及吨粮村,必须有一个过
硬的基层班子。首先,要从组织、思想、作风等方面,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村级
班子的政治素质、领导素质和科技素质;提高村级班子雷厉风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
风;提高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能力。二是抓好以加强后进村党支部建设为重点的教育和
整顿,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完善组织制度,推行目标化管理。对个别存在软、散、
乱现象的村领导班子,要采取得力措施进行整顿,充实或选派干部到这些村任职,尽
快改变村的面貌。同时,切实解决村级班子成员在职报酬和退休待遇,使之保持旺盛
的战斗力。 三是在全县343个行政村,普遍建立健全村民小组,具体负责群众生产环
节中的组织工作。
四、吨粮县建设的措施
1、广泛宣传、加强教育,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吨粮县建设上来。
吨粮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县上上下下、各行各业共同努力。要充分利
用电视、广播、宣传车及宣传栏、明白纸、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大造舆论,
突出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农业问题是关系到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大局稳定的
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问题”统一全县人民的思想,把吨粮县建设当作我县经济
发展的头等大事,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吨粮县建设的宣传教
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广泛深入地对广大农民进行“黄金有价粮无价”、“有钱有粮
是小康”的教育;进行勤俭持家、增加对农业投入的教育;进行科技兴农、大力推广
科学种田的教育;进行树立全村、全乡(镇)、全县一盘棋思想的整体意识教育。通过
宣传,提高认识,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一个各行各业都来重视农业、支援农业的热潮,
增强全县农民争创高产的信心和决心,使全县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都树立起责任感、
紧迫感和光荣感,群策群力,为建成吨粮县多做贡献。
2、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和稳定党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一是组织农村干
部和广大农民,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建国四十周年的讲话和十三届五中、六中全会精
神,让广大农民坚信,我们的改革方向不会变,现行的农村基本政策也不会变,给农
民吃个“定心丸”。二是进一步完善承包合同。对承包合同的管理,坚决执行省政府
[1988]18号和县政府[1988]93号文件精神,承包合同统一归乡镇经管站管理,使
合同的签订、签证、兑现、变更等手续规范化、制度化,依法维护合同的严肃性。三
是推广“全过程配套系列化服务”的经验,开展“为农优质服务达标活动”,组织各
级各类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储存、销售、加工增值
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服务,使服务的内容覆盖生产全过程。为了便于对各种服务进行考
核,县政府制定了今年开展“为农优质服务达标活动”的意见,将各项服务内容、任
务、基本要求和标准采取百分制计分办法,进行考核和奖惩。各单位、各部门要根据
县府要求,制定各自的《为农优质服务达标标准和实施意见》,要有领导专门负责,
使为农服务工作纳入指标化、目标化管理的轨道。四是强化双层经营意识,逐步试点
推广双向承包,使农户的经营目标和集体服务规范化、法律化。双向承包,就是围绕
农业生产的各个项目,在县、乡、村、户之间层层明确目标任务,签订合同,自下而
上承包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自上而下的承包农业产量、定
购任务和其它经济指标的完成,并制定奖罚制度按时兑现。今年选择两个乡镇试行这
一做法, 积累经验逐步在全县推开。 五是强化“统”的功能,推广区域化种植。乡
(镇)、村根据各自的耕地、土壤、水利等方面的情况,搞好规划、划片划方、合理品
种布局,要求200~300亩一个方,300 ~500亩一个片,每方每片内实现“五统一”,
即统一作物品种、统一种植方式、统一栽培管理措施、统一农机作业、统一浇水,使
每一个方内的粮食作物整齐划一,大面积均衡增产。
3、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吨粮县开发。
一是县成立“吨粮乡镇开发评估论证委员会”。委员会有行政、物资和技术部门
人员组成,重点吸收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下设技术综合小组、基本建设小组、资料
小组、物资服务小组及外协小组等五个组织。农委为活动龙头,本着“实事求是,有
利因素找准,不利因素找透,以质量为标准,各个击破”的原则,对十二处乡镇吨粮
开发规划、实施方案逐一进行详细论证,并负责产量测定、吨粮乡镇验收,年终评比
奖惩等工作。
二是组建吨粮县开发技术组织。聘请省、市知名专家、教授组成技术顾问团,并
成立由5 ~7名高、 中级科技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组,在顾问团的指导下,负责吨粮
开发技术的论证、咨询和指导。
三是大力推行农业技术集团承包,鼓励科技干部包村。集团承包,领导是保证,
技术是核心,物资是基础。县、乡两级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把技术推广部门与财政、
金融、物资、供销融为一体,形成一股集体力量,发挥整体优势。农业开发区是农业
科技部门的主战场,农村是科技人员的用武之地,从1990年开始,围绕吨粮县建设,
从县直部门抽调所有农学专业的干部和农业部门的科技人员配合,深入基层,具体承
包13个乡镇、40万亩粮田的高产开发。承包组与各乡镇政府签订承包合同,并严格兑
现。对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干部进行表彰奖励,以充分调动广大承包人员推广新技
术,参与创高产的积极性。
四是进一步深化农技推广机构的内部政策。把竞争机制引入农业部门,实行优化
组合、公开竞争,择优选聘各种技术推广组织的负责人,规定其任期目标,责、权、
利三者结合,推广组织的成员由其择优聘任。建立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对现有的各
级各类科技人员,实行职称、职责、报酬三挂钩的管理办法,给高、中、初级科技人
员制订明确的岗位职责和任期目标,一年一次个人述职、民主评议、奖惩兑现。引入
有偿服务机制,逐步改变经济上单靠财政拨款、无偿服务的办法。在实行事业费包干
的基础上,自主经营,发展多种有偿技术服务和兴办技、农、贸一体化的技术经济实
体,扩大经费来源,增加资金积累,增强技术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对这类实体,要
给予减免税照顾。开展技术推广服务所需配套的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生产资料
由农贸批发部门优先供应或由工厂直接供应。
五是搞好人才培训,提高务农劳力素质。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设施,对青壮年农民
进行初级技术培训,并有计划的进行中级技术教育,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
道,如聘请专家教授讲课,举办短期培训班,印发明白纸等,广泛传播科技知识,普
及实用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
六是增加农技推广的资金投入。各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农业科技经费,列入同级财
政预算。全县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的不少于40%。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业周转金每年要拿
出30%~40%用于农业科技推广开发、人才培训和增置必要的仪器设备。有关部门要
增设农业科技物资供应专项指标,作为农业科技开发、成果推广和科研攻关项目专项
配套物资,并按优惠价格及时供应。
七是建立县农业技术进步基金会,筹措一定资金,奖励在科技推广中做出贡献的
科技人员,以鼓励科技进步。
八是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第一,普及良种。自1991年小麦要集中
选用鲁麦8号, 215953、鲁麦12号三个品种。玉米采用紧凑型的掖单四号。同时要引
进试种一批大穗、大粒、抗冻、抗病、抗倒的小麦品种(品系) 和增产潜力大于掖单
四号、抗病抗倒的玉米杂交一代种。第二,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小麦全部采用精播高
产技术,将基本苗压缩到12万,同时改革种植方式,改每畦8至9行为6至7行。玉米全
部采用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适时套种,缩短与小麦的共生期,合理密植,将亩株数
增加到5500株左右,并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第三,推广化学除草技术。到1992年应
用面积要达到50%以上。第四,逐步采用增产菌拌种新技术。
九是搞好农业发展的科技攻关。当前,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攻关。第一,解决品
种问题,把农作物高产技术研究的重点放到培育优良品种上来。第二,解决病虫害防
治问题,加强机防队的管理,实行统一购药,统一喷药,统一防治。第三,解决节水
型农业问题,大力修建防渗渠,提高水的利用率。
4、建立和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积累投入机制。
建设吨粮县,投入是关键。市委、市府已确定,市机动财力对农业投入每年保持
增长20%,县、乡(镇)60%和80%的机动财力用于发展农业。但是,投入靠财政这条路
子是很窄的,主要还要依靠农民。因此,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搞好农业
发展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把该收的钱特别是土地占用税、新菜田开发基金、水资
源费及乡镇企业个体工商税增长部分切实收起来。第二、进一步完善以工建农劳动积
累等制度, 充分发挥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村办企业上缴利润的60%,乡
办企业上缴利润的40%要用于农业。 同时切实搞好义务工的筹集运用,按省府要求农
村劳动力每年的义务工提高到30? 50个。第三、调整资金投向结构,重点用于改善农
业生产条件,支持良种和科技推广。第四、搞好农村合作经济内部资金管理与融通,
把乡村集体筹集的各类承包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等各项资金纳入合作基金会进行管理。
5、组织好农用物资的生产、调剂和供应。
充足的农用物资和生产资料供应是吨粮县建设的保证。要千方百计地保证县化肥
厂、磷肥厂等支农工业的原材料、能源和资金供应,支持工厂企业集中精力搞好技术
改造和生产调度,增加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全县每年生产氮肥5万吨、磷肥2万
吨以上,县供销、商业、农机等部门要在搞好计划内化肥、农药、柴油供应的同时,
采取有力措施,开辟货源渠道,努力增加优质化肥、农药和农用柴油的供应。每年要
保证采购计划外柴油1.61万吨,氮肥(折碳铵) 4万吨,磷肥5万吨,农药186吨。要严
格执行物价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杜绝伪劣商品,保证不误农时及时供应。电力部门
每年要保证向农业供电6800万度。在三夏、三秋和浇水关键环节,要调整、压缩工业
和非生产用电,支援农业生产。各级各部门在农用物资和生产资料分配调拨供应上,
要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服从统一安排和调拨,以确保急需和重点项目。
6、 加强吨粮县建设的领导。吨粮县能否实现,领导是关键。首先各级党委、政
府要把实现吨粮县作为今后的中心工作抓紧抓好,除了县六大班子主要负责人包乡镇
对农业工作进行指导和领导外,书记、县长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靠上抓。各乡镇党
委、政府,在抓全盘工作中,要把农业工作放在突出地位。书记、乡镇长要亲自靠上
抓,各职能部门要全力以赴地抓,一抓到底,层层抓实,并将吨粮县建设的指标和措
施用合同的形式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乡镇、落实到村到户,做到人人有责任,
人人有担子。二是县成立吨粮县开发指挥部,聘请市政府刘建业副市长任总指挥,省
科委迟范民副主任为总顾问。县委书记任指挥,县长、分管副县长任副指挥,指挥部
下设办公室。同时各乡镇、村也相应成立吨粮开发机构,并层层建立责任制,确保吨
粮县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领导职能等方面充实农业部
门的力量,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和综合部门的职能作用,确保农业生产各环节环环相扣,
一着不失, 环环取胜。 四是广泛开展吨粮杯竞赛活动。县委、县政府制定并颁发了
《关于开展吨粮杯竞赛活动的意见》,对在粮食生产上带头采用科学技术,率先实现
吨粮的乡镇、村颁发“吨粮杯”荣誉奖,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全县形成“比、
学、赶、超”的吨粮县建设热潮。五是各行各业进一步增强“我与农业共兴衰”的意
识, 把大力支援农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快农用工业的发展,特别要尽早建成3
万吨磷酸一铵项目,增加复合肥的供应,所有厂矿企业要大力开展节电、节水支援农
业活动。特别是“三夏”、“三秋”和抗旱期间,要主动让水、让电支援农业。全县
形成全党全民重视农业、支援农业和发展农业的良好局面。
五、检查验收和考核奖惩
检查验收遵循“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是乡镇首先组织农技、农经部
门搞好自查,按每20亩地一个调查点的标准,随机布点,实地考察。二是在乡镇自查
的基础上,县吨粮建设指挥部、吨粮乡镇评估委员会逐乡镇随机抽样,进行核查。三
是聘请省里农业专家对吨粮县建设成果进行验收和鉴定,签署鉴定意见。
粮食产量指标由三个方面通过各自的渠道和方法获得结果后综合分析确定。一是
由农业技术部门通过田间理论产量调查推测出实际产量。二是农经部门通过扩大农村
基点调查,每乡镇至少20个点,得出调查户的实产后,再加上其它因素推测出产量。
三是统计部门按照农村抽样调查的方法和规定,逐级上报核实的数字,计算实际产量。
县委、县政府对在吨粮县建设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表彰奖励
的范围包括县直有关部门、乡(镇)和村党政部门、村级为农服务组织和粮食高产典型。
对各项建设、生产任务和服务指标实行百分制打分考核的办法,并实行“双轨制”考
核,即县直业务主管部门考核乡镇的工作指标完成情况,乡镇分别对部门的服务工作
也给予评价记分,再由县吨粮县建设指挥部、县吨粮乡镇论证评估委员会综合考察分
析,最后确定部门和乡镇得分情况及工作成绩。具体奖励办法按桓发[1990]26号文
件《关于开展吨粮杯竞赛活动的意见》执行。

附1:
桓台县小麦测产验收意见
桓台县是我国“七五”第三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承担了吨粮田开发任务,1990
年5月23日,由山东省科委主持邀请了农业部、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市、
河北省、山东省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的小麦测产验收委员会,对桓台县的小麦进行
了抽样测产验收。
测产验收委员会在听取了桓台县初测组抽样1万户(占农户10%)和测点5万个情况
汇报的基础上,考察了全县39.76万亩小麦生产形势,并实地抽样复测了3个乡镇、11
个村、20个样点的小麦亩穗数和穗粒数,测产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
一、 经复查平均亩穗数41.4万,每穗27.77粒,千粒重按前两年平均47.5克计,
八五折合亩产456.12公斤,复测数高于初测数,验收委员会认为,桓台县初测数数据
可靠, 有代表性。 全县初测数平均39.75万穗, 26.5粒,千粒重47.5克,理论产量
500.4公斤。根据山东省科委统一测产验收规定,按八五折,全县平均单产为425.3公
斤,今后若无意外灾害可实现测产数。
二、桓台县几年来探索出了以井划方,分户经营,统一服务,区域化种植的生产
模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全县小麦大面积平衡增产。
三、全县建立健全了农机、水利、技术推广、良种、物资供应五大系列社会化服
务体系,增强了“统”的功能,使各项综合配套增产措施得到了落实,为小麦大面积
高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全县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和应用,采取政、技、物相
结合的集团承包形式,在小麦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基本实现了家
家有一张明白纸,户户有一个明白人,把农业技术送到千家万户,显著提高了广大农
民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推广了精量半精量播种整套栽培技术,使群体适中,个
体健壮,生长均衡,从而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落实到地块。
五、努力增加科技投入,物资投入,积极改善生产条件,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
能力,确保了小麦高产、稳产、增产。
测产验收委员会认为, 在全县范围内39.77万亩小麦实现大面积均衡高产,为我
国北方麦区的开发做出了榜样。已达到国内同类科技开发领先水平。
测产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梅楠
一九九0年五月二十三日
附2:

桓台吨粮县小麦测产验收委员会名单
表 附录 -3
─────────┬───────┬──────────────┬────────┬───────
职 务 │ 姓 名 │ 工 作 单 位 │ 职 称 │ 签 名
─────────┼───────┼──────────────┼────────┼───────
主任委员 │ 梅 楠 │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 │ 教 授 │ 梅 楠
─────────┼───────┼──────────────┼────────┼───────
副主任委员 │ 余松烈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 │ 教 授 │ 余松烈
─────────┼───────┼──────────────┼────────┼───────
副主任委员 │ 瞿志海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 │ 研究院 │ 瞿志海
─────────┼───────┼──────────────┼────────┼───────
副主任委员 │ 龚邦铎 │河北省农业厅 │ 农艺师 │ 龚邦铎
─────────┼───────┼──────────────┼────────┼───────
委 员 │ 李洪祥 │北京市农科院 │ 副研究员 │ 李洪祥
─────────┼───────┼──────────────┼────────┼───────
委 员 │ 赵君实 │山东省农科院 │ 副研究员 │ 赵君实
─────────┼───────┼──────────────┼────────┼───────
委 员 │ 卫东斌 │莱阳农学院 │ 副教授 │ 卫东斌
─────────┼───────┼──────────────┼────────┼───────
委 员 │ 王耀文 │山东省农机推广总站 │ 高级农艺师 │ 王耀文
─────────┼───────┼──────────────┼────────┼───────
委 员 │ 曾建强 │农业部农业司基地处 │ 农艺师 │ 曾建强
━━━━━━━━━┷━━━━━━━┷━━━━━━━━━━━━━━┷━━━━━━━━┷━━━━━━━

附3:

关于桓台吨粮县建设夏玉米验收意见
应山东省桓台县人民政府邀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
学、河南省农牧厅以及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大学、莱阳农
学院等专家、 教授组成验收委员会,1990年8月24~25日对桓台吨粮县建设夏玉米进
行验收。
验收委员会听取了桓台县夏玉米生产的汇报,对该县玉米生产进行了全面考察。
总的认为玉米品种优良,密度适宜,长势茁壮,均匀整齐。
验收委员会审查了桓台县夏玉米初测结果: 全县37.53万亩玉米共随机选点1098
户,测点3294个,加权平均全县每亩5552.9穗,每穗423.8粒,按千粒重307克计算,
理论产量每亩722.5公斤,按85%折为614.1公斤。根据山东省科委鲁科农 [1989] 第
222号文件关于玉米测产的规定, 验收委员会随机选四个乡镇抽测39点,加权平均每
亩6102.9穗, 每穗428.9粒,按千粒重307克计算,平均亩产803.6公斤,按85%折为
683.0公斤,与39点初测平均亩产680.7公斤,两者相差0.32%[详见初测复测产量表]。
据此,验收委员会承认全县初测产量亩产614.1公斤。
验收委员会认为: 桓台县在全县实现夏玉米亩产614.1公斤均衡高产,在我国冬
小麦夏玉米两熟区, 第一个全县夏玉米亩产突破600公斤,为同类地区吨粮县建设提
供了新的经验。
验收委员会主任:郑丕尧
副主任:李伯航 佟屏亚 吴道钧
一九九0年八月二十五日
附4:

桓台吨粮县建设夏玉米测产验收委员会名单
表 附录-4

─────────┬───────┬──────────────┬────────┬───────
职 务 │ 姓 名 │ 工 作 单 位 │ 职 称 │ 签 名
│ │ │ │
─────────┼───────┼──────────────┼────────┼───────
主任委员 │ 郑丕尧 │北京农业大学 │ 教 授 │ 郑丕尧
─────────┼───────┼──────────────┼────────┼───────
副主任委员 │ 李伯航 │河北农业大学 │ 教 授 │ 李伯航
├───────┼──────────────┼────────┼───────
│ 佟屏亚 │中国农业科学院 │ 副研究员 │ 佟屏亚
├───────┼──────────────┼────────┼───────
│ 吴道钧 │河南省农牧业厅 │ 高级农艺师 │ 吴道钧
─────────┼───────┼──────────────┼────────┼───────
│ 刘恩训 │莱阳农学院 │ 教 授 │ 刘恩训
├───────┼──────────────┼────────┼───────
│ 胡昌浩 │山东省农业大学 │ 副教授 │ 胡昌浩
├───────┼──────────────┼────────┼───────
委 员 │ 刘绍棣 │莱阳农学院 │ 教 授 │ 刘绍棣
├───────┼──────────────┼────────┼───────
│ 王忠孝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 副研究员 │ 王忠孝
├───────┼──────────────┼────────┼───────
│ 张起君 │山东省农业厅农业处 │ 副处长 │ 张起君
├───────┼──────────────┼────────┼───────
│ 牛玉贞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 副研究员 │ 牛玉贞
─────────┴───────┴──────────────┴────────┴───────

桓台县优抚对象抚恤优待办法
(1990年11月1日桓台县人民政府令第3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搞好抚恤优待工作,维护和保障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根据《军人抚
恤优待条例》和《山东省优待烈属军属和伤残军人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
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县居住的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
军人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依照本办法的规定享受抚恤和优待。
第三条 抚恤优待工作实行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制度。本县境内的一切单
位和公民都应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义务。
第四条 县民政局主管全县的抚恤优待工作。

第二章 死亡抚恤

第五条 现役军人死亡,根据其死亡性质和死亡时的薪金收入,由县民政局按照
下列标准发给一次性抚恤金:
(一)革命烈士,为四十个月的薪金;
(二)因公牺牲军人,为二十个月的薪金;
(三)病故军人,为十个月的薪金。
义务兵和月薪金低于正排职军官薪金标准的志愿兵、取得军籍的军队院校的学员
死亡时,按基准军衔为少尉的正排职军官的职务薪金(第二档次)和军衔薪金两项之和
计发一次性抚恤金。
第六条 一次性抚恤金发给的顺序:
(一)有父母(或抚养人)无配偶的,发给父母(或抚养人);
(二)有配偶无父母(或抚养人)的,发给配偶;
(三)即有父母(或抚养人)又有配偶的,各发半数;
(四)无父母(或抚养人)和配偶的,发给子女;
(五)无父母(或抚养人)、配偶、子女的,发给未满十八周岁的弟妹;
(六)无上述亲属的,不发。
第七条 立功和获得荣誉称号的现役军人死亡,依照规定增发一次性抚恤金。多
次立功或多次获得荣誉称号的现役军人死亡,其一次性抚恤金,按最高功勋的增发比
例计算,不累计折算。虽在服役期间荣立功勋,但在退出现役后死亡的,不增发一次
性抚恤金。
第八条 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家属,享受定期抚恤的对象:
(一)父母、抚养人、夫、妻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收入的,或虽有一定生活收入,但
不足以维持当地一般群众生活的;
(二)子女未满十八周岁,或虽满十八周岁的在校学生和因病、残基本丧失劳动能
力而无生活来源的;
(三)弟妹未满十八周岁,且必须是依靠军人生前供养的。
无子女且男满六十周岁、女满五十五周岁的父母、抚养人、配偶(以下简称孤老)
以及父母双亡且未满十八周岁的子女(以下简称孤儿),增发应领定期抚恤金的百分之
二十。
第九条 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家属由县民政局批准,核发《定
期抚恤金领取证》,凭证于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到县、乡(镇)民政部门领取定期抚恤金。
对享受定期抚恤的孤老对象,民政助理员应将抚恤金送到户。
第十条 享受定期抚恤金的优抚对象死亡后,加发半年的定期抚恤金,作为丧葬
补助费,同时注销定期抚恤金领取证件。

第三章 伤残抚恤

第十一条 退出现役后没有参加工作和参加工作的革命伤残军人,凭《革命伤残
军人证》由县、乡(镇)民政部门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分别发给伤残抚恤金和伤残保健金。
第十二条 在乡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由县、乡(镇)民政部门发给护理费。
在职或离休、退休的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的护理费,由发给其工资和离退休金的
单位发给。
第十三条 革命残伤军人死亡后,停发伤残抚恤(保健)金和护理费,注销证件,
留作纪念;原领取伤残抚恤金的,民政部门按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丧葬补助费标准
发给其家属丧葬补助费,并增发半年伤残抚恤金;原领取伤残保健金的,所在单位按
病故人员的有关规定办理;因战、因公致残的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的家属,享受
病故军人家属的待遇。
第十四条 革命伤残军人丢失《革命伤残军人证》,由本人登报声明作废,向民
政局申请补发。
第十五条 革命伤残军人凭《革命伤残军人证》 于每年的一月和七月到县、 乡
(镇)民政部门领取伤残抚恤金和伤残保健金。对伤残较重、行动不便的,乡(镇)民政
助理员应把伤残抚恤金(保健金)送到户。

第四章 优 待

第十六条 享受现金优待的对象:
(一)家居农村享受定期抚恤的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
(二)义务兵家属;
(三)在乡革命伤残军人,在享受伤残抚恤金后,生活仍低于所在乡(镇)平均生活
水平的;
(四)年老体弱不能经常参加劳动,生活困难的在乡复员军人和带病回乡丧失劳动
能力生活特别困难的退伍军人。
第十七条 现金优待标准:
(一)对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在享受国家定期抚恤
之后,要通过优待达到所在乡(镇) 上年度1.2个人均纯收入水平,保证他们的生活略
高于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对义务兵家属实行户户优待。对农业户口的义务兵家属每年每户优待所在乡
(镇)上年度一个人均纯收入的数额;对非农业人口的义务兵家属按不低于本县轻工业
二级工月标准工资的二分之一数额计算,按年计发优待金。对在职职工应征入伍的义
务兵,服役期间仍按其原标准工资的数额,从统筹优待经费中支付优待金。
(三)对在乡革命伤残军人、复员和带病回乡的退伍军人,应视其生活困难程度,
给予适当优待。
(四)对孤老优抚对象的优待,应略高于同类优待对象的优待标准。
第十八条 优待金的筹集和管理:
(一)农业户口优待对象的优待金,以乡(镇)为单位按土地或人口均摊。
(二)非农业户口义务兵家属的优待金,以县为单位按职工人数均摊,由县人民政
府组织民政、财政、统计、金融部门负责筹集。
(三)农业户口优待对象的优待金筹集后,由乡(镇)财政设专账管理;筹集的非农
业户口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存入县民政局指定银行的“优待金专用账号”。优待金必
须专款专用,节余经费转入下年度继续使用。
(四)优待金年初由乡(镇)人民政府编造预算,报请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批。非
农业户口义务兵家属的优待金,由县民政局编造预算,报县人民政府审定。
第十九条 优待金兑现:
优待金须在“八一”建军节前一次兑现到户。农业人口优待对象的优待金兑现时,
由乡(镇)人民政府召开兑现大会;非农业人口义务兵家属的优待金,由其所在单位到
县民政局领取优待金,负责兑现到户。
第二十条 义务兵在服役期间获得荣誉称号和立功的,凭部队团以上政治机关的
通知书,对其家属按下列比例增发当年优待金:
(一)获得大军区以上(含大军区)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0%;
(二)立一等功的,增发20%;
(三)立二等功的,增发15%;
(四)立三等功的,增发10%。
同年内多次获得荣誉称号和立功的,按其授奖的最高等级增发当年优待金。
第二十一条 义务兵被除名、开除军籍或判刑期间,停发其家属优待金。
第二十二条 每年征集的义务兵,在发入伍通知书之前,县、乡(镇)民政部门依
据有关政策规定和征兵的分配指标,审定优待对象,符合条件的,在发《入伍通知书》
的同时,发给《优待证书》,凭证享受优待。
第二十三条 下例优抚对象,按以下规定确定是否给予现金优待:
(一) 义务兵超期服役的,凭部队团以上单位机关的通知,对其家属继续给予优
待;服役期满部队没有通知的,停发其家属的优待金。
(二)义务兵提升为干部或转为志愿兵、无军籍职工的,从部队批准的下年度起停
发其家属的优待金。
(三)从地方直接招收的军队院校的学员、文艺体育专业人员其家属不享受现金优
待。
(四)从农业人口征集的义务兵,凡不是户口所在乡(镇)入伍的,其家属不享受现
金优待;从非农业人口征集的义务兵,除在职职工从本单位入伍外,其它非户口所在
地入伍的义务兵,其家属不享受现金优待。
(五)从农业人口入伍的义务兵在服役期间,其家属户口就地农转非的,当年仍按
农村义务兵家属给予现金优待,从下年度起按城镇非农业人口义务兵家属给予现金优
待。
(六)享受优待的优抚对象户口迁移的,从下年度起,由迁入地给予现金优待。
第二十四条 每年优待金兑现后,乡(镇)人民政府及军人家属所在单位应及时填
写《优待通知书》,发寄军人所在部队。
第二十五条 在乡复员军人及带病回乡丧失劳动能力、生活特别困难的退伍军人,
按照规定的条件,给予定期定量补助,并逐步改善他们的生活。对抗日战争时期入伍
的和孤老复员军人的定补标准应高于一般定补对象。享受抚恤补助的对象死亡后,其
抚恤补助经费应继续用在优抚对象身上。
第二十六条 医疗待遇:
(一)卫生部门按下列原则,对优抚对象给予医疗减免:
对在乡二等乙级以上(含二等乙级)的革命伤残军人,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其医
疗费不得实行定额包干,实报实销。
对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的孤老父母或配偶,因病所需医疗费给予全免。
对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家属和带病回乡的复员军人及带病回乡退
伍军人,因病所需医疗费本人无力支付的酌情减免。
以上对象所需的医疗减免经费,由县财政落实解决。
(二)在乡三等革命伤残军人因伤口复发治疗所需医疗费,由县民政局负责解决。
对在乡复员军人和三等革命伤残军人因病所需医疗费本人支付确有困难的,由民
政部门酌情给予补助。 所需经费, 由县民政局从优抚事业经费中调剂部分数额,乡
(镇)从群众统筹优待款中增提3%,乡(镇)从企业上交的税前利润中提取1%的金额。
第二十七条 未随军的现役军官、志愿兵的妻子,有工作单位的,住房由所在单
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并享受双职工的分房待遇;无工作单位的,由当地房管部
门优先解决。
义务兵服役期间,地方安排住房时,应将他们计入家庭住房人口。
家居农村的优抚对象确需建房,所在乡(镇)、村和土地管理部门,应优先安排和
审批宅基地。
第二十八条 现役军人妻子享受探亲假待遇。按规定每年享受的探亲假,所在单
位不得随意扣减,探亲期间按国家规定享受待遇。对边防海岛部队农业户口军官家属,
在部队批准随军后,根据有关规定为其在当地办理农转非手续,安排适当工作。
第二十九条 优抚对象享有优先招工待遇:
(一)家居农村的革命烈士家属符合招工条件的,当地劳动部门应在全民或集体企
事业单位安排其中一人就业,并办理农转非手续。
(二)从农业人口招工时,优先照顾符合招工条件的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家属
和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的一名子女。
(三)乡(镇)、村企业招工时,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优抚对象的子女。
第三十条 教育部门对革命烈士子女、革命伤残军人报考本县各类学校,应适当
降低录取分数段,其身体条件可适当放宽。
革命烈士子女考入学校免交学杂费并优先享受助学金。革命烈士和二等乙级以上
(含二等乙级)革命伤残军入的子女缴纳教育集资有困难的,有关部门和学校应酌情减
免。
第三十一条 革命烈士的父母、配偶、革命伤残军人和带病回乡不能经常参加生
产劳动的复员军人以及带病回乡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伍军人,免除义务工。
现役军人不计入家庭人口摊派提留和义务工。
第三十二条 县、乡(镇)成立拥军优属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检查、指导
拥军优属工作。
乡(镇)、村建立优抚安置服务网络,设立:
(一)优抚安置服务组:督促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催收、兑现优抚对象统筹优
待款;协助开发使用退伍军人两用人才;解决烈军属和伤残、复员、退伍军人生产、
生活团难。
(二)送温暖服务组:组织妇女对孤老烈军属和伤残、复员军人包户服务;为现役
和退伍军人当“红娘”,解决婚姻问题。
(三)义务帮工服务组:组织团员青年帮助有困难的优抚对象耕地、收割、建房修
屋、送柴运粮。
(四)扶持生产服务组:组织农行、供销社、农机站、兽医站、科技咨询站等部门
和科技人员,从资金、项目、技术、信息、供销等方面,扶持优抚对象发展生产,对
特困户实行定人员定项目包户扶持。
(五)教育医疗服务组:负责革命烈士、因公牺牲、病故军人、现役军人的家属以
及带病回乡复员退伍军人的就医治病服务,解决优抚对象的子女入学入托困难。
第三十三条 县、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及企业事业单位在新年、春节、
“八一”建军节等节日期间,应采取挂光荣牌、贴春联、送年画、走访座谈等形式,
慰问优抚对象。
第三十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在军人入伍时,要组织欢送;军人退
伍回乡时,要组织欢迎;在接到军人立功喜报或各种荣誉称号证书时,要组织群众庆
功贺喜;接到《革命烈士证明书》或军人牺牲、病故通知书时,要及时对其家属进行
抚慰。
第三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搞好全民国防教育,加强优抚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
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定期召开优抚对象代表会,县二年、乡
(镇)每年召开一次,汇报优抚工作,听取意见,表彰先进,激励优抚对象发扬革命传
统,谦虚谨慎,团结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优抚工作的领导,对在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
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应视情节轻重,严肃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县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我县过去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
按本办法执行。

中共桓台县委关于继续深化民俗
改革的意见
(桓发[1991]43号文件)

几年来,我县的民俗改革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
有了突破性进展,在全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得到了全县干部
群众的普遍拥护。为了巩固和发展民俗改革的成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县委
决定将民俗改革工作列入全县“八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深化这项
改革内容,以确保民俗改革深入、持久、健康的向前发展。
一、分析现状,增强民俗改革的紧迫感
全县的民俗改革工作,从开始就本着尊重民意、符合实际、顺应形势、因势利导
的基本原则开展工作,因而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拥护和热情支持。但由于各单位
情况不同,认识有别,致使这项改革工作发展还不够平衡,巩固成果,提高水平的任
务还相当艰巨,尤其是从目前个别单位领导有所放松,出现了“回潮”现象或新的问
题,具体表现:一是婚事大操大办,有的铺张浪费严重,重聘彩礼、高价婚姻、动用
公车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丧事中封建迷信、披麻戴孝、纸人纸马现象在个别地方有蔓
延趋势。三是神汉、巫婆、算命先生又有新的活动。四是有些村庄的红白理事会组织
名不符实,不能发挥正常的“理事”作用。另外,在计划生育方面仍存在早婚早育、
非法同居的现象。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
有损于文明县和党建先进县的荣誉,有损于桓台的声誉,影响各项事业的发展,各级
领导,要以对人民负责,对党的事业负责的态度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对民俗改革的
认识要再提高,制度再健全,措施再加大,真正在深化内容提高质量、扩大影响上下
功夫。
二、认识再提高,形成全民参与民俗改革的共识
民俗是社会生活的综合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而民
俗的形成是几千年历史更迭沿袭相传的过程,远源流长,根深蒂固,破旧立新,改革
民俗的任务十分繁重,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必须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
作出不懈的努力。民俗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度,关系到
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的整体水平和能否继续巩固发展的问题。为此,文化、
广播、电视等部门都要着力宣传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加强舆论导向,
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村要利用板报、专栏、标语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民俗
改革的好处,阐明深化民俗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充分认
识到搞好深化工作,是新形势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公民素质的重
要途径,是优化社会环境的好形式,是改革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使全社会形成一种
共识,即:改革民俗中愚昧落后的成份,是社会的需要、人民的呼声,是真心实意为
群众办实事的具体表现。
三、重点突破,提高民俗改革的针对性
民俗改革,得民心顺民意。但目前有些条款尚不完善,悬而不实,有些内容形式
单一,缺乏综合性。其主要原因是意识淡化、工作软化、章法老化、领导弱化。要解
决这些问题,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必须全面总结前段情况,扎扎实实地搞好“回头看”,
实事求是地找准问题的“症结”。全县要把重点放在狠刹婚嫁丧葬中的大操大办及封
建迷信现象上,在这方面要有所突破,形成规范,在婚事中,严禁大宴乡里宾客,不
准动用公车,杜绝买卖婚姻和非法同居;在丧事中,不准披麻穿白,不准打幡,不准
烧纸人纸马,杜绝土葬和雇吹鼓人;在破除迷信中,要取缔神汉、巫婆、算命先生及
封建迷信物品制作场所。真正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
四、加强监督、确保民俗改革的深化。
民俗改革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各个层次的人们。各单位必须强化监督手段,
制定强有力的教育、防范、制约、奖惩等措施,综合运用思想的、行政的、经济的、
法律的等多种渠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县委将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
见的基础上,把民俗改革列入乡镇考核。各乡镇、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具体实
施细则及配套措施,形成自己的“小立法”。要建立民俗改革督查小组,实行明查与
暗访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查办。不管哪个地方、哪个环节、
哪个部门出现问题都要进行严肃批评、通报全县,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要直
接追究单位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是党员的要给予党纪处分,是干部的给予政纪处分,
所在单位不能评为本年度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
五、切实加强领导,把民俗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调整充实县民俗改革领导小组:赵奎同志任组长,王子林、王树武、周惠亭
同志任副组长,成员有李敏、徐立增、耿衍飞、张秀君、牛廷湘、张兴迪、徐洪本、
魏衍华、张其明、郭之美等同志组成。各乡(镇)村、县直各单位也要建立相应机构,
并将名单上报县民俗改革领导小组,便于统一掌握。其次是齐抓共管。要发动社会各
界的力量一齐努力,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把关定向,各职能部门要正确引导,各群团组
织要积极配合,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创造性地发挥作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
面。 第三搞好培训, 提高村级理事会成员的理事能力。民俗改革的重点部位是村级
“红白理事会”,它是对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结合
前段村级组织换届调整后,部分村庄的理事会已名存实亡,线断网破的实际,要抓紧
加强理事会的力量,并且认真搞好培训,把理事会成员的任务、要求、职责范围等讲
清弄明,提高其“理事”能力。第四抓好典型。各级党政组织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典型,
善于利用干部群众中的“闪光点”,指导面上的工作,同时要抓住那些屡禁不止,有
令不行的“钉子户”,作为反面典型以儆效尤,昭示群众。第五发挥党团员干部的示
范作用。县委要求全县党员、团员及干部要在深化民俗改革的过程中,身先士卒,率
先垂范,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自觉地站在改革的前列,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净化周
围的“小气候”,为推动全县民俗改革的深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九九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中共桓台县委 桓台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速“双千县”建设,促进
高产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
(桓发[1992]1号文件)

我县继实现江北第一个吨粮县后,农业已由高产走向高产高效。1991年11月2日,
李鹏总理视察桓台,给予了充分肯定,为桓台题词“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并
嘱托我们要“早日实现双千县”。为了落实总理的指示,充分挖掘我县农业资源潜力,
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加快双千县建设步伐,特制订本《意见》。
一、“双千县”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双千”是高产高效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的量化指标。“双千县”,即全县
种植业整建制的实现每亩粮田产量稳定在千公斤以上,每亩耕地收入超千元。
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
发展多种经营”为指导;以李鹏总理的嘱托为动力;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
为基础;以巩固发展吨粮县建设成果,继续提高粮食单产为前提;以提高社会、经济、
生态效益为目标;以强化科技,完善服务为手段;以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为保证;科
学运筹作物布局,系统优化种植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全县农业高
产高效、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加快奔小康的步伐。
双千县建设的原则是:在粮食单产稳定增长,总产达到三保一贮备 (即保群众口
粮、保对国家的贡献、保社会用粮,群众有一年以上贮备粮) 的基础上,坚持粮经合
理比例,种植业实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区域种植,规范管理;集约经营,高产高
效。
具体目标是: “八五”末,力争1993年实现“双千县”。全县耕地面积保持在50
万亩,粮田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3.25亿公斤以上,种植业总收入
实现53432.8万元,平均每亩粮田单产达到1051公斤,每亩耕地收入1068.7元。
二、双千县建设的可行性
(一)自然条件优越
我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温度适宜、 光照充足。 据历年统计, 年日照时数为
2813.5小时,大于或等于零度的气温持续265? 300天,积温为4777.5度,日平均气温
12.5度;历年无霜期在198天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586.4毫米。
全县地势平坦,地貌形态主要有两种:孝妇河、南干渠、西分洪河以南为山前冲
积倾斜平原,南干渠以北为冲积湖沿堆积洼地。全县土壤耕性良好,土壤类型以褐土、
潮土、砂姜黑土为主,表层质地多为中壤,适种性广。
(二)综合生产力水平较高
1、 农业科技建设初具规模。我县建有农技推广中心、土肥监测中心和科技培训
中心。农技推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县现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339人,乡、
村专兼职农民技术员950人。 通过强化科技培训,农民的科技素质明显提高,靠科技
创高产、夺高效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
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已具备较高水平,抗旱防涝能力较强。一是自1987年兴建
配套的引黄补源工程, 年引水能力1亿立方米以上,有效地缓解了地下水源不足的问
题。 二是节水型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全县现有防渗渠346万米,效益面积达40万亩,
年可节水5000万方左右。并试验应用了保雨灌溉技术。三是机、井、房、渠基本实现
四配套。全县共有机井10722眼,平均每眼负担土地面积50亩以下。农田轮灌周期5到
7天。 同时全县有长2222公里的排蓄水河道和1077座桥、闸、涵等水利设施,基本达
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治水要求,有力地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3、 农机化水平大大提高。全县现有农机总动力28.7万千瓦,亩均0.56千瓦。农
用拖拉机3334台, 农机具配套比达1∶3。现有排灌机械17.67万千瓦。农业生产的主
要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4、 地力基础好。据1991年秋前土壤养分测定,全县平均土壤有机质1.44%,碱
解氮68ppm,速效磷15.5ppm,速效钾113ppm,基本适应双千县建设的要求。同时,全
县畜牧业发展迅速,1991年全县大牲畜存栏5.58万头,其中牛4.28万头,猪饲养量15
万头, 家禽存栏339.4万只,其中蛋鸡215万只,肉鸡饲养量263万只,每年可向农业
提供优质有机肥148万吨。 秸秆还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县内有两处化肥厂,年产碳
铵5万吨,磷肥2万吨,磷酸一铵3万吨,为继续培肥地力,奠定了基础。
(三)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为适应吨粮县建设的需要,全县基本建成了县、乡、村三级科技、农机、水利、
良种、购销五大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国营为龙头,集体为骨干,个体、联合体为补充
的社会化服务网络。
(四)农副产品有一定的销售市场和加工贮藏能力
畜牧业的发展满足了对富余粮食转化增值的需求,农牧并举,良性循环已形成了
一定的格局。我县地理位置优越,南靠张店18公里,北离东营90公里,西距省城济南
120公里; 县内公路四通八达,张北路、张田路、章索路穿境而过,张东铁路横贯南
北;通讯设施先进,已并入全国自动电话网,为开辟农副产品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全县现有棉花加工厂3处,棉纺厂3处,年生产能力3万纱锭;有缫丝厂1处,年加工能
力42.5万公斤; 肉鸡屠宰线2条,年宰鸡500万只:有恒温库和低温冷库各3座,冷藏
能力1500吨,保鲜能力500吨,已形成了一定的农副产品加工贮藏能力。
(五)经济基础较高
近几年来,我县坚持农工建三业并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呈现稳步
发展的良好局面。1990年建成了江北地区第一个吨粮县,1991年又巩固和发展了吨粮
县建设成果, 粮食总产达到39235万公斤, 平均每亩粮田1048公斤, 种植业总收入
3.79亿元,平均每亩耕地745元;1991年全县预计工业总产值16亿元,建安产值8亿元;
农民人均收入超1000元,为双千县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六)干部群众热情高、干劲大
几年来,我县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首要位置,把不断推进粮食高产、发展高效农
业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县、乡(镇)、村各级党政领导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考虑农
业问题,摆正农业与乡镇工业、建筑业的关系,实行了领导包乡镇、包片、包村责任
制。全县广大农民对高产高效农业开发有着内在的驱动力。特别是李鹏总理视察桓台,
对我县双千县建设寄予殷切希望,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建
设双千县的积极性,全县上下形成了落实总理指示,早日建成双千县的热潮。
总之,我县实现双千县的有利条件很多,主观和客观因素都具备了实现双千县的
可能性,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困难。一是服务体系尤其是产后加工服务体系和技
术服务体系尚待进一步的完善;二是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三是基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因此,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采取得力措施,化解不利因素,克服遇到的困难。
三、双千县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
(一)主要内容
1、优化种植业结构
到1993年,全县粮田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粮经比大致为6∶4,按照“三保一
贮备”的原则,全县小麦面积安排40万亩,玉米安排24万亩,水稻安排3000亩,经济
作物中发展麦套棉8万亩,春棉2万亩,麦套花生3万亩,常年菜5.5万亩,麦茬菜或大
秋菜4.7万亩,间作越冬菜或早春菜9万亩(自然亩) ,食用菌0.7万亩(自然亩),其它
作物0.65万亩(杂粮、经济作物、瓜类),桑园1.5万亩,新发展果园0.35万亩(总数达
到0.7万亩)。
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发展、区域化种植的原则,将全县种植业划分为
四个生产区。
(1) 粮食生产区:小麦种植仍遵循原来的种植习惯,全县均匀分布。夏玉米主产
区分布于县境中心地带,包括唐山、田庄、索镇、耿桥、起凤五乡镇及其他八个乡镇
的部分区域。
(2) 棉花主产区:主要分布于张田公路以西、北干渠以北,包括马桥、陈庄、荆
家、新城、周家五个乡镇,此区要进一步推广应用麦套棉栽培技术,保证麦棉两季双
高产。
(3)蔬菜主产区:以荆家、耿桥、索镇、果里、马桥、田庄、侯庄七个乡镇为主。
以果里、 荆家为中心建立两处万亩蔬菜生产基地。 建立蔬菜大棚1000个,日光温室
100个。 此区以扩大常年菜种植为主,采取保护地栽培,推广大棚、中棚、小拱棚、
地膜覆盖,做到一年四季均衡生产。
(4) 桑蚕主产区:以唐山、田庄、陈庄、邢家、新城、侯庄、周家七乡镇为主。
到1993年建成1.5万亩优质高产桑园,力争蚕茧产量达到150万公斤。此区要大力推广
先进的桑蚕生产技术,建好高产桑园,科学养蚕,确保桑园的经济效益。
起凤镇重点搞好湖区综合开发。
2、改革种植制度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间作套种、立体种植,保护地栽培,进一步提高复
种指数。把高秆作物与低秆作物,不同株型和叶型,喜光作物和耐阴作物合理搭配,
立体用光,有效地提高光能利用率;深根作物与浅根作物搭配,充分利用土壤各层次
的营养物质, 提高肥水利用率。 通过间作套种,力争使全县复种指数比1990年增加
0.5以上。
3、优选种植模式
间作套种模式,主要选用三种:一是以小麦、棉花为主,增加一茬越冬菜或元葱
或大蒜三作三收;增加一茬越冬菜再增加一茬夏花生四作四收。二是以小麦、玉米为
主,增加一茬越冬菜和一茬大白菜四作四收;增加一茬食用菌三作三收。三是以小麦、
西瓜为主,增加一茬蒜苗,一茬花生,一茬秋菜五作五收。
大棚菜周年多茬模式:主要选用春提前菜、秋延后菜二茬制,增加一茬越冬菜的
三茬制,再增加一茬夏季菜或棚内搞秋菜间作或夏收套作的四茬、五茬制。
其他常年菜田,也要根据种植品种,合理安排茬口,选择适宜的间作套种模式。
(二)实施步骤
双千县建设从1991年开始,到1995年结束,力争1993年实现。
1991年对种植业内部结构进行初步调整。
1992年打好整个工程实施的基础。小麦面积达到41万亩,棉花发展到10万亩,其
中春棉2万亩, 麦套棉8万亩,麦套花生1万亩,玉米28万亩,桑园1.1万亩,常年菜4
万亩,麦茬菜或大秋菜4万亩,越冬菜和早春菜5万亩(自然亩),食用菌0.4万亩(自然
亩) , 水稻0.1万亩,其他粮食作物0.7万亩,其他经济作物1万亩,育苗和新增果园
0.2万亩。耕亩收入达到900元。粮经作物面积比由1990年的8.5∶1.5变为6.6∶3.4。
1993年工程方案全面到位。
1994年、1995年为整个工程的巩固、完善阶段。巩固建设成果,进一步提高产出
效益。
(三)双千县建设的效益分析
双千县建设目标实现后,全县粮食总产可达到32540万公斤,收入19455.8万元;
经济作物收入7460万元,其中棉花收入实现5990万元,花生收入1320万元;蔬菜收入
21655万元; 桑蚕收入1590万元;其他农作物收入1254万元;果园收入1260万元;育
苗及林网收入758万元; 种植业总收入实现53432.8万元; 平均每亩耕地收入可达
1068.7元,比1990年增长84.5%;每亩粮田平均单产达到1051公斤。投入产出比将达
到1∶4.43。
四、双千县建设的措施
(一)深化认识
这是双千县建设的前提。宣传部门和农业部门要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充分利用
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加强对双千县建设重大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的宣传。要用江
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统一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
思想,使他们明确翻两番、奔小康的艰巨任务仍然在农村、在农民。农民致富的出路
在于发展高效农业,“双千县”建设是加快实现小康的一条重要途径。引导农民从务
农难富的陈旧思维中解脱出来,增强开发“双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教育农民克
服“三种思想”,树立“三个观念”,即克服增产到顶、潜力挖尽的思想,稍富即安、
满足现状的思想,农业低效,务农难富的思想。树立潜力观念、效益观念、商品观念。
真正把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转到靠科技、挖潜力、增效益、奔小康的轨道上来,使全
县上下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党全民大干双千的合力。
(二)依靠科技
这是双千县建设的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最终要靠科
技解决问题”。我县的实践证明,依靠科技发展农业,投资省、效益高。为此,根据
我县实际在科技问题上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 壮大科技队伍:要使各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技术迅速传播到农民手中,关键是
有一支强大的技术推广队伍,担当起桥梁作用。县农业技术部门要通过向外地引进一
部分,送大专院校培训一部分,经过考试招聘一部分等多种渠道,不断充实加强技术
力量。 县农技站的人员要增加到10人以上,植保站要增加到5人以上,以保证其完成
各种作物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测报的重任。县人事部门对需调进的技术人员要优先安
排编制,优先调入。各乡镇也要根据各自的实际,从吨粮田技术员中调剂或招聘一部
分农民技术员从事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生产的技术指导。对所有农民技术员均实行
合同制、培训制、证书制、淘汰制。
2、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高产高效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包括原种繁
育基地和大田用种繁育基地,对需在全县推广的品种集中繁育,确保纯度。各业务部
门要建立高效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加强对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和间作套种模式的试验
选择, 并及时总结点上的经验向全县推广。各乡镇要首先抓1 ~2个专业村,建立好
高产高效样板田。同时发展一批科技示范户、带头户,使其在高科技、高产出、高效
益方面率先垂范,带动面上工作的开展。
3、 加强科技培训。要充分利用县农业广播学校、县农技培训中心和县职业高中
等教学基地,加强对农民技术员、科技骨干、基地村技术员、示范户的业务培训。各
业务部门要根据农作物各生长期的不同特点,分类制订各种作物栽培管理的技术意见,
并采取层层办班、组织广播讲座、印发宣传材料、派讲师团下乡等形式向农民宣讲,
真正达到家家有明白纸、户户有明白人。作物栽培管理的关键环节要采取请进来、派
下去等方法,请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的专家学者来我县授课,派技术咨询小组指导
到田间、地头,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4、 加快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要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挂钩、联姻,搞好合作
与联系,及时引进新技术、新成果、引进优良品种。对一些实用的新技术,如集约农
业技术、棉花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化控技术、蔬菜的保护地栽培等,要采取行政
干预、政策激励、宣传教育等多管齐下的方法,迅速大面积推广。
5、 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新技术,努力增加复种指数。各业务部门要根据我县实际
情况,借鉴外地经验,在试验的基础上,迅速优选出一批高效益的种植模式,向全县
推广。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在宣传双千县建设意义的同时,把间作套种在双千县建设中
的特殊意义和作用进行大力宣传和宣讲,使广大农民明白增加复种指数是提高产出效
益的关键途径,自觉地学习和运用间作套种技术,开发双千田,建设双千县。
6、 建立技术岗位责任制,实行农业技术集团承包,鼓励科技干部包村。从1992
年开始,围绕双千县建设,从县直部门抽调所有农学干部和农业部门的科技人员配合,
深入基层,具体承包双千工程开发。并把其工作实绩与奖金发放、职称晋升、年终评
先挂起钩来,以充分调动技术人员服务“双千”的积极性。
(三)强固基础
1、 强化水利建设。一是搞好机、井、房、渠综合配套,按粮食作物每50亩一眼
井, 经济作物每30亩一眼井的要求,进一步规划机井布局。增打更新机井800眼,继
续发挥以井保丰的优势。 增修和更新地下低压输水管道124.6万米。同时要搞好机井
房建设,新建标准机房1500座,实现井、机、房、渠四配套。二是抓好引黄工程的完
善与配套,进一步扩大引黄受益面积。三是加强水利科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水利科
技潜力。县建立水利科技服务中心,配备植株水平衡监测仪器;乡镇建立水利科技试
验站和农作物需水跟踪观察站;村建立供水站。四是大力发展喷灌、滴灌、保雨灌溉,
做到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2、 大力发展农机事业。一是搞好村级综合服务大院建设,到1993年全县60%以
上的行政村配齐以农机为龙头的一类综合服务大院,健全四库一间一室,即生资库、
机械库、配件库、油库、维修间、办公室。二是增强机械装备水平,到1993年全县农
用拖拉机达到4000台, 其中大中型的1500台,小型的2500台,配套机具达到12000台
件。三是抓好农机与农艺的综合配套。农业机械部门要根据全县的作物布局和立体种
植模式,研究、引进、推广一批适用的农机具。在粮食生产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经
济作物的生产也要基本实现机械化。
3、 进一步培肥地力。一是大力发展畜牧业,搞好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增施有
机肥,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力争1993年,全县蛋鸡存养量发展到300万只、肉鸡饲
养量500万只、猪饲养量15万头、牛饲养量6万头,并形成基地化生产,规模化饲养。
二是推广配方施肥。全县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各种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制定施肥配方,
统一生产各种专用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成本。三是搞好深耕,加深活土层,
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四是抓好小麦高留茬、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
4、 改善生态环境。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提高林木覆盖率。力争1993
年,全县农田林网面积达到48.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15%。二是搞好环境监测与污
染治理,建立绿色农副产品基地。
(四)强化服务
1、健全服务体系
在完善现有五大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建好下列三个服务体系:
(1) 技术服务体系。县农业局要建立健全“双千县”建设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植保服务体系、良种繁育服务体系,全面负责粮食及经济作物的技术指导与技术培训、
病虫测报与防治、良种繁育与供应工作。乡镇要建立农业综合服务站,纳农技、植保、
土肥、种子于一体,开展综合性服务。有条件的乡镇要建立植保服务公司,与农户签
定承包合同,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
(2) 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各业务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组建农
副产品加工销售服务体系,逐步发展“贸工农”、“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
营。县建立一个产供销一体化的机构,主管蔬菜的生产经营销售工作。各乡镇、村也
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建立加工销售服务组织,组织对大宗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同时要
积极支持民办加工销售服务组织的建设,发挥其拾遗补缺的作用,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对粮食作物要增设烘干设备,建立产后烘干服务组织,保证粮食丰产丰收。
(3) 信息服务体系。要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双千县”必须搞好产前产后
信息服务工作。 信息是取得效益的前提。 因此,要建立“农副产品信息服务站”或
“农副产品市场情报研究所”,同全国的信息网络取得联系,进行农副产品市场信息
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及时向农民提供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服务。
2、开展为农服务达标升级活动
将各项服务内容、任务、基本要求和标准采取百分制计分办法,半年一次考核,
根据考核分数,将服务组织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级别,并悬挂标牌。对划为丙级的
服务组织,要限期整顿提高,促使全县各类服务组织积极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生产
资料供应、农产品储存、销售加工增值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使服务的内容覆盖
生产的全过程,促进双千县建设的开展。
3、实行区域化种植,搞好规范化服务
各乡(镇)要根据各自的耕地、水利等方面的情况,搞好规划,划片划方,合理品
种布局, 要求30 ~50亩地一个方,方内实现“六统一”,即统一作物品种、统一种
植方式、统一栽培管理措施、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浇水,使每个方内的作物整齐划一、
大面积均衡增产。
(五)搞活流通
双千县建设亩均收入千元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商品率,因此要进
一步搞活农副产品流通。县社和丝绸公司要做好棉花和蚕茧的收购工作。在收购中做
到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并做好各种便民服务工作,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商业、供销部门要发挥主渠道作用,积极发育农副产品市场,建立多形式、多层
次的农副产品流通体制,加快农副产品流通。县有关部门要从现在开始着手开辟一处
蔬菜批发市场,建立一座大型的恒温库。建筑部门要发挥队伍多、分布广的优势,与
主管部门建立好联营联销关系,帮助主管部门制订好农副产品的内销外销计划,组织
运销。各乡镇也要有计划地建设恒温库,组织销售服务队伍,做到大批量收购、大批
量运销。全县各部门、各行业、各乡镇、村都要把完善市场机制作为促进双千县建设
的重要措施,齐抓共管,尽职尽责,保证农副产品销路畅通,商品率不断提高。同时
要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使农付产品实现多次增值,走农业工业化的路子。通过
流通和加工,改原料型为产品型,产品型为商品型,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六)增加投入
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县乡两级财政增加投入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双千县
建设的投入。一是搞好农业发展基金的管理与使用,把土地占用税,水资源管理费收
足用好。二是搞好以工建农。村办企业上交利润的60%,乡镇办企业上交利润的40%,
要用于双千县建设。三是完善劳动积累工制度,搞好义务工的筹集与使用,资金投入
的重点是良种繁育、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七)稳定政策
一是制定扶持保护政策。金融部门对开发所需的资金优先给予安排。丝绸、县社、
商业等部门要发挥龙头作用,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并从加工销售收入中抽出
部分资金建立生产基金,对生产实行扶持保护政策,防止生产大起大落。二是进一步
完善土地承包制,根据双千工程开发的需要,遵循农民的意愿,对土地适当进行调整。
三是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推广高新技术,对风险较大的试验示范项目给予一
定的经济补偿。同时要积极鼓励乡镇、村及农户应用高新技术,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
用。
(八)加强领导
双千县建设是我县农业史上继实现吨粮县后的又一件大事。这项系统工程的实施,
需要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 必须切实加强领导。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双千县建
设作为今后的中心工作抓紧抓好。县六大班子负责同志包乡镇,对双千县建设进行指
导和领导,党委、政府的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各职能部门全力以赴具体
抓,层层抓实,一抓到底,并将双千县建设的指标和措施用责任状的形式层层分解,
落实到各乡镇、村、户,做到人人有责任。二是成立指挥机构,县成立“双千县”建
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要想富,建个好支部”,建设“双千县”,必须有一个过硬的基层班子。要从
组织、思想、作风等方面,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村级班子的政治素质、领导素质
和科技素质,提高村级班子雷厉风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要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
完善组织制度,推行目标化管理。四是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领导职能等方面充实
农业部门的力量,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和综合部门的职能作用,确保农业生产各环节环
环相扣,一着不失。五是广泛开展“双千杯”竞赛活动,激发全县形成“比、学、赶、
超”的双千县建设热潮。六是县直各部门、各行各业,要进一步增强“我与农业共兴
衰”的意识。在双千县建设中,要明确职责,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充分
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把创“双千”视为自己份内的事情,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主
动想“双千”,主动干“双千”,积极搞好服务。全县要形成全党全民关心“双千”、
支援“双千”、开发“双千”的热潮,力争早日实现“双千县”。
五、考核与奖惩
考核验收遵循“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原则,首先有乡镇组织统计、农经、农
技部门搞好自查,将结果上报双千县建设办公室。在乡镇自查的基础上,双千县建设
办公室组织农业、农经、统计等部门,按照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核查。聘请全国知
名专家、学者对双千县建设成果进行验收和鉴定,签署鉴定意见。
双千县建成后,县委、县政府召开表彰大会,对在双千县建设中成绩显著的单位
给予表彰奖励。表彰奖励的范围包括县直各部门,各乡镇和村、各级为农服务组织和
“双千县”开发典型。对在保持吨粮成果的基础上,按耕亩面积实现收入1000元的乡
(镇)、村,授予双千乡(镇)、村称号;亩收入比1991年增长20%的乡镇、村,授予农
业高产高效乡镇、村称号;对在双千县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授予“双千县建设
先进单位”称号;做出贡献的个人授予“双千县建设标兵”或“双千县建设先进工作
者”称号。为农服务组织按照升级的标准予以划分等级,对甲级为农服务组织予以表
彰。在给上述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
附1:

桓台县双千县建设验收鉴定意见
应淄博市科委邀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经济研究中心、省农业厅、省农
科院、 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验收鉴定委员会,于1992年12月8日,
对桓台双千县建设进行了验收鉴定。
1、全县37.72万亩粮田,经专家验收委员会测产验收和统计部门认定,平均耕亩
单产达到了1048.6公斤。全县50万亩粮经作物总收入51000.15万元,经抽样自测,平
均耕亩收入达到了1020元。验收鉴定委员会同意验收和自测结果。
2、 桓台在实现吨粮县后,立足发展大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要求,积
极调整优化了种植业结构,扩大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推广间作套种、立体种植,
用高新技术嫁接传统农业, 实行区域化种植, 调整了粮经作物比例,复种指数达到
203%,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3、 桓台县在双千县建设中,注意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了对农业的领
导,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狠抓了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技术培训,不断提
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在今年大旱的情况下,提
前一年建成了双千县,为进一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4、该项目资料齐全,数据可靠,建设双千县的目标明确,技术先进,措施有力,
在一个县的范围内继1990年建成我国江北第一个吨粮县后,经努力,今年又第一个建
成双千县。该项目在国内居领先水平,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树立了样板,提供了
经验。
桓台县双千县建设验收鉴定委员会

季:山东省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翟: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研究员
郑: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八日
附2:

桓台县“双千县”建设小麦测产验收委员会名单
表 附录-5

───────────┬───────┬───────────────────┬─────────
职 务 │ 姓 名 │ 工 作 单 位 │ 职称或职务
───────────┼───────┼───────────────────┼─────────
主任委员 │ 孟玉兰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员
───────────┼───────┼───────────────────┼─────────
副主任委员 │ 王跃文 │ 山东省农业厅 │ 高级农艺师
───────────┼───────┼───────────────────┼─────────
副主任委员 │ 赵 镭 │ 莱阳农学院 │ 教 授
───────────┼───────┼───────────────────┼─────────
委 员 │ 李晴琪 │ 山东农业大学 │ 教 授
───────────┼───────┼───────────────────┼─────────
委 员 │ 罗广金 │ 山东省农业厅 │ 处 长
───────────┼───────┼───────────────────┼─────────
委 员 │ 王梅元 │ 淄博市农业委员会 │ 农艺师
───────────┼───────┼───────────────────┼─────────
委 员 │ 路 阳 │ 淄博农业局 │ 农艺师
───────────┼───────┼───────────────────┼─────────
委 员 │ 黄成林 │ 淄博市农业局 │ 农艺师
───────────┼───────┼───────────────────┼─────────
委 员 │ 于根亭 │ 淄博市农业局 │ 农艺师
━━━━━━━━━━━┷━━━━━━━┷━━━━━━━━━━━━━━━━━━━┷━━━━━━━━━

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桓台县小麦千斤县建设实施方案
(桓发[1994]46号文件)

为了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县委七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在科学地分析了我县粮食生产形势的基础上,提出
了奋战三年,力争二年,实现小麦千斤县的宏伟目标。为切实搞好小麦千斤县建设,
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小麦千斤县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我县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
展,1990年建成江北地区第一个吨粮县,1992年又实现了双千县,农业综合生产力水
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种植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农业走上了高产优质高效发展之路,
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小麦千斤县建设,是我县农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重
大举措,对于加强我县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建设步伐和全县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充分认识小麦千斤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小麦千斤县建设有利于强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在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坚定
不移地把农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中的基础。
搞好粮食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我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
县, 今年又被国家计委确定为500个粮棉大县之一,抓好粮食生产,继续当好全省农
业的排头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小麦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丰欠不仅影响
着全年的粮食产量,而且关系到人民生活、社会安定和整个经济建设的大局,所以搞
好小麦高产开发,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对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小麦千斤县建设能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回顾我县农业发展的历程,
可以看出,尽管我县农业生产连续十六年稳产高产,实现了吨粮县,但从我县地力状
况和农业综合实力分析,小麦增产的潜力还很大。今年,唐山镇实现了小麦千斤镇,
全县有38个村实现了小麦千斤村, 累计81800亩小麦单产过千斤。因此,继续深挖小
麦增产潜力,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出率,是今后我县小麦生产的主要任务。小
麦千斤县建设将把我县粮食生产及整个农业生产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发展高产优质
高效农业提供一条新思路,为我省乃至北方地区小麦大面积高产开发提供切实可行的
经验。
三是小麦千斤县建设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力水平。通过小麦千斤县建
设,科技兴农意识显著提高,社会化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水利、农机、地力等基础设
施建设实现新的突破,从而大大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全县农业的综合生产
力水平。
四是小麦千斤县建设是提高土地资源单位面积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建设小麦千斤县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而且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实现小麦千斤县,
小麦单产由1994年的468公斤,增加到1996年的500公斤,每亩增产32公斤,累计增产
1680万公斤, 按市价1.1元/公斤计算,累计增加收入1848万元,仅小麦一季亩均增
收35.2元。
(二)小麦千斤县建设的有利条件
农业生产的大环境良好。一是中央、省、市各级对农业非常重视。时隔不到半年,
中央两次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农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为农业的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二是由于粮食价格的上调及其它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调动了农
民种粮的积极性。三是我县各级领导重视农业,为小麦千斤县建设提供了领导保证。
四是我县农民有着精耕细作的传统习惯,并且经过吨粮县、双千县建设,广大干群接
受了锻炼,形成了敢打敢拼、勇于进取的精神,为小麦千斤县建设打下了群众基础。
我县基础条件较好。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地势平坦,土壤
耕性好,为小麦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是地力水平高。1993年全县土壤养分监
测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46%,土壤碱解氮平均为67ppm,速效磷平均为20.1ppm,速效
钾平均为111ppm,土壤肥力已达到全省的上游水平,能较好地供应小麦生长所需的各
种养分,且全县十三个乡镇养分均衡,基本适应小麦千斤县建设的要求。三是农田水
利、 农业机械化已具备了较高的水平。全县现有机井11086眼,平均每眼负担土地面
积40亩左右,农田轮灌周期5?7天。同时全县有长2222公里的排蓄水河道和900多座桥、
闸、 涵等水利设施, 基本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治水要求。全县现有农机总动力
28.67万千瓦,排灌机械12.85万千瓦,农用拖拉机3026台,农机具配套比达1∶3。小
麦播种、土地耕翻、浇灌、收割、脱粒、农田运输等主要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四
是农业技术推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选用推广了215953改良系、淄农033等产量水平
亩产在千斤以上的优良品种,且实行了统一供种、区域化种植,规范化管理及精播高
产栽培技术,为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提供了技术保证。同时,在吨粮县、双千县建设
中,全县基本建成了县、乡、村三级科技、农机、水利、畜牧、林业、蔬菜、良种、
购销八大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国营为龙头,集体为骨干,个体、联合体为补充的社会
化服务网络,为千斤县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五是小麦产量基础水平较高。我县
小麦产量连续十六年稳产高产, 1994年全县平均亩产达到468公斤,并出现了许多千
斤样板田、 样板村。小麦亩产过千斤的村38个,面积81800余亩。唐山镇1994年小麦
亩产达到507公斤,实现了小麦千斤镇,为实现小麦千斤县树立了样板。
我县小麦千斤县建设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个别领导对
小麦千斤县建设存有盲目乐观思想。认为我县基础条件好,小麦产量水平高,实现小
麦千斤县并不困难,思想麻痹,对其艰巨性认识不足,导致工作措施不得力;还有的
对小麦千斤县建设的前景认识不足,存有畏难发愁思想,工作不主动,不大胆,缩手
缩脚。二是水资源紧张。由于连年干旱,地下水位下降,造成部分机井供水不足。三
是农用生产资料供应不足,且价格不断上涨。四是资金紧缺,对农业投入不足。
总之,我县实现小麦千斤县的有利条件很多,主观和客观因素都具备了实现小麦
千斤县的可能性,全县各级一定要充分认识实现小麦千斤县的重要意义,认清形势,
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实现小麦千斤县的信心和决心,制订出得力措施,发挥优势,化
解不利因素,争取早日实现小麦千斤县。
二、小麦千斤县建设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实施步骤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认真落实县委七届十一次全委 (扩
大) 会议精神,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科技投入为先导,以物质投入为基础,以
加强领导为保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改善生产条件,用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
性,大力开展小麦高产开发。奋战三年、力争二年,建成小麦千斤县。
(二)具体目标
小麦面积稳定在32.5万亩,1996年力争单产突破千斤大关,总产16250万公斤。
(三)实施步骤
1994年:制订方案,夯实基础,按亩产千斤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种足种好
小麦。
1995年:建成整建制小麦千斤乡镇5处,整建制村180个左右,小麦千斤田面积达
到20万亩以上。
1996年: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全县13个乡(镇) 普遍建成小麦千斤乡
(镇),实现小麦千斤县。
三、小麦千斤县建设的主要措施
围绕小麦千斤县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为确保小麦千斤县的实现,重点抓
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小麦千斤县建设
科学技术的引进、推广与应用,是粮食高产的重要手段,因此搞好小麦千斤县开
发必须高度重视科技体制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及推广,增强科技长入农
业的力度。
1、 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首先要普及良种。1994年秋种以215953
改良系、淄农033为主,搭配种植鲁麦15号改良系、54368等高产优质品种。继续抓好
新品种的引进工作,逐步扩大新品种在我县小麦种植中的比重。二是实现区域化种植,
规范化管理,每区域按300 ~400亩一个网格,每40 ~50亩一个方,方内地力平衡,
品种统一,种植模式和栽培管理一致。三是要以村为单位实行统一供种,并全面落实
小麦精量匀播高产栽培技术。四是全面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五是推广化肥深施
机械化技术。
2、 组建小麦千斤县建设技术组织。聘请省市知名专家、教授组成技术指导顾问
团,成立由5? 7名高、中级科技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在顾问团的指导下,负责
小麦千斤县开发的技术咨询、指导。要大力推行农业技术集团承包,鼓励科技干部包
村、包乡镇。从1994年开始,围绕小麦千斤县建设,从县直科技部门抽调农业科技人
员承包13个乡镇的小麦高产开发,承包组要深入田间地头搞好技术指导,定期为农民
搞好技术服务,抓好技术培训,举办好秋种技术培训班,以确保所包乡镇实现小麦千
斤乡镇。承包组要与乡镇政府签订承包合同,并严格兑现奖惩。
3、 县成立“小麦千斤乡镇建设评估论证委员会”。委员会由行政、物资和技术
部门的人员组成,重点吸收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本着“实事求是,有利因素找准,
不利因素找透,以质量为标准,各个击破”的原则,对各个乡镇的实施方案逐一进行
详细论证。
4、 树立样板,典型引路。抓好样板,典型引路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各乡镇
在小麦千斤县建设中,都要抓出自己的典型,要从抓千斤户、千斤村开始,促小麦千
斤县的实现。建立小麦试验、示范和高产攻关基地,达到村有高产方,乡镇有高产片,
确保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在我县小麦生产上的及时应用。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县实现吨粮县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小麦
千斤县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广小麦高产开发的全过程系列化服
务,在进一步抓好原有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以下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
1、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是恢复县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二是搞好乡镇农技推
广机构的定性、定编、定员工作,1994年底全面落实。三是搞好村级科技服务组织建
设, 村按每500亩地一名农民技术员的要求配备人员,并设科技示范户10~20个,带
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四是建立健全土肥监测、植物保护等服务组织,开展测土配方
施肥,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2、 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抓好产前信息服务和产后销售服务。县里要建起一
处规模较大、设施较全的信息服务中心,负责对农户提供产、供、销信息,并搞好指
导。各乡镇要建立相应的信息服务站,至少要配备一台微机,配备二名专职人员,负
责把信息及时传送到农户手中,并把农户的需求及时上报。村设专职信息员,负责全
村的信息服务工作, 至1996年达到县、 乡、村三级信息网络健全,信息服务人员在
400人以上。1995年要建一处规模较大的粮油批发市场,并大力发展粮食银行。
3、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要以县两个良种繁育场为依托,以起凤、荆家等乡镇为
重点,按照原原种田占麦田面积的万分之一,原种田占麦田面积的千分之二,良种田
占麦田面积百分之五的比例,全面实施“一二五”工程。具体计划:在良种二场建立
50亩原原种田,良种一场、二场和起凤、荆家各建立200亩原种田,全县建立17500亩
良种田,实现种子田三级配套成龙,确保全县小麦统一供种,使大田纯度达到99.9%,
1996年全县建成小麦千斤县的同时,建成区域性的优质良种繁育基地县。
(三)加大农业投入,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业投入是实现小麦千斤县的关键,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小麦千斤县建设的硬件,是粮食高产的重要保证。
1、 健全完善国家、集体、个人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投入机制。按《农业法》
和中央有关文件规定: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
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县、乡、村三级都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保证对农业投入的逐年增
加。要按桓政发[1994]47号文件精神,足额征收以工补农资金。今后三年,县政府
每年筹集300万元用于小麦千斤县建设。 要相应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全县各级对
农业科技投入不少于200万元。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业周转金每年要拿出100万元用于农
业科技推广开发,重点用于小麦千斤县建设。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级的资
金投入,保证小麦千斤县建设的顺利进行。
2、 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遵循开源节流的原则,继续完善、配套农田水利工
程设施。 一是按每40亩地一眼井的要求,增打更新机井600眼,增修和更新地下低压
输水管道10万米, 新建标准机房500座,实现机、井、房、渠四配套。二是大力疏挖
河道,引水蓄水,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农田磁化水灌溉、麦田喷灌等水利高新技术,
1995年搞好试点,1996年推广,做到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3、 搞好农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搞好村级农机综合服务大院建设。巩固现有农
机综合服务大院,逐步提高其综合服务水平。二是提高机械装备水平。到1996年全县
农机总动力达到33万千瓦,农用拖拉机达到4000台,其中大、中型1000台,农机具配
套比达到1∶3.5。三是抓好农机与农艺的综合配套,农机部门要重点推广小麦联合收
割机、玉米秸秆还田机、深耕犁、小麦精播机、化肥深施机等大型机具,提高全县农
机化水平。
4、 地力建设。一是增施有机肥。首先要大力发展畜牧业,重点发展食草畜禽,
搞好秸秆青贮氨化,每年青贮作物秸秆5000万公斤,氨化麦穰5000万公斤。其次小麦、
玉米等作物秸秆在留足牲畜饲草的基础上,所余全部粉碎还田。二是实施深耕深翻。
耕地全部使用大、中型拖拉机深耕,逐年打破犁底层,熟化土壤,改善作物根系环境。
三是全面推广配方施肥。全县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小麦对养分的需求,制定施肥配方,
统一生产专用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成本。到1996年全县土壤肥力要有明显提
高, 土壤有机质增加到1.5%,土壤碱解氮达到90ppm,速效磷稳定在20ppm以上,速
效钾上升到120ppm以上,以确保小麦对各种养分的需求。
四、加强领导,保证小麦千斤县建设的顺利实施
(一)广泛宣传,为小麦千斤县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小麦千斤县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我县实现吨粮县之后,粮食高产的又
一奋斗目标。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实现小麦千斤县的重要意义,象抓吨粮县那样,真
正把小麦千斤县建设当作我县经济发展的大事抓紧抓好。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千斤县
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宣传栏、明白
纸、标语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大造舆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宣传,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一个各行各业重视农业、支援农业的热潮,
增强全县农民争创小麦千斤县的信心和决心,使全县各部门、各行业都树立起责任感、
紧迫感和压力感,群策群力,为建成小麦千斤县做贡献。
(二)建立强有力的指挥机构
为确保小麦千斤县的实现,聘请副省长王建功为总顾问,聘请市政府张守增副市
长任总指挥,成立以吴明君任指挥,李奎封、赵水清、盖荣智、杨延华、张方仲任副
指挥,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小麦千斤县建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全面
负责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机构,
开展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实现小麦千斤县作为今后的中心工作抓紧抓好。党政
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各职能部门要全力以赴抓,以保证小麦千斤县建
设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各乡镇要建立书记、乡镇长指挥田。同时将小麦千斤县
建设的指标和措施用合同的形式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乡镇,落实到村、到户,
做到层层有责任,人人有担子。
(三)通力协作,搞好服务
小麦千斤县建设是我县经济工作中的大事,各部门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出切
实可行的实施意见,并层层落实责任制,把责任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凭据,以保
证小麦千斤县建设所需要的技术服务。各部门、各行业要真正树立“农业发展我发展,
我与农业共兴衰”的意识,在小麦千斤县建设中要明确职责,各司其职,通力合作,
特别是农用物资和生产资料供应部门,要千方百计保证供应。在农业用电季节,电力
部门要尽量满足供应,支援农业生产。从而在全县形成全党全民重视农业、支援农业
和发展农业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建设小麦千斤县,必须有一个过硬的基层班子。要从组织、思想、作风等方面加
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村级班子的政治素质、领导素质、科技素质,倡导雷厉风行、
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完善组织制度,推行目标化管理。
(五)检查验收和考核奖惩
1、检查验收
(1) 验收步骤。一是要遵循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原则,搞好小麦各生长发育期
的记录,并按每20亩地一个调查点的标准,随机布点,实地考察。二是在乡镇自测的
基础上,县小麦千斤县建设指挥部组织对各乡镇进行核查。三是聘请省、市农业专家
对小麦千斤县建设成果进行验收和鉴定。
(2) 产量测算。小麦产量通过三条渠道获得结果后,综合确定。一是农业技术部
门通过田间产量调查测出理论产量。二是农经部门通过农村基点调查 (每乡镇至少20
个点) ,得出调查户的实产后,再加上其它因素推测出产量。三是统计部门按照农村
抽样调查的方法和规定,逐级上报核实的数字,计算实际产量。
2、考核奖惩
在小麦千斤县建设过程中,每年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表彰奖
励的范围包括县直有关部门、乡镇、村以及各级为农服务组织和高产典型。实现小麦
千斤乡镇的授予“小麦千斤乡镇”称号,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为农服务部门授予“小麦
千斤县建设支农先进单位”称号,对每年小麦单产前三名的乡镇和前三十名的村授予
“小麦千斤县建设高产典型”称号,对在小麦千斤县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授
予“小麦千斤县建设标兵”称号,同时给予物质奖励。对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为千
斤县建设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
为了保证小麦千斤县的实现,将小麦千斤乡(镇)建设列入每年的乡镇千分考核,
计入乡镇千分计奖。
一九九四年八月十五日

附1:

桓台县小麦千斤县建设测产验收意见
桓台县小麦千斤县建设自一九九四年报省科委立项并组织实施以来,经过两年的
实施取得显著成果。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山东省科委邀请省内外小麦专家、教
授26人组成测产验收委员会,对桓台县小麦千斤县建设项目进行了测产验收。委员会
听取了桓台县关于小麦千斤县建设的实施情况和产量自测情况的汇报,进行了田间实
地测产。在全县初测5000户(占全县总户数的5%) ,县复测260户(占初测户数的5%以
上)的基础上,从复测的260户中随机抽测13户(占复测户的5%),每地块按5点取样法,
共测65个样点。测得不同品种平均亩穗数34.3万,穗粒数40.3粒,千粒重按全县前三
年加数平均千粒重46.7克计算, 理论产量645.4公斤/亩,按85%折产量为548.6公斤
/亩(506.6 ~625.9公斤) 。根据县复测对应点的不同品种平均亩穗数33.8万,穗粒
数40.4粒, 千粒重按全县前三年不同品种加权平均千粒重46.7克计算, 理论产量为
637.6公斤/亩,按85%折产量为542.0公斤/亩。测产验收委员会复测对应点的测产
结果与原复测产量相差+6.6公斤,误差为+1.2%,符合省科委测产验收办法规定,二
者误差在5%以内。委员会认定桓台县39万亩小麦初测加权平均产量510.3公斤的结果
有效。
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1) 桓台县39万亩小麦整建制大面积平均亩产超过千斤,
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为我国黄淮海冬麦区建设小麦千斤县闯出了路子,树立了样板,
提供了经验。(2)桓台县在全县小麦超千斤的基础上,在测产范围内出现了105亩亩产
600公斤以上的高产地块,为小麦高产更高产创出了新途径。(3)桓台县之所以整建制
的建成小麦千斤县,就在于各级领导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小麦生产,增加投入, 改善
生产条件,把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首位,以及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等
工作。这些经验都值得在全国推广。
测产验收委员会主 任:
副主任: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六日
附2:

桓台县小麦千斤县建设测产验收委员会名单
附录-6

────────┬──────┬─────────────┬──────────┬────────
委 员 │ 姓 名 │ 单 位 │ 职务(职称) │ 签 字
────────┼──────┼─────────────┼──────────┼────────
主任委员 │ 黄佩民 │ 中国农科院 │ 研究员 │ 黄佩民
────────┼──────┼─────────────┼──────────┼────────
│ 余松烈 │ 山东农业大学 │ 教 授 │ 余松烈
├──────┼─────────────┼──────────┼────────
│ 郭绍铮 │ 江苏省农科院 │ 研究员 │ 郭绍铮
├──────┼─────────────┼──────────┼────────
副主任委员 │ 龚邦铎 │ 河北省农业厅 │ 高级农艺师 │ 龚邦铎
├──────┼─────────────┼──────────┼────────
│ 郑守龙 │ 山东省农业厅 │ 副厅长 │ 郑守龙
├──────┼─────────────┼──────────┼────────
│ 迟范民 │ 山东省科委 │ 教 授 │ 迟范民
────────┼──────┼─────────────┼──────────┼────────
│ 宋存胜 │ 山东省科委 │ 副主任 │ 宋存胜
├──────┼─────────────┼──────────┼────────
│ 诸德辉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研究员 │ 诸德辉
├──────┼─────────────┼──────────┼────────
│ 李鸿祥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研究员 │ 李鸿祥
├──────┼─────────────┼──────────┼────────
│ 马元喜 │ 河南省农业大学 │ 教 授 │ 马元喜
├──────┼─────────────┼──────────┼────────
委 员 │ 赵君实 │ 山东省农科院 │ 研究院 │ 赵君实
├──────┼─────────────┼──────────┼────────
│ 位东斌 │ 莱阳农学院 │ 教 授 │ 位东斌
├──────┼─────────────┼──────────┼────────
│ 于振文 │ 山东农业大学 │ 教 授 │ 于振文
├──────┼─────────────┼──────────┼────────
│ 张延秋 │ 农业部农业司 │ 处 长 │ 张延秋
├──────┼─────────────┼──────────┼────────
│ 阎芳清 │ 山东省科委 │ 处 长 │ 阎芳清
├──────┼─────────────┼──────────┼────────
│ 桂郭山 │ 山东省科委 │ 科 长 │ 桂郭山
────────┼──────┼─────────────┼──────────┼────────
│ 孙玉环 │ 山东省农业厅 │ 副处长 │ 孙玉环
├──────┼─────────────┼──────────┼────────
│ 吴宜福 │ 农业部农业司 │ 农艺师 │ 吴宜福
委 员 ├──────┼─────────────┼──────────┼────────
│ 丁晓松 │ 农业部农业司 │ 农艺师 │ 丁晓松
├──────┼─────────────┼──────────┼────────
│ 王立庆 │ 淄博市科委 │ 主 任 │ 王立庆
├──────┼─────────────┼──────────┼────────
│ 王梅元 │ 淄博市农委 │ 总农艺师 │ 王梅元
├──────┼─────────────┼──────────┼────────
│ 路 阳 │ 淄博市农业局 │ 副局长 │ 路 阳
├──────┼─────────────┼──────────┼────────
│ 于根亭 │ 淄博市农技推广中心 │ 主 任 │ 于根亭
├──────┼─────────────┼──────────┼────────
│ 邹大广 │ 淄博市科委 │ 副处长 │ 邹大广
├──────┼─────────────┼──────────┼────────
│ 孙剑慧 │ 河南省农业大学 │ 助理研究员 │ 孙剑慧
├──────┼─────────────┼──────────┼────────
│ 王 芳 │ 山东省农业厅 │ 科 长 │ 王 芳
────────┴──────┴─────────────┴──────────┴────────

桓台史家遗址发掘获重大成果

勘探发掘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至商代城壕夯土和岳石文化祭祀器物窖藏。出土岳
石文化和商代刻字卜骨、商代中晚期有铭文铜器,为研究东夷与中原夏商文化关系提
供重要资料。
《中国文物报》1997年5月18日消息:本报讯 1996年4~11月, 山东淄博市文物
局、淄博市博物馆、桓台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考古工作队,对桓台史家遗址进行勘探和
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300余平方米, 清理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至商代城壕和夯土及
岳石文化大型木架结构祭祀器物窖藏,出土岳石文化和商代的刻字卜骨、商代中晚期
多字铭文与族徽铜器,以及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及战国和汉代的陶、铜、骨、蚌、
石、玉、漆等类遗物500余件。
史家遗址位于桓台县田庄镇史家村南, 此地原为一高埠,南北长约600米,宽约
500米。 因近年砖厂取土, 现高埠已多被夷为平地外被民房所压。 据调查,此地自
1964年以来曾数次挖出有铭文商代青铜器,其时代可早至殷墟早期。经初步整理, 带
族徽的铜器已近20件,不同族徽的铭文也有十几种, 其中记庙号的有父癸、祖戌、大
戌、父辛、文乙、文丁等;铭族徽的有举、命、箕、鱼等。1995年1月,史家村民在挖
下水管道时发现一座商代墓葬,出土一批青铜器和玉器。调查后确认此地是一处龙山
文化至商代的大型遗址,遗址北部为一处商代贵族墓地。1996年,考古队于春秋两季
对遗址进行钻探和发掘,清理岳石文化至西汉时期墓葬14座,水井7口,灰坑11个,岳
石文化大型木架结构祭祀器物窖藏1处,商代杀殉乱葬坑1个,殉猪祭坑3个,房基2座;
清理龙山文化城墙槽基6米。 此外,还对周边李寨遗址和唐山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
清理李寨大汶口文化墓葬和龙山文化房基、灰坑等遗迹;钻探出李寨和唐山城址,出
土一批大汶口文化彩陶器、 玉器和龙山文化陶器。今年3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又组织力量对史家、李寨和唐山遗址进行普探,确认史家城壕和夯土遗迹,以及李寨
和唐山城址。
现清理出的一段龙山文化城墙墙体部分已被破坏, 现存基槽残高1.1、 长6、宽
0.64~0.9米基槽的北坡面底宽上窄,呈斜坡状,黄色细沙土质,内含灰土和黑土块。
在北斜坡面上出土白陶鬻残片,表明此段的时代应属龙山文化晚期。从一些探方剖面
看,在墙基坡面上叠压有岳石史化和商代的文化堆积。堆积向下呈斜坡状,土呈黄褐
色和灰褐色,含沙较多,土质细硬,经过夯实,探出城壕沟160米,壕沟宽8 ~10米,
沟内多为灰黑色土。该遗址可能是一座始建于龙山文化晚期、岳石文化时期和商代继
续加补使用的城址。
岳石文化祭祀器物窖藏,规模较大,结构特殊,器物精美而丰富,前所未见。窖
藏坑口呈不规则长方形,其上部结构不详,现开口东西长9.05、宽7、深4米;现开口
下挖0.3米出现第①层活动面, 中间出现“井”字形腐朽木痕,间填有灰黑色花土,
并夹杂有大块黄土块;填土内出土有细绳纹灰陶片、罐沿、舌形足等岳石文化遗物,
数量较少。窖藏外坑四角用细沙铺垫,并向内倾斜。外坑开口西南和东北处向外弧凸,
亦用细沙铺垫,呈弧形台梯状,应为①层活动面东西进口的台阶。“井”字形木架内
部东西长1.3米、宽1.2米、底深3.7米,底铺细沙土。整个“井”字形木架用宽0.1~
0.6、 厚0.15~0.6、长2.7 ~3.3米的方形木条交叉摞架而成,约27层,较为规整。
今底部木架仍保存较好。 木架与外坑间填土7层,各层土色显系有别,层间有活动面
痕迹, 应为3次不同时期填土所致;木架内最上层填黄褐色土,内夹杂岩浆石,不见
包含物。下挖至2.67米处始出第①层器物。至坑底1.1米分7层放置器物,层间用木条
相隔,共放置器物356件,其中陶器334件,石器10件,刻字卜骨2件,骨笄形器7件,
角器1件, 蚌刀1件,螺饰1件。多数完整,放置有序。据器物特征分析,其时代为岳
石文化晚期阶段。有的陶罐内盛有粟一类粮食。尚有未曾使用过的半月形双孔石刀和
蚌刀。专家们据此认为它应是单独储藏物品的大型窖藏。据窖藏结构和放置器物的特
殊现象推测,这里应是岳石文化时期祭祀区,窖藏器物应属祭器。
此次还清理出水井、灰坑、殉猪祭坑和人殉乱葬坑等商代遗迹。其时代从殷墟一
期的商代中期至商代末期, 证明这里也是商代祭祀区。殉猪祭坑4个,多呈不规则的
圆形和椭圆形,一般较深,多次使用;殉猪多成对杀祭,有的两层殉猪,有的坑底还
放置器物。如17号灰坑南北长2.1、宽1.6、深3.2米,曾4次使用,即有两层殉猪,两
层器物。 其中在距坑口0.4米处清理出一个体较小的乳猪;在2米深处清理出2具个体
较大的成年猪;在2.82米深处清理出陶鬲、平底盔形器和骨器等一层器物;在坑底又
清理出平底盔形器5件,刻划卜骨1块,多集中在坑的中部。人殉乱葬坑一个,坑口呈
不规则圆形,东面长2.95、宽2.4、深0.8米;坑内分布有凌乱的人头骨、盆骨、肢骨、
肱骨等人的骨骼,并且有明显的砍锯痕迹,与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发现的殉人坑相似,
为典型的杀殉遗迹。在遗址范围内发现有多处祭祀、占卜和人殉遗迹现象。这些祭祀
现象为探讨史家城址的性质与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史家和唐山遗址的发掘中,刻划符号卜骨的发现十分重要。能确认系人工有意
刻划符号和文字的卜骨共7片,其中史家遗址5片,唐山遗址2片;有刻划符号的卜甲3
块,肩胛骨和其它兽类骨骼刻划符号或刻字的4片;所有出土卜骨均有残损。在7片卜
骨中, 出土于岳石文化祭祀器物窖藏的2片,其时代为岳石文化晚期;出土于商代地
层和祭坑的3片,时代为殷墟一期;唐山遗址出土的2片的时代也在商代晚期。岳石文
化器物窖藏内出土的一片肩胛卜骨两面有刻字,一面刻道粗深。刀痕明显。刻有“∧”、
“入”两字;另面亦刻两字,刻痕较浅,但刀痕明显,即“∧”、“入”。此二字可
隶释为“六”、“卜”。这里发现的岳石文化卜骨刻字,是迄今所见卜骨上最早的文
字, 其年代相当于夏代晚期与商代早期,距今3700 ~3500年,比安阳殷墟出土的商
代晚期甲骨文提前近300年, 为研究夏商时期的东夷文字和甲骨的占卜、契刻源流提
供了重要线索。
史家遗址的发掘及对李寨、旬召、唐山、庞家等遗址的调查试掘资料证明,桓台
史家一带在夏商时期可能是一处文化中心。这里不仅发现数量多、规模大的遗址群,
而且多属城址;在方圆五六华里之内分布三四个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城址,这在鲁
北地区尚属仅见。《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因之,有逢伯
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说明此地自原始社会晚期即为方国文化中心,
世代相袭,因此上述发现的城址即有可能为当时方国的都邑。桓台史家这一文化中心
不仅发现成组的城址,而且多见岳石文化和商代祭祀遗存,说明这个中心在夏商时期
也应为方国都址所在。专家认为,以史家遗址为中心的田庄一带可能是周成王残薄姑
商奄后,迁奄君于薄姑(蒲姑)族团的聚居地。桓台东距临淄齐故城仅十几里,文献记
载春秋初年齐庄公遣连称、管至父带重兵戍蔡丘(《左传·庄公八年》);蔡丘地当今
桓台东南前埠遗址一带。姜齐于此地设防,其矛头所指无疑是对着今桓台境内以史家
遗址为代表的殷商遗民。桓台史家及其周围龙山、岳石至两周文化遗址,具有久远的
历史背景和重要的考古学前景,通过对史家遗址的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有可能解决古
史中有关薄姑、箕子的祖居或发迹之地,以及商王武丁以来使用的已相当成熟的甲骨
文的发源地,乃至商民族、商文化的起源或其与商民族、商文化的关系诸问题。
(光明、龙国、连利、志光)
附1:

桓台史家遗址发掘成果鉴定意见
(1997年5月27日)
1996年山东省桓台县史家遗址的发掘,发现了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代的遗迹
和遗物,取得了重要收获,是我国的一次重大考古发现。
一、该遗址的中部发掘清理出一段沟壕。沟壕壁为土台遗迹,遗留有加工痕迹,
其使用年代自龙山文化至商代。在遗址南部土台的位置,发掘清理出一处岳石文化的
“井”字形木构祭祀坑和多座商代祭祀坑,证明这里是岳石文化和商代的一处祭祀场
所。
二、岳石文化的“井”字形木构祭祀坑,为岳石文化晚期遗存。根据坑中陶器数
量大、分层放置以及有的陶器内装有谷物等特点,并参考其附近多处商代祭祀坑的发
现,可以认定为祭祀坑。这种结构和方式的祭祀遗迹在我国属首次发现。这种复杂的
祭祀遗迹所反映出的祭祀礼仪、坑中甲骨文字的发现,以及三百多件器物的集中出土,
是岳石文化考古的重大进展,对于研究和认识岳石文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以及东夷文明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 岳石文化祭祀坑底层出土的2件刻有文字的卜骨,形态较为原始,时代属岳
石文化晚期(年代约在公元前15世纪以前),早于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为目前已知我国
最早的甲骨文字之一,有助于深入研究我国古文字的发展演变等重要学术问题。
四、遗址沟壕北部历年来曾发现有不少商代墓葬,出土有数十件商代青铜器,其
中带有族徽等铭文的铜器近20件,证明当时是一处贵族墓地。史家遗址还出土商代卜
骨和其他一些器物,都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这为研究以史家遗址为中心的遗址群的
性质,为研究商代方国文明及其与商王朝的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建议今后在史家及其周围有关遗址继续开展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以深入了
解其性质和内涵。同时,结合当地的村镇建设,作为地方文化景点之一,对史家遗址
进行妥善的保护,尤其是现场保护好岳石文化祭祀坑,供人们参观学习,以保护好这
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专家签字:
附2:

桓台史家遗址发掘成果鉴定专家组
组 长:任式楠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副组长:李伯谦 北大考古系主任、教授
张学海 原省考古所所长、研究员
成 员:乌 恩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王宇信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秘书长
白云翔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考古》
编辑部主任、副研究员
王树明 省考古所研究员
于海广 山大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主任
蔡凤书 山大考古系教授
徐 基 山大考古系教授
常兴照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
究员
陈昆麟 山东省聊城地区文物研究室
主任、研究员

桓台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高效农业发展的有关
政策规定
(桓政发[2002]42号)

为加快我县高效农业发展步伐,尽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切实增加
农民收入,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关于蔬菜瓜果市场和加工贮藏项目建设
(1) 建成年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专业市场,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0~500万
元、 500~1000万元、1000万元以上的,分别按照每百万元3000元、4000元、5000元
的标准,奖励投资单位主要负责人(其中40%奖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或主管部门负责人)。
建设中缓缴县内收取的土地出让金。
(2) 新建、扩建蔬菜、瓜果、畜禽产品加工、贮藏项目,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达
200~500万元、500~1000万元、1000万元以上的,投产后分别按照每百万元2000元、
3000元和4000元的标准,奖励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 (其中40%奖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或
主管部门负责人)。建设中缓缴县内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免缴基础设施配套费。
(3)境外、县外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万元以上的独资企业或外方投资额达80%以
上的合资企业,自投产之日起,三年内按实际税收县内留成部分的80%给予无偿扶持
资金,之后两年按所得税县内留成部分的50%给予无偿扶持资金。
(4)境外、县外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万元以上、外方投资额低于80%的合资企业,
自投产之日起,三年内按实际税收县内留成部分的50%给予无偿扶持资金,之后两年
按所得税县内留成部分的50%给予无偿扶持资金。
(5) 投资1000万元以下、1000~3000万元、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经确认外资全
部到位的, 分别按以上档次引进资金所形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1.5%、2%奖励
项目第一引荐人,属独资的奖励资金由县负担,属合资的由受益单位或企业负担。
第二条 关于速生丰产林建设
在完成上年速生丰产林栽植任务前提下,年内新增植树面积2000亩以上 (每片连
片50亩以上) ,按每亩10元奖励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单位或企业累计发
展速生丰产林面积达10000亩以上的重奖单位或企业主要负责人。
第三条 关于设施农业建设
(1) 新建蔬菜、瓜果、花卉大棚,连片20亩(大棚面积)以上给予以下奖励:砖墙
无立柱钢架结构大棚每亩奖励村500元;土墙有柱型大棚每亩奖励村300元;塑料大拱
棚每亩奖励村100元。
(2)新建设施藕池,连片面积达到20亩以上的,每亩奖励村100元。
(3) 新建、扩建高效专业示范园,面积达到150亩,基础设施总投入80万元以上,
且沟渠路桥涵水电配套,亩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奖励全县前三名,各奖励建设单位
5000元。
(4)引进县外资金100万元以上投资建设高效设施农业项目及养殖场(区)的、按实
际到位资金的1%奖励引进人, 属独资的奖励资金由县负担,属合资的由镇或收益单位
负担。
(5)滨博高速公路、205国道、寿济路、张田路、周荆路、耿焦路、唐华路两侧各
500米内,凡达到以上标准的,加倍奖励。
第四条 关于绿色无公害生产
当年内获全国有机食品、 农业部绿色产品或省无公害食品证书的, 分别奖励
20000元、10000元、5000元。
第五条 关于畜牧和水产养殖
(1)新建、扩建养殖小区,占地30亩以上,养殖户达10户以上,奖励全县前两名,
各奖励建设单位5000元。建设中缓缴土地出让金,免缴县内基础设施配套费。
(2)新建、扩建畜牧规模养殖场,按养殖种类、养殖规模(猪、肉牛、奶牛、羊存
栏达到300、 50、30、100只头以上,蛋鸡、蛋鸭、肉鸭存养达到10000、3000、3000
只以上,肉鸡饲养达到10000只以上为参与奖励的基础规模标准)分别奖励全县个人第
一名,各奖励5000元。上年已奖励的养殖户,当年须新增30%以上才能参与考核。
(3)精养水面,奖励全县个人第一名5000元。
(4)特种动物养殖,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户酌情给予奖励。
第六条 关于蔬菜瓜果销售
(1) 对蔬菜、瓜果同一季节销售额达25万元以上的单位和个人前15名,分别给予
0.3~2万元的奖励(第1名至第5名依次递减2500元,第6名至第15名依次递减700元)。
(2) 蔬菜、瓜果直接出口创汇50万元(人民币)以上,按出口创汇额的0.5%对单位
或个人进行奖励。
第七条 对同一项目、同一受奖对象不重复奖励,奖励资金按最高额计算。
第八条 本规定由县农委牵头,按实施细则组织县财政等有关部门进行考核后报
县政府。奖励资金从县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由各镇政府负责兑现。
第九条 本规定由县农委负责解释, 自2002年1月1日起执行,与桓发[2002]6
号文件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二OO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中共桓台县委 桓台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工业企业发展的
若干政策规定
(桓发[2002]6号文件)

工业是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加快膨胀我县的经济总
量,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
政策规定。
第一条 从公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中列支1000万元 (本规定中除注明外,均为人
民币) ,建立桓台县工业企业发展基金(含高新技术企业),由县财政局设专户储存,
主要用于扶持被列入创建亿元目标的优强企业。工业企业发展基金实行有偿使用,有
偿使用费执行国有商业银行同期贷款利率。
第二条 鼓励企业加大投入,膨胀规模。对纳入项目管理的一次性生产性固定资
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新上或技改项目,500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项目(经市级以上科
技部门认定),给予有关人员以下奖励政策。
(1) 项目达产达效的,按该项目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额10000万元以上项目每100
万元1000元, 5000万元以上、10000万元以下项目每100万元900元,5000万元以下项
目每100万元800元的标准,奖励企业主要负责人。
(2)各镇完成投资1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以上规模的项目达产达效,且完成
县政府下达的该镇工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年度任务的 (跨年度工程以达产达效的时
间确定奖励年度) , 每个项目分别奖励镇党委书记、镇长各1万元、1.5万元、2万元
(县镇各负担50%)。
第三条 符合第二条有关规定的项目,免征城市建设配套费,对新上及技改项目
需增加用电量的,缓缴用电增容费。
第四条 列入“亿元企业工程”管理的企业收购、兼并其它企业,被收购、兼并
企业三年内新增税收县内留成部分全部返还。
第五条 对纳税大户按实际入库额分档次给予企业主要负责人奖励。凡当年实际
纳税入库达到3000万元,且比上年增长20%、15%、10%以上的企业,分别奖励18万
元、15万元、12万元;达到2500万元,且比上年增长20%、15%、10%以上的企业,
分别奖励15万元、 12万元、9万元;达到2000万元,且比上年增长20%、15%以上的
企业, 分别奖励12万元、9万元;达到1500万元,且比上年增长20%、15%以上的企
业,分别奖励9万元、6万元;达到1000万元,且比上年增长20%、15%以上的企业,
分别奖励6万元、 5万元;达到800万元,且比上年增长22%、20%以上的企业,分别
奖励4万元、3万元;达到500万元,且比上年增长25%、22%以上的企业,分别奖励3
万元、 2万元;达到200万元,且比上年增长30%、25%以上的企业,分别奖励1.5万
元、 1万元;达到100万元,且比上年增长35%、30%以上的企业,分别奖励1万元、
8000元。
第六条 列入创建亿元企业目标的企业,经考核确认实现县委、县政府下达的销
售收入创建目标且不亏损的,按规定档次(即销售收入10亿元、5亿元、2亿元、1亿元)
销售收入每亿元1万元的标准奖励企业主要负责人;利税达到相应创建档次 (即利税1
亿元、5000万元、2000万元、1000万元)的,按每千万元利税5万元的标准奖励企业主
要负责人;销售收入和利税都达到的按利税相应档次奖励。实现同档次创建目标只奖
一次。未列入创建亿元企业目标的企业参照本条执行。
第七条 凡境外及县外来我县兴办独资企业或外方投资占总投资额50%以上的合
资企业, 投资总额达到100万美元或者1000万元,并按合同规定按时投建的,县级所
收土地出让金实行先征后返(项目达产达效后返还)。来我县投资兴办独资企业或外方
投资额达80%以上的合资企业, 投资总额100万美元或1000万元以上的,自投产之日
起,三年内按上缴税收县内留成部分的80%给予无偿扶持资金,之后二年内按上缴所
得税县内留成部分的50%给予无偿扶持资金。投资总额500万美元或5000万元以上的,
自投产之日起,三年内按上缴税收县内留成部分总额给予扶持资金,之后二年内按上
缴所得税县内留成部分的50%给予无偿扶持资金。其中企业或项目建设用地低于成本
价(农民补偿及县以上征地费用)的,自投产之日起,三年内按上缴税收县内留成部分
的50%给予无偿扶持资金,再从县内留成部分中拿出部分资金补偿有关单位;之后二
年内按上缴所得税县内留成部分的50%给予无偿扶持资金。
第八条 境外及县外客商来桓投资兴办独资、合资、合作企业,经确认外资全部
到位,对项目的县内外所有引荐人实行奖励。本县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职责
范围内争取的投资(不包括银行贷款和财政有偿资金,下同)奖励单位,工作职责范围
外争取的投资奖励个人。独资企业由县政府给予奖励,其它奖励由受益企业负担。
1、 投资300万美元或3000万元以上的,按引进资金所形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
给予奖励;投资100万美元或1000万元以上、300万美元或3000万元以下的,按引进资
金所形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5%给予奖励;投资100万美元或1000万元以下的,按引
进资金所形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给予奖励。
2、 以设备投入的,投资300万美元或3000万元以上的,按实际投资额的1.5%给
予奖励;投资100万美元或1000万元以上、300万美元或3000万元以下的,按实际投资
额的1%给予奖励; 投资100万美元或1000万元以下的,按实际投资额的0.5%给予奖
励。
3、 引进高新技术项目或利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地方企业项目,符合国家颁布的
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按外来投资形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给予奖励。
4、引进县外无偿资金的,按实际到位资金的5%奖励有关人员。
5、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按年内实际实现额的3‰奖励有关人员。
第九条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物价补贴,凭先进技术企业证明和当年产品出口
达到全部产品产值70%以上的出口证明,办理免缴手续;其他外商投资企业,返还当
年实缴数额的50%。外商投资企业场地使用费,先进技术企业和当年产品出口达到全
部产值70%以上的,返还当年实缴数的50%,其他企业返还20%;凡当年拖欠中方职
工物价补贴和场地使用费的不予返还。
第十条 各镇超额完成县下达的年度实际利用外资任务,且经验资到位的,奖励
镇党委书记、镇长各1万元(县、镇各负担50%) ;县直部门及县属企业超额完成年度
引进外资任务的,按实际到位额的3‰奖励部门主要负责人或企业主要负责人(本项不
与第二条重复奖励)。
各镇超额完成直接出口任务的,奖励镇党委书记、镇长各1万元(县、镇各负担50
%) ;企业直接出口超200万美元(以海关数字为准,下同)、500万美元、1000万美元
的分别奖励企业法人代表5000元、10000元、20000元,奖励费用县属企业由县负担,
镇及镇以下企业县、 镇各负担50%,企业可按直接出口额的5‰奖励有功人员,费用
由企业负担。
第十一条 经政府授权部门认定,获得国家、省、市名牌产品或驰名、著名商标
的,分别一次性奖励企业主要负责人2万元、1万元、5000元;对获得国家三等以上、
省级三等以上科技发明奖、 科技进步奖, 一次性分别奖励企业主要负责人1万元、
5000元,获得省级以上星火计划奖的,奖励企业主要负责人5000元。资金来源由县财
政列支。
第十二条 鼓励、支持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经营,
销售本县企业产品到县境外的,可享受企业制定的有关营销奖励、提成政策。帮助企
业开发新产品、提高管理水平、改进经营方式且为企业取得良好效益的,可享受企业
制定的有关奖励政策。
鼓励、支持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到企业任职或创办、领办经济组织。到企
业任职或创办、领办经济组织的机关干部,三年内享受原工作岗位的一切待遇,并由
企业根据本人业绩给予适当补贴或奖励;三年期满后愿意继续从事企业工作的,可保
留公职,其一切待遇由企业负责。期间愿回机关工作的,予以妥善安排。
第十三条 为提高企业及销售人员的积极性,每年评选营销先进企业10个,营销
明星5名,最佳营销员20名,并予以表彰奖励。
第十四条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企业支出的技术开发费占当年销售收入
的比例,一般企业要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不低于5%,开发“深加工、高科技
含量、 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开发费全部列入成本,自项目投产起3个年度内,分别
按项目新增利润的5%、 3%、1%奖励开发新产品主要负责人。企业技术开发费年增
幅在10%以上的,可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税所得额。对引进的博士生和硕士生
可以由用人企业每月分别补贴5000元和3000元生活费,也可以由企业自定优惠政策。
到镇村、私营企业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执行见习期,其工资执行同岗位人员的工资
标准。
第十五条 企业要建立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
行奖励。 可从采纳建议及技术创新新增的利润中支付5~10%奖励有功人员。企业外
人员也适用此政策。
第十六条 职工在市以上劳动竞赛或技术比武中获得前三名的,由所在企业按国
家级分别奖励1000元、 800元、600元;省级分别奖励800元、600元、400元;市级分
别奖励500元、300元、200元;并授予相应荣誉称号。
第十七条 凡在原厂区进行技术改造,不需要新征用土地进行建设的项目,免征
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企业承担还本付息进行的高新技术改造项目,其投产后2年内
按新增利润所实现的所得税县内留成部分的60%给予无偿扶持资金。
第十八条 凡被确认的国家级、省级新产品,自确认之日起,国家级二年内、省
级一年内按实现的新增增值税的25%给予无偿扶持资金,用于企业技术进步和新产品
开发。
第十九条 新上项目、技改项目的投资额由县计委、县经贸委、县审计局审核;
高科技项目由科委审核;优强企业由县计委、县审计局、县经贸委、县乡企局审核;
税收增长比例及上缴税收金额由县财政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审核;实际利用外资
额由县外经委、县人民银行审核;私营企业由县工商局审核;凡涉及财政支付的项目,
均由县财政局参与审核。审核结果报县委、县政府批准后兑现奖励或扶持资金。
第二十条 建筑、商流、私营、旅游企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执行工业生产性固
定资产投资奖励政策。除建筑企业以县内缴纳所得税为计算依据外,本条上述企业纳
税奖励执行本规定。在县内办理的减、免、退税额不计入税收考核总额。
第二十一条 同时执行淄政发[2001]65、66号文件的有关政策规定,同一项目、
同一内容可按上限标准执行,不重复享受。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由县计委、县财政局负责解释,自2002年1月1日起执行,以
往所制定政策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二OO二年四月一日

六、供稿人名录
(按编章先后顺序排列)

徐承来 王 霞 魏兆泉 荆晓洲 李向珂 李 东 荣云鹏 田茂根 伊若霞
陈素芬 孙 颖
项绪忠 李慎清 毕志胜 张聿勇 张 艳 段立红 史 亮 薛 伟 郭纪友
王德卿 钟 梅
吕继红 李士刚 巩建龙 边际和 尹俊厚 李 明 魏会东 成艳冰 张亮云
黎 芳 崔瑞霞
孙红蕾 苏艳芳 张 亮 孙成业 孙 刚 荣文茂 穆若金 宋元乾 巩子强
王树永 王 雷
刘士喜 宋述伟 王 超 曲福鸿 董 杰 王守堂 李志峰 王志孝 李 勇
张 超 曹卫闽
巩向迎 熊汝臣 马卫峰 张志奎 高 健 李维良 甘明新 陈振国 张经勇
王继起 孙仁庭
巩若润 宗 波 邢允华 田家良 王曰庆 高云志 杨征忠 郑建波 金 鹏
荆延强 荆德东
见 军 崔其军 聂爱红 翟振顺 邢汉栋 张红雨 刘兆光 逯伦清 张文茹
张 静 李 旭
张聿峰 李 彬 王志爱 魏文江 殷林祥 杨泉义 高大新 姚衍义 苗 勇
金百琳 李方友
王建国 刘庆玉 孙献诗 荆向波 田 骥 曹永彬 薛德亮 张振记 赵 丽
任亨通 王应远
徐承志 崔树德 李 波 刘 伟 张希郜 王克俊 邢汉文 王 晔 赵承强
王红霞 张建民
毛 军 魏玉运 王树会 马英锋 刘 建 伊善忠 韩 华 胡 鑫 张 青
张 勇 宋奎丛
巩天斌 徐学来 孙 渊 陈铁军 张仲山 张 艳 国玉亭 王子平 宋述聪
王 平 张连江
李 永 徐 东 田宜晴 巩本堂 伊丕智 孙德春 宋祥嵋 孟凌云 王东升
陈庆东 孙成仁
董吉祥 耿佃峨 李考长 李清国 李 平 牛汝锡 于永刚 王曰瑾 徐学敏
牟继权 孙方远
宋元通 徐 卓 崔亦祥 李文明 王敏希 董学琪 文玉佩 金 钟 金树粉
张连森 金宗岩
杨宝玉 李金辉 宋开举 巩同慈 孟庆文 王克谋 崔洪民 徐传祥 李明道
张秀文 边厚文
王立星 王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