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 家 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3&rec=613&run=13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3.5公里。东与起凤镇为邻,西与马桥镇接壤,南接田庄
镇,北越小清河与高青县连界。南北最大纵距9.87公里,东西最大横距9.12公里。面
积55.58平方公里, 占全县总面积的10.68%。辖荆一、荆二、荆三、荆四、高王、陈
桥、姬桥、里仁、东孙、前孙、后孙、王庄、滩子、姚王、前高、后高、吴园、柳村、
王明、辛庄、双跃、大园、小园、崔家、前刘、后刘、周董、伊家、东刘29个村民委
员会(含31个自然村)。2002年,全镇有13297户,46583人。少数民族中有蒙古、回、
佤、拉祜族,6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38人。镇人民政府驻荆家村。
地貌特征西高东低,南高北洼。东南部为锦秋湖,东北部为马踏湖,属山前洪冲
积与黄泛冲积的叠交地带。孝妇河、二支流由西南向东北注入马踏湖。2002年,全镇
有耕地34264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14%。土壤分褐土、潮土两大类,褐土占27.74%、
潮土占72.26%,适种小麦、玉米、高粱、大豆、棉花、蔬菜等农作物。境内交通便利,
起凤至马桥公路横贯镇境东西,周家至荆家公路纵穿镇域南北。境内地下有丰富的石
油和天然气。

农业

1988年, 全镇农业总产值46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0元。1991年,全镇农业
总产值4731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033元。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1207万元,农
民人均纯收入4027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1.39倍和4.22倍。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1988年,全镇平均亩产746公斤,总产2312.93万公
斤。 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13万亩,耕亩单产346公斤,玉米播种面积2.94万亩,耕
亩单产412公斤。 1989年,全镇平均亩产886公斤,总产2763.94万公斤。其中,小麦
单产501公斤,玉米单产518公斤。1990年,实现吨粮镇。1997年,小麦、玉米播种面
积减少, 单产稳中有升。2002年,粮食总产1915.2万公斤。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8
万亩, 耕亩单产468公斤,总产842.4万公斤,玉米播种面积1.75万亩,耕亩单产613
公斤,总产1072.8万公斤。
经济作物以棉花、蔬菜、芦苇为主,有蔬菜之乡美称。四色韭黄、实杆芹菜闻名
遐迩,畅销省内外。
1988年,全镇棉田面积1.1万亩,单产55公斤,总产60.23万公斤。1991年,种植
业结构调整,棉田面积上升到1.39万亩,单产72公斤,总产100.09万公斤。1994年,
棉田减少为4100亩, 单产75公斤,总产30.59万公斤。2002年,棉田4600亩,单产86
公斤,总产39.6万公斤。
1988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3800亩,单产3226公斤,总产1226万公斤。1991年,
种植业结构调整,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2582亩,单产2055公斤,总产2585.4万公斤。
1994年, 蔬菜种植面积20050亩,单产3046公斤,总产6100万公斤。2002年,蔬菜种
植面积31203亩,单产1950公斤,总产6083.5万公斤。
四色韭黄呈白、 绿、黄、红(紫)4种颜色,从根部至叶尖依次与众不同。以冬
末春初之品为最佳,风味独特。生食则清香扑鼻,熟食则味美爽口。系荆家镇特产之
一。 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东孙村农民孙景礼与孙景谊兄弟2人用秫幔芦苫之法
培植而成,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远销北京、东北、天津、云南等地。亩产400公斤
左右,收入达7000余元。1998年,被评为淄博市名优蔬菜。2002年,被国家标准化管
理委员会认定为绿色无公害食品。
实秆芹菜也是荆家镇特产之一。其色绿如翡翠,食之香脆可口,不打渣。成株可
达1米多高,重达1.5公斤左右。清道光三十年(1904年)即开始引进种植。1957年,
被农业部授予土特名产称号。 1986年、1987年,2次进京参加产品展出。1988年,全
镇种植面积达1800亩, 年2茬亩产0.75万公斤,总产1350万公斤。2002年,种植面积
4500亩,亩产0.8万公斤,总产3600万公斤。
1988?1991年,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对全镇5个灌溉区,20余条渠道
以及水利配套工程进行综合治理。 总投资104.33万元, 用工20.87万个, 动用土方
41.73万立方米,修防渗渠40.75万米,建机井房367个,新打机井46眼。1996?2002年,
全镇投资294万元,复垦各类低效苇田、易涝洼地4000亩,修建各类大型防渗渠7万米,
动用土方120万立方米。 先后对孝妇河、小清河、一支流、二支流和姚王、王明、祁
家等沟渠进行疏挖治理,引黄补源,缓解镇域西南部的旱情。

林业

1988年,造林和育苗面积分别为23亩、133亩。农田林网化面积24240亩,“四旁”
绿化植树年末实有19万株。1989年,造林和育苗面积分别为62.4亩、70亩。农田林网
化面积年末实有3.677万亩, “四旁”绿化植树年末实有21万株。2001年,造林和育
苗面积分别为185亩、90亩。农田林网化面积年末实有39000亩,“四旁”绿化植树年
末实有9.16万株, 速生林面积4000亩。林木覆盖率16.6%。2002年,扩大速生林种植
面积6200亩, 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8%。果树种类有苹果、桃、梨、葡萄、杏等,果园
面积455亩。

渔业

镇域东部属湖区,渔业较为发达。放养种类有草鱼、鲢鱼、鲤鱼、鲫鱼、泥鳅、
鳝鱼、 罗非鱼、甲鱼等。1988年,全镇养鱼水面200亩,产值18万元。2002年,养鱼
水面665亩,产值70万元。

畜牧业

1988年,全镇养牛1162头,马198匹,驴345头,骡194头,猪9326头,羊2156只,
鸡92120只, 鸭4500只,鹅4500只,兔7101只。2002年,发展畜牧小区18个,其中鸡
15万只, 猪5000头,牛320头,鸭5万只,羊1万只,狐狸9000只。全镇专业养殖户达
到150户,其中规模以上养殖户72户。

工业

1988年, 镇办工业有机械、 化工、 印刷等8个企业。固定资产2660万元,产值
8000万元,利税810万元。1991年,投资5726万元,新上项目12个,实现年产值1.2亿
元,利税1300万元。1992年,全镇工业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1994年,部
分镇办企业出现税收低、遗留问题多、包袱沉重等困难,生产效益呈滑坡趋势。1998
年, 电力设备厂、机械厂等7个企业改制为民营。年内,实现总产值6600万元,利税
700万元。1999年7月,投资1100万元新上淄博东明环保有限公司和大众日报印务中心。
年底,淄博宝汇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淄博巨人化工有限公司、淄博三升农业科技有限
公司、淄博申达化工有限公司、淄博名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相继成立。2002年,全镇
有工业企业28个, 新上各类项目21个。年内,总投资达到7320万元,实现产值3.5亿
元,销售收入3.32亿元,利税3600万元。

建筑业

1988年, 有镇办、村办建筑安装公司33个。其中三级资质3个,四级资质14个,
从业人员近1万人。 固定资产2100万元,流动资金1150万元。建筑队伍中五级以上技
术人员4200人,占职工总数的42%,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810人,占职工总数的
8.1%。完成建筑施工面积80万平方米,实现建安产值1.05亿元,劳务收入3750万元,
创利税950万元,占全镇社会总产值的51.2%。工程优良率31%,合格率100%。1990年,
组建古建筑工程公司,为三级资质。1991年,对建安企业进行治理整顿。1996年,建
筑业略显滑坡趋势。2002年,全镇三级以上建筑企业7个,年创建安产值达1.1亿元。

商贸业

1988年, 镇域内商业网点有供销社和下设的3处基层供销合作门市部,个体工商
户456户。饭店仅有供销社、荆四饭店和建筑公司招待所等8个。农村集贸市场19处,
万人以上大集4处, 集市总摊位5000个,上市商品总值50万元,成交额46万元。1998
年, 个体工商户发展到960户,从业人员2020人,农村集贸市场19处,市场摊位7000
个,集日人数平均3600人次以上,成交额68万元。2001年,荆四、高王、后刘等10个
村先后设立早市和晚市。2002年,设喜乐佳、乐万家连锁店超市和2家蔬菜销售公司。
年内,成功举办名优蔬菜展销会。形成以物资交流大会、大集、早晚市互补的市场体
系,贸易额达到1.3亿元。

文化

1988年,全镇15个电影放映队,年放电影116场次。后刘村建有电影院。2000年,
有业余京剧团3个, 扮玩队伍21个,每逢春节、元宵节参加全县组织的文艺汇演。民
间艺术种类有京胡、二胡、唢呐等乐器演奏和快书、捏泥人、剪纸、裱糊等。先后接
纳山东京剧院、吕剧院,滨州京剧团、吕剧团,淄博五音剧团、吕剧团和部分市、县
级文化团体到荆家演出。2002年,镇设文化站1个,有村文化大院50个,图书室32个,
藏书达2.6万册,订阅各类报刊杂志43种。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7%。

教育

1988年,全镇幼儿园20处,48个班,入园幼儿1200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75%。
1995年, 有幼儿园18处,44个班,入园幼儿1260人,入园率80%。2002年,合并为16
处,44个教学班,入园幼儿1350人,入园率达96%。
1988年,全镇小学19处,98个班,在校生3216人,入学率100%。1991年,减少至
2996人。 2002年,合并为9处,教学班88个,在校生286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
率均为100%。
1988年, 将11处初级中学合并为3处,45个班,定点于荆家、里仁、后刘村,在
校生2550人。2002年,初中在校生2985人,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为100%。
1990年, 建立成人学校。举办建筑中专班1期,学员32人。1994~1998年,培训
两届幼师中专毕业生60人。 至2002年, 共举办建筑、种植、养殖专业班18期,学员
540人。
1988年,全镇教职工460人。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率30%,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60%。
中学一级教师11人,小学高级教师8人。2002年,教师317人,其中本科学历76人,大
专学历187人, 中专学历22人,高中学历32人。中学高级教师21人,中学一级教师65
人,小学高级教师68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5%、100%。

卫生

1988年, 全镇卫生院1个,村办卫生所29个,其中甲级卫生所19个,乙级卫生所
10个, 乡村医生129人。1991年,投资71万元,建1500平方米镇卫生院门诊楼,内设
病房床位42张。 有内、外科,妇、儿科,五官科、放射科、心电图室、B超室、化验
室, 并配备救护车、微循环机测仪、呼吸机、麻醉机、半自动化分析仪、B超机等先
进设备,能够承接外科、妇科病员手术治疗。1996年,镇卫生院对29个村卫生所实行
一体化管理和合作医疗。2001年,设前刘、东孙分院。2002年,医护人员65人。其中,
大专5人,中专45人;中级职称医师9人。

体育

1988年,全镇有老年门球活动场所4个,篮球场40个,排球场6个,室内乒乓球场
30个,室外112个。1990年始,中小学每年各举办1次春季体育运动会和冬季越野长跑
赛,优胜队代表参加全县组织的篮球、田径等各类比赛。至2002年,每年“五四”前
夕,组织各单位开展篮球、乒乓球、拔河各类比赛活动。逢年过节或农闲时节,各村
青年自发组织篮球比赛等活动。

计划生育

1988年始, 每年4次为育龄妇女查体,掌握孕情。对在职人员男女双方自愿晚婚
者,增加两周婚假,晚育者增加两个月产假;对自愿生育一胎节育的夫妇,发给《独
生子女证》,并在子女年满18岁前,每月发给独生子女费10元;国家职工退休后加发
5%退休金;独生子女优先入学、就医、招工,城镇分配住房、农村划分宅基地优先照
顾。 2002年,为育龄妇女免费查体10232人次,采取放环措施943人;兑付手术费6.4
万元,独生子女奖励1.5万元,退二胎奖励0.4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88年7.9‰,
降低到4.42‰。

宗教信仰

伊家村有基督教活动场所1处,下设4个活动小组,教徒80余人。

社会新风

1998年12月, 原荆二村党支部书记荆得权救出滩子村落水父子2人,被评为桓台
县十大新闻人物, 县委宣传部号召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向他学习。2001年9月,全镇党
员干部群众为东孙村一患白血病学生治病捐款2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