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人物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3&rec=605&run=13

张桓东 (1919.03 ~1967.05) 曾用名张经柱,字华锋,索镇北辛村人。1937年
在长山中学马耀南、 廖容标带领下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当时学生运动骨干。1938年2
月在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特务大队任职。率领部队在桓台、长山一带坚持抗日游击战,
与日军、汉奸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任长桓县
大队中队长。1945年,担任索镇区长、区委书记后, 积极配合三地委工作团开展“反
奸诉苦减租减息”斗争,全区支前工作走在全县前列。1947年10月在一次动员参军会
前,他告诫去刘茅村的工作组成员说:“刘茅村被斗的成见分子较多,阶级斗争形势
严峻,工作不可偏激,对参军人员要全靠自愿,不能强迫, 三个五个也可。”工作组
成员入村后,动员参军工作开始顺利,后期因工作不细致和偏激,在送军当天,部分
敌特和地主成见分子借机挑起事端,引发了叛乱。事发后张桓东迅速派区中队配合公
安局逮捕镇压了一批参与策划叛乱的成见分子和暗藏的敌特人员。 1948年6月张桓东
任县教育科长,并在索镇组织两期教育研究会,为全县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作了有
益探讨。 1950年2月,张桓东随军南下,支援新解放区工作,任福建省宁化县县长、
县委书记,为保持新解放区的社会稳定,亲自指挥县武装部队剿灭当地匪徒和国民党
部队的残渣余孽,经过几次剿杀行动后,治安状况好转,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群众
称“张书记是文武兼备的山东好汉”。1955年11月任永安专署副专员,1956年调任龙
岩专署副专员兼龙岩钢铁厂厂长,1961年调任三明市副市长,三明专署副专员。随着
职务的提升,张桓东对干好革命事业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文化大革命”中,
受到错误冲击,于1967年4月含冤去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昭雪。

田宜湖 (1922.08 ~1981.10) 起凤镇夏一村人。出身田氏整骨世家,自幼随父
学医,得其真传,1949年正式行医,后调到起凤人民公社卫生院工作。他对传统医术,
精益求精,且不墨守成规,使祖传医术又有新的发展。每天前来就诊者多达三四十人,
其医疗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特别是淄博市各厂矿、胜利油田等
大型企业,凡职工跌打损伤后,多到此就医治疗。经其治疗的患者,痊愈率高,后遗
症少。如张店区湖田村张某,男,因肩关节脱位,曾到外地两个大医院治疗无效。后
转到起凤人民公社医院就诊, 经田宜湖诊断后采取 “足登复位法”和其他疗法,使
患者很快痊愈。又如博山区青年孙某(女),骨盆多发性骨折,经当地一家医院诊断,
可用“兜带悬吊法”治疗,时间需两个月,但医后不能保证其生育能力。后转入起凤
人民公社医院,由田宜湖亲手诊治,先巧用手法整复位后,外敷膏药,又用纱布、三
角巾卷成棉垫,采用“腹股悬吊固定法”治疗,不足两个月康复出院。后结婚生子,
病愈者及家人感恩不尽,赠送横匾“妙手回春”。
在“文化大革命”中,田宜湖曾遭受不公正待遇,身心受到很大摧残。就连医生
出诊看病的权力也几乎被剥夺掉,后在广大病患者强烈要求下,得以复职继续看病。
由于长年累月兢兢业业地工作,劳累过度,身患多种疾病,于1981年病故。

李 进(1916.12~1981.12) 湖北省麻城县白果树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
幼年给地主放牛, 13岁参加湖北省赤城县赤卫队任通讯员,五个月后,其一家8口惨
遭敌人杀害。1930年,任赤城县游击队班长、排长,1932年参加红军,历任红军二十
五军七十五师二二三团二营四连班长、排长、连长。1933年秋,李进所在部队攻打尚
城据点,遭到敌人强大火力封锁,被迫撤至据点的外壕里,李进只身一人,敏捷攀上
城墙,以血肉之躯引开了敌人火力,为全歼据守之敌赢得战机,后因负伤,留在大别
山养伤,并开展游击作战。期间,被敌人重重围困,滞留之部处于“穴居”生活中,
连伤病员药品和食物都无法保障。李进和一名姓石的女护士翻山越岭,巧妙避开敌人
的一条条封锁线,打死守卫药品和食品的哨兵,抢救出几百名伤病员生命。1935年被
整编到红军二十八军五十四团任连司务长、 排长。193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
年春调到地方游击大队任指导员, 同年冬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三营七连任指导员,
1943年任四支队九团二营营长。 战争年代先后立大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身体多处负伤,被评为二等甲级战残。1944年因病先后在沂水、安丘、栖霞、沾化、
博兴等地疗养。 1950年1月在起凤镇北村休养并安家落户。在有生之年,他先后为机
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作红军光荣传统报告200余场次。

刘锡锟(1916 ~1986) 索镇刘茅村人。自幼崇拜英雄,迷恋武术,经常舞枪
弄棍,摸爬滚打锻炼。1937年在其表兄王幼平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0月参加
长桓地区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1月参加由中共党员姚仲明、廖容标等领导的山东人
民抗日救国第五军, 入伍后担任廖容标警卫员,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
斗争中练就一身过硬的杀敌本领,他武功高强,能徒手爬高,飞马倒立,蹬里藏身;
使双枪,枪法打的准。在八路军山东纵队四中队一旅、四旅、鲁中第一军分区、鲁中
四师、华野二十六军先后任侦察参谋、侦察科长等职,廖容标称其:“锡锟同志是个
智勇双全、机智多谋的侦察英雄”。有关刘锡锟斗敌除奸,敌后侦察事迹,在桓台乃
至鲁中大地广为流传。
1939年,日军从本土运来两船军火,策划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大扫荡,四支队司令
员廖容标委派刘锡锟担当夺取军火重任,刘锡锟率六名侦察员化妆去青岛码头,他探
明情况后迅速制定出夺取军火方案,经廖容标批准后由他率领一名侦察员,混上装运
军火的列车,在淄河桥与伏击部队配合将军火夺取。
1942年, 在马鞍山战斗中,刘锡锟奉命与营长王法山等5人,组成奇袭小分队,
每人佩戴匣子枪、 手榴弹、大刀、绳索四大件攀登陡峭悬崖和3米多高的封锁墙,直
捣敌军匪巢,全歼睡梦中伪军、日寇,占领马鞍山战略要地。刘锡锟会日语,他经常
化装成日本兵插入敌后,用掏心战术袭击敌人。日军山东最高司令长官曾说:“刘锡
锟是神出鬼没,不可抵御的神武将军”。刘锡锟参加过多次战斗,为部队情报工作做
出重要贡献,期间两次荣立三等功。建国后曾任长春航校副大队长,空军司令部管理
局局长。“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立场坚定,刚正不阿,与林彪反革命集团和四人帮
进行坚决的斗争,在逼迫他所谓“悔悟”时,他宁愿接受劳改拉地排车,也不动摇初
衷,直到林彪及其死党折戟沉沙才落实政策。1974年因病离休。

张行三 (1916~1988) 原名张乐善,张店区九级塔村人。早年在长山县立中学
读书期间,受马耀南等人进步思想熏陶,积极参加党组织领导下的革命活动。1941年
2月, 在本村小学任教员, 后参加胶济大队自卫团, 在抗日战争中努力为党工作。
1947年3月, 到桓台县人民政府民政科工作,曾担任县民工大队长,率领民工积极支
援“淮海战役” ,荣获“淮海战役”纪念奖章。1949年4月,调县文教科工作,历任
科员、副科长。195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11月,任县人民政府秘书室秘书。
1952年12月,任桓台一中副校长,1956年10月改任校长,为学校创建和人才培育,做
出突出贡献。 1958年桓台与博兴合县后,担任博兴三中党委书记兼副校长。1961年9
月,恢复桓台县建制后,担任桓台一中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曾受迫害,粉碎林彪反党集团后复职。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治学严谨、勤奋努力,
善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生活上,公私分明、保持和发扬了一名共产党
员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 对桓台一中的创建和发展倾注了满腔热血。 1975年离休,
1988年11月因病逝世。

高荣祖 (1920.11~1988.09) 福建省建阳县王垦村人。 1933年7月参加红军,
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在新四军三支队五团二营四连、七师二十一旅四十
四团二营九连、华东六纵十七师师部特务连、华东六纵十八师五十二团二营四连、二
十四军七十二师二一五团二营四连任战士、正副班长、正副排长、正副连长、侦察股
长 (营职) 等职,参加过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等著名战役。
1956年转业, 任惠民地区化砂公司经理,1957年调桓台县民政局任副局长,1988年9
月18日由供养改办离休,1988年9月30日病逝,1989年1月被省委组织部批准享受厅局
(地专)级待遇。
高荣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幼年父母双亡,和姐姐相依为命,8岁给地主放牛,
10岁做学徒,闲暇时帮姐姐种田。1936年,时任副班长的高荣祖接到上级命令星夜兼
程赶回家乡做“动员参军”工作,连唯一的姐姐也未告知,在秘密和极其危险中不分
昼夜地做说服动员,最终在预定时间带着50多名青年到达部队,受到团首长高度评价
和嘉奖。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中,高荣祖带领一个排凭险扼守敌人溃逃的必经之
路,配合友邻部队阻击敌人,战斗异常激烈,几次激战后,战士出现伤亡,仅有的几
挺机枪也遭到严重破坏,高荣祖强忍多处受伤的巨痛,边包扎伤口,边沉着的嘱咐战
友们:“宁可死在阵地,也决不让敌人从我们这里跑掉。”话音刚落,敌人又一次猛
烈向阵地反扑过来,高荣祖端起机枪朝敌群猛烈扫射,全排战士在他的影响下越战越
勇,顿时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无路可逃,只好举起双手做了俘虏。战斗结束后,俘
敌数百人,缴获机枪30余挺,高荣祖被荣记二等功。
高荣祖一生敢于吃苦,乐于奉献,不为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从不给组织添麻烦,
保持和发扬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作风。

牟际震 (1912~1989.07) 字紫东,新城镇城北村人。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上海
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先后从事书报美术装帧设计和编辑工作。他专长书法, 爱好金石
篆刻和绘画艺术,尤其在印刷字体设计方面贡献最大,被誉为 “长牟”、“扁牟”、
“长黑”、“扁黑”四种标题字体设计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甘肃省委员会副主任、
《甘肃日报》高级编辑。
1956年,他应邀参加人民日报社提出并组织革新印刷标题字体式工作,到1958年
首次在全国创写新型“长宋”字体获得成功。经《人民日报》试用,很快受到新闻界
的好评,并得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支持,全国许多报刊相继纷纷采用。1959年,为
支持祖国大西北建设,他毅然离京前往甘肃省工作,仍然在设计印刷新字体的事业中
不懈地追求着。到1964年,他又写就一幅扁宋体和一幅扁黑体,并重返北京对长宋体
进行加工润色,先后被制成铜模向全国发行。人民日报社为表彰他的特殊贡献,把长
宋体和扁宋体命名为“长牟”、“扁牟”,并编印了一册《牟体字选》。“文化大革
命”期间,他设计新字体工作虽然被中断,但仍就在悄悄的练习写字,以坚韧的毅力
为《甘肃日报》撰写出仿魏、长变黑等几套报纸标题字。1978年下半年起,他又满怀
信心地开始“长黑”体的创写工作。1981年夏,他应人民日报社邀请到北京为“长黑”
体定稿。 1985年3月,他因病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在身体恢复阶段,他收到人民日
报社邀请他再度进京为四幅字体增撰缺字的来信十分激动,不顾年迈体弱及亲友的劝
阻,毅然赴京,苦干四个月,填补完备自己创写的四幅字体。12月6日,《人民日报》
以牟紫东和“牟体”字为题介绍了他的事迹。

孙承佩 (1915.12~1990.10) 原名耿佃文,新城镇城北村人。1930年考入青州
师范,1931年借用同学孙承佩毕业证书,考入北平大学商学院,故延用此名终生。就
读期间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参加过“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936年参加“中
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由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部派往山西国民党十九军政治
部工作,1940年在陕西省宜川市任“民族革命通讯”编辑部主任,1943年在重庆先后
担任《新蜀报》主编、美国新闻处中文部翻译。1945年,他调往北京工作,利用自己
文化界的关系以继续在美国新闻处工作为掩护,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和独裁统治。同
年加入中国民主革命同盟会,先后翻译出版有(英)斯坦因著的《红色中国的挑战》
及(美)埃特加·斯诺著的《战时苏联游记》两书,以弘扬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
大战为主旋律, 讴歌人类进步事业。1946年加入九三学社,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 1949年5月任《光明日报》社务委员、采访部主任、总编室副主任、《新建设》
杂志代主编等职。1955年担任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担任并主持九三学社中央领导工
作,曾任宣传部长、秘书长,第一、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至第八届中央委员会
常委,1979年任中央理事会副主席,1989年任中央理事会常务副主席。同时兼任中国
国际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
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副秘书长等职。

岳宗秀(1918.06~1992.01) 周家镇郝家园村人。高小文化,中共党员。1944年,
先后任崔楼区联防主任、区委宣传干事、宣传委员。1946年,他在土地改革和反奸诉
苦、减租减息工作中认真负责,富有创新意识,能够结合本单位实际开拓性地完成上
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受到渤海日报社表扬。1948年,任县委宣传部通讯干事。1949年
后历任湖滨区委会副书记、索镇区委会书记。1951年,山东分局党校学员。1952年先
后任县整党办公室副主任、县联社主任、县重工业局局长。与博兴合县后历任博兴县
工业局局长、 商业局副局长、副县长。1961年9月后曾任桓台县社主任、商业局长。
1980年4月任县政协副主席。1983年9月离职休养。

刘宗泽 (1934.08~1994.05) 东营市河口区六合乡胡家村人。1952年7月完小毕
业,同年9月参加工作,195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团区委书记、团县委办公室
主任、团县委副书记,桓台县磷肥厂、印刷厂党支部书记兼厂长,桓台县地方史志编
纂委员会副主任、县志办公室副主任、《桓台县志》主编,吉林省《方志研究》杂志
特约记者、湖北省《史志文萃》特约记者,淄博市地方志学会理事,专业技术职称副
编审。
他在原籍参加工作四年后调入桓台,做过青年工作,搞过工业,于1982年12月转
入方志界。他在主持编纂《桓台县志》期间,主动承担了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和人口
编的撰写工作。针对自己文化基础差,工作难度大的突出问题,一面学习文化,一面
学习业务知识,虚心向年轻同志求教。文稿形成后,任何人给他提出修改意见,都认
真听取。
他虽然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在修志工作的十余年间,始终保持着旺
盛的工作精力。工作中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经常工作到深夜,与其一块工作的同事
谁也说不清他加了多少个班。1985年他长女出嫁,仅在家应酬了一天,次日照常上班,
为地方志伏案笔耕。1986年《淄博市志通讯》第一期曾以“晚霞似火”为题,将其事
迹与方志界同仁褒扬共勉,自此之后,“晚霞之火”燃烧的更加旺盛,在地方志这块
荒芜的园地上更加辛勤耕耘,屡结丰硕之果。他先后主持编纂了《桓台县志资料》、
《桓台名胜古迹》、《桓台县简志》和《桓台县志》等多种反映桓台地情的资料性著
述,其中《桓台县志》1992年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后,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志书奖、全
省首批地方志书一等奖、淄博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曾先后应邀参加了《威海
市志》、《长岛县志》、《招远县志》、《文登县志》、《利津县志》、《邹平县志》、
《博兴县志》、《广饶县志》、《垦利县志》等志书的评审。同时,结合修志实践致
力于地方志的研究,先后撰写出近30篇具有指导性的理论文章在市以上刊物公开发表。
1993年他积历年方志研究成果于一体定名为《地方志编纂新论》,由齐鲁书社公开出
版发行,在全市方志界开创了个人撰写方志理论专著之先河,为丰富社会主义方志理
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子正 (1915~1994) 原名相志诰,临淄区人。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身患
重病在家疗养的相子正尚未痊愈, 就几经曲折,于1938年3月参加了李人凤领导的国
民革命军冀鲁别动队第三大队, 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1938年7月,任第三支队二
营六连班长。 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到1940年1月,先后担任长桓独立营连长、县
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8月,桓台县参议会成立,当选为副参议长。1941年2月,县
公安局副局长带队叛变投敌,形势急剧恶化,县、区党政机构遭到空前破坏。相子正
不顾个人安危,带领着十几人的队伍,白天隐藏在山洞里,衣食无着,有时一天吃不
上一顿饭,喝不上一口水;夜晚深入各村开展工作,带领军民除叛徒,惩凶顽,截军
车,炸铁路,同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搅得敌人日夜不得安宁。相继袭击了长桓
境内的南石桥敌伪据点,消灭叛徒张裕安等30多人,摧毁周村东门外的伪据点,参加
攻打临淄城、桓台城等地多次重大战斗。
1942年1月, 桓台县、区政权和武装建制撤销,长桓军政工作团成立,相子正任
团长。 1943年5月,桓台恢复党政军建制,相子正任县长兼县大队长。1944年,相子
正率领县大队先后袭击了苇子河据点、 周村火车站等。1945年7月的一天,县大队夜
袭卫固据点伪军中队和伪警察所,活捉了日军驻渤海地区的特务头子胜田。1946年春,
在渤海区党委召开的全区参议长会议上受到表扬。当时,《渤海日报》对此专门作了
报道。上级党委还授予他“模范县长”称号。
解放战争爆发后,相子正带领着县大队的全体战士,配合主力部队向聚集在张店
的国民党部队5000多人发起总攻,一举解放了张店;多次率部攻打驻守在桓台城的蒋
军;曾在楼子村一次战斗中消灭蒋军一个中队当战争进入紧张阶段,军需物资供应不
上的时候,他组织动员全县人民出、捐粮、捐物,支援莱芜、济南、淮海战役。1948
年,桓台县全境解放,他又带领全县人民斗地主,分田地,开展减租减息,大力发展
农业生产。
1954年春,他响应党中央号召,毅然奔赴大连,到条件艰苦的重工业部第二建筑
工程公司任经理,建设全国第141项重点工程。1956年2月,任重工业部第九建筑工程
总公司副经理,带领公司全体职工到江西赣州西南的大吉山、归米山一带,支援山区
建设。多年艰苦的劳累积劳成疾,1957年春,他患了脑血管动脉硬化症,但仍然坚持
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相子正蒙冤。1976年,党组织为他平反昭雪,任山东省
中医学院党委顾问。1983年5月,离职休养。

王幼平(1910.08 ~1995.03) 原名王际坦,索镇马家村人。学生时期参加进
步团体“甫晨” 书社。1930年秋,随国民党二十六军到达江西,1931年5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12月,参加组织江西宁都农民起义,并随起义部队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任中央工作团员。长征结束后,调到中央白区工作部工作。1935
年底,成功做通东北军被俘军官上校团长高福源的争取工作,为沟通中国共产党与东
北军的联系提供了重要保障。 1936年4月起,受党组织派遣,先后赴宁夏、绥远、山
东开展白区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派往鲁西北,在
范筑先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中从事党的工作,开辟根据地,组建了拥有6000人的第十支
队。抗日战争期间,他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纵队政治部主任、一二九师新八旅政
治部主任、城工部部长。坚决贯彻毛泽东主席军事思想和党的统战政策,积极开展抗
日游击战和瓦解伪军工作,受到师政委的肯定。解放战争期间,他历任豫、皖、苏军
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八军副政委、五兵团政治部代主任,参加过淮海
战役和渡江战役。1949年11月,他调外交部工作,先后担任中国驻罗马尼亚、挪威、
柬埔寨、古巴、越南、马来西亚和苏联大使,在国外工作长达30年。其间,他认真贯
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外交政策,把军事斗争的战略、策略和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灵活运用
到外交工作中,在所驻国上层和外交使团中广交朋友,开展工作,到任后很快打开工
作局面,为新建驻外使馆作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在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最紧张、最艰苦
的时候,他出使越南国。在敌机不断袭击轰炸的情况下,他跑遍越南各省、区,即使
在敌机对河内进行十二昼夜大轰炸的危险时期,他依然坚持开展外交活动,及时向国
内报告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在柬埔寨任大使期间,他多次到援柬项目现场检查指
导工作,到柬北部人烟稀少地区看望援柬工作人员,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授予他
“友好合作十字勋章” 。1963年4月,在国家领导人访问柬埔寨前夕,他重返金边执
行特殊使命,使外访工作取得圆满成功。1979年7月,他担任外交部副部长,9月,率
团赴莫斯科参加中苏第一次国家关系谈判,在政治斗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他既坚持
原则,讲明道理,又利用各种机会,作了许多友好工作。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
三届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徐孝平 (1933.03~1995.07) 张店区湖田镇北焦宋村人,高小文化。1952年9月
参加工作, 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耿桥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革委
会主任,1975年起,先后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常委和组织部长。他注重抓党的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在选拔任用干部方面,坚持革命化、知识化、年轻
化、专业化,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在领导班子建设中,严格按民主集中制原则
办事,用制度规范领导干部行为,经常教育干部要自重、自警、自励,竭力培养高素
质干部。 1980年5月,改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7年2月~1990年2月担任主任期
间,认真履行职责,组织制定出《桓台县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桓台县人大常委
会人事任免办法》等若干工作制度,规范人大常委会工作程序;围绕全县经济建设,
采取视察、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针对性、可操
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全县各项工作健康发展;建立完善联系代表制度,积极发
挥代表作用,建言献策,使全县人大代表工作受到省人大表扬。1994年1月退休。

李兰昌 (1925.10~1996.10) 出生于长山县一个贫农家庭,1949年土地改革时
与胞兄李兰泰迁入索镇建国村。1941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渤海军
区后勤鞋厂部主任、兵站分站长、副厂长、二十七军工作组政治干事。1950年入朝参
战,任志愿军二十七军后勤部政治干事,教导营二连指导员。在抗美援朝战斗中自觉
地把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前沿阵地,鼓舞并带领战友们与敌浴血奋战。回国后,历
任华东军区后勤部上海办事处助理员,南京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协理员、独立汽车
修理营教导员,总后勤部格尔木汽车修理厂、总后西宁汽车修理厂党委办公室主任、
政治处主任、副政委、政委,总后青藏兵站副政委、政委,西安基地指挥部副政委等
职务。1956年被授予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朝鲜国旗三级勋章,1985年12月离职
休养。1988年被授予独立自由功勋荣誉章。他一生克己奉公,生活俭朴,处处严格要
求自己,从不给组织添麻烦。

任景文 (1919.08 ~1997.01) 原名任之昌, 寿光县南雷子埠村, 高小文化,
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在抗大学习,1941年10月任
清东专署武装科干事, 1942年10月任沾化县政府武装科科员,1944年4月任沾化六区
武委会主任,1945年4月任沾化六区区长。同年10月调无棣县大山区任区长,1947年3
月起先后任无棣县粮库副主任、粮食局副局长、局长、县政府财政科长、副县长等职。
1955年9月入惠民地区党校学习, 1957年3月调桓台任县政府副县长。1958年7月在四
宝山、 金岭铁矿等地工作,1963年8月因身体原因回桓台养病,1979年任桓台县政府
顾问,1984年离休。

彭 真(1902.10 ~1997.04) 原名傅懋恭, 祖籍果里镇玉皇阁村,出生于山西
省曲沃县侯马镇垤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在1888年因家乡自然灾害所迫,其祖父
傅像义携一家五口(傅懋恭的曾祖母、祖母、九岁的父亲傅维山和姑姑),凭借一根
扁担两只筐逃荒至山西省安家落户。1910年傅维山为送祖母遗骨曾重返故里。傅懋恭
参加革命后,在地下斗争中曾使用过许多化名,1937年改名彭真。
彭真幼年时白天随父母下田劳动,夜晚全家纺线,饱尝生活艰辛之苦,曾随祖母
愤起反抗恶霸欺压。12岁开始读私塾,1922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寻求救国救民
的道路。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山西省共产党组
织的创建人之一。1924年到1927年大革命时期,任中共太原支部委员、书记,中国共
产主义青年团太原地委书记,中共天津地委二部(区)委、一部(区)委、三部(区)
委书记,中共天津地委组织部部长、职工运动委员,在太原、石家庄、天津、唐山等
地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天津市委代理书记、书记等
职,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地区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9年由于叛徒出卖,在天津被捕,
遭受酷刑摧残,坚贞不屈,组织被捕同志同叛徒、敌特进行斗争。1935年刑满出狱后,
任中共天津工作组负责人, 组织领导天津各界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5月,
作为白区代表团主席参加在延安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任大会主席团成员。在聆
听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深刻论述后,结合中国革命的
经验和教训,他认定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当之无愧的领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与部署北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工
作。1938年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北方分局)书记,同聂荣臻等一起,发展、巩固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被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誉为“敌后模范的
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1941年,在延安向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主席汇报
晋察冀边区各项具体政策及党的建设经验时,受到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称它“是马
克思主义的”,由中央批转各根据地党委。此后,留在中央,任中央党校教育长、副
校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城市工作部部长,参加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在延安,
他为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把全党思想统一到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上来,在
全党确立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地位,为培养党的领导骨干,为开展敌占区、国民党统治
区党的地下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1945年,在党的七大和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
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8月被增补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政治委员,在
矛盾错综复杂、形势变化急剧的情况下,严肃执行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决
定、指示、命令,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军事进攻,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迅速
扩大部队,建立根据地,为最后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1947年,回到中央,任中共中
央工作委员会常委。1948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政策研究室主任,同年12月兼任
中共北平市委书记。 1949年9月,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之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建国初任中央人民政府
委员、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后任中央政法小组组长。从1954年
起,任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
全国政协副主席。1956年在党的八大和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
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建国后一直兼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从1951年起兼任北京
市市长, 直至1966年5月。他作为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成员,为党的
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政法工作、统战工作、民族工作、思想理论工作、科学
教育文化工作、外事工作,为首都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错误批判,失去党内外一切职务和人
身自由,但仍然关心、思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坚决的斗
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宣布:“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彭真同志的
种种罪名和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均应予以推倒”。
他长期领导、主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工作。1954年,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
宪法的制定工作,又领导了刑法等法律的起草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夜以
继日地忘我工作,三个多月就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七部重要法
律。1980年,他担任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直接主持了宪法修改工作。1979年
后,他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机构、民事、刑事、诉讼程序、经济、涉外等方面
的基本的重要的法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恢复工作后,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又连任党的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中央政治局委员。1979年6月在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
议上被补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并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
1980年任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 1983年6月在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
大常委会委员长。 1985年, 回祖籍视察工作,并为桓台县题词:“建筑之乡”,为
《桓台县志》题写书名。在新的历史时期,他作为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参
与了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为拨乱反正,确立和贯彻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
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8年他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仍然一直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
国际风云变幻。认真地向中央提出建议,坚决支持中央的工作。
1997年4月26日, 他因病在北京逝世,家乡人民无比悲痛,纷纷举行各种悼念活
动,沉痛悼念这位深受尊敬和爱戴的客居他乡的家乡亲人。2002年10月11日,中共中
央总书记江泽民在纪念彭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彭真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
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王海平 (1926.02~1997.06) 新城镇西贾村人。1946年任村民兵队长,同年6月
入伍, 在县大队一、三连先后任班长、副指导员,194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
年任山东警备第七团、 十四军警卫团文化干事、副指导员。1951年6月所在警卫团奉
命歼灭边疆的土匪,在土匪占据有利地形,接连不断地发动攻击的情况下,他凭借丰
富作战经验率领全连战士进行反击,激战数日仍难以取胜。遂采取“把人员化整为零,
一部分在阵地牵住敌人,一部分分路包抄,袭击敌后”方案,于22日凌晨,几个小组
的战士克服重重困难,从后方分几路杀进匪穴,苦战25天胜利完成剿匪任务。1952年
6月, 任云南省临沧边防分区司令部侦察科参谋。1955年11月起,先后任云南省边防
七团司令部参谋、副团长,1974年10月起,任云南省澜沧县人武部部长。1982年离休。

宗怀德(1917.05~1997.06) 圣名若瑟,田庄镇宗王村人,生于世代宗教家庭。
1930年入周村天主教小修道院,1937年升入济南耀汉神哲学院,1943年4月开始传教。
1947年任教于济南安墩修道院,1948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1949年调任周村教区代理
主教, 1958年4月24日被选圣为周村教区正权主教。1963年任济南教区和周村教区主
教。先后任淄博市人大代表、政协常委、济南市人大常委、山东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1980年当选为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副主任、主教团副团长。
同年起,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
裁军协会副会长、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 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
1987年率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代表团访问欧洲。之后,又率领中国天主教代
表团先后访问朝鲜、韩国、德国等国家。
在青年时代,为反抗日本侵略,他有勇有智地肩负传教、抗日双重职责,借讲道
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主张,鼓励青年教友参军抗战,与当地群众救亡图存,生死与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外敌对势力利诱威逼面前,和一批爱国神长、教友一起,
毅然投入中国天主教反帝爱国运动,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成为首批自选自圣主
教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历经坎坷,却始终没有动摇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
主义前途、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对爱国爱教事业的信念。在担任中国天主教主要领
导职务17年间,积极协助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教会房地产政策,恢
复开放教堂,坚定不移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努力发展同国外教会友好往来,
又警惕敌对势力渗透和干预,使中国天主教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1992年,当选为中
国天主教主教团团长、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在主持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天主
教爱国会工作期间,祝圣40多位主教和助理主教,使全国自选自圣主教达到70余位,
巩固和加强了自办教会的基础。积极倡导创办天主教神哲学院并培养了一批爱国爱教
的年轻神职接班人。注重言传身教,并身体力行。以“祈祷、勤奋、奉献、牺牲”为
“院训”,引导年轻修生积极奋发向上。他个人生活一向简朴,待人谦和温良,严于
律己,无论顺境逆境,心灵宁静开朗,事事翕合主旨,品行高尚磊落,德高望重,众
口皆碑,不仅深受国内广大神长教友爱戴和人民信任,也赢得国际天主教友好人士的
敬重。

郭洪江 (1937.02 ~1997.07) 荣成市人。1959年毕业于莱阳农校,中共党员。
历任惠民地区林业局技术员,桓台县农业局技术员、股长、副局长,果里公社党委副
书记, 县种子站站长、农业局局长,县法院院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90 ~1996
年任县人大副主任(正县级)等职。他性格耿直、作风雷厉风行,工作认真执着。任县
种子站站长期间,积极开展新品种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多次获地区表彰。任农业局局
长期间,为修建办公楼,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率领全局干部职工自卸沙石、水
泥、自运楼板、木材,现场指挥施工。任法院院长期间,先后组织严打整治斗争、成
立巡回法庭,打击歪风邪气和邪恶势力,全力维护全县社会稳定。整顿经济发展秩序,
理顺乡镇、企业、村级债权债务关系,解决了长期困绕经济发展的三角债。当选副县
长后,分管城建环保工作,提出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的城市建设思路,并在实际
工作中认真实践,为城建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所主持规划建设的兴桓路、寿济
路改建等工程, 得到社会各界赞赏和认同。 在县人大工作期间,围绕“吨粮县”、
“双千县”建设,深人镇村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促进了全县高产高效农业的发
展;他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常到基层了解群众疾苦,督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群众
困难和问题,受到省人大表彰。

赵范(1904 ~1997) 原名田价人,又名田绪范,起凤镇夏二村人。1926年,
在吉林省长春市参加革命工作,曾任中共领导的秘密刊物《关外》编辑,被东北军阀
当局列入逮捕对象,只得逃回山东。1929年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录事、国民党桓台县
党部指导员。因与县长和议拒绝为驻寿光的孙殿英筹军饷和通电反对国民党山东省党
部查封《济南新闻》被撤职,停止党籍。冬,参加国民党改组派,不久退出。1935年,
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后,参加北平学生南下请愿团,要求蒋介石抗日。翌年,转入国立
北平大学学习。1936年后,任北平《华北日报》国际新闻版编辑、南京《金陵日报》
编辑、《武汉大众》编辑。期间,曾经田汉介绍到抗日救亡第八演出队工作。1938年,
赴抗日前线任李仙洲军部秘书,并在长沙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后,分别在湖南、
桂林任中苏文化学会《中苏》半月刊、月刊编辑,并任中共湖南地下省委文化工作委
员会委员。1942年后,任重庆国民党军政部《荣誉军人》月刊主编、美国新闻处中文
部主任。1946年6月,辞职回北平。
1947年初,任孙连仲十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上校参议。冬,因营救同志,暴露身份,
进入解放区,分配在华北局城工部工作。1948年,调中共中央统战部工作。1951年,
任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兼西藏组组长。次年,定为中央管理的干部。
1956年,在未经中央批示的情况下,赵范被受到错误处分和撤职。1957年,调中
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任研究员。1958年调回中央统战部,又被错误的划为“极右分子”,
开除党籍,取消工资级别,发生活费,下放监督劳动。1962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
1979年改正错划右派问题,恢复党籍和原行政级别。198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
学研究所,任顾问。1981年,曾去日本进行学术访问,并去山东省德州地区农村作调
查研究。1985年离休,经中央组织部批准,享受副部级待遇。1986年,中共中央统战
部决定:对赵范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赵范参加党几十年,在学术上坚持社会主
义方向,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疾苦,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工作勤勤恳恳,认真
忠实执行党的政策,为革命做出了一定贡献。

孙树真 (1919~1998) 邢家镇郇家村人。 小学文化, 1939年4月参加八路军,
194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通讯员、文书、股长、政治协理员、动员科长、军
务处长。他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尤其在参加解放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
战役中表现突出多次立功受奖。1968年转业,历任安徽省芜湖重型机床厂党委书记、
革委会主任,省机械工业局副局长、党委成员,芜湖市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兼芜湖
市经委主任。在芜湖重型机床厂任职期间,积极带领干部、职工坚持自力更生、艰苦
奋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连年被评为安徽省工业学大庆先进厂,多次被评
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他工作勤奋,任劳任怨,处处以模范表率作用影响自
己亲属、 同事和部下,深得大家爱戴和好评。1982年3月任安徽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副主任(正厅级)。1983年12月离休。

牟际禄 (1922~1998.03) 索镇永安村人。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
共产党,历任村青救会会长、乌河乡政府指导员、湖滨区委宣传委员、县整党工作队
组长、石桥区委副指导员、田庄区委指导员、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县人委农业科
科长、马桥公社党委书记、县招待所所长、县委统战部副部长、部长、县政协副主席
等职。
青年时期参加村农会和自卫团,1947年国民党进攻山东时得知敌人要逮捕他,立
即越墙逃走。多次参加破坏铁路阻击敌人的战斗,积极参加土改大清查活动。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加培训学习,提高了文化水平和执政能力。任主要领导干部期
间,注重发挥一班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72年离职
养病,1976年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1982年离休。

苗永守 (1929.02~1998.04) 果里镇侯庄村人,小学文化。1948年2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侯庄村党支部书记、侯庄乡党委书记、卫固区委委员、
初级社社长、高级社社长。1958年任县卫星第三人民公社社长。1960年任索镇公社党
委副书记、副主任。1962年任侯庄公社党委书记。1970年任惠民地区贫协常委、桓台
县贫协副主任。1977年任县委常委、县革委工业办公室主任。1980年先后任县人大副
主任、县政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市政协常委。1990年离职休养。
苗永守曾在1949年1月因捕获“6585”国民党特务立功, 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民
兵模范,并出席全省工农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2年10月30日创建了全县第一个初级
农业生产合作社,被命名为“苗永守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
省农业劳动模范。1953年参加第三次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同年当选为桓台县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 自1955年起,先后7次出席省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
会,是省第一届至第五届人代会代表,并在省第五届人代会上当选为省革命委员会委
员。

毕永畅 (1925.01~1998.09) 索镇前毕村人。1938年11月入伍,1939年1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 正军职。13岁即投身革命,在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任通讯员。1939
年2月任三支队政治部宣传员,同年4月调山东纵队鲁艺学校学习。1942年10月任山东
鲁中军区二团政治处青年干事。他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成长,并动员父亲参加抗日救国
活动。 1943年4月调任山东鲁中军区政治部报社驻二团战地记者。1944年在沂水城、
葛庄等战斗中,跟随攻击部队在第一线作战地报道,获模范青年称号。1945年任鲁中
军区政治部报社编辑,1946年任鲁中军区前方政治部报社编辑主任,1947年任华东野
战军第八纵队政治部报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其间业绩突出,荣立二等功。1949年任第
三野战军二十六军政治部战旗报社社长。1948 ~1949年在洛阳、开封、睢杞、淮海、
渡江、浙沪等战役中深入战地采访,及时宣传报道了大量英雄模范人物事迹,荣立二
等功,并被评为二十六军政治部模范工作者。1949年11月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人民前线
报社通联部副主任、编辑部主任和报社副总编。1955年《解放军报》创刊期间任部队
训练组副主编,1961年任解放军报社军事工作宣传处主编。曾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撰写碑文,为《华东抗日解放战争摄影集》等大型革命历史文献撰写专题文章,受到
广泛好评。1973年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学术杂志社社长,1975年担任解放军报社副社长。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他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组织关于真理
标准问题大讨论文章,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部队革命化、
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的重大事件、重大典型,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做出突出贡献。

亓汝恭(1922~1999) 起凤镇华沟村人, 1997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皮肤病
名医,生前担任桓台县华沟银屑病专科医院院长兼主治医师。1996年11月被淄博市卫
生局授予“专科专病名中医”称号。亓汝恭祖籍徂徕山区,自幼跟舅父毕骏铭学医。
他喜欢读医学专著,尤其偏爱钻研皮肤科。注意搜集民间偏方、验方,在继承祖传医
术基础上,借助先进医学理论,经过几十年潜心研究和反复实践,探索出一条攻克银
屑病和白癜风的新途径。1971年,在华沟村设立皮肤病门诊,用改进后的刺血涂药,
然后用聚乙烯塑料布包扎的新方法,至1987年先后诊治1200余名患者,治愈率达98%
以上。1987年,经县卫生局批准,华沟村委投资20万元将原皮肤病门诊扩建为“桓台
县起凤镇银屑病专科医院”。在其后10多年间,他继续探索治疗银屑病和白癜风的新
途径,总结出了“针刺”、“外敷”、“中调节”综合疗法,使这两种顽症的治疗方
法更趋合理与规范, 为上万名患者解除了病痛。1990年为亚运会捐款1万元,又先后
两次为江南受水灾危害区群众捐款2000元。曾任第八、九届县政协委员。

苗仲德(1926.11~1999.01) 原名苗忠德,索镇北辛村人。1945年8月参加工作,
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辛村民兵指导员,索镇区武装委员会干事、武装工
作队长,渤海军区人民武装部干部培训班学员,桓台三区人武部干事、县人武部干事、
武工队长, 石桥区人武部长、渤海区党校学员,桓台县直属镇委组织委员。1953年4
月, 任县纪委副书记;1955年8月,任县委常委、监察委员会书记,12月,任县人民
委员会县长、党组书记,兼任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计划委员会主任。1957年后历任
惠民地区水建指挥部副政委,惠民专署农业局局长、党组书记,滨县县委副书记、书
记,县革委主任,沾化县委书记,惠民地区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86年离休,
享受地市级待遇。

宋培元 (1934.08 ~1999.03) 起凤镇华沟村人。 8岁父母去世由叔父抚养,因
生活贫困只读一年半夜校, 12岁就在船上帮工贴补家计。1955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
放军,在地炮三师三十九团二营六连服役,先后任副班长、班长。是全营最好的瞄准
射击手、全能炮手和优秀班长。他一心想着同志,想着集体,利用休息时间给班里做
脸盆架、小凳子。1958年秋,参加金门战斗,他沉着勇敢,他所在的炮班发发命中敌
群和工事,荣立三等功,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4月,任江西省吉安军分区
炮兵教员, 7月,参加新干县云拉公社农村工作队,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
针和政策,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他处处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群众称赞他
“这人真像咱老百姓。 ”1961年8月起历任吉安军分区训练科、万安县人武部、井岗
山人武部训练参谋, 1970年9月任吉安军分区管理科副科长,1975年3月任宁岗县人
武部副部长,1984年5月退休。

蔡玉昌 (1935.07~1999.08) 马桥镇北岔村人。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村合
作社会计,高青县祁家乡文书,桓台县孙桥乡文书,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
9月任高王公社秘书, 1961年8月任高王公社党委副书记,1963年8月任县委组织部干
事。 1968年9月担任县化肥厂党支部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后,全身心投入化肥厂建
设, 为及早投入生产争得了主动。1975年5月任县委常委、县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副主
任, 1976年兼任工交办公室主任,积极组织全县工业恢复性生产。1978年1月任惠民
地区经委副主任, 1980年12月任惠民地区经委主任,1988年9月任惠民地区行政公署
副专员,1995年10月退休。1998年12月 当选为中共山东省第五次党代会代表。

巩献让 (1926.02~2000.03) 索镇姜庙村人。194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
参军, 历任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少校军衔,1971年3月起先后任桓台县革委常委、
副主任,县委常委,1982年离休。
1947年,在鲁南战役中,为炸掉敌炮楼,他带领五名战士,在火力掩护下往前冲,
战斗异常激烈,最后只剩下他和身边的一名战士。他紧抱炸药包,眼睛直瞅着敌人火
力点,抓住有利时机,和战友迅速向敌炮楼扑去炸掉炮楼。战斗结束后,荣记二等功。
因受重伤不能随军,被安置在鲁中军区医院疗养。1947?1949年,任3区区中队副排长、
3区人武部副部长, 期间积极投入痛击国民党军队的斗争,保卫土改胜利成果。建国
初,任一区人武部部长和县兵役局动员科、政工科科长。并参加肃清反革命运动和农
业合作化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积极宣传抓革命促生产和维护社会安定。

宋文修 (1928.06 ~2000.03) 文登市小观众镇人。1942年,在北海抗日中学读
书时参加革命工作, 曾任胶东地区经济专管员。1945年5月任北海银行信贷员、银行
学校班主任,194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起先后任即东县银行和胶州地
区中心银行科长、 副行长等职。1953年9月,选拔至中国人民大学财经系银行干部大
专班学习,翌年以优异成绩毕业。1954年9月任中国人民银行惠民地区中心支行副行长。
1956年1月任中共惠民地委财贸部办公室主任, 惠民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副主任。
1958年4月任中共滨县县委财贸部长。1960年3月,淄博、惠民两地合署办公,任计划
委员会副主任。1963年5月任惠民地区专署财贸办公室主任。1965年4月任邹平县县长;
1969年8月任邹平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0年11月开始,先后任桓台县革命委员会
副主任、主任、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1983年11月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1985年
6月离休,享受地市级待遇。
他身材高大魁梧,举止端庄,初接触虽有威严感觉,但接触久了都称赞他是“严
格要求的好领导”,被年轻人誉为慈祥可敬的好长辈。对待家人严格要求,不谋私利。
他思维睿智,性格坚毅,知人善任,对待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在担任县长期间,
结合桓台实际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工作计划与措施,为全县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增加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经济积累做出突出贡献。同时,根据发
展流通、保障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合理安排商贸流通,积极发展地方税收,促进了全
县经济振兴和社会文明进步,各项工作走在全地区乃至全省前列。担任县人大常委会
主任期间,恢复和规范了县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制度,为人大工作和法制建设奠定了良
好基础。离休后担任县政府顾问,仍一如既往关心着全县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不
遗余力。连续多届被推选为市、县人大代表和党代表。他一生作风正派、光明磊落,
给人们留下更多的是赞誉之言。

王希淳 (1918.03 ~2000.03) 新城镇城西村人。1938年长山中学毕业后,参加
国民党六十九军教导队,后任国民党九十七军暂一师一团中校团副,1949年11月23日
在桂林北站随该团起义,后进入解放军中南军区军政大学广西分校学习。1950年3月,
由中南军区介绍到山东军区转原籍安置。“文革”期间,受到错误处理,回乡务农。
期间积极参加集体劳动,精心钻研生产技术,在烟苗培育、烤烟和地瓜育苗等方面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发展生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79年8月落实政策,安排到县政
协工作。 1980~1984年5月任政协第五届桓台县委员会副主席,他充分利用走访委员
和接待回国探亲人员的机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改革开放以来全县所取
得的巨大成就。1989年1月退休。

王树忠 (1917.10 ~2000.07) 新城镇洼子村人。小学文化,中共党员。自幼在
济南成丰面粉厂学徒、工作,1958年转入兵工厂从事海潜艇制造工作。他为人忠厚老
实,工作勤恳,服从领导,遵守纪律,20世纪60年代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61年受
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授予奖章和证书。1978年退休。

王维科 (1933.03~2000.09) 邹平县魏桥镇人。中专文化,中共党员。1949年7
月参加工作,先后在邹平县任小学教师、教导主任、校长, 好生区公所扫盲校长兼文
教助理, 县教育扫盲办公室副主任。1961年1月调高青县,先后任花沟公社副主任、
樊林公社、耿家公社书记,1963年8月任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1965年2月任青
城区委副书记。 1965年8月任桓台县邢家公社四清工作队分队长、公社书记。1972年
12月先后任县公安局负责人,县人民法院院长。1975年5月历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宣传部长。 1979年10月任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1980年5月任县委常委、县政
府副县长。1984年1月任县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92年10月任调研员(正县级),
1993年12月离休。
王维科参加工作44年,勤勤恳恳,勇于探索,为桓台县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法制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1958?
1965年,连续八年担任大众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通讯员。1982年任县志编纂委员
会主任,1984年改任县志编纂委员会顾问。1985年任首届中华体育总会桓台分会副会
长。 1985年8月任首届县书画协会主席。他热心文史工作,重视并致力于对桓台文史
资料的“抢救”和整理工作。1984年11月主持编纂有《桓台文史资料》第二辑。同年
与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编辑了《苗氏民族资本的兴起》。1985年被淄博市
政府授予知识分子荣誉证书, 1988年3月被淄博市政协授予文史专辑“编辑奖”。至
1993年,先后主持编纂有《桓台工商经济》专辑、《桓台名胜古迹》、《桓台历史名
人》和《桓台诗词选注》。

陈懋镇 (1920.05 ~2000.10) 索镇张桥村人。初中文化,1951 ~1957年6月任
淄博市窑业公司副经理兼张店砖瓦窑厂厂长(公私合营)。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
会。曾任淄博市工商联一至七届副主委、主委、名誉主委,山东省工商联一至四届执
委,全国工商联第三届代表大会代表,四、五届执委、六届咨议委员。民主建国会淄
博市委第一届副主委,二至四届主委,民建山东省委一至二届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
二、三届代表大会代表。淄博市政协一至六届副秘书长、副主席,省政协六届常委。
淄博市一至八届人大代表,山东省一至七届人大代表、省六届人大常委。
陈懋镇是淄博老工商界代表人士,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任张周市第一
个公私合营工厂“华信化工厂”副厂长。在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认真贯彻落
实中国共产党对工商业者改造政策,主动搞好共事关系,为保证生产任务完成献计献
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高度责任感协助党组织落实各项统战政策,加强调查
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开展经济咨询服务、工商专业培训、协助兴办集体企业、自办
经济实体和安置待业青年等项工作,为振兴淄博经济做出贡献,赢得社会各界人士的
尊重和赞扬。1993年12月退休。

张东木 (1913~2001) 新城镇乔北村人。7岁随母去济南读小学、中学。1938年
于辅仁大学毕业后到父亲单位东元盛染厂工作,先任工程师,后任厂长。1948年10月
济南解放使他获得了新生,在给部队染绿色军装布时,把多出的万米布全部交给了部
队。淮海战役时,他捐款4亿元(折新币4万元),抗美援朝捐献价值15亿元飞机一架,
在捐献“经理号” 飞机过程中又捐款9亿元。在其积极带动和影响下,全市共捐资80
亿元。为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1950年当国家推销折实价公债时,
他认购了500份; 东元盛染厂认购了4万份(每份折小米3公斤,面粉7.05公斤,细布
0.033米, 煤炭8公斤)。1952年9月济南市成立联合医院,他把自己一处私有医院全
部捐献给联合医院, 总价值5亿多元,受到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号奖状表彰。他还捐巨
款于家乡乔家村办学校1处,赢得父老乡亲的爱戴和赞扬。
1949年10月当选为济南市工商联合会主任,省工商联筹委会主任,全国工商联执
委。1950年9月当选为济南市副市长,1953年任省民主建国会副主席,民建中央委员,
被推选为市、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运动中,他在全市第一个提出申请接受公私合营,政府批准后,仍任东元盛染厂经理。
1955年10月,由他任组长率山东代表组赴北京参加全国工商联执委召开的有关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
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深为能够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而自豪。1957年8月被打成右
派, 除保留民建中央委员外全部撤职, 由行政10级降为15级,回厂参加劳动改造。
1959年,任济南市政协常委,1961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1979年任省政协文史委员,
先后征集撰写专题稿件1165篇计520万字,出版《济南战役亲历记》12辑。所提 “关
于城市工业污水治理、废水回收利用、以利节水保泉,减少污染”建议被政府所采纳。

陈宁之(1936.06~2001.11.26) 号半农,斋号田园,荆家镇陈桥村人。1953年
3月参加工作, 1954年4月始,先后任马桥供销社会计、崔楼区供销社文书。1958年8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12月始,任桓城公社文书、桓城区委秘书。1963年1月任周
家公社副主任。 1965年6月任侯庄公社党委副书记。1966年10月始,任县委组织部、
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室办事员。1970年9月任县公安机关审判组组长。1973年6月任县人
民法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1975年5月任县人民法院院长。1977年5月任县公安局局
长,1978年3月任县委常委、公安局长。1980年2月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84年
3月任副县长。1987年2月任县人大副主任,1990年12月被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
府授予全省普法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5月任调研员(正县级),1996年4月退休。陈
宁之在任职期间,勇于探索,所分管的政法、计生、建筑、民政等工作在全市、全省
乃至全国多次受到表彰。他爱好广泛,文史哲杂,琴棋书画,无不涉猎,均有一定的
造诣和成就。其部分作品分别载入《中共桓台县组织简史》、《齐鲁书画家辞典》、
《中国书画名人大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中华陈氏书画艺术家博览全
书》。他撰写的《田园文集》一书近20万字,于1995年8月出版。

沈志祥(1949.05~2002.08) 周家镇沈家村人。1970年5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
198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淄博开关厂厂长、山东省万祥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1983年任淄博开关厂(山东万祥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厂长后,带领全体干部
职工艰苦创业, 将濒临倒闭的十余人小厂发展为拥有资产2.2亿元,职工1300余人的
山东最大电气开关企业, 年实现销售收入过2亿元,利税过3000万元,企业主要经济
指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跨入全国乡镇企业五百强和省乡镇企业经济实力一百强行列。
公司先后与齐鲁石化设计院、西安高压电气研究所、山东工业大学等5 0家科研单位、
大专院校进行横向经济联合, 形成多方位技术协作网络系统,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
高科技含量,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1986年创办全市第一家技工学校,对职工进
行岗前岗位培训,并采取外引内提等办法,壮大科技队伍。他主持开发的68种新产品,
有6种填补国内空白, 48种填补省内空白,分别获部优、省优等称号,产品畅销20多
个省、市。1992年率先在全市完成企业规范化股份制改造,先后与马来西亚客商合资
建立了“淄博万祥电气有限公司”,引进资金1500万元,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1994年10月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乡镇企业家,1995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山东省劳动
模范。1996年11月被确诊为肝癌后,仍不顾个人身体,心系企业,心系职工群众,竭
诚为职工排忧解难。 1997年7月被省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1999年调县人大常委会
工作后,从个人收入中拿出十几万元为家乡修建公路,并每年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捐款
捐物。先后当选淄博市第十、十一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第八、九届人大代表。

王际岩 (1916.10~2002.10) 索镇马家庄人。1937年11月参加革命,1938年1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山东省三支队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分队长、中队
长,延安军事学院抗大三分校军事协理员,中央敌工委军事团成员,西北财政经济办
事处秘书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实业厅秘书主任,第三野战军济
南市军管会实业部副部长,徐州军管会实业部部长,淮南矿物局军代表、副局长。新
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矿业学院校务主任,淮南煤矿专业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安徽
省教育厅副厅长,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焦作矿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在长期军
队生活中,他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即使在遭遇坎坷的年代,也
决不说一句违心的话,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事教育工作后,经常深
入基层了解情况,关心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为学院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病重期间,委托家属向组织交纳最后一次党费1000元,留下遗嘱,将他全部积蓄两万
元购置新书,加上他的藏书,都捐赠给学院图书馆。他谦虚随和的风格和认真负责的
工作态度,赢得了“宽厚的长者,学业的良师”赞誉。1983年离休。